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s with Tutorial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gineering
-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开启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北京科技大学开启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时代。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坚持立德树人,以全程化的教育引领进程为纲,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结构。这既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化本科人才改革的有力举措,也是高水平师资培育一流本科学生的重要探索和实践。文章通过梳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内涵及育人成果与新工科背景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关系,并基于用户满意理论的对其实际开展的情况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指出今后应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新工科人才培养、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和完善配套制度方面持续改进。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Party Congress proposed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dependent cultivation of talents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construction system. It opens a new stag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development.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s an opportunity, USTB prompts a new phase of reform in cultivating engineering talents. The comprehensive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insists on moral education, which is an effective initiative to deepe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centered on students, and an important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for high-level teachers to cultivate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compa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achievem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the context of 3E(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valuates its actual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he user satisfaction theory.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re are continuous improvements in both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aculty,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new engineering and the research on university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perfecting the supporting system.
-
一. 本科生导师制度发展的背景
“一流大学”的建设,首先要解决好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北京科技大学建校7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1]在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要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肯定了北京科技大学建校70年来为社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并对学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希望[2]。再次强调教师之于教育的重要性,也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3],而本科生导师制是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本科人才教育质量、提升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推动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4]。从导师制起源看,本科生导师制度本身是一种学院教学制度,最早起步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19世纪前后发展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学院教学制度[5]。
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是矿冶学科组建而成的北京钢铁学院,彼时一大批综合性大学的成立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学科的多样性需求,这些高校在实践中丰富了导师制工作的内涵。当下,学校、院系、教师、学生是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推行过程中的4个主体。其中,学校发挥顶层设计作用,院系发挥组织实施作用,教师发挥教书育人作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6]。其中院系作为4个主体之间的桥梁纽带,发挥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在欧洲,剑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度落实在学院层面,不仅为学生指定全程导师,还指定了课程指导员,不同的课程可对应不同的课程辅导老师。课程辅导老师通常为导师选定的研究生,主要职责是为全程导师提供指导建议。在美国,导师在哈佛大学是一种工作职能,而非专门的职务,可以是教师或研究生,他们通过非正式、常态化的交流,在学习态度、方法、目标等方面给予学生熏陶和培养。不论是剑桥大学还是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其共同的基本思想是导师为学生的整个本科学习阶段,在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兴趣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欧美导师制对国内高校推进全程导师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重视因材施教、强调个别指导,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潜力,早期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等方面[7]。
2017年以来,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教育部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8]。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传统优势工科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近年来积极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和学科创新的路径。2018年以来,学院开始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落实立德树人,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并充分发挥其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引导作用。2019年以来,教育部开始遴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下属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学院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以建设一流专业和培养一流专业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工程人才。
