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34卷  第5期

专题研究
功能语言分析视角下数学语篇中的衔接特征
何中清, 王科苑
2018, 34(5): 1-6.
摘要(336) PDF(15)
摘要:
衔接是形成语篇的重要成分,影响语篇的明晰性、恰当性和可理解性。文章在功能语言分析视角下探讨数学语篇中的衔接特征,重点关注各衔接手段的分布和实现形式,以及衔接距离等。研究发现,数学语篇中,指称和词汇衔接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连接,替代和省略很少出现;在实现形式上,指称中的定冠词the、指示代词this/these和副词here、连接中的递进连词and、因果连词therefore和时间连词firstly/secondly等都较多出现;在衔接距离上,数学语篇多依赖直接衔接纽带。研究有助于揭示数学语篇中的“组织”特征,推动学科英语研究的发展。
自译与发挥译语优势——以林语堂自译为例
武敏
2018, 34(5): 7-13.
摘要(359) PDF(18)
摘要:
关于翻译中是否应提倡“发挥译语优势”一直富有争议,文章以对翻译具有示范价值的自译为例,从“抽象”与“形象”“严谨”与“简洁”“紧凑”与“节律”“平实”与“文采”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英汉各自的优势,列举了发挥译语优势的语言资源,提出通过“发挥译语优势”促进翻译与创作,促进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促进文学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伯恩斯坦语言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理论意义研究
胡安奇, 王清霞
2018, 34(5): 14-19.
摘要(452) PDF(14)
摘要:
文章通过对伯恩斯坦学术思想渊源的梳理发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语义观和社会符号学为伯恩斯坦早期的语言语码研究提供了宏观的语言学框架,萨丕尔、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人类学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开启了语言研究的“文化转向”,米德、涂尔干等学者的社会学思想的融入则把“语码”推演至教育话语的高度。这种跨学科的语言研究是20世纪社会学的“语言转向”的必然结果,为语言/话语研究搭建了一个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沟通的桥梁,也为探究语言、心理、现实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域。
小说语类中的评价者与态度意义的范畴化
陈玉娟, 刘玉洁
2018, 34(5): 20-27.
摘要(241) PDF(11)
摘要:
文学语篇(尤其是小说)的语境具有三个层次,因而产生了隐含作者、叙述者和叙述对象三类评价者。他们在语篇中的立场存在一致、对立、冲突等多种关系,使得态度意义的范畴和评价对象也相应变化。在识别一个态度成分的意义范畴时,需先判断其所属的语境层次,再根据各语境层次对应的评价者确定态度成分的评价对象和范畴。该分析方法既能揭示作者的写作手法,又能挖掘语篇背后的写作动机,对评价系统和评价文体学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论语》英译文语篇的情态责任对比研究——以Arthur Waley、刘殿爵英译本为例
魏银霞
2018, 34(5): 28-37.
摘要(338) PDF(15)
摘要: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巨著,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译文的情态系统翻译直接关涉到译本质量。文章通过语料库工具PowerConc进行检索,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比了Arthur Waley和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文语篇中实现情态责任赋值的语言表达方式。研究发现,Waley多使用情态附加语、表心理过程的动词和否定形式表达情态责任,刘殿爵则多运用中心词为形容词的谓语扩展式、被动句和“there be”结构,Waley译本总体情态责任值高,刘译本则反向显示为偏向低情态责任。显著异质性的情态责任资源与译者再现《论语》人际功能的态度倾向密切相关。
读书与研究
《公众的怒火》中的空间转向
张红岩, 张贞
2018, 34(5): 38-42.
摘要(275) PDF(11)
摘要:
罗伯特·库弗的代表作《公众的怒火》通过对美国真实的历史事件“罗森堡间谍案”的改写与虚构反映了当时冷战时期美国人盲目的爱国主义情绪。小说的叙事打破传统的线性结构,在情节和结构上呈现出空间效果。然而对这部小说的多数研究集中在叙述人、叙事模式及叙事时间上,忽略了对其空间形式的研究。美国评论家约瑟夫·弗兰克的空间形式理论认为现代小说打破时间流,呈现出空间性。文章基于这一理论分析小说中的并置、碎片化叙事、蒙太奇等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探究小说中的时间向空间的转向,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后现代作品中所表现的空间立体效果,为后现代历史小说的评价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环境·场景·关系——论青山七惠的三部中篇小说
王悦, 张力凡
2018, 34(5): 43-48.
摘要(256) PDF(10)
摘要:
日本作家青山七惠善于通过简约轻盈的语言和反宏大的写作方式表达对当下时代现象的感受和思考。文章着眼于作家的《一个人的好天气》、《窗灯》(包括《村崎太太的巴黎》)和《温柔的叹息》(包括《捡松球》)三部中篇小说,从作品中表现出的环境、场景及关系这三个并列方面进行分析论述,通过小说人物的经历及生活为例证来探讨日本特定时代背景下相关年轻群体的主体存在状态。
学术争鸣与批评
应激视角下的正义起源新探
厉广雷, 李长宝
2018, 34(5): 49-54.
摘要(258) PDF(11)
摘要:
由西方思想家提出并发展的关于正义起源问题的研究具有“自证效应”,其论证方式充满主观想象,缺乏客观性。因此,有必要跳出人文社会科学“循环论证”的怪圈,适时引入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应激理论来解释正义的起源问题。文章认为,由加拿大病理学家汉斯·塞利提出的应激理论为正义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正义的产生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应激反应的过程。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是应激源,抗争与妥协是应激反应在行为上的表现,而正义的产生可以看作是应激反应的结果。这也正是正义起源的条件、路径和标志。作为一种尝试,应急理论视角下的正义起源研究可以看作正义理论在当代的一种新发展,是否还有更科学和更合适的理论可以应用在研究正义的起源问题上,仍值得期待。
三境诗英译的境界降位
谭梦
2018, 34(5): 55-63.
