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应对

刘伟杰 岳宗录

刘伟杰, 岳宗录.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应对[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2): 188-19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102
引用本文: 刘伟杰, 岳宗录.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应对[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2): 188-19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102
LIU Wei-jie, YUE Zong-lu.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abl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39(2): 188-19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102
Citation: LIU Wei-jie, YUE Zong-lu.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abl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39(2): 188-19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102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应对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0010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项目“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编号:21VSZ109);东北林业大学马院教研项目“形势与政策课‘微教学单元’数字化教学的探索与应用”(编号:MYJX190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伟杰(1975-),女,山东莒县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岳宗录(1996-),男,山东聊城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 中图分类号: G641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abl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摘要: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数理结合应用理念尚未成熟、话语主体性和权威性弱化、单向灌输教育存在数字鸿沟等三方面的现实挑战。本着技术为育人所用的理念,文章认为应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数理融合,强化价值引领,提高技术支持,使人工智能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价值。

     

  • “随着算法推荐、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技术的日臻完善与广泛推广,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呈现出精准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1] 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科技前沿,人工智能具有促进学习迁移、学习交流、教学感知、教学操控等能力,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2]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捷、舒适的应用空间,为培养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提供了技术支持。而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叠加下,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数理危机、数字鸿沟、教育者的话语主体权和权威性被弱化等现实困境。面对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势而为,要积极推动应用人工智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智慧型人才贡献力量。

    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二者在智能环境中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灵活度和亲和力,开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育人新局面。

