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后人类状况与生态危机:理解人的生存困境的两种进路

潘伍豪 张进

潘伍豪, 张进. 后人类状况与生态危机:理解人的生存困境的两种进路[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1(4): 109-11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011
引用本文: 潘伍豪, 张进. 后人类状况与生态危机:理解人的生存困境的两种进路[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1(4): 109-11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011
PAN Wuhao, ZHANG Jin. The Post-human Condition and the Ecological Crisis: Two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Existential Dilemma[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5, 41(4): 109-11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011
Citation: PAN Wuhao, ZHANG Jin. The Post-human Condition and the Ecological Crisis: Two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Existential Dilemma[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5, 41(4): 109-11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011

后人类状况与生态危机:理解人的生存困境的两种进路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011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编号:17ZDA272);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优秀研究生创新项目“丝绸之路生态审美共同体问题研究”(编号:lzujbkyxs00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潘伍豪(1996—),男,陕西咸阳人,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进(1966—),男,甘肃会宁人,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图分类号: F713.55

The Post-human Condition and the Ecological Crisis: Two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Existential Dilemma

  • 摘要: 技术进步在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后人类困境和生态危机,其实质在于人如何与非人类技术物和非人类自然共存,拉图尔的关系主义一元论思想为理解人、技术和自然的相互纠缠与共生关系提供了借鉴。后人类恐慌源于对人的本质的误认,人在本质上就是与技术共生的后人类,并与技术的共同进化中不断生成自身的本质,斯蒂格勒对人与技术关系的论述为破解后人类困局提供了启示。生态危机源于掌握先进技术的人类对自然的无度剥削,工具理性的自然观忽略了自然的生态价值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需在共生和互动的层面把握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关系。后人类生态主义是对人、技术和自然三者互动共生关系的基本概括,拒斥工具论的技术观和自然观,倡导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存在秩序。

     

  • 1)  1后人类问题具有复义性,许多哲学家从伦理维度思考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联并试图模糊人与非人类的等级区分和本体论界限,如德里达对动物问题的探讨和德勒兹对身体的关注。但后人类真正成为影响人的存在的现实问题还是源于技术的发展,生物工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逐渐动摇人的意识和身体的独特性与神圣性,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关系问题和生物技术对身体的改造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另一方面一些非人存在逐渐呈现出人性,如机器人、电脑程序和应用等,人与非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人自身的定位也成为问题,本文对后人类的探讨即在这种思路上进行。这是拉图尔在其同名著作中提出的重要观念,他认为人类从未实现过其追求的主客二元对立的目标,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只是现代人意图达到但却从未企及的愿望,因此他主张摒弃主客二元思维,转而倡议人类与非人类的联合共生。
  • [1] 布鲁诺·拉图尔. 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M]. 刘鹏,安涅思,译.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2] 汪行福. 复杂现代性与拉图尔理论批判[J]. 哲学研究,2019(10):58-68.
    [3] 罗西·布拉伊多蒂. 后人类[M]. 宋根成,译.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
    [4] 罗涛. 机遇与选择:基因增强的哲学反思[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22,44(10):43-49.
    [5] 郑奕,连水兴. 智能时代的信息控制、电子人与媒介物质性——论凯瑟琳·海勒的后人类传播观念[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11-117.
    [6] 唐代兴. 基因工程和人工智能:人类向后人类演进的不可逆风险与危机[J]. 江海学刊,2020(3):111-117.
    [7] KWAK D J & Park E J. Mediating process for human agency in science education:For man’s new relation to nature in latour’s ontology of politics [J].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2021,53(4):403-414.
    [8] LATOUR B. Morality and technology the end of the means [J]. Theory,Culture & Society,2002,19(6):247–260.
    [9] TRESCH J. Another turn after ANT:An interview with Bruno Latour [J].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2002,43(2):302-313.
    [10] 胡珍妮. 何为“增强”:比较生物保守主义与超人类主义的一个视角[J]. 东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6(1):1-7,107.
    [11] 贝尔纳·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 裴程,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12] 杨宸. “人”的再发明——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人类学与后人类主义的经验—先验难题[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23(1):15-29.
    [13] 舒红跃. 从爱比米修斯的过失到存在之痛[J]. 中国图书评论,2013(1):17-21.
    [14] 刘鹏. 技术化的哲学:以斯蒂格勒、奥托瓦、拉图尔为例[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42(11):12-14.
    [15] 高秀娟. 数字就业的“极化”现象与研究动态[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3):109-116.
    [16] 孟强. 从《存在与时间》到《技术与时间》——斯蒂格勒对海德格尔的发展[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39(3):68-73.
    [17] 孟强. 技术创造人:斯蒂格勒的“后种系发生”研究[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23,45(2):45-51.
    [18] 潘伍豪. 生态危机时代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审美救赎[J]. 鄱阳湖学刊,2024(1):124-134,159.
    [19] 布鲁诺·拉图尔. 自然的政治:如何把科学带入民主[M]. 麦永雄,译.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
    [20] 汪民安. 物的转向[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3):96-106.
    [21] 刘晓艺,苏百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经济理性批判的述评[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1):10-17.
    [22] 奥尔多·利奥波德. 沙乡年鉴[M]. 侯文蕙,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3] 卡洛琳·麦茜特. 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M]. 吴国盛,吴小燕,曹南燕,等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4] 塞尔日·莫斯科维奇. 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M]. 庄晨燕,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5] 薛小惠.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6] N. 凯瑟琳· 海勒.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M]. 刘宇清,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7] 张嘉如. 物质生态批评中道德伦理论述的可能性与局限[J]. 东岳论丛,2017(1):96-104.
    [28] 卢风. 科技、自由与自然——科技伦理与环境伦理前沿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9] 刘娜. 环境公正生态批评[J]. 外国文学,2022(1):147-158.
    [30] 王晓东,李京子. 生态危机与现代性关系再审思——一种历史实践论视角[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38(4):122-128.
    [31] 蓝江. 走出人类世:人文主义的终结和后人类的降临[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1):35-43.
    [32] 肖雷波. 后人类主义视角下的环境管理问题研究[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29(9):53-59.
    [33] 王坤宇. 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身体[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3):46-53.
    [34] 苏晖. 后伦理选择时代的科学选择[J]. 外国文学研究,2022,44(6):37-51.
    [35] 包大为. 科学与历史的重构:恩格斯对当代生态主义的批判性启发[J]. 自然辩证法,2019,65(11):62-67.
    [36] 罗西·布拉伊多蒂. 引发争议的后人类性[J]. 宋根成,祁鑫欣,译. 韦施伊,校. 广州大学学报,2023(4):53-65.
    [37] 钟焕林. 超人类主义与人类物种同一性[J]. 哲学分析,2023,14(4):149-164.
    [38] 罗西·布拉伊多蒂,周伟薇. 后人类批判理论[J]. 广州大学学报,2023,22(4):38-5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4
  • HTML全文浏览量:  65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3-03
  • 刊出日期:  2025-05-2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