就实践层面,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在新经济、新产业的背景下,传统优势工科专业应对改造升级的机遇与挑战,是推进新工科建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有效工具,也是培养综合型、实践型、创新型、个性化人才的有力抓手。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学校院系要积极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架设桥梁、提供制度保障,夯实师生之间尊重、理解和关怀的基础,把传授知识和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结合起来。
二.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理论意蕴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切实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0]。对于工科院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目前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目标是工程教育认证倡导的三个主要理念[11]。
正如教育部所要求的,遴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不是最终目的,建设才是目的。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打赢打好本科教育攻坚战才是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应有之义。本科全程导师制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制度性结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一种师生深度交互式的人才培育模式。同时还兼顾全员育人的普遍性与精英教育的个性化,在有力制度的保障下导师们对学生进行深度的思想引领、学业引导、学术指导、生活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适应度。这种目标和模式与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目标,即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无疑是非常契合的。
院系是开展人才培养、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一线单位,在实际工作中要将育人特色与组织实施顶层设计紧密联系起来,要将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导师制工作结合起来。学院下属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1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在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过程中,经历了探索学习、调研动员、文件落实3个阶段,成立了由院长、书记担任组长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小组”,制定和出台了院级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以2021学年为例,学院为1 113名本科生(其中包括46名留学生)配备了154名全程导师,其中教授59人(含院士2人),副教授61人,讲师34人,平均师生比约1:7。
(一)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专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在于追求本科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卓越,深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2]。专业教育不再是单一强调知识教育,在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创新教育。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正是立足于对传统专业教育的改革与补充,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视角,确保学生学业成绩、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取得显著进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引领。
2018年以来,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按照学校要求建立以导师为主导,研究生辅导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帮助低年级本科生的纵向链式学习科研团队,围绕学生的学业、创新创业、考研就业等开展个性化指导,引导本科生早进实验室,促进教研融合、师生相长,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践表明,这种通过导师广泛参与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模式,充分践行了因材施教原则,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二)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果体现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3,13] 。如何发挥高水平师资队伍在一流本科学生的培育作用,是高校“双一流”建设必然路径选择。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重要特点就是由专业课教师担任学生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指导,足够的导师数量和合格的导师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高校教师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关系到本科生全程导师队伍的质量,更加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多次对此作出重要指示。2022年4月,习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他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大先生”和“六个要”等重要论断,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了系统阐释,涵盖了教师的政治立场、道德情操、专业能力等各个方面[14],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遵循。因此,在专业课教师中构建好一支基本功扎实、专业水平高、对学生工作有高度热情的本科生导师队伍十分重要。新工科背景下,我们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有较强的教育从业能力,而且具有深厚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教学能力[15],并且能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发展不断调整和适应,这也是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必须。
(三)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高质量毕业生的抓手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看,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可以满足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与教师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与育人效果的提升,这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充分体现。从人才培养的过程看,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不仅可以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和科研资源[16],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实践平台。不仅有助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能力。这与以产出为导向的工程认证理念和一流本科专业培养质量目标高度一致。
