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39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党建思政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的核心要义及时代启示
赵英杰, 张雷
2023, 39(5): 523-530.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10059
摘要(384) HTML (120) PDF(34)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下的青年生存状况,阐释了无产阶级青年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使命,主张青年全面发展、树立起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理想,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我们可以从主要内容、鲜明特征、实践要求等方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的核心要义。从时代启示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的核心要义,重申并弘扬了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
党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
张北根
2023, 39(5): 531-53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90072
摘要(261) HTML (126) PDF(13)
摘要:
将党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的教学,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尤其是党史的学习教育指示、办好思政课战略规划的有效回应,又是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应有之义。党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扩展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情怀,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优化“纲要”课教学的形式与内涵;有助于提升“纲要”课教师教学效能。党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的途径为内容供给、历史观教育和实践教学。
图书馆助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研究
王瑜, 李立从, 张牣彧
2023, 39(5): 539-545.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020009
摘要(174) HTML (89) PDF(11)
摘要:
党史学习教育事关每一个基层党支部和每一名党员干部,图书馆在高校助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工作中的难题和挑战,图书馆应积极寻求突破,探寻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业务工作的基本路径。文章基于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实践探索,从人员、资源、服务和文化四个维度总结图书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的做法和经验,为基层党支部建设提供参考和启示。
党的生命:理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重要视角
李金玲
2023, 39(5): 546-55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010001
摘要(349) HTML (160) PDF(28)
摘要:
党的生命是一个具有深厚思想渊源的跨学科复合概念,为理解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党的生命与党的自我革命二者主体相同、表述相通、要素相似、目标一致,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基于党的生命视角审视党的自我革命,党的自我革命的基本内涵更清晰、理论基础更厚实、认识视野更拓展。新时代新征程,从党的生命视角出发推进党的自我革命需在传承基因、补钙壮骨、清除病毒、提高免疫和净化生态五个方面下功夫,使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旺盛生命力。
功能语言学
多模态视角下投射意义的再符号化研究—以儿童文学双语绘本为例
曾蕾, 朱薪羽
2023, 39(5): 554-56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006
摘要(377) HTML (172) PDF(29)
摘要:
再符号化研究主要关注并模式化不同符号资源之间发生的意义变异。目前,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已开始有研究探讨模态间的再符号化构建机制,并提出功能语言学可为再符号化研究提供理论平台,但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仍未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因此,文章主要从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视角,以儿童文学双语绘本中的语言投射和多模态投射为例,探讨投射语言现象再符号化的意义生成机制。结果显示符号资源通过语境的再符号化过程实现了投射意义的分层扩张与具现。研究希望可为再符号化研究提供参数化的方法与模式。
环保宣传片《只有一个地球》的多模态生态理念构建
李炳楠, 孙毅
2023, 39(5): 563-57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030033
