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第28卷  第2期

专题研究
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前行者(三)——1974~2004年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创建与发展
宋琳
2012, 28(2): 1-7.
摘要: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是国内较早从事专业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机构之一,并在中国古代冶金史学术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成果。温故而知新,文章通过对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早期创建人之一——丘亮辉教授的访谈,追溯了该所早期创建和发展的艰难情况,其坚守科学求真,开拓创新的精神,仍是激励人们前行的动力源泉。
析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与政治运动的关系——基于对1956-1966年自然辩证法研究文献的定量分析
马佰莲, 王瑞
2012, 28(2): 8-12.
摘要:
1956~1966年,是改革开放前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在组织建设、人才培养、资料准备方面为学科发展奠立了良好和稳定的基础,而且在国内各大期刊杂志上发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研究论文。通过考察这十年间发表的研究文献在年度上的变化态势,定量揭示了自然辩证法研究与政治运动的关系的特点,以期为当代学术研究提供一些启示或警示。
在“思辨”与自然的现实观照之间——关于“自然辩证法”的思考
孙波
2012, 28(2): 13-17.
摘要:
黑格尔辩证法“否定”与其神秘形式存在着对立,其内在革命性同样被恩格斯“否定性”的汲取,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延展了黑格尔的逻辑与历史研究方法,更从思辨走向了历史现实,从而奠定与确立人在“辩证法“与”自然“中的地位,确立了自然辩证体系存在的意义,使得自然辩证法也成为“人”的哲学而非“精神”哲学的一部分,作为实践、开放的哲学体系,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生命力存在于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汲取的思辨内核中,更存在于对自然的现实观照之中。
英语责任型情态及其语篇中态度与立场的解析
齐曦
2012, 28(2): 18-24.
摘要(438) PDF(10)
摘要:
系统功能语言学拓展了英语情态的研究,将情态语言系统下分为情态化和意态化,并对所表达的人际功能进行了论述。意态化对应于逻辑中区分的责任型情态,论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此类情态的论述,结合巴赫金话语多声的概念,以三篇有关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报刊社论为语料,分析社论语篇的功能语旨,即对重要事件和问题表达媒体的态度和立场,如何得以体现。
介词短语作为后置修饰语的英语名词词组功能句法分析
李满亮, 杜红原
2012, 28(2): 25-30.
摘要(315) PDF(10)
摘要:
介词短语是复杂的英语名词词组后置修饰语的重要类型之一。介词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被当做次要动词(minor verb),可以体现次要过程(minor process)。论文对介词of短语作为后置修饰语的英语名词词组进行系统功能句法分析,尝试探讨介词短语体现的具体过程类型以及of只是作为结构标志而不体现过程的具体情况。同时,文章探讨了词汇因素对of充当结构标志以及具体的过程类型的影响。
功能语篇分析对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作用——从及物性视角分析US Leader Receives Nobel Peace Prize一文
陈莹
2012, 28(2): 31-36.
摘要:
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学习者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培养高水平的阅读能力对增强就业竞争力意义重大。应用Halliday语言学理论而形成的功能语篇分析理论是指导英语阅读的新路向。文章通过对所选新闻语篇进行及物性分析,以验证将经验功能理论运用于新闻语篇分析的可操作性,同时探讨了语篇中及物性过程对语篇建构的作用及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项关于“父亲”称谓的变异与变化研究
李占芳
2012, 28(2): 37-41.
摘要: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人口流动使农村言语社区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任何进入言语交际的词语一样,一个地区居民对父亲的称呼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异与变化。论文采用问卷调查、观察等形式,研究了河北省康保县这一地区1970年以来对“父亲”称呼的变异与变化现象,揭示了现象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发现了一条语言变异与变化的规律:有潜在声望的词语替代低声望词语是一个自然过程,而原词语会作为一个普通变体进入语言交际过程中。
英汉语言关于“生命”的概念隐喻之比较分析
张蕊
2012, 28(2): 42-50.
摘要(405) PDF(14)
摘要:
事件结构隐喻是莱考夫(Lakoff)所提出的最基本的概念隐喻之一。论文从事件结构隐喻的角度分析了英汉语言中关于“生命”的概念隐喻,并将其细化为三类,即:位置版本、物体版本以及二者的结合。文章选取了关于“生命”的概念隐喻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和《红楼梦》中的语言体现,比较分析了这些概念隐喻对英汉语言中关于“生命”的常规隐喻性语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事件结构隐喻的角度对英汉常规语言中关于“生命”的概念隐喻的分类解释是切实可行的。此外,运用类似的分类对创新隐喻进行阐释也是值得期待的。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伦理审视——“7·23”中国高铁事故的反思及日、法、德高铁发展的启示
戴荣里
2012, 28(2): 51-58.