三. 基于用户满意理论的本科生导师制的评价
用户满意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营销学的著名理论,后被相关学者将其引入信息系统评价中,并构建了信息系统成功模型。该模型中包括系统质量和信息质量两部分,直接影响用户的系统使用和满意度,并通过系统使用和满意度对个人以及组织产生影响[17]。从教学管理角度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以导师和学生为核心的学生培养制度,是一个以教师和学生作为用户的系统模型。系统质量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和满意度,师生的使用和满意度也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中有所体现,不仅师生之间彼此影响,也会反馈到工作的开展中。因此,把本科生导师制作为系统模型时,应当充分重视师生的满意度和政策使用情况。学院要将育人目标与学生和教师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并将师生的评价和需求反馈到育人工作中。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效果,2022年,学院分别针对2018—2021级在校719名本科生和154名全程导师分别开展了专项问卷调查,问卷采取网络调研的方式,被调查学生和老师自愿参与。大一学生因为参与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度时间较短,所以不在此次调研目标范围内。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导师制的执行情况、学生的收获、学生对导师制的意见建议情况等3个维度,针对导师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导师的投入与收获、遇到的问题、导师对导师制的意见建议情况等3个维度。
(一) 学生视角的满意度
人才培养是本科生导师制的最终目标,学生的满意度对制度的实施评价有着重要意义。2022年,学院针对本科生全程导师执行情况,通过网络发出719份学生问卷(电子),收回有效问卷668份。其中大一13人(1.95%),大二218人(32.63%),大三218人(32.63%),大四219人(32.78%)。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导师制执行情况、学生的预期和收获、学生对导师及导师制的评价3个维度。本次调研采取匿名的方式,免去对被调研对象因师生关系对作答产生顾虑,可信度较高,KMO值为0.815,适合做因子分析。
1 本科生总体满意度较高,表现出与全程导师进一步加强沟通的需求。
总体看,88.53%的学生对全程导师的评价是80分(百分制)以上,只有3.3%的学生的评价是60分以下,表明学生对全程导师总体满意。学生对全程导师的满意度体现在其对研究生期间导师的选择上,给导师评价90分以上的学生中,有42.41%的学生表示非常希望成为其本科生全程导师的研究生,这一比例随着评价分值的减少而降低,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增加,其中大四年级学生的这里比例达到了49.33%。
纵向看,大二年级有10.09%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本科生导师制,58.72%的学生对导师的评价是90分以上,2.29%的学生评价是60分以下。大三年级有18.35%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本科生导师制,59.17%的学生对导师的评价是90分以上,5.50%的学生评价是60分以下。大四年级有36.99%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本科生导师制,68.49%的学生对导师的评价是90分以上,1.83%的学生评价是60分以下。
从数据分析可知,本科生对全程导师制的了解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加,不同年级学生对全程导师的满意度基本相近,且随着与导师接触时间、指导深度增加而提高的。而不满意程度主要出现在大三阶段,这主要与当时学生处于学业、专业、人生规划的重要阶段相关,彼时对全程导师的要求无疑会更高一些。
2 疫情防控对制度的执行产生了一定影响,文字作为长效沟通方式显著性较好。
2020年初以来,受疫情防控的影响,一些学生不能返校,给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开展带来挑战,学院教师通过多种线上方式持续对学生进行指导,47.01%的学生与导师是以文字信息的形式进行沟通的。毋庸置疑,面对面是学生与导师交流的首选方式,数据显示49.7%的学生希望与导师线下见面交流,但仍有34.73%的学生希望与导师通过文字交流,远高于选择在线视频(6.74%)和电话语音(8.83%)学生的比例。对于“是否认为疫情影响了和导师的沟通”,只有17.66%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49.1%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影响。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突出、敏感而丰富的心理特点看,在除了线下交流这种全面而高效的指导方式外,文字沟通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路径。一方面,文字沟通难度系数低,而且免除语音、表情、肢体语言的输出,在正确的引导下更容易让学生打开心扉。另一方面,文字沟通的延时性可以给予彼此充分思考和反应的时间,避免面对面时的尴尬,更容易获得全面的信息。此外,文字沟通还具有灵活性,可作为师生之间保持长期联系的一种主要方式。
3 本科生对导师的需求预期未能完全匹配,满意度与参与度呈正相关。
制度设计层面,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学术指导、职业规划是本科生全程导师的几项主要职责。从需求看,大二学生最希望获得学业指导(39.91%),大三学生最希望获得的是学术指导(36.7%),大四学生最希望获得的是职业规划(33.33%)。但在实际交流中,三个年级的本科生与全程导师交流最多的都是课程学习,其次是人生规划,两项占比均达到了30%,而关于专业知识的学术指导占比在10%左右。
横向看,不同专业学生对全程导师的评价的存在明显区别,这一区别也与该专业下本科生对全程导师制的了解程度相一致。这可以从进一步对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执行情况、专业自身特色等分析中找到原因。“是否参加导师团队组会”“是否参加导师科研项目”“是否有高年级学长/学姐指导”是3个直接反应本科生导师学术、学业指导深度的变量。从调研结果看,以上3种渠道的参与度低的学生对全程导师制的满意程度要更低。
(二) 导师视角的满意度
就目前看,导师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度中的师生关系中占主导地位,从导师视角更容易看到制度的执行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2022年,学院通过网络面向154名全程导师发布电子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3份,完成率73.38%。收回问卷覆盖各级技术职称的教师,包括中级(占24.78%)、副高级(占46.02%)、正高级(占29.2%);男教师占70.8%,女教师占29.2%;40岁以下教师占61.06%,40岁~50岁教师占20.35%,50岁~60岁教师占18.56%。除50岁以上教授答题率相对较低外,基本符合学院全程导师在以上3个方面的分布组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导师反映在指导本科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类情况如图1所示。
1 本科生导师制基本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师生沟通效果有待突破。
数据显示,94.69%的教师认为指导本科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育人水平的,表明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度是对师资提高自身学科知识专业水平之外的育人能力的有益补充。
沟通是教师在指导本科生时遇到的普遍问题,是决定教师育人、育己效果的基础,而沟通的有效需要双方彼此认同与合作。但54.87%的教师认为“学生不积极”,13.27%的教师表示“与学生有代沟”,8.85%的教师表示“无法联系到学生”,7.96%的教师表示“与学生沟通不通畅”。 与学生调研的结果相呼应,71.56%的学生表示平时全程导师联系自己比较多,只有28.44%的学生会主动联系导师。实际上,50.9%的学生认为导师和自己沟通的时候非常热情,42.22%的学生认为导师比较热情,4.64%的学生认为其导师不太热情。
从调研数据看,只有28.44%的学生会主动联系导师、54.87%的教师认为学生不积极。这其实反映出与学生视角中提出的“希望与导师多联系”的想法是矛盾的,表明了学生在与导师沟通过程中的矛盾性。一方面希望通过与导师沟通获得生活或者学业、学术上的指导,另一方面则不仅表现出不主动联系导师,而且在导师“主动”“热情”的指导中表现得“很不积极”。从表面看是导师作为输出端掌握了沟通的主动权,实则是学生作为输入端决定了沟通的效果。担任本科生全程导师的多为专业课教师,而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支配、传授知识,学生服从、被动接受为特征。这一特征如果不能得到根本改善,继续延续到本科生全程导师,则无法达到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以学生为中心的定制化培养发展目标。