摘要:
三境诗在审美价值建构上存在差异:物境诗以美、情境诗以情、理境诗以真为其审美价值建构核心。译者如果不能正确辨别原诗境界,英译时就会产生境界降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情境译为物境,理境译为物境,理境译为情境。文章对降位的原因作出了分析:三境诗追求含蓄内敛、实中藏虚的审美效果,故多使用具有多义性、模糊性、文化性的意象语言,以及隐喻、象征、暗示、典故等修辞手段,三者都会造成对原诗境界的遮蔽,进而造成英译境界降位。
哲学
新诂与重建:康有为“新经学”的特征与意义
杨天奇
2018, 34(5): 64-72.
摘要(238) PDF(10)
摘要:
康有为认为,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之观念等中国古已有之,只是由于荀学之拘陋、刘歆之伪谬,未能使其延续。因此,在其整个的经学诠解中,他尽可能地将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学说结合在一起,力图将西方政治思想引入经学文本之中。康有为这一“移花接木”的做法,无疑为西方政治学说蒙上了一层儒学的外衣。但实际上康有为并不是要“西化儒学”,而是要“儒化西学”。这种西学的“儒化”诠释方式虽造成了诸多牵强附会之误,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来看,不仅有助于释放研究者的主体精神,而且也囊括了文本之外更广阔的意义世界。
“一战”背后的社会发生和心理发生——埃利亚斯和辜鸿铭的视角对比
肖飞燕
2018, 34(5): 73-81.
摘要(329) PDF(10)
摘要:
从社会发生观之,埃利亚斯认为,随着社会的职能分工越发精细化以及人际关系越发紧密化,“一战”是人类逐步走向更大区域的经济以及军事垄断共同体,最终通向人类全面持久和平的必然道路。而辜鸿铭却指出,在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力量衰败,致使自由主义盛行,军国主义膨胀,在现代教育体制和政治制度的共同作用下所塑造的“群氓”则是“一战”的始作俑者,“一战”将会是西方文明的终结。从心理发生言之,双方对于“一战”及其影响的迥异观点也是缘于二者对于西方“人性本恶”的价值观和由此产生的“不安全感”的不同解读。总体而言,埃利亚斯看到了经济是文明的推动之力,而辜鸿铭却始终强调道德对于文明的塑造之功。因此,虽然二者都拥有普世主义的乐观与自信,但是其根本理论却截然不同。
政治学
《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思想转向研究
辛锋, 王俊勇
2018, 34(5): 82-90.
摘要(453) PDF(24)
摘要:
《新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思想转折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对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反思,马克思日益发现,原先基于对主体性解读的哲学已经无力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走向成功,必须从高扬自我意识的人本主义转向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关系的解剖,从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的这一转向不仅对他自己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而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因此,准确认知马克思在《新莱茵报》时期的哲学转向,是客观梳理马克思哲学思想史的应有议题。
胡绳与中共党史学范式研究论析
汪兵
2018, 34(5): 91-98.
摘要(347) PDF(11)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研究及其学科建设能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党史研究者对于其学科建设理论问题研究的重视。在党史学范式研究方面,胡绳运用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视角与方法解读中国近代史以及中共党史的进程,并且深刻地阐述了这两种史学范式之间的关系,还有力地回击了“告别革命”论的错误观点。他关于党史学范式问题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充实了党史学范式研究的内容,提升了党史研究的理论思维以及为完善党史学的“中介理论体系”指明了方向。
法学
论受贿罪的着手
谢斐
2018, 34(5): 99-105.
摘要(339) PDF(10)
摘要:
有关实行行为着手的认定,主要有主观说、客观说、折中说的理论对立。诸多学说中,结合目的分析的实质客观说更具合理性。我国受贿罪着手标准有立足于形式客观说、折中说以及复合行为的多种理论,这些理论都以“开始收受财物”作为认定受贿罪着手的核心。基于对既有受贿罪着手标准的问题分析,结合实质客观说与受贿罪的保护法益,应当以行为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贿合意业已达成作为受贿罪的着手。
文艺学
晚清女性“诗史”的纪实性叙事与战乱映像的构建
朱君毅
2018, 34(5): 106-112.
摘要(303) PDF(12)
摘要:
鸦片战争将清帝国带入了战乱时期,改变了晚清女性诗人的人生轨迹,也为其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她们继承以诗纪史的“诗史”传统,通过大量战乱诗歌记述了战火笼罩下的家国巨变以及个人遭际,体现出强烈的纪实性叙事倾向。她们在诗中大量运用题注、题序和诗中自注等手段,以细节化的再现手法与写意化的表现手法,着力于凸显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和传达特定理念,试图构建一种细致入微、真实可感的战乱映像,实现了诗歌叙事功能的最大化。诗中对家族或个人遭际以及忧、悲、痛、恨等感情的书写,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化、性别化特点。
《三体》英译本之多重互动性
李庆明, 习萌
2018, 34(5): 113-118.
摘要(377) PDF(11)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幻文学作品对外传播也日益重要,而中国科幻文学翻译则一直处于文学作品翻译的边缘地带。为促进中国科幻文学对外传播,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对《三体》英译本译者主体体验性和译者多重互动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科幻文学翻译研究应从译者出发,兼顾翻译活动中各因素。翻译活动前译者应加强与双语世界的体验,翻译过程中应更多关注读者需求,主动向读者靠拢。文章还对科幻文学翻译以及科幻文学译者队伍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以期为我国科幻文学翻译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