    “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既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所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使然。”[3] 人工智能通过数据计算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具有适应性和学习性的特征,通过知识的迁移实现对教育资源的精准定位。第一,有利于教育目标的精准分流。教育目标在狭义上体现为培养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中涵盖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人生观教育、劳动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的精准计算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教育目标的精准定位,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各个教学阶段根据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动因、学习习性,适当调整教育目标,进行对学生的兴趣学科归类,精化教学主体设计,使教育目标与学生时代特点相契合。第二,有利于教育对象的精准研判。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在于教育者的有力引导,而更重要的在于教育对象对知识的接纳程度。“对高校而言,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实际,了解掌握学生的自然情况、思想动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做到‘因材施教’。”[4] 通过对教育对象的基础性信息、网络数据信息、学习成效合成信息的精准分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施教。同时,还可以通过教育过程,用大数据精准研判教育对象心理症结、生活矛盾、现实困难等,实现学生生活和教学任务的精准超越。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精准解读和学生学习身份定位,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第三,有利于教育教学成果评价的精准定位。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数据的整合与分离技术,使评价机制准确、清晰,使教学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多元化。人工智能通过对教师课堂讲授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课堂设计能力以及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等几方面的归纳与处理,形成公正客观的教学评价依据。通过智能化情景模拟和数据挖掘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并对不利于教育评价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实现对教学评价的精准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超越时空限制,以精准、科学、有效地传递方式输送到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能促进知识技术图式的灵活运用,在教育方式上能促进信息空间的灵活运用,在教育内容上能促进时空向度的灵活运用。第一,在教育方法上能促进技术知识图式的灵活运用。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陈旧的知识输出体系教学过程冗长、思维单一,新课讲授导入缺乏清晰明了的结构图式和创新性。而人工智能的出现革新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要体现在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数据的快速提取和内在逻辑连接,将各个孤立的知识体系化、结构化、图表化。这种快速灵活的智能处理系统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方法上和教学设计上得到技术革新,使重复、冗长、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更符合新时代学生的思维特点,从而构建具有特色的知识图式逻辑结构的“大思政”课堂。同时还能提高教育对象对课堂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把握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框架逻辑。第二,在教育方式上能促进信息空间的灵活运用。信息空间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获取知识和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通过拓展新型信息运输方式,利用数据传输、数据共享、数据共建等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重构匹配了巨型思想政治理论数据库,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空间限度,不再拘于单一的知识教学模式。此外,人工智能还通过数据共享、共建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精准编排,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交往的宽度、厚度、广度在技术时空中得到提升,利用智能学习迁移数据和智能实践来更新教育方式,增强课堂理论深度,从而形成“优质课堂”和“创新性课堂”。第三,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能促进知识时空向度的灵活运用。“强人工智能的到来 进一步拓宽、拓深了网络虚拟空间,彻底转变了人类生活的时空向度,虚拟空间成为超越时空的交往空间。”[5] 人工智能转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时空向度,使其不再拘于传统的板书形式,可以跨越现实时空,通过各大学习平台的智能指令链接,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难以跨越的时效限制。同时重新创建新的知识数据平台,也提高了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现实需要,满足了教育者、教育对象对多元化文化知识的需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灵活化、便捷化的时空中,覆盖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开创一种新的主客体之间知识共享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的深度关联、嵌入、融合,使之成为可量化、可计算、可预测的学科。”[6] 人工智能通过数据融合和数据关联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教育主体、过程、环境的亲和力。第一,提升了教育主体亲和力。人工智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用“超能力”帮助教育主体处理一些智能知识图表、数据重复叠加、量化数据统计等繁琐工作内容,提高了教育主体的教学效率,增强教师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使教育主体得到解放,让其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创新。此外,人工智能通过抽取精准数据,利用智能反馈机制观察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水平、情感态度变化、价值观形塑阶段等方面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个性化、多层次性的教育,丰富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增强教育者的主体性,从而提升教育主体亲和力。第二,提升教育过程亲和力。人工智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多元化、宽领域的技术区块链,在教育过程中筛选最适合受教育者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性格特点的合作化学习模式。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过程提供一系列体系化、专业化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宝库,打破传统班集体授课的传统模式,使不拘于时空限制的人工智能思政大课堂可以在腾讯会议、钉钉、B站等虚拟空间上进行,供更多学习者参考,使其体验智能化的教育过程。此外,人工智能推出可视化视频数据、VR虚拟实践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与学习热情,使教育者成为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帮助者、合作者,从而提高教育过程的亲和力。第三,提升教育环境亲和力。“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教学、智能服务、个性化辅导,支持多样化学习需求,基于关键词分析、社会网络热点分析等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全周期进行可视化分析。”[7] 人工智能具有极大的存储空间,它可以保存大量数据知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追根溯源的依据,给教育对象营造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的教育环境。人工智能还具有数据信息迅速生成和反馈的权衡机制,会通过智能屏蔽技术,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成风清气正的学习环境。此外,人工智能数据区块链与平台之间可以借助“智能力量”搭建一体化智能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基础进行现状分析,逐步搭建一个群智开放、和谐美丽、快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发人工智能的最大效用,提高教育环境亲和力。

    把人工智能大数据传输和技术算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应用价值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了现实挑战。数理结合应用理念尚未成熟、话语主体异化和权威性弱化、单向灌输教育存在数字鸿沟等都成为了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现实困境。