2 学生学籍专业变化对全程导师的指导工作带来挑战。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7.79%的老师认为“分流、分专业后学生变动”是他们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仅次于“沟通”问题。这一问题具有较强的院系特色。学院下属5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专业在招生时是两个大类招生;每个学年的大一学期都会进行专业分流,分流结束后学生还将进行转专业。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大类招生是我国教育发展作出的全新改革,适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转专业政策也是满足学生自由化、个性化发展需求的重要支撑。但对于传统优势的工科专业而言,在综合性大学的转专业中往往处于劣势,学生的流出既是学院工作的挑战,也是全程导师工作的挑战。
双向选择是导师制实施的重要基础。一般情况下,导师会希望能够将对学生的指导从大一延续到大四,从而实现全程导师工作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全程导师和学生的指导关系因专业的变动而终止。特别是导师在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期需要花费较大精力的情况下,学生的流动给全程导师的工作带来了挑战。一是易导师的心理产生挫败感。认为自己的专业指导没能留住学生,但实际上学生转专业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并不能单一归因于导师。二是无形中增加了导师的工作量。一方面是在前期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导师无法完全结束对流出学生的指导,另一方面导师需要重新投入精力对流入的新学生进行了解和指导。
3 现有制度基本合理,考核和激励制度有待进一步细化。
调研数据显示,89.38%导师认为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度是合理的,但同时有29.2%的导师认为指导经费不足,还有一些导师提出要细化考核制度。这都反映出现有考核和激励制度的不够完善,这同样是国内高校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中遇到的普遍问题。
目前,学院对本科生全程导师的激励包括:一是按学生人数折算相应的工作量给予一定的津贴,二是在个人业绩方面的年度滚动考核和岗位聘任中均有所体现,三是组织优秀全程导师评选活动并给与奖励。从现有制度看,学院对全程导师的考核均为基于数量的结果导向,缺乏基于内容和质量的细化和过程导向。
仅以投入时间为例,46.9%的全程导师表示每个月花在指导名下本科生的时间为两个半天,16.81%的全程导师花费的时间为四个半天以上。将这一结果与导师指导学生总数进行交叉分析可知,两者没有必然关系。意味着,有的导师指导4名学生,其所花的精力与指导8名学生的导师一样,但获得的工作量和津贴只有后者的一半。除了投入时间,全程导师与学生沟通的方法和效果,学生的评价和反馈,都应当成为评价导师工作的重要组成,但在实践中却往往难以实现。
四.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育人成果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建议针对教育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开启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对一流学生的培育作用、对一流学者的扶植作用、对一流学术的支撑作用、一流学科的涵养作用和一流学风的建设作用,能够有效助推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在育人成果方面,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与打造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工科人才,强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方面,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迎来新时代。
(一) 改善教风学风,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在新经济、新技术的冲击下,矿业类专业与其他传统工科专业一样面临强而不热的尴尬局面,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综合性大学,也面临着学生专业转出的才流失挑战。
学院本科全程导师的队伍包含了老中青三代教师,他们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有的把学生视为共同成长的朋友,有的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有的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在与新生建立情感联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提高自我要求,并引导他们参加科研梯队活动。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潜质、个人特性与行业和新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加强学生专业认同感。
2020年初以来,出于防疫防控的考虑,我国高校陆续采取了在线授课的形式。学院在做好本科在线教学工作的同时,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开展导师制工作,做好专业教育。导师们通过邮件、微信等在线交流方式,积极针对专业选择、考研、就业、出国深造等不同目的为学生出谋划策,为疫情期间的教学和实践工作顺利开展和学生心理疏导奠定了基础。针对部分学生基础薄弱。专业兴趣不足的问题,一些青年教师结合自身经历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获得了“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的高度评价。同时2018年以来,在全程导师的全面发展中,学院学生的挂科率和转专业率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 培育原始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完善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就要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全程导师制便是培育本科生原始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催化剂。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是本科生导师的基本职责,根据学生特质挖掘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全程导师制的目标指向。学院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学术沙龙、科研课题、毕业设计(论文)等创新实践活动,不断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全面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020年,学院土木系教师参与了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排风设计,并以此为案例对其指导本科生进行讲解和指导,从直观建设视频到BIM、装配式技术细节,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取。这种快速响应民生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传播装配式等先进建设理念,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在具体工作中,本科生全程导师以自身科研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开展试验设计、论文撰写、专利申报等工作,全面锻炼学生综合科研素养。相关数据显示,学院本科生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由2018年的47项增加到2021年的73项,增幅达55.3%;本科生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覆盖率超过80%,通过率达到90%以上。此外,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以学科竞赛为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团队协作、学以致用等综合素质。
(三) 实施精英化人才培养,整体提升培养质量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一方面是对精英学生开展教育,另一方面是培养精英学生的教育,需要理论联系实践进行探索[18]。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一批热门专业的新增和扩招为传统优势工科专业的招生带来了挑战,这对学院本科专业建设新工科的转型和传统行业精英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吸引一流学者,培养一流学生,无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培养一流学生的重要抓手。
