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WU Min. How Self-translator Makes Full Us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Resources:A Case Study of Lin Yutang’s Self-translation[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34(5): 7-13. |
[1] |
许渊冲. 翻译的标准[J]. 翻译通讯, 1981,(1): 1-4.
|
[2] |
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 中国翻译, 2000,(3):2-6.
|
[3] |
许渊冲. 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梦[J]. 中国外语, 2014,(5):11-18.
|
[4] |
劳陇.怎样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83,(1):74-77.
|
[5] |
胡东平, 杨思慧, 余喜林.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154-156.
|
[6] |
杨清平. 发挥译语优势与四字格运用之是非 [J]. 山东社会科学, 2007,(8):149-152.
|
[7] |
杨士焯.英汉翻译写作学[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2:225.
|
[8] |
郑海凌. 解读“优势竞赛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8): 42-45.
|
[9] |
宋学智.忠实是译者的天职——兼评“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 2000,(6):49-53.
|
[10] |
江枫.“新世纪的新译论”点评[J].中国翻译, 2001,(3):21-26.
|
[11] |
茅盾. 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A]. 见罗新璋, 陈应年编.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564-582.
|
[12] |
傅雷. 《高老头》重译本序[A]. 见罗新璋, 陈应年编.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623-624.
|
[13] |
冯欣欣.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研究——林语堂译本与宋碧云译本的比较研究[J]. 安徽文学, 2013,(1):27-28.
|
[14] |
刘红华.自译和他译的功能对等——以《台北人》为研究个案[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
[15] |
李平, 程乐.从自译视角看忠实的幅度:以林语堂为例[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2,(5):86-90.
|
[16] |
陈文伯.译艺:英汉双向笔译[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 7.
|
[17] |
钱锁桥.小评论:林语堂双语文集[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
|
[18] |
林语堂.中国人[M].黄嘉德译.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9.
|
[19] |
杨全红.高级翻译十二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
[20] |
高健.语言个性与翻译[J].外国语, 1999,(4):57-62.
|
[21] |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
[22] |
鲁迅.中国文与中国人[A].鲁迅作品集——鲁迅杂文全集[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
[23] |
赵庆庆.风起于《红浮萍》——访加拿大双语作家、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彦[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0,(1): 75-79.
|
[24] |
李彦.双语创作的一些感悟[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5,(1):76-79.
|
[25] |
贺绍俊.从思想碰撞到语言碰撞——以严歌苓、李彦为例谈当代文学的世界性[J].文艺研究, 2011,(2):1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