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1卷  第2期

党建思政
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全面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任务、路径与实践
黄武南
2025, 41(2): 1-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90064
摘要(104) HTML(33) PDF(6)
摘要:
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肩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重大使命。进一步全面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是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重点任务。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积极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的高质量后勤运行保障体系,在改革任务上把握“时”和“势”,在改革路径上找准“桥”和“路”,在改革实践中抓好“谋”和“干”,以全面深化后勤改革、全面提高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新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历史回溯、现实问题与实践探索
张大林, 董春阳
2025, 41(2): 7-1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70069
摘要(105) HTML(30) PDF(1)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使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工作,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都强调了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新时代要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教师要切实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必须要继续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要建立健全教师定期理论学习制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这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分为建立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聚焦社会主义建设和新时代迈上新台阶三个阶段;要结合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工作探索、改革和实践,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科学设计学习内容,...
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的价值意蕴、矛盾境遇与实施路径
敖永春, 何祖娜
2025, 41(2): 13-19.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012
摘要(94) HTML(31) PDF(2)
摘要:
大数据时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促进精准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实现新突破。同时,高校实施精准思政面临传统观念与精准思维冲突、信息茧房与数据孤岛困境、技术风险与思维固化危机,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联合多方力量从理论、技术、实践等不同维度探索多样化对策,实现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高质量发展。
基于教育学理论高校党组织推动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研究
肖晓玲, 杨智祯
2025, 41(2): 20-2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60064
摘要(93) HTML(28) PDF(0)
摘要:
党的二十大为推进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对今后一段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方式方法作出了明确部署。高校党组织推动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教育学理论为推动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教育学理论的目标维度、需求维度、实践维度、方法维度等多维视角下,推动高质量的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党组织应当牢牢把握政治性、方向性、理论性,遵循教育原理,符合教育规律,围绕教学、课程、师资、实践四大要素,强化顶层设计,分层分类推进,确保干部教育培训...
高教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评价机制探析
朱宝善, 倪阳, 陈晓红
2025, 41(2): 27-35.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80033
摘要(61) HTML(33) PDF(7)
摘要:
进入新时代,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破解高校人才评价机制问题势在必行。文章结合文献调研的文本分析和参与式观察的实地调研,深入分析我国高校人才评价机制的理论基础和特点、改革现状与具体措施等问题,提出了人才分类管理和科研质量优先的原则、人才解决实践问题以及产学研融合的趋势、强化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完善建议。理论方面,有助于全面了解人才评价机制的内在逻辑和理论内涵,丰富研究框架;实践方面,有助于促进高校人才评价机制的优化完善,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
高旭辉, 王一诺
2025, 41(2): 36-4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128
摘要(97) HTML(85) PDF(1)
摘要:
阅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图书馆是大学开展阅读推广的主要阵地。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做好新时代阅读推广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使命。文章结合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实践探索,从资源融合、服务融合、文化融合和场域融合四个维度,总结高校图书馆走好高质量阅读推广之路的做法和经验,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新时代加强研究生“导辅”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
陈雷, 王锦程, 郭启航
2025, 41(2): 43-49.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70093
摘要(28) HTML(20) PDF(0)
摘要:
研究生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和社会培育高级人才、强化人才支撑的重任,需要不断加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导辅”协同育人作为当前增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当下的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一模式仍存在着一些需要加强的地方,这些不足制约着研究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加以改进。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以期全面发挥“导辅”协同这一育人模式的价值和效用,助力我国研究生培养事业。
数字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内涵、挑战与对策
韩宁宁, 赵泽涛
2025, 41(2): 50-5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70062
摘要(88) HTML(14) PDF(1)
摘要: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培养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已成为推动国家数字化转型、加速信息化进程、提高全民数字素养的关键举措。基于此,文章旨在界定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多维度构成,分析高等教育领域在培育该素养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数字素养被阐释为包含信息意识、数字技能、数字沟通、数字伦理和创新创造力等关键要素的综合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数字素养教育正遭遇多重挑战,其中包括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的脱节、教学方法与数字化工具融合的不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与标准化教学模式之间的冲突,以及数字伦理与网络安全教育的缺失等。为应对这些挑战,高校需实现推动课程内容与技术进步的同步化、促进传统教学与数字化工具的深度...
基于OBE的教学大纲编制理论框架与实践应用研究
冀燕丽, 罗熊, 陈建
2025, 41(2): 57-6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40007
摘要(52) HTML(21) PDF(1)
摘要:
文章探讨了如何基于成果导向教学(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编制教学大纲,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首先通过对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重要性的探讨,指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大纲是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文章详细介绍了OBE理念的起源、发展和核心原则,并提出了基于OBE的教学大纲编制应遵循的六个步骤,即教学需求分析、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评价体系设计和教学大纲的持续改进。通过案例分析,文章展示了如何将OBE理念应用于具体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制中,以及如何通过这一过程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毕业要求。文章最后强调了OBE在教学大纲编制管理中的重要性,提出需要综...
