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盖逸馨 王姝晴

盖逸馨, 王姝晴.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2): 217-22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092
引用本文: 盖逸馨, 王姝晴.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2): 217-22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092
GAI Yi-xin, WANG Shu-q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Path of Whole-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39(2): 217-22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092
Citation: GAI Yi-xin, WANG Shu-q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Path of Whole-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39(2): 217-22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092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092
基金项目: 全国煤炭行业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编号:2021MXJG055);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21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J21ZX11)阶段性成果。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盖逸馨,(1983-),女,安徽蚌埠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姝晴,(1995-),女,山西忻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中图分类号: D621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Path of Whole-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

  • 摘要: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价值内核和本质原则,是一种中国式民主的新形态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机制,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一种新型模式,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理论基础,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民本思想,借鉴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经验,创新民主政治理论和实践方式,着力实现人民民主的主体全员性、内容全域性和运行全程性的有机统一。新时代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1]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这是党在历史上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全过程民主重要概念。习近平总书记[2]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阐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特质和优势,总结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为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懈奋斗的宝贵经验,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理论,创新和深化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重大成果,推动中国式民主发展进程,是新时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依据和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无产阶级群众立场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立足尊重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批判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程中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把握人民民主历史发展的内在演进逻辑和社会基本矛盾规律基础上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主”,源于古希腊,意为“人民的权力”。在众多民主理论和政治体系中,“人民性”为核心的民主理论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主。马克思主义阐明国家权力归属、来源和本质等问题,提振人民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性”为着力点,制衡国家政治权利,最大限度避免国家对社会的异化,实现国家权力主体是人民的重要构想,并落实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阐明国家权力问题,民主理论强调人民的重要性,二者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是在实践中得出并经受实践的检验,与只是停留于表面的民主截然不同。近代以来,为巩固统治阶级利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马克思对此进行严厉批驳,认为这是民主生活中所产生的扭曲制度,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无法对事物发展产生客观认知,“失去一切理智,失去一切记忆,失去对外界世俗事物的一切理解”[3]733。首先,立足于国家学说角度,马克思对民主进行客观概括,使其更具说服力与影响力。马克思[4]38指出:“国家是抽象的东西,只有人民才是具体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列宁[5]201进一步指出:“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即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其次,民主和专政对立统一。马克思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全民民主”只是一个假象。再次,民主具有实践性,在历史发展中所产生。民主具有阶级性,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同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恩格斯[6]55强调:“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争得民主、实现共产主义,工人革命首先要夺取政权,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使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国家和社会的各项条例和规范“被设定为人民自己的作品”[4]40,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4,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得到极大凸显。列宁践行民主式国家制度的设想,并将其运行于实践之中,使理论转变为现实。他认为,民主至关重要,“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8]168。诚然,民主的发展也维护国家的稳定。由此,“社会主义民主”概念开始出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9]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根本性价值原则,全过程人民民主思想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和历史积淀之中。传统民本思想起源于商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并在浩瀚的历史文明中结合社会形态和时代条件发展、成熟和升华,不断融入民族血脉之中,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内容滋养和形式支持。

    民本是民主的价值前提,民主是民本的必然趋向,二者互为补充且相互促进。在原始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环境艰苦和生产力发展等各方面水平较低,民众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更好地生存;因而孕育产生重视民众力量的思想意识,为民本思想的产生奠定基础。随着原始公有制的解体,社会平等观念开始被颠覆,统治者开始鼓吹君权神授,但重视民本的思想依旧存在。《尚书·盘庚下》写道“朕及笃敬,恭承民命”[10]87,就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民众的态度。春秋战国属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各种思想交锋出现,但在重视民本上具有一致性。老子立足于民与君对立统一,多次提到要重视民众。孔子[11]39认为“仁”就是“爱人”,也就是要爱护民众。墨子民本思想包含平等观念。孟子[12]234指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西汉时期,董仲舒主张“德主刑辅”,在指出统治者权利由上天赋予的同时,进一步提出要实行重视和维护民众的措施。《资治通鉴》中也大量记载了民本思想,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13]1284;宋末元初时期思想家邓牧的民本思想,都显示出民本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得到了不断的进步与发展。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达到新的高度。《明夷待访录·原君》中就记载了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14]2,这显然是民主和平等思想的萌芽。辛亥革命时期民本思想实现了质的飞跃,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力求推行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在文化的积淀和思想的延续中,传统民本思想渗透到中国的政治社会的方方面面,全过程人民民主立足于新时代的发展条件,并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继承。

