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39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新时代本科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专刊
因材施教 应才培养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杨仁树
2023, 39(2): 127-13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10139
摘要(437) HTML (273) PDF(191)
摘要:
坚持以本科为本,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本科教育既关系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也关联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新时代新阶段打造一流本科教育,至为关键的是根据学生特点和发展志趣因材施教,同时呼应国家需求和时代主题予以应才培养,最终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二者有机结合,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文章通过分析高校本科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趋势、存在问题以及特色举措,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线经验和实践案例。
价值·内容·方法:中国特色一流本科教育学生评价体系构建
唐忠宝, 陈逊
2023, 39(2): 133-140.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040
摘要(646) HTML (244) PDF(124)
摘要:
在“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本科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的价值、内容、方法受到广泛关注。在价值论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均有推进本科教育向一流发展之趋,人才的培养也肩负起了重大责任从而能满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求,更是在宏观的维度上响应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内容论域,当前我国“双一流”高校本科教育学生评价体系普遍表现出评价体系的多样性、内在逻辑的系统性、内容维度的全面性。这启示着中国特色一流本科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应在价值取向、评价形态、评价体制方面,作出适应其价值和内容的建构。
核心素养导向的大学课程目标建构研究
荀振芳, 张男星
2023, 39(2): 141-14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70034
摘要(351) HTML (174) PDF(67)
摘要:
大学课程改革是高质量发展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而课程目标建构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文章认为,大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目标在大学生人格上的集中反映,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核心能力要素的集合。以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导向,具有价值导向的适切性、理论方向的可行性以及目标建构的特殊性,是提升大学课程质量的有效路径。文章以此设计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概念模型,并在对模型“理念、技术、转化”三个关键要素理论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目标建构在实践应用中应把握的问题要素。
STEM教育视域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罗熊, 冀燕丽, 尚新生
2023, 39(2): 149-155.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20018
摘要(429) HTML (191) PDF(101)
摘要:
围绕科教兴国战略的政策支撑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明确目标,通过对STEM教育内涵及其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剖析,阐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融合STEM教育的意义。文章通过北京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探索STEM教育视域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方法。学校融合STEM的跨学科性、交叉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构建本硕贯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丰富本科人才培养课程模块,深化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发展本科人才培养科研启迪方式,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牵引,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我国人才国际竞争力。
大机械类专业大类培养与个性成长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范式研究
米洁, 吴迎年, 黄民
2023, 39(2): 156-16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20014
摘要(301) HTML (91) PDF(70)
摘要:
面对信息时代社会快速增长的需求,文章通过构建大机械类专业大类培养与个性成长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范式,开展了既精通机械设计制造又擅长智能化系统设计应用的学科交叉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以信息特色强化大机械类专业内涵建设,升级改造传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新兴跨学科的机器人工程专业。文章将信息特色和实践创新融入通识必修,设计“学习−体验−养成−创新”四位一体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构建“机械+信息”学科交叉的专业基础,创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全程项目式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多路径选择”的课程体系范式。通过课程体系范式的组织实施,创新“大课程”项目引领式融合非技术能力培养、“大实践平台”真实场景式多路径培养、“金课”示范引领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模式,为课程体系范式实现提供有效保障并取得了显著培养成效,也为其他高校相关专业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新工科”视域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导师制推动研究
尹升华, 李希雯, 刘洋
2023, 39(2): 164-17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085
摘要(416) HTML (204) PDF(29)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开启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北京科技大学开启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时代。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坚持立德树人,以全程化的教育引领进程为纲,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结构。这既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化本科人才改革的有力举措,也是高水平师资培育一流本科学生的重要探索和实践。文章通过梳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内涵及育人成果与新工科背景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关系,并基于用户满意理论的对其实际开展的情况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指出今后应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新工科人才培养、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和完善配套制度方面持续改进。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研究
尹兆华
2023, 39(2): 174-180.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70047
摘要(889) HTML (3732) PDF(236)