1 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改革
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作为矿冶学科本硕贯通人才培养试点,统筹设计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六年一贯制培养模式,选派高水平的师资参与指导工作。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于第五学期初为根据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择优选取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重新分配全程导师,并实行本科和硕士阶段同一导师制。这是本硕贯通培养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深度融合的改革与实践,也是加快新工科建设为传统行业培养精英人才的有力举措。
2 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
国际化工程人才是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要求之一,国际化实践教学和联合培养也是传统优势学科新工科建设的亮点。学院下属专业借助一流学科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等政策支持,建设了基于3+2联合培养、暑期实践等合作形式的国际化实践平台,本科生全程导师积极为本科生争取与国外高校进行交流的机会,实现了本科生、研究生赴芬兰、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开展联合培养、专业实践和学术交流帮助学生开阔国际视野。而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前沿,矿业类专业全程导师每年都与辅导员配合带领学生参加国际矿业大会。
五. 本科全程导师制的发展方向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高水平师资培育一流本科学生的重要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对于处在新工科转型中的传统工科专业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国内高校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推进过程中还应该结合院系工作特色,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运行模式及相关规章制度,充分发挥高水平师资队伍在一流本科学生的培育作用,还要在提高实施效果和师生满意度方面加强研究,营造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切实推进学校“双一流”的高质量建设。
(一) 以一流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提高导师制育人质量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果体现,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高质量毕业生的抓手,是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重要举措。工作中要将育人特色与组织实施顶层设计紧密联系起来,要将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导师制工作结合起来。
一流的教师队伍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人力支撑。学校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目标,在专业课教师中构建好一支基本功扎实、专业水平高、对学生工作有高度热情的本科生导师队伍。结合自身深厚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教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出高质量满足新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 以培养新工科人才为目标,发挥导师制育人特色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也是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专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突破口。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传统工程专业的转型升级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以双向选择为前提,做好导师资源配置工作。要将自身的师资学缘结构与本科生专业构成进行统筹配置,设置适当的师生比,提供便捷的双向选择平台和导师更换机制。二是要以情感联系与专业教育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增强对传统工科专业的认同感。三是依托本科生创新创业平台与导师自身科研项目,育大学生原始创新能力,为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积蓄力量。四是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与其他精英化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相互促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 加强高校师生关系研究,改善导师育人效果。
在“三全育人”体系中,要实现“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师生关系是落脚点。一是要建立师生信任关系。信任关系不仅能调动学生更加主动接受后续的全程指导,还能使指导教师获得满足感并激发他们的责任感[19]。对教师而言,一方面要主动加强大学生心理研究,掌握一些沟通技巧,拓宽沟通渠道;另一方面是要注重提高自身人格魅力,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21],教师为人师表便是最好的育人效果。
二是要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22],其中明确指出,高校应拓展工作格局、扎实开展日常思政教育活动。本科生导师制的建构,有利于加强教师引导作用、促进师生间思想交流。在相互依赖、相互信任基础上,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能有效提高育人效果,还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增强,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心循环。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教育方法的研究,加强引导式教育,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为双方互动提供对话基础,激发自主学习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主动融入导师提供的平台,配合进行互动学习,并及时从学生视角对导师的教育指导给予有效的反馈和建议。加强师生互动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年纪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做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进而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 完善工作各项配套制度,激发导师育人热情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作为传统专业教育的补充,在实现全员全过程、定制化、精英化的培养目标中被寄予厚望,而高校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之外,为了做好本科生全程导师也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如何让教师的付出得到合理的回报,是学校各级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激发和保持导师育人的重要保障[20]。
工程教育认证对本科生的毕业要求有12个方面,导师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一是要明确导师的工作范围,建立培训和交流制度,让导师知道要做什么;二是优化师生分配和调换制度,充分体现师生意愿;三是细化导师工作考核标准,折算工作量时应有区分度;四是建立学生评价和反馈机制,让导师了解学生需求;四是重视优秀导师的评选和宣传,在评奖、职称评审、年底考核评优等方面对其倾斜。
六. 结语