摘要(387) HTML (205) PDF(29)
摘要:
语言学界对生态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在多媒体发达的当今社会,多模态文本应受到更多重视。研究将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结合,以联合国环境署的环保宣传片《只有一个地球》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多模态文本中的生态理念是如何构建表达的。研究发现,无论在文字或视觉模态中,都是有益性生态内容占比高,宣传片以正向积极的宣传策略激励观众加入保护地球的行动中来。语言模态中,人类生命体主要作为施事出现,主动承担起了保护环境的重责;视觉模态中,描绘生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和人类悔过以往伤害自然的景象共同表现出人类要爱护自然的决心。语言和视觉模态通过重叠、选例和增强三种方式相互作用,二者共同决定背景音乐的节奏强度。总体而言,语言、视觉和音乐三种模态互相促进,从而成功传递了宣传片呼吁人们保护地球的初衷。
汉语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手势表征
吴素伟, 郭滢
2023, 39(5): 574-58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80042
摘要(310) HTML (141) PDF(25)
摘要:
人们在表达道德隐喻时,不仅使用言语,而且运用手势。然而,从手势角度考察汉语道德隐喻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考察了汉语道德隐喻垂直空间维度的手势表征问题,发现手指指向上方、掌心朝上、空间位置在上方、运动方向朝上等手势更容易伴随道德词,而手指指向下方、掌心朝下、空间位置在下方、运动方向朝下等手势更容易伴随不道德词。可见,中国人倾向于将道德概念和不道德概念分别与空间中的上和下联系起来,这为道德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提供了新的非言语证据支持。此外,手势既可直观表征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源域,又可补充表征言语中没有呈现的源域。这进一步表明,手势与言语都是隐喻认知的重要表征方式,且联系紧密,缺一不可,或源于同一认知系统。因此,道德隐喻研究应重视手势视角,拓宽概念隐喻理论的验证路径,并更完整地考察人们的道德隐喻认知思维。
社会学
数字劳动研究脉络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方章东, 李华强
2023, 39(5): 583-597.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10024
摘要(505) HTML (259) PDF(33)
摘要:
“数字劳动”已成为学界研究热点,研究利用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的方式从文献分布、理论内容和前沿趋势三个维度对2011—2021年间“数字劳动”相关核心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和文本概述,梳理出国内“数字劳动”这一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现状、理论体系和发展脉络;发现国内数字劳动研究的研究核心作者与机构合作情况薄弱,主要以短视频、零工经济、数字资本主义、数字劳工和数字平台为核心的研究热点,呈现以传播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大理论视角和研究框架齐头并举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倚重的演进脉络;需要进一步加强作者机构合作,深化数字劳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创新和丰富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角。
家庭抚育中的性别归责与父职实践
陈桂丽, 夏当英
2023, 39(5): 598-60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90056
摘要(253) HTML (115) PDF(16)
摘要:
儿童照顾责任的性别失衡问题在中国家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儿童照料主要由妻子或祖辈完成,丈夫往往对家庭抚育参与不足。全职妈妈育儿是在母性情感与差异性性别规范、家庭服务的私人化走向、公共照顾资源赤字、公共领域男性偏好等机制交互作用下所做出的选择;个体情感需求的满足、老年人“角色危机”的缓解、家本位文化的伦理下倾则是促使祖辈参与育儿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父母任意一方职能短缺或祖辈完全替代父职均会对家庭关系、家庭分工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建构多元主体育儿支持网络、强化家庭抚育的父职实践、明确祖辈的职能与角色是当下缓解家庭抚育困境、处理家庭抚育代际冲突、平衡夫妻育儿责任的重要路径。
“软硬兼施”:村规民约在危机情境中的韧性治理功能
武廷会, 赵守飞
2023, 39(5): 607-615.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10062
摘要(291) HTML (104) PDF(10)
摘要:
作为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的有机“元件”,村规民约的治理功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既有研究大多基于常态治理情境考察村规民约的治理功能,少有研究指出,从常态情境过渡到危机情境时,由于乡村治理主题发生变化,村规民约的治理功能及其实践形态也会发生改变。疫情防控为考察村规民约在危机情境中的治理功能提供了窗口。文章基于安徽省A市D镇疫情防控中的村规民约实践,将村规民约从文本生产到实施践行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治理过程加以考察。研究发现,村规民约在危机情境中以韧性为焦点生成了两类治理功能,即以“增进韧性共识”为核心的“软治理”功能和以“界定韧性行动”为核心的“硬治理”功能。这一发现对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数字世界中“人—技术”关系的张力分析