法学
平台监管权在未成年人网络欺凌行为防治中的实现进路—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为中心
李伟, 赵俊博
2025, 41(2): 65-79.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50129
摘要(30) HTML(19) PDF(0)
摘要:
当前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现象多发,存在着法律界定与现实防治的难题。《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对如何落实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欺凌行为作出有力回应,赋予网络平台针对该行为的监管权。文章从权源缘起与实践探索的角度出发,分析平台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欺凌行为的监管权应当包括预警审核权、识别监测权与规范处置权。网络平台监管权的有效实施务必严格遵循依法行权、合理行权、正向培育与合作规制的原则指引。完善确立羁束与裁量制度规范,构造横纵结合的场景模型,组建多元协作监管系统,从而确保平台监管权的平稳运行,实现未成年人网络欺凌行为的法律防治,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受控数字借阅的版权障碍调适—基于对阿歇特诉互联网档案馆案的反思
沈浩蓝
2025, 41(2): 80-87.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50123
摘要(24) HTML(11) PDF(1)
摘要:
受控数字借阅是美国图书馆领域应数字时代读者借阅需求而探索出的新型图书借阅模式。其公共价值在新冠疫情期间得到广泛认可,有望成为助力我国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有力工具。受控数字借阅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对其版权合法性障碍的调适。通过对阿歇特诉互联网档案馆案关于受控数字借阅的合理使用性质论争的考察与反思可得,受控数字借阅合理使用评估涉及复杂的价值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难以成为其版权合法性支撑。受控数字借阅所蕴含的法理与版权法上的技术中立原则相契合。以技术中立原则审视该模式可以发现,受控数字借阅可以适用发行权用尽原则,且具有法理可行。这为受控数字借阅在我国的导入扫除版权法上的理论障碍。
人工智能算法的伦理规制研究
黄静秋, 邓伯军
2025, 41(2): 88-9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082
摘要(99) HTML(20) PDF(2)
摘要:
目前,人工智能算法已经深度嵌入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其自主性引致的非确定性,促使不可解释性和不可预测性成为算法伦理的难题;其在应用场景中引发的算法偏见、算法歧视和个人隐私保护等,也形成了一定的伦理风险。同时,人工智能算法的复杂性深刻挑战了传统的伦理规则体系,造成了算法的归责性难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增进人工智能算法的确定性、推动人工智能算法的科学应用、明确人工智能算法的责任主体、构建一定的容错空间、回归人工智能算法技术本身等方面加以规制,从而推进人工智能算法的良善发展。
从“亲权”到“亲责”:家庭教育的司法介入
徐婧
2025, 41(2): 97-10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10067
摘要(31) HTML(15) PDF(2)
摘要:
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后,司法部门介入家庭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下文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实践性抓手,以“训诫—指导—处罚”的层层递进的惩戒措施体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司法柔性、司法韧性与司法刚性。《家庭教育促进法》在删除了《家庭教育法(草案)》的诸多负面惩罚性措施的同时,并未充分补足支持性措施,导致在实践中司法部门无法准确回应“何时”介入与“如何”介入的问题。欲实现家庭教育与司法介入的“德法相融”,需要平衡比例原则下司法部门介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限度,保持谦抑立场,同时也需要提升规范性与强制性,增强家庭教育令的司法张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
从“经济基础”到“经济秩序”:埃利希对马克思法律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郭军炜
2025, 41(2): 107-11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10064
摘要(19) HTML(7) PDF(2)
摘要:
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直接建构一种完整的法社会学理论,但他的思想对法社会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现代法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埃利希的思想与唯物史观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又深刻的关系。虽然其“活法”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十分相似,埃利希亦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但为了规避阶级分析方法,突出法律的能动作用,他使用了“经济秩序”而非“经济基础”来描述经济和法律的关系。埃利希认为,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对经济秩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保护了社会大众而非仅仅统治阶级的利益。不难看出,埃利希用“经济秩序”取代“经济基础”的努力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对马克思的“误读”之上。马克思看到了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生命政治视域下马克思与阿甘本“自由人”主体的反思与建构
林海璇, 吴苑华
2025, 41(2): 115-12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00057
摘要(39) HTML(9) PDF(3)
摘要:
对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是勾连马克思“自由人”理论与当代生命政治学主体理论的共同之点。生命政治的历史出场与当代发展,延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批判主题,延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当代形态的时代边界。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得出“自由人”本质为“劳动人”(homo faber),意大利左翼学者吉乔奥·阿甘本以“任意的独体”等主体性概念,开辟出西方左翼将“自由人”理解为“政治人”(homo politics)的理论路向。传统与激进主体方案的理论差异,既源于马克思“实践历史观”与阿甘本“断裂历史观”的分歧对峙,也关乎对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自由观的不同借鉴。通过“以马解甘”和“以甘解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