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34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专题研究
我国外语教育多模态效应生态分析
肖好章, 杨颖滢
2018, 34(6): 1-9.
摘要:
文章旨在通过元分析探讨国内多模态教学课堂对二语学习的综合影响,并据此提出外语生态课堂的构念。研究者检索并收集了2004—2018年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量化研究论文共33篇,文献的总样本量为4410人,独立研究39个。经对顾曰国的“角色建模语言”构念与所选文献中多模态实验效应,即自变量与因变量及其p值配对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国内多模态教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对听、说、读和写四个技能方面,以及学生心理和学习成绩的影响,而对语言高阶思维学习的研究罕见;(2)元分析的结果揭示了多模态的正负影响,主要分歧为多模态信息接受过程中认知负荷的研究。这说明该领域仍需深入研究,以建构生态课堂。
韩礼德生态语言学研究模式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刘妍, 于晖
2018, 34(6): 10-17.
摘要:
生态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生态的问题,主要分为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两种研究模式。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语言观和生态观,尝试探讨韩礼德模式的生态语言学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韩礼德生态语言学继承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包括语言的社会性、语言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以及语言建构观。其生态观深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的影响,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反生态的,并对其展开批判。韩礼德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出“我们的意指方式如何左右我们对环境的影响”。
中西方生态语言学历时发展及整合研究
李倩
2018, 34(6): 18-26.
摘要:
在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生态语言学得到了一系列稳步发展,已初步形成其丰富多样的理论资源和重要成果,但其学科体系仍缺乏系统的整合。研究将尝试从历时的角度对中西方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纵观整合性研究。通过对其重要发展阶段进行具体划分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各自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进而尝试探寻中西方生态语言学整合研究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方法。研究为实现中西方生态语言学学科领域的对话交流,促进双方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的交融互鉴,以及推动兼收并蓄的生态语言学的整体化和多样化发展提供广泛的理论框架和具体的实践参考。
绿色语法:基于COCA的oil搭配研究
刘姝昕
2018, 34(6): 27-32.
摘要:
英语中的能源词多以不可数名词形态存在,这样的语法定义传递给人类的是: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是具有能动性的,反映现实的同时,也在参与构建现实。人类对能源的无限性意识,不自觉地不间断地影响着环境。我们应该发掘对环境恶化问题产生影响的语言,构建对环境保护问题产生作用的语言,通过语言构建世界。研究采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以oil作为中心词的搭配的分布情况;(2)上述分布最为密集的搭配所处的语境分布。研究发现:(1)price of oil在COCA中出现频率最高,表明在人类的经验中自然资源oil的经济价值占据主导地位。(2)price of oil在口语类型(SPOK)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由交际时特定的国际政治文化背景(世界格局不稳)决定。国际战争致使人类金钱意识占据主导地位,生态意识缺失;国家政体应该承担主导责任,引领国人树立生态价值观,维护生态和谐。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德气候变化新闻话语对比——以2009-2013年中德主流纸媒报道为例
陆娇娇
2018, 34(6): 33-42.
摘要(274) PDF(12)
摘要:
通过自建中德气候变化新闻语料库,运用语料库驱动的语言学话语分析法(LDA),对两国媒体气候变化话语的主题分布和话语争论中心进行了对比性分析,探究了中德新闻媒体中气候变化话语的差异化建构及其差异背后所折射的生态观,是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对环境新闻话语的一次有益探索。
生态语言学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与超学科属性(I)——Andrew Goatly与Stephen Cowley教授生态语言学新思想
刘佳欢, 高然
2018, 34(6): 43-49.
摘要:
文章介绍了2018年10月9日至24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举办的生态语言学专题系列讲座。来自香港岭南大学的Andrew Goatly教授与来自南丹麦大学的Stephen Cowley教授从生态语言学的多样化发展趋势、生态语言学的多学科融合与生态话语分析范式研究三个角度进行了主题讲座,探讨了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前景与其超学科属性。讲座表明,多学科间相互交叉融合是超学科属性的体现,为生态语言学的多样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本系列讲座的成功举办顺应了学科发展潮流,反映了学界对学科的新思考。
生态语言学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与超学科属性(Ⅱ)——“第二届中国生态语言学战略发展研讨会”综述
高然, 刘佳欢
2018, 34(6): 50-55.
摘要(310) PDF(17)
摘要:

文章介绍了2018年10月13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生态语言学战略发展研讨会”。文章阐述了大会的两个议程:“生态语言学”学术报告会以及特邀专家研讨会。会议不仅展现了生态语言学的多样化发展趋势,还就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式、成果推介、人才培养及学会建设等议题展开讨论。此次会议的召开为生态语言学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生态语言学研究成果的推广搭建了平台。

国外构式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前沿动态——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范振强, 郭雅欣
2018, 34(6): 56-63.
摘要:
文章采用CiteSpaceⅤ信息可视化定量分析方法,对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2008—2018年的期刊中的“构式语法”论文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发现自2008年以来,国外构式语法研究受到国际学者们的日渐关注,研究成果丰富,作者、机构和国家间合作网络日益增强。国际期刊构式语法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构式与语法、英语与语言、用法与习得等多个方面。文章通过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当前构式语法的研究前沿突出体现在语法化、论元结构、行为识别、认知语法、构式约制等方面,具体涵盖十二个聚类,并对国外构式语法研究提出建议。
基于对话信息的口语语料库应用研究——属性信息与多模态信息的活用方法与参考价值
唐磊
2018, 34(6): 64-71.
