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YANG Qi, GU Mingan.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Altruistic Legal Act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39(4): 475-485.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90069 |
[1] |
薛军. 论利他法律行为涉他效力的制度建构[J]. 北大法律评论,2011,12(2):598-619.
|
[2] |
薛军. 意思自治与法律行为涉他效力的模式选择[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55(5):25-32.
|
[3] |
尹田. 论涉他契约−兼评合同法第64条、第65条之规定[J]. 法学研究,2001(1):33-49.
|
[4] |
肖俊. 《合同法》第84条(债务承担规则)评注[J]. 法学家,2018,167(2):175-190,196.
|
[5] |
张谷. 论债务免除的性质[J]. 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2):78-85.
|
[6] |
许中缘. 论民法中单方法律行为的体系化调整[J]. 法学,2014,392(7):59-71.
|
[7] |
薛军. 合同涉他效力的逻辑基础和模式选择−兼评《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二审稿)相关规定[J]. 法商研究,2019,36(3):22-30.
|
[8] |
朱岩. 利于第三人合同研究[J]. 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5):55-63.
|
[9] |
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
彼德罗·彭梵得. 罗马法教科书[M]. 黄风, 译.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
[11] |
史尚宽. 债法总论[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
[12] |
崔建远. 合同法(第6版)[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5.
|
[13] |
朱广新. 合同法总则研究(下)[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
[14] |
韩世远. 合同法总论(第4版)[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8.
|
[15] |
汪利民,王惠玲. 债务承担与涉他合同的法律效果[J]. 人民司法(应用),2017,801(34):39-43.
|
[16] |
夏昊晗. 债务加入的体系定位与规则建构[J]. 澳门法学,2019(3):461-475.
|
[17] |
李永军主编. 民法学教程[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21.
|
[18] |
黄立. 民法债编总论[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
[19] |
迪尔克·罗歇尔德斯. 德国债法总论(第7版)[M]. 沈小军, 张金海,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20] |
崔建远. 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不安抗辩、解除及债务承担[J]. 法学研究,2013,35(6):73-87.
|
[21] |
黎珞. 单方法律行为的适用类型与适用原则[J]. 民商法论丛,2020(1):79-107.
|
[22] |
崔建远, 韩世远, 于敏. 债法[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
[23] |
江平, 米健. 罗马法基础[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
[24] |
林诚二. 民法债编总论—体系化解说[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
[25] |
孙森焱. 民法债编总论(下)[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6.
|
[26] |
崔建远. 债法总论[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3.
|
[27] |
李永军. 债权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28] |
张民安, 李婉丽. 债法总论(第3版)[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
|
[29] |
王利明. 债法总则研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
[30] |
聂天贶. 论债的概念和特征[J]. 河北法学,1988(1):8-13.
|
[31] |
于月红. 论英美合同法中约因的适用规则及启示[J]. 河北法学,2015,33(3):135-143.
|
[32] |
薛军. 利他合同的基本理论问题[J]. 法学研究,2006(4):116-126.
|
[33] |
约翰·卡拉马里. 美国合同法案例精解(下)(第6版)[M]. 王飞,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34] |
尹田. 法国现代合同法[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5.
|
[35] |
梁慧星. 民法总论(第4版)[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1.
|
[36] |
李永军. 民法总论[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5.
|
[37] |
林诚二. 民法总则(下)[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8.
|
[38] |
王利明. 民法总则研究(第2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39] |
卡尔·拉伦茨. 德国民法通论[M]. 王晓晔, 邵建东, 程建英等,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3.
|
[40] |
迪特尔·施瓦布. 民法导论[M]. 郑冲,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6.
|
[41] |
迪特尔·梅迪库斯. 德国民法总论[M]. 邵建东,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3.
|
[42] |
朱庆育. 民法总论(第2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43] |
尹田. 民法教程[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6.
|
[44] |
陈华彬. 民法总论[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
|
[45] |
薛虹. 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的受益人[J]. 法学研究,1994(2):44-49.
|
[46] |
冉昊. 论涉他合同[J]. 山东法学,1999(4):36-40.
|
[47] |
叶金强. 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J]. 比较法研究,2001(4):69-79.
|
[48] |
张婧,顾长河. 我国真正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立法选择[J]. 岭南学刊,2018,277(6):127-132.
|
[49] |
韩世远. 试论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对我国《合同法》第64条的解释[J]. 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6):100-108.
|
[50] |
吴文嫔. 论第三人合同权利的产生−以第三人利益合同为范式[J]. 比较法研究,2011,117(5):56-65.
|
[51] |
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四)[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
[52] |
马俊驹, 余延满. 民法原论(第四版)[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0.
|
[53] |
潘运华.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理念与民法典规范[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2):208-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