    “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创新的方向。两者结合虽已运用于教学,但还未形成一套完备的科学体系。第一,人工智能算法的自主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可预测性。算法的不可预测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者难以把握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难以确定运用的区间。二者的应用需要一个稳定的区间,但智能算法的自主性增加了应用区间的变量。算法会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数据自动形成不可预测的逻辑系统,这种不可预测的算法被称之为“算法黑箱”。算法歧视、算法伦理、信息茧房往往会导致无法产生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工智能指令,在智能提取、分析和采集数据时会出现系统故障、编程乱码、黑客攻击等不良体验。人工智能算法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使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运用变得更加困难,技术风险也难以预测。第二,人工智能大数据滥用,给两者有效结合增加隐私安全风险。“随着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和智能移动设备等智能技术应用的普及,个人信息数据过度采集、滥用和泄露等隐私安全问题正成为智能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风险。”[8] 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信息的过度采集,难免会导致身份信息的泄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息高度透明化。而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很难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一风险问题。第三,人工智能技术至上的理念导致教育主体性的遮蔽风险。如果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偏离掌控者预设的轨道,摆脱人对智能数据的控制,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造成遮蔽风险。在智能技术所掌控的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生存在数据时空中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其基本信息在人工智能的抽取、排版、整合被归为一个“信息档案”,形成“电子画像”,并进行平面化处理。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职位信息和教育信息被技术操控和颠倒是非时,就很难摆脱“技术圈”的限制,更无法破解“信息茧房”。此外,人工智能通过语音识别、人脸识别、信息精准定位把教师、学生抽象化为“数据人”,无意中也遮蔽了人发展的多维性和丰富性,影响二者的多元化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人与人的沟通,向“人—机—人”的沟通模式转变,导致人与智能机器的育人理路和价值变得模糊不清。“最强大脑”的人工智能网状知识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模板,它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满足教师和学生自主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资料。但在满足两者学习欲望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遭受着话语主体异化、权威性弱化等风险。第一,人工智能信息传输的“蝴蝶效应”干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管理。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心理感知和数据传输的功能,它能使信息高能传播运转,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感知、话语本质意蕴、话语主题、话语内容、话语环境瞬息万变,极易催生“生蝴蝶效应”。人工智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微小的话题迅速扩大,形成爆炸式连锁反应,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方向无法规范管理和有力掌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话语权。此外,人工智能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高速传输的同时,还会携带一部分粗制滥造的错误信息、相对扭曲的价值观与不正当言论等,如果无法得到有效的规范和遏制,无疑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管理体系失控,与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和权威性背道而驰。第二,“黑箱效应”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和权威认同。在“黑箱效应”下,受教育者只能沉浸在智能推送、个性化定制的教育话语中,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思维逻辑、技术逻辑和内在机理形成正确的认知,处于被动、顺从的局面。此外,人类特有的情感体验、道德认知、荣誉感等也被纳入智能技术算法编程,供受教育者学习使用。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全面性、严肃性、广泛性正在不断被消解,难以让受教育者达到高度的情感共鸣,从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和权威性。第三,人工智能技术透视下的“信息茧房效应”离散教育话语的主体性和权威性。大数据定位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价值趋向推荐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但人工智能数据并不能屏蔽事物发展的负能量和负面影响。这也使得导致思想话语混乱和价值偏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但也存在数字鸿沟的挑战。“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也会因技术本身的‘双刃剑’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技术伦理问题。”[9] 数字鸿沟指的是在创造、拥有、运用人工智能时产生的现实差异和两极分化现象。由于对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掌握的群体较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数字鸿沟的严峻挑战。第一,单向灌输教育在人工智能教育模式下劣势凸显。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处理大数据、智能信息、智能文件的能力。这就更加凸显了单向灌输教育的“满堂灌”“机械训练”“强制管理”等问题。而边缘化和教育资源匮乏等地区被排挤在“人工智能门”之外的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就会加剧思想政治教育不平等和分歧,扩大受教育者之间的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差距,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数字鸿沟”。此外,对人工智能教学模式操纵的灵活性也会让处在同一时代的教育者产生数字鸿沟。由于教育者的学科背景、知识底蕴、人工智能技术素养的不同,对人工智能知识数据、课堂行为处理方式的灵活度也各不相同,与同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群体相比就易产生教学数字鸿沟。第二,强制管理的单向灌输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就业观,影响受教育者的专业选择动机。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就业观。人工智能的出现聚焦于学生专业与就业方向的匹配程度,而单向灌输教育却在落后观念与新型就业观之间存在矛盾。父辈视角中传统就业观还占主导地位,却很难及时查知人工智能背景下各学科专业的发展优劣和发展趋势。而受教育者往往深受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加上自己的个性喜好,对人工智能的相关专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专业具有浓厚的兴趣。逐渐就形成了父辈与子辈间就业观的对立,在家长和受教育者之间形成巨大数字鸿沟。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人工智能网络数据的迁移,聚焦于“热门”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反馈,通过人工智能抽取就业区块链和模拟就业规划,使学生往往不假思索就选择了“热门”专业,极易形成就业方向两极分化的趋势。这无疑会忽视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提升,与专业的个性化规划,更会忽视时代与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使教育者与受教育群体产生数字鸿沟。