摘要: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科学定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准确评估其影响因素,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可以从主、客观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主观维度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个人素养情况;客观维度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涉及就业目标达成情况。文章借助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三个方面。由此可以从坚持“五育并举”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积极拓展家校共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扎实做好大学生生涯教育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着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大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探析
刘长军, 王东宇
2023, 39(2): 181-187.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20005
摘要(289) HTML (316) PDF(29)
摘要:
马克思主义既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其根本的理论支撑。“大思政课”强调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之间具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后者对破解人才培养的“单向性”弊端具有重要意义。“大思政课”所倡导地发挥好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效应”,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念之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后者对于从大局观念等方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大思政课”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大思政课”与环体之间所呈现的矛盾关系,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很好地阐释。“大思政课”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可以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阐释清楚。总体看,“大思政课”建设既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更需要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大思想课”的建设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应对
刘伟杰, 岳宗录
2023, 39(2): 188-19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102
摘要(802) HTML (620) PDF(76)
摘要: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数理结合应用理念尚未成熟、话语主体性和权威性弱化、单向灌输教育存在数字鸿沟等三方面的现实挑战。本着技术为育人所用的理念,文章认为应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数理融合,强化价值引领,提高技术支持,使人工智能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四维审视
蒙慧, 谢一丁
2023, 39(2): 195-20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104
摘要(213) HTML (151) PDF(12)
摘要:
目前,思政课建设正在迈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面对从量变走向质变的根本性要求,首先需要从理论、价值、现实和实践四个维度厘清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逻辑。切实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需要依托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正确分析困境,从考核体系、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和学生主体等维度加以协同推进。把握与审视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四个维度,能够更加深入理解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要求,更加深刻认识内涵式发展在推动高校思政课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大科学创新系统建设的行动者网络分析
黄振羽
2023, 39(2): 203-210.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70086
摘要(277) HTML (156) PDF(24)
摘要:
文章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我国大科学创新系统建设做出了分析,指出政府在与大科学装置的互构过程中,识别出大科学装置具有“建设大科学创新系统”的技术功能,并由此成为了大科学创新系统建设的关键行动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大科学装置是大科学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要主体,区别于其他行动者的是,在当前的转译策略下,企业并未接受征召和动员,行动者网络建构也因此尚未完成。文章认为政府需要探索制定承担企业参与风险和培育企业技术能力的科技政策,促使企业成为大科学创新系统建设的积极行动者。
“德育教育”之说的规范性探析
于晨芳, 张荣伟
2023, 39(2): 211-21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062
摘要(234) HTML (151) PDF(19)
摘要:
长期以来,“德育教育”一词不仅一直富有争议,而且经常出现在日常话语、期刊书籍甚至各类政策文件之中。为究其根源,文章在考察“德育教育”之说的规范性问题及其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规范“德育教育”之说的重要意义,最后指出必须谨慎使用“德育教育”,并自觉区分其在现行政策话语、实践话语和理论话语中的具体内涵和实际所指。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盖逸馨, 王姝晴
2023, 39(2): 217-22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092
摘要(975) HTML (180) PDF(59)
摘要: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价值内核和本质原则,是一种中国式民主的新形态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机制,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一种新型模式,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理论基础,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民本思想,借鉴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经验,创新民主政治理论和实践方式,着力实现人民民主的主体全员性、内容全域性和运行全程性的有机统一。新时代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结构化的知识:公共行政的理论建构何以重要
王铮
2023, 39(2): 224-23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10068
摘要(246) HTML (192) PDF(20)
摘要:
重新思考理论之于行政学研究的意义,为经验导向的行政理论生产提供可能的路径,能够助推行政学研究的知识增长。对行政学研究而言,理论可以深化对政府及其行为内涵的理解,提供政府改革、社会变迁的动力解释,更能够通过确立和修正规范性价值,影响政府对于价值意义的判断,继而促成公共秩序。当下,政府本体研究不足、方法凌驾于问题意识、知识生产的结构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掣肘行政学理论的发展。针对于此,需要树立规范的研究思维,这包括建立经验世界与理论之间的穿梭感;培育从概念、命题到理论的规范的结构化知识生产思维;发掘隐匿在特定情境背后的一般性的行政学知识。
将政府本体带回来—政府研究的议题演变与方法演进
王智睿
2023, 39(2): 233-23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10066
摘要(223) HTML (108) PDF(16)
摘要:
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府研究始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整体而言,这一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学术的发展进步是显著的,成为中国政府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近年来受“政治学公共管理化”“政府研究治理化”等发展趋势的影响,“作为场域的政府”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成果数量和关注热度上占据主导。宏观、重大议题开始“遇冷”,基础性研究逐渐边缘化。为此,“作为本体的政府”研究应重新被带回政治学界,把握好两类政府研究之间的平衡,融入时代大局,聚焦核心问题,形成有效对话,实现重点突破,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