    民主是无产阶级在发展过程中所追寻的历史使命,十月革命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启发出一种全新的民主思想。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高举人民民主旗帜,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全部历史进程中,探索民主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中心的本质的东西是争取民主”[15]274。毛泽东较早提出人民民主概念,他认为,革命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共和国”[16]563。自中共二大制定“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等”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人民民主原则成为党带领人民建设民主政权的重要实践。1945年,毛泽东同民主人士黄炎培就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进行著名的“窑洞对”,并鲜明指出“我们已经找到路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17]148。毛泽东结合革命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初步显示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中国特色。新中国建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确立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新型政治制度,是对人民民主理论的创新。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法律法规维护人民权益,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主人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民主发展步入新时期。邓小平总结历史发展过程中关于民主发展的经验,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8]168。要将其运用于各领域之中,“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18]336,扩大民主所涉及的范围。江泽民指出民主的关键,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内的全体人民作为主人管理自己的国家,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19]156。胡锦涛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20]73,为发展最广泛的人民民主提供指向。新时代,面对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和国家建设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人民民主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同时加强对人民需求的回应,创造性地提出并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原则高度出发,对谋划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发展人民民主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要求。从“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的初心坚守到“没有民主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瞻远瞩,从“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民主”的高度提炼概括到实际生活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举措,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都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基于我国国情和实际发展状况,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为新时代人民民主发展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2]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定来自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以人民群众为执政根本,以民心所向为执政关键,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探索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过程中结合中国具体实际,逐渐形成民主主体全员性、民主内容全域性、民主过程全程性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是人民民主,意在强调“全员性”。“民主”作为政治概念,其主体是对国家民主形式的重要定位,由国体所决定,反映国家的民主化程度。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孕育出不同的价值观念,民主权利使用者皆有所不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定位,决定人民是享受民主权利的主体,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正当利益需求,人民的意愿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进行表达,人民具体范围因历史发展环境各异而有所区别,反映历史前进的方向。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范围处于完善阶段,主要包含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概念内涵丰富,最大限度维护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体现民主主体的全员性。人民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初心使命,助推人民概念在新时代内涵得以丰富、外延持续扩大,既体现了民主主体的全员性、也彰显了民主主体与时俱进的独特性,在实践中深化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点是民主内容,意在强调“全域性”。民主内容决定民主形态,内容是衡量民主优势和价值的重要因素。我国人民民主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形态,其真实性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全域性”得到检验。民主活动既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国家权力运行的各个方面,也表现在细微生活之中,包含国家社会各领域以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事务,因而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传统形式进一步创新,蕴含多层次和多方面群众诉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充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民主。在政治民主上主要表现为收集人民关于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意见,在经济民主上主要表现为满足和实现人民对于经济利益的需求,在文化民主上主要表现为致力于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从而使人民真正实现自我管理,充分体悟到各方面权利的实现和运行。多重空间维度的民主充分表明,人民民主不仅是社会生活某一领域某个问题上的民主,而且是与人民利益相关的任何事务,体现人民民主内容的全域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是民主方式,意在强调“全程性”。唯物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中形式建构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内容的发挥,因而民主运行的规范性进一步影响民主内容的实施。从广义上看,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着重凸显民主运行的全程性,具体表现在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和协商中,各环节环环相扣且不断深化,满足人民公平参与政治生活的意愿,平衡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民主选举是起始之点,融合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模式,及时推举出能够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为人民谋幸福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民主决策是接续环节,将“开门立法”与“开门问策”相结合,决策制定阶段吸纳民智、决策合法化阶段展示民意,使民主参与融贯决策全过程,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因素。民主管理是体现人民深度参与的后续执行环节,充分调动人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人民感受到国家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参与感,真正实现自我管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是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共同运用实施,发挥监督与纠正作用。“人民群众在监督和激励党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1],确保人民参与的完整性,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重要保障。

    连续贯通的程序是实现民主的重要条件,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方式是一种动态的迭代式闭环结构,以人民需求为本位,制定出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实施方案。人民最大限度地参加政策制定过程并对具体内容进行干预,通过理性协商的方式达成共识、还原民意。党的二十大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征求工作意见,广泛收集民意,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案例。

    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与“民主”密切相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民主”目的是解决人民的需要,通过民主形式反哺并服务于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22]9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思想境界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推动人民需求涵盖范围拓展。人民除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外,还包括民主政治等多维度需求,既具有多元性,又在发展中不断趋于美好状态。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回应人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运用于实际操作中,从源头上夯实民主制度的基础,并对其予以有效贯彻落实。