摘要:
文章以收录了多模态信息的口语语料库作为研究对象,对成熟的日语口语语料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对对话中“笑声”的出现方式及特征进行实例分析,结合属性信息、对话特征信息、语调变化、沉默等数据,对口语语料库中多种信息的相互关联及活用方法进行了探讨。在此过程中,对口语语料库中多模态信息的科研价值进行了验证。
历史学
蜀郡严道铜山与文帝政局探微
王瑰
2018, 34(6): 72-78.
摘要:
秦汉之际,蜀郡严道铜山是全国闻名的铜矿采冶地。汉文帝将铸币权放归民间,而后赐其宠臣邓通以严道铜山铸钱,使得邓通铸钱与吴王刘濞铸钱一样流布全国。这个看似任性的帝王行为,实际上是文帝与吴王刘濞斗争的重要棋子。在政治上,它缩小了吴汉矛盾被挑拨的空间,降低了吴王的反叛势力聚集力度;在经济上,它为汉廷中央赢得了与刘濞至少同等的战争物资汲取力,同时为未来的武力削藩积累下巨额财富。其手法巧妙含蓄、迂回曲折,符合文帝的削藩风格,是文帝巧妙削藩的又一力证,从中也可一窥当时西南铜矿资源对帝国影响之一斑。
从中国翻译史论的发展探寻中国史论结合研究模式
张白桦, 聂炜
2018, 34(6): 79-86.
摘要:
一直以来史论关系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史论结合的研究范式,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过去、当前所处的和即将发生的发展过程及相关事实总和的综合研究,达到对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的全面把握,进而发现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提出更为科学的理论观点,指导并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翻译史与翻译理论是同属翻译研究分之下的研究对象,近年来关于翻译史论关系的探讨为译学界所热议。文章结合史论结合的研究范式,通过对翻译史的梳理,厘清翻译观的嬗变,进而对当下翻译现状有一个历时的了解与共时的把握,以期对现阶段的中国翻译理论体系构建有所裨益。
政治学
分权制衡与美国民主的“否决政治”困境——制度成本视角下美国民主效率问题研究
刘晓洲
2018, 34(6): 87-94.
摘要:
分权制衡是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对防范政治暴虐、平衡多元利益、增强决策审慎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一制度安排需要付出牺牲决策效率的成本。近年来,由于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政党的政治立场发生极化,且总统职位和国会两院常常由不同政党控制,政党对立的严重影响传导到政府机构层面,造成“否决政治”,美国政府分权制衡制度安排的收益下降,成本显著上升,使美国的民主运行和国家治理受到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理论上可以采取减少政党对立但不触及分权制衡制度安排的思路,也可以采取调整参议院、众议院和总统三者之间的立法制衡关系或改行议会制等制度改革路径。现实当中,美国改变分权制衡制度安排的可能性很小,除非其制度成本上升至美国社会无法承受的程度。
民族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地理空间问题
陈崇仁
2018, 34(6): 95-102.
摘要:
国家转型将直接的物质利益和抽象利益叠加诉诸于政治权力主体,而国家利益外溢和全球化的深入“呼唤”着治理空间的转向。从国内层面来看,国家治理需要更加关注政治地理空间的社会属性,深入探讨空间生产带来的正义问题、权力—权利问题、秩序问题是实现国家治理全面性和精准性的本质要求。从国际层面再看,国家发展应有自己的利益边疆。既要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吸取外部先进经验,更要参与构建世界体系,贡献本国世界治理方案,不断适应国家利益形态的空间转向。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是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地理空间问题的两个基本面向,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法学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法律表达
岳红强, 张罡
2018, 34(6): 103-110.
摘要(449) PDF(104)
摘要:
“三权分置”政策是我国调整农民和土地关系的重大制度创新,必须用科学的法思想和法理论来对政策的法律内涵进行明晰,实现从“政策语言”到“法律规范”的全面转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权分置”是围绕着农地展开的“三农”改革,即农业生产方式与土地市场化的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基层自治组织关系的重构、农民的身份利益与自我解放。通过对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四种观点进行分析,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法权结构表达为“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资格权”;宅基地资格权是以身份权为基础,包含财产权内容的复合性权利。未来民法典物权编应当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规定为总有关系;修订细化成员权得丧变更的制度规范;建立宅基地资格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配套制度。
文艺学
抉择中的身份认同:王韬赴沪后的心理历程
赵维玺, 许飞
2018, 34(6): 111-119.
摘要:
文章充分利用增订版《王韬日记》,对王韬赴沪后的心理历程进行了一次详实梳理,进一步展现了其在墨海书馆工作期间,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知识背景与西方文化碰撞时产生的不适与矛盾。传统之名未立的口岸知识分子,希冀自己所译之书的传播,提升自己的名望与地位。文章通过细描王韬对基督教和西学的态度,展现出在新与旧之间摇摆的王韬微妙的心理变化,体察其在迈向进一步西化过程中的徘徊与犹豫。王韬渐变的趋新历程,可视为口岸知识分子的典型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