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新诂与重建:康有为“新经学”的特征与意义

杨天奇

杨天奇. 新诂与重建:康有为“新经学”的特征与意义[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4(5): 64-72.
引用本文: 杨天奇. 新诂与重建:康有为“新经学”的特征与意义[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4(5): 64-72.
YANG Tian-qi. New Exegesis and Reconstruc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Kang Youwei’s “Neo-confucian Classic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34(5): 64-72.
Citation: YANG Tian-qi. New Exegesis and Reconstruc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Kang Youwei’s “Neo-confucian Classic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34(5): 64-72.

新诂与重建:康有为“新经学”的特征与意义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杨天奇(1989-),男,江苏南京人,江苏大学讲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

  • 中图分类号: B258

New Exegesis and Reconstruc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Kang Youwei’s “Neo-confucian Classics”

  • 摘要: 康有为认为,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之观念等中国古已有之,只是由于荀学之拘陋、刘歆之伪谬,未能使其延续。因此,在其整个的经学诠解中,他尽可能地将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学说结合在一起,力图将西方政治思想引入经学文本之中。康有为这一“移花接木”的做法,无疑为西方政治学说蒙上了一层儒学的外衣。但实际上康有为并不是要“西化儒学”,而是要“儒化西学”。这种西学的“儒化”诠释方式虽造成了诸多牵强附会之误,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来看,不仅有助于释放研究者的主体精神,而且也囊括了文本之外更广阔的意义世界。

     

  • [1]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 汪荣祖.康章合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6.
    [3] 汤志钧.重论康有为与今古文问题[J].近代史研究,1984, (5):204-219.
    [4] 吴雁南.心学、今文经学与康有为的变法维新[J].近代史研究,1989, (2):139-154.
    [5] 黄开国.康有为“两考”与经学的终结[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90-93.
    [6] 唐明贵.康有为的古经新解与经学的近代转型[J].孔子研究,2003,(6):97-106.
    [7] 唐赤蓉,黄开国.康有为戊戌变法以后的新经学[J].哲学研究, 2015,(11):57-62.
    [8] 陈壁生.晚清的经学革命[J].哲学动态,2017(12

    ).
    [9] 翦伯赞.戊戌变法:第2册[M].中国史学会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 [清]苏舆.苏舆集[M]. 胡如虹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1] 刘学照.康有为的孔子观与今文经学的终结[J].江苏社会科学,2000,(2):126-132.
    [12]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1集 [M].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3] 杨佩昌.钱玄同:国学文稿[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
    [14]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15.
    [15]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6]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3集 [M].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7] 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M].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18] [清]翁同龢.翁同龢日记:第7集 [M].翁万戈编,翁以钧校订.上海:中西书局,2012.
    [19] 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20]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2集 [M].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1]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5集 [M].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2]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11集 [M].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3]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6集 [M].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4]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5] 章太炎.国故论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6] 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叶瑛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1994 .
    [27]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3卷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28] 杨天奇.超越“经学”、“国学”的“古典学”新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2):154-165.
    [29]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修订本)[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0] [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8
  • HTML全文浏览量:  42
  • PDF下载量:  1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5-17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6-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