钟名扬
2023, 39(5): 616-62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020039
摘要(325) HTML (166) PDF(11)
摘要:
数字世界在目前多种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已经可以实现虚拟和现实的无缝链接,映射交互和深度融合。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进步,数字世界将不断完善,将极大可能促使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的新时代。透过人与技术关系的考察,我们可以揭示数字世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的问题。用技术哲学的“人—技术”关系框架对数字世界的构成技术进行分析,发现在数字世界中,“人—技术”关系存在着四组张力,分别是背景关系中的解放与控制,解释关系中的解蔽与遮蔽,具身关系中的赋能与异化,他者关系中的颠覆与创生。在“人—技术”关系张力的审视下,应通过消除技术对人的控制,审视技术的解蔽能力,规制技术的异化能力和创建数字文明规则来规范数字世界的未来发展。
法学
数据驱动型并购中隐私风险之反垄断规制的逻辑基础及路径选择
魏增产, 李衍宣, 杨铠先
2023, 39(5): 623-63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101
摘要(531) HTML (187) PDF(39)
摘要:
数字经济时代下,数据资产日益成为平台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因此,平台企业的合并多以获取数据资源及占据数据优势为主要商业目的。在数据驱动型的经营者集中频发而反垄断法的适用受制于传统的价格导向时,集中行为中的非价格竞争维度愈发受到学界重视。当前,在互联网免费经济模式下,数据资源与竞争行为建立了内生逻辑联系。然而,数据驱动型并购中的限制竞争行为却基于这一联系严重威胁消费者隐私安全,例如企业调整隐私政策导致隐私保护水平降低、企业建筑数据壁垒对用户实施歧视行为等。可见,反垄断法关注隐私威胁并不是对反垄断法规内在机理的颠覆,而是在新环境下丰富市场规制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层次,将隐私保护视为反垄断审查的新型非价格竞争因素合理且必要。关于在反垄断框架下如何认定隐私因素,欧盟的实务裁判结果与美国、日本的官方态度均具有借鉴意义。现代化社会面临的问题日趋复杂,在通过精细化分工制定专门法的同时,也需要部门法的共同着力。针对隐私与集中行为的交叉,我国于2022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修《反垄断法》并未作出明确回应,在今后的立法与司法工作中应对此予以重视。在反垄断立法与解释上,应当革新消费者福利的内涵,明晰审查隐私的前提条件,并与其他部门法建立科学的衔接关系。在司法实务上,反垄断执法机构则可以考虑采取确定隐私评估基准、引入SSNDPP(小而显著的非暂时性隐私保护水平下降)等分析范式、设计配套监管方案等措施。可见,反垄断法与隐私保护的融通并非简单的制度拼接,而是数字经济时代下多层保护机制的现代交汇。
智能网联汽车的法律规制结构研究
朱家豪
2023, 39(5): 634-64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90084
摘要(222) HTML (129) PDF(15)
摘要:
智能网联汽车与传统机动车具有高度相似的风险特性。因此,基于车、人、环境控制风险的传统机动车规制框架仍可延续,但在规制重点与具体规则层面需要进行调整。在整车规制方面,“法律—标准”体系依旧能有效防控物理风险,通过禁用个性化信息和准用数理信息,该体系还可化解伦理难题。在驾驶员规制方面,延续驾驶资格许可规则、增加准驾车型是对驾驶行为高度社会关联性等风险特征的直接回应,而在此基础上设计的刑事与民事责任则能对风险起到间接防控作用。在行驶环境规制方面,区域划分规则影响着驾驶系统设计运行条件的成立并决定着其使用范围。依托公路级别和功能区进行行驶区域划分,能有效简化驾驶环境,从而缓和风险与效益的矛盾。
论法益的宪法基础—兼及《刑法》分则之检视
申伟, 刘蕾
2023, 39(5): 645-659.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041
摘要(196) HTML (250) PDF(15)
摘要:
法益概念是自然法世俗化和自由主义作用于刑法(学)后的产物,其创设意在划定刑事可罚性之界限,以此限制公权力、保障人权。然而,法益的发展历程却始终存在着价值空洞化、概念精神化等弊端,导致其沦为立法者扩张刑罚权之工具。现今刑事立法之正当性检验仍离不开法益,然单纯依靠传统的法益概念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宪法的实质法治国精神、最高的法律效力以及高度开放与包容的性质决定了,法益只有依附于宪法才能真正发挥出法益保护原则之规范效力。故文章先通过梳理法益理论发展历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探寻法益保护原则失效之成因;然后证立唯有以宪法为基础方可振兴法益保护原则;进而在宪法精神的指导下以基本权为核心重塑法益体系;最后,通过以宪法为导向的法益理论检视我国现行刑法分则条文。
我国未成年人罪错分级体系重建与处遇制度优化—基于教育理念的双重功能
申屠晓莉, 徐可
2023, 39(5): 660-66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066
摘要(371) HTML (220) PDF(12)
摘要:
教育理念是我国处理罪错未成年人问题的基本原则,但目前立法及相应制度对教育理念的贯彻,主要体现在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目的的提前教化,而忽略了对罪错未成年人的教育保护。构建科学的罪错分级处遇体系,不仅要实现“为了预防而教育”,更需要注重“为了保护而教育”。以预防性教育理念为核心所构建的罪错未成年人制度,还存在罪错行为分级界限模糊和非刑罚性教育措施不完善等问题。从预防性教育理念向保护性教育理念转变,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罪错分级体系和阶层有序的处遇措施结构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