    在回应式民主运行过程中创新民主运作方式,科学把握人民需求。一是搭建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无论是地方还是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与实施相关措施之前,都应当遵循民主原则,广泛召开群众意见听取会和意见征求征询等,使群众可以反映多元化需求,平等表达个人意愿。二是建立集需求于一体的民主决策程序与机制。中国国家治理复杂性之一在于各族人民由于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应将各族人民的需求与社会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集中各族人民共同意志,了解社会主流民意,更好地回应与协调各族人民的诉求,将回应式民主覆盖于全体人民。三是建立高效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针对群众现实需求,提供多样化公共服务,提升生活质量,增强人民幸福感和安全感。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我国人民民主的发展,以保障和尊重个人权利为前提,强调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23]14指出:“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政治参与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一方面使人民意识到个人的重要性,这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动因;另一方面是国家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完整的实践参与和完整的运行方式,参与主体不仅要全,参与内容也要全。我国疆域辽阔且人口众多,民主体系需要覆盖全部人民并保持持续参与。政治参与的途径与形式随着国家发展而不断变化,中国的参与式民主表现为国家层面与社会层面两大民主形态。一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两大制度形态为基础,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五大民主运作形式构成完整闭环链。使得民主参与成为一个有机系统,有效拓宽人民民主的宽度和深度,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二是以透明参与为驱动,通过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将代表制民主与直接民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种民主形式各自的功能和整体合力。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在国家政治生活和人民社会生活中的落实力度更加精准,落实范围更加全面。推动国家和社会两个维度的民主实现有机融合,使民主在日常生活中落细落实。增进社会成员与政府之间的互信,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充分体现我国人民民主制度优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现实政治发展同样存在矛盾,是意见分歧和整合的过程。民主协商是有效解决矛盾,促使人民民主实现“全过程”的关键一步。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对各方意见的有效整合提升民主化运作效果,彰显我国政治的制度优势,是中国式民主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层面对协商民主进行把握,“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保证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24]27无论是宏观层面国家进行执行相关政策或决定,还是微观层面社会生活中群众对于细微事物的民意表达,都应当按照规章制度,与老百姓进行商量,吸收群众智慧,凝聚社会共识,使权利在运用过程中合情、合理、合法,不仅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给予人民幸福感,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使党的领导、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相互协调并实现有机融通。

    协商民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充分反映民意的实践形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线。一是人民政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协商议题高度集中,协商方式理性包容,从而消除意见分歧,在重大议题上达成共识,实现思想统一,形成协商式民主的社会文化心理,为民主决策的有序运行和预设任务的有效完成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人民政协作为正式组织参与公共生活发挥合力作用。通过严谨的环节和友好的商谈等方式,让参与者可以深刻体会到自身作为主人翁的感觉,全过程参与民主发展进程,保障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现代民主坚持“人民主权”为基本价值内涵,是国家权力与人民权利在交互发展中所形成的时代产物,其实质是在具体社会背景下权利让渡的集合。因此,相对于专制统治等政治形式,现代民主不仅在思想上实现“主权在民”的进步性,而且在实践上还实现“还权于民”的必要性。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具有双面性,权力运行廉洁造福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发展,权力运行腐败降低人民生活质量、阻碍社会发展进步。基于此,民主建设过程中要对权力进行制衡,权力由人民赋予,理应由人民进行监督。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民主的整体性与全过程性,涉及范围较广,多角度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夯实人民行使监督权的基础,进一步监督各项事务的实施,充分保障权利和权力两者间的交换对等关系,确保人民让渡出的权利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地返还。权力制约一方面可以维护人民的个人权利,另一方面也维护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推进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回归人民民主的本意,实现人民行使权利的真实性。

    中国共产党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强化对公权力的监督,致力于构建监督新形态。一是民主监督的制度化安排。建立集党纪和国法于一体的监督体系,通过制度进行规范化保障,实现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防止公共权力异化。二是民主监督的内省化提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提高道德准则,多维度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强化自我约束能力。三是民主监督的动态化调整。多方面收集群众意见,将实际工作与群众反映呼声较高的问题相结合,综合运用内外监督方法,形成民主监督的有效运行机制体系,根据变化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监督方式。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但由于国家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发展状况,民主形式是多样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实践中创新,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相一致,是一种新型的民主理论形式。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发展指明方向。从理论维度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科学性和真理性、批判性和包容性相统一的体现,不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同时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深度融合。从历史维度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赓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民主政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民主本质的真实性,进一步重申原则的规范性,建立健全的完整性,与民主文明发展史相贯通。从实践维度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创新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成果,拓宽民主主体、丰富民主内容、完善民主运行,形成民主发展闭环,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相契合。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相互贯通构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式民主政治建设和人类民主政治文明探索的实践历程中进行检验。微观层面上,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实践中验证社会主义民主的科学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创新我国民主发展的新形式。宏观层面上,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世界民主进程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智慧。新时代提出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摆脱历史周期率的决心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为创新民主进程提供中国方案。既是具有原创性贡献的一种思想,也是一种助推社会建设的力量;既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民主模式,也是符合世界共同利益的政治文明新形态。

  • [1] 习近平. 中国的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EB/OL]. (2019-11-3)[2022-08-1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11/03/c_1125186412.htm.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 人民日报, 2022-10-17(002).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5] 列宁. 列宁选集(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7] 马克思,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8] 列宁. 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0.
    [9] 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10] 蔡沈. 书经集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4.
    [11] 李毅婷, 曾振宇, 校注. 论语新注[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12] 曾振宇, 校注. 孟子新注[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88.
    [14]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原君[M]. 浙江: 古籍出版社, 1985.
    [15]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6]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7] 黄炎培. 八十年来[M]. 北京: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18]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19]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0] 胡锦涛. 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21] 汪康. 新时代自我革命强党的逻辑、原则与实践要求[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4):381-388.
    [2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23]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2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 期刊类型引用(1)

    1. 焦磊. 融本土于世界:中国比较政治研究的未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3): 259-26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49
  • HTML全文浏览量:  506
  • PDF下载量:  158
  • 被引次数: 5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10-19
  • 刊出日期:  2023-04-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