摘要(427) PDF(18)
摘要:
中国“7.23”高铁事故的发生,引发了社会对于中国高铁发展的讨论与质疑。文章主要从高速铁路发展中的安全问题出发,探讨了日本、法国、德国发展高速铁路的伦理经验,进而在对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高速铁路未来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早期文明语境中的道德与法律:基于政治文化的比较视角
庞金友
2012, 28(2): 59-65.
摘要:
中西早期文明语境中,道德与法律虽在产生上有先后之分,在本质上有自律他律之别,但从秩序提供和规范确立的角度,两者基本上是和谐统一、混而不分,同时相互渗透,共同作用。德法相容是早期文明的共性,突出表现为道德的法律化。中西道德与法律关系也有较大的差异性,价值文化、个性行为、经济形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导致差异产生的重要因素。早期文明语境中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探讨仍能为审视当代两者关系提供有益借鉴。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困境及其对策
刘洋
2012, 28(2): 66-69.
摘要: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民间融资活动面临法律地位不确定、相关法律规范零散且相互冲突、法律监管乏力等诸多法律困境。目前克服这些困境的途径主要有:加快制定民间融资法,明确合法民间融资与非法民间融资之界限,健全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法律监管机制,完善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征信法律体系等。
读书与研究
中国“托马斯·沃尔夫研究”现状述评
王兰明
2012, 28(2): 70-76.
摘要:
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他以“百科全书式”的人生探索和掺和着迷惘与追求、痛苦与激愤的复杂情感世界,显示出超越南方地域文化特征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形成了自己别具特色的创作风格。文章从译介出版、总体研究、文本研究三个方面全面回顾中国学术界的沃尔夫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无论在成果数量还是研究力度上,沃尔夫研究在国内英美文学研究中都是刚刚起步。我们已经翻译出版了沃尔夫的主要作品,我们还未从文化、宗教、语言、创作技巧等多个方面对沃尔夫的思想和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与国外沃尔夫研究相比,我们还有明显的差距。
《庄子》与文人绘画的创作心态
张梅
2012, 28(2): 77-83.
摘要:
在整体美学风貌及品格上,《庄子》对唐宋以后形成的古典诗歌“意境”论、宋元以后逐渐成型的文人画美学标准,皆影响至深,此点前人已多有论及。文章拟从创作心态的角度入手,通过梳理传统画学对绘画功能的认识、宋元时期逐渐成型的文人画从传统绘画的“形似”发展到宋画之达理适意、再渐至元画之“意趣”入手,分析文人画对绘画功能认识的逐渐转变,在此基础上渐渐蕴生了文人墨戏,并探讨贯穿于前述整个艺术史过程中的《庄子》对文人绘画创作心态的影响。
教育学
中国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研究综述
杨晓明, 王竹筠
2012, 28(2): 84-90.
摘要:
文章分析了有关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研究的历史脉络,总结了近些年我国学术界关于高校权力结构以及如何协调权力关系的主要观点。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大致可分为融合论、分立论和不对称论三种基本观点,相关研究也对现有的权力结构现状提出了协调思路,其中“去行政化”是高校权力结构调整的主流思路。
十一五期间中国高校资源配置差异分析——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
毛建军
2012, 28(2): 91-95.
摘要:
由于我国各地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各异,高校教育资源的各种具体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差距,本研究主要通过比较我国各省区在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的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生师比,从极差、极差率、标准差、变异系数四个差异指标来分析高校教育资源的占有情况,通过分析得出各省市间以及各地区间生均建筑面积差异、生均学校固定资产总值差异均呈缩小趋势,而各省市间以及各地区间生师比均呈增加趋势。
成人高等教育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广东、安徽、甘肃三省教育消费为例
崔晓文
2012, 28(2): 103-110.
摘要:
在中国经济增长日益受消费需求约束的情况下,教育消费日益受到重视。成人高等教育消费作为高等教育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与核心,对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成人高等教育消费支出的增长直接拉动国民收入的增加;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消费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增值,进而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最终推动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本文运用统计软件对成人高等教育消费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做了深入的量化分析,通过对广东、安徽、甘肃三省实际情况的分析,从实证的角度证明,加大成人高等教育的投入,促进成人高等教育消费的必要性。
文艺学
方回《瀛奎律髓》的选诗观
贺根民
2012, 28(2): 111-114.