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过程中,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推进新工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有效工具,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综合型、实践型、创新型、个性化人才的有力抓手。不仅如此,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也是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院系作为高校政策落实的主体单位和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育人效果为目标,以提高师生满意为方向,不断优化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路径,为“双一流”建设助力。
-
图 1 导师在指导本科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情况分布图
-
[1] 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的老教授回信强调 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精神 培养更多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N]. 人民日报, 2022-4-23(001). [2] 于成文. 切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老教授回信精神落地生根[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3):233-236. [3] 杨仁树. 统筹“六学”思维 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J]. 中国高等教育,2020(1):39-41. [4] 杨仁树.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内涵、运行模式和制度保障[J]. 中国高等教育,2017(6):58-60. [5] 张雪征.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型导师制实证研究[D] . 沈阳: 东北大学, 2013. [6] 张毅,杨仁树.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内涵、运行模式、育人特色及积极作用−基于北京科技大学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 思想教育研究,2022(2):145-148. [7] 邓小龙,杨希祥,朱炳杰,等. 国内外本科全程导师制实践研究与对比分析[J]. 大学教育,2020(6):44-46. [8] 方娟,陆帅冰,梁毅,等. 面向新工科的“三全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高教学刊,2022,8(23):42-45. doi: 10.19980/j.CN23-1593/G4.2022.23.011 [9] 金龙哲, 尹升华. 关于传统优势学科培养新工科人才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为例[J] 北京教育(高教), 2019(Z1): 15-18. [10]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EB/OL]. 中国政府网, (2019-04-04)[2022-11-0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09_377216.html. [11] 高新勤,陆馨,王浩.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推进“一流专业”建设[J]. 大学教育,2020(11):63-66. doi: 10.3969/j.issn.2095-3437.2020.11.016 [12] 葛文杰.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等工程教育重塑与课程教学深度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21(9):53-61. [13] 新华网.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 (2021-04-21)[2022-11-04]. http://www.xinhuanet.com/2021-04/19/c_1127348921.htm. [14] 易凌云,卿素兰,高慧斌,等.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四[J]. 教育研究,2022,43(4):4-17. doi: 10.12238/er.v5i4.4638 [15] 周东帅,百志好,孙凌燕,等. 新工科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科技风,2022(17):163-165. doi: 10.19392/j.cnki.1671-7341.202217054 [16] 龚束芳,张波,车代弟. 本科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为例[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6):72-75. doi: 10.3969/j.issn.1672-3805.2009.06.023 [17] 桂怡芳. 基于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用户持续使用研究综述[J].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9,3(11):33-34,37. doi: 10.19772/j.cnki.2096-4455.2019.11.013 [18] 黄云,翟春光. 本科生导师制−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的有效模式[J]. 学周刊,2012(3):24.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2.03.227 [19] 陆根书,胡文静. 高校师生关系:一个重要而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J]. 江苏高教,2022(3):8-13. doi: 10.13236/j.cnki.jshe.2022.03.002 [20] 李霞,马宏伟. 资源配置、有效激励与自我定位:以导师为中心优化本科生导师制[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0,36(3):116-122. doi: 10.3969/j.issn.1009-8135.2020.03.013 [21] 人民网. 人民日报: 以高尚人格感染学生[EB/OL]. (2019-04-10)[2022-11-04].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9/0410/c1003-31021095.html. [22]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22〕3号)[EB/OL]. 中国政府网, (2022-07-25)[2022-11-04].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期刊类型引用(9)
1. 孙振宇,许泽浩.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研究与改进建议. 教育教学论坛. 2025(02): 13-16 . 百度学术
2. 李希雯,刘洋,尹升华,陈威. 新时代工科院校班主任工作浅析. 才智. 2025(04): 125-128 . 百度学术
3. 贺玮,郑裕东,何志巍. 医工交叉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医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初探.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03): 30-36 . 百度学术
4. 孙元田,李桂臣,万志军,吴永辉,陈宁,李长傲,郝浩然. 能源资源特色一流创新人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机制构建与实践. 高教学刊. 2024(20): 161-166 . 百度学术
5. 邵丽华. 信息类人才创新能力提升. 中国冶金教育. 2024(04): 16-19+23 . 百度学术
6. 刘小燕,翟海霞. 新工科背景下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4(17): 90-93+107 . 百度学术
7. 王朋. “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科技风. 2024(32): 44-46 . 百度学术
8. 赵林度.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物流研究. 2023(05): 75-80 . 百度学术
9. 于家根,李伟峰,高孝日,冯宝明. 新工科背景下航海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研究. 航海教育研究. 2023(04): 76-8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