    思想政治教育怎样进行教育教学体系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必须回答的问题。在数理融合、价值引领、技术支持上不断深入人工智能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是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良性循环的重要动力。

    “人工智能应该也有必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具,乃至成为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生态的利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此应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工智能的技术结合和协同运用。”[10]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遵循技术的演进规律,又要遵循受教育者的成长成才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使人工智能赋能于思想政治教育。第一,构建“智能思政”理论数据库。“智能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形成的一系列的智慧化、体系化、理论化的教育模式。面对技术的不可预测性、滥用性、至上性,构建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性的智能思政理论宝库成为解决数理融合隐患的重要途径。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可以丰富和创新教育教学资源库,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资源平台,融合党史党建精神,打造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实践、在线示范课程的智能一体化。在人工智能数据和人工智能计算的技术时空下,要善于捕捉人工智能空间中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心理发展态势等清晰明了的图表数据,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技术知识、教学逻辑、专业优势。通过分析与归纳,将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数据纳入人工智能数据库,提高人工智能数据库的科学层次性和灵活运用性,从而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第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智能信息化素养。智能信息化素养是科技社会人们必备的技能素养,关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发展前景。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处在比较含糊的阶段,对于怎样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处在逐步探索阶段。在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转变教学观念,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注意维护各方面的信息安全,逐步搭建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平台。针对人机协同、数据共享、数据共建等教育资源创新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智能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而推动“人工智能+精准思政”的良性和创新性发展。第三,构建教育资源的多方面协同。教育资源形式多样,在不同的教育场景和教育机制下,可以利用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协同,学校与人工智能工具企业的协同、学校与数据掌握者之间的双向合作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发展。用人工智能数据反应协同机制创新发展的基本状况,反应主客体的供给侧需求,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匹配值、融合程度、模拟程度达到理想化效果。

    人工智能促进思想意识形态教化和濡化,是提高人类思想道德品质,提升教学效率和推进教育结构化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表现出对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的兴趣,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在自己的工作中引入人工智能,使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11] 人工智能是伴随着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方式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面对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要加强对人工智能的价值引领。第一,强化教育者对人工智能的价值引领。面对话语主体异化和权威性弱化,应该增强人工智能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联结。在处理智能文档、智能数据时,教育者要对不正当言论、价值观及不良行为形成强大的免疫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受教育者应用人工智能的包容性和公平性,从而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价值主旋律。此外,还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面对人工智能的不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要突破人工智能为其搭建的舒适圈,帮助每个受教育者享受公平正义的学习机会,以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重要目标,以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为前提,使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思想政治教育者成为“智慧思政”的开拓者和建设者。第二,二者的双向交互必须明确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智能思政”创新发展的必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在时代潮流中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利用人工智能革新教学模式,提高话语权和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服务和个性化定制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坚定“四个自信”,搭建“人工智能教学圈”,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造福于人民。第三,突出生存性和创新性。人工智能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获得更多的时空自由,彰显了人工智能的最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人工智能的“智能模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未来的教学规划和目标做前瞻性的发展蓝图,利用人工智能的延伸产品增强课堂的活跃性和创新性,发掘二者融合的内在发展潜质,形成人机共建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

    “信息化赋能高校思政工作应以教育数据来驱动,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驱动高校思政工作协同治理,实现思政教学活动的精准开展、实时评价与优化提升。”[12] 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支持是智能思政面向教育现代化的立足之基,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整个教学环节得到优化提升。第一,数据使用伦理支持。单向灌输教育存在内在机理弊端,面对巨大的数字鸿沟,要在大数据传播的过程中关注数据安全性问题,这就要求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承担安全输送的技术功能。打破固有落后的传统观念,保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正确性和时效性,规范不正当言论和不正当技术手段,在人工智能数据使用上要注重保护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隐私,严格筛选教育信息,公平、公正、公开地反馈到学生群体中,形成正向舆论效应。此外,还要规范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智能筛选、智能制作、智能合成不是评价教学成效的客观标准,人工智能要形成对每个教育者的教育成效精准定位,在数据使用上客观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成效,规范云计算的编辑程序,为数据处理和使用提供科学处理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二,构建智能化教育培训模式,突出智能推进理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人工技术培训,是更好融入智能化课程的必要条件。高效的智能化教育培训模式,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在培训细则中突出教师培训的技术目标、实践目标、示范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培训方案,用人工智能的强大效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者观念革新、技术革新、推动教育者的角色转变。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要积极构建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利用VR模拟技术满足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建立受教育者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域网”,利用强大的技术系统优化和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区域理论系统”。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场景的运用。面对碎片化、多元化、人性化的智能教育环境,要发挥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模拟优势,形成教学、研究、管理高度融合的教育环境,实现在线教学、在线互动、在线测试的一整套智能教学模式。在线下课堂中利用智能软件和数据元件形成课堂“头脑风暴”,用智能化的课堂氛围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质和优势,培养他们的学科兴趣和思维,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化教学模式,用强大的技术知识系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人工智能是科学高度发展的智能化产物,其自身的本质依旧是技术人工物。”[13]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新型技术,正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全方位、多元化、可视化、系统化的教育宏伟蓝图。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优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开创“三全育人”的新局面,让人工智能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 [1] 胡华. 人工智能驱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技术逻辑、价值遵循与目标旨归[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5):30-37,12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22.05.005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 赵丽红,张润枝.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三重逻辑[J]. 湖北社会科学,2022(5):156-161.
    [4] 刘越,曲建武,宋林萱. 精准+智慧:第四研究范式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J]. 现代教育管理,2022(9):119-128. doi: 10.16697/j.1674-5485.2022.09.014
    [5] 陈清. 论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逻辑[J]. 江苏高教,2022(1):114-120.
    [6] 韩俊,金伟. 数字技术融合下思想政治教育智能转型探赜[J]. 思想教育研究,2022(6):32-37.
    [7] 罗亮. 人工智能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时代价值与实践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2021(3):88-93. doi: 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1.03.014
    [8] 陈启迪. 人工智能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风险及应对策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9):78-81. doi: 10.19865/j.cnki.xxdj.2022.09.018
    [9] 刘建华,刘帅. 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赋能风险与应对[J]. 理论导刊,2022(5):110-115.
    [10] 杨仁财.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5):54-59.
    [11] 武东生,郝博炜.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的分析[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5(3):103-112.
    [12] 王健,郑旭东. 新时代信息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框架与建议[J]. 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100-105.
    [13] 毕丞. 人类为什么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2):102-108.
  • 期刊类型引用(12)

    1. 刘克林,刘兵军. 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黑龙江画报. 2025(02): 48-50 . 百度学术
    2. 温晓年,黄晓丽,陈炳权. 问题-利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生成的一个分析框架.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2): 1-7 . 百度学术
    3. 魏惠强,李阿红. 融合注意力机制和BiLSTM的人机交互语言训练系统研究.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24(01): 71-74 . 百度学术
    4. 周玉祥. 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 林区教学. 2024(03): 23-27 . 百度学术
    5. 潘建红,刘歌. 思政课数字化育人转型的实践图景与优化.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3): 47-52 . 百度学术
    6. 刘志玮.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课程教学研究. 2024(05): 99-108 . 百度学术
    7. 高迎旭.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才智. 2024(21): 37-40 . 百度学术
    8. 淳静. 人工智能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革新. 品位·经典. 2023(11): 93-96 . 百度学术
    9. 王怡娜.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与创新路向. 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2023(03): 14-19 . 百度学术
    10. 魏惠强,李阿红. 融合注意力机制和BiLSTM的人机交互语言训练系统研究.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23(09): 215-218 . 百度学术
    11. 裘洪梅,丁宁,庞雨滨,宋光. 浅论人工智能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备赛训练中的作用. 大连大学学报. 2023(05): 120-125 . 百度学术
    12. 洪巍城,苏鹤.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与经验. 文教资料. 2023(16): 69-7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19
  • HTML全文浏览量:  1120
  • PDF下载量:  161
  • 被引次数: 1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10-22
  • 刊出日期:  2023-04-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