摘要:
方回《瀛奎律髓》荟萃了唐、宋律诗的精华,铸成元代诗学选本的文化昆仑。依律选诗、以格选诗和重视正确示学门径的选诗实践,显示方回独到的诗学追求,尽管他未能一以贯之其选诗标准,存有因人选诗情形,这仍不掩其在中国诗学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
苏轼诗文中“关山”、“春风岭”考释——兼论苏轼入麻城路线
凌礼潮
2012, 28(2): 115-119.
摘要:
文章通过对苏轼贬谪黄州时进入麻城线路的细致梳理,考定了他所经过并多次吟咏的“关山”与“春风岭”的准确位置,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人们的历史问题。
法学
论调解员中立
王钢
2012, 28(2): 120-124.
摘要:
理论上对调解员中立的大力倡导和实践中调解员中立的严重缺乏形成了强烈反差。调解员坚定的中立信念常常受到调解实践中很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调解员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中立。不同调解员之间,以及当事人与调解员之间对于中立性的理解往往存在很大偏差,而当事人却是调解员是否中立的最终评判者这一事实,却导致调解员在中立问题上如履薄冰。对调解员而言,调解中立并不只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技巧。调解员仅仅在自己内心做到无偏无私并不能满足调解中立的要求,调解员不可能像法官一样静态地严守中立,调解员需要在动态介入中保持中立。中立仰赖调解员对调解过程中很多细节问题的处理,如果调解员在无意间出现某种错误倾向,将直接导致当事人对于调解员中立性的质疑。
大学生自杀事件中学校的法律责任研究
王霁霞, 王宾容, 张颖
2012, 28(2): 125-130.
摘要:
教育部《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大学生自杀属于学校免责事由,但实践中学校为大学生自杀承担赔偿或补偿责任却几乎成为通行做法。本文通过对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和个别访谈,对大学生群体关于大学生自杀法律归责的认知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实际规则与纸面规则存在差距的原因。
WTO体系下的隐蔽性农产品出口补贴及对中国的启示
刘晓冰, 李晓玲
2012, 28(2): 131-136.
摘要:
由于乌拉圭回合谈判未对隐蔽性农产品出口补贴规定实质义务,WTO成立之后,成员一方面借助争端解决机制,解释和实施抽象的现有规则,另一方面通过新一轮农业谈判,制定新规则。文章探讨了WTO体系下隐蔽性农产品出口补贴的现状与谈判进展,阐述了中国在此问题上的立场与利益。
政治学
中国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比较研究——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例
胡颖廉
2012, 28(2): 137-142.
摘要:
如何在不同突发事件中选取适当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是健全应急管理体制的关键。文章在综述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介绍应急办、指挥部、联防联控和联席会议四类应急组织体系的特征。以典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中心,比较分析各类应急组织体系在动员效率、决策科学水平与协调力度等方面的差异。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对集体谈判制度的推进研究
陈闽红, 李玲慧
2012, 28(2): 143-149.
摘要: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劳资关系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劳资矛盾日渐尖锐。集体谈判制度作为缓解劳资矛盾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在我国也日益凸显。在2011年3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鸣表示,已经建立了工会的企业,今年底要有60%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到2013年底,力争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企业占已建工会企业的80%以上。但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我国的集体谈判制度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政府应如何在这一关键时期积极推进集体谈判制度在中国的发展是文章讨论的重点内容。
论行政行为伦理妥协——批评与建设性的视角
董伟玮, 李靖
2012, 28(2): 150-155.
摘要:
行政行为伦理妥协是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中面对价值选择空间时囿于某种压力做出了暂时选择较低层次行政价值的行为,它的危害表现在否定行政人员的德性、破坏正常的组织制度、营造消极的组织文化、降低公共行政的合法性。行政行为伦理妥协产生的原因包括客观存在的行政伦理困境,上级和组织的制约,行政人员缺乏伦理决策技巧。我们应该通过塑造超越性身份认同,构建道德化的行政制度,实施系统有效的救济手段,提高行政人员伦理决策技巧以及培育公共信仰、营造道德氛围等手段来压缩行政行为伦理妥协存在的空间以致最终根除它。
加拿大政治体系分析
胡锐军
2012, 28(2): 156-162.
摘要(697) PDF(27)
摘要:
加拿大是文化多元的联邦制国家,建制以来,加拿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体制。在权力架构方面,以一部宪法、三大政党、三种权力为政治格局;在行政体系方面,实行内阁制,总理是最高行政当官,负责国家治理,内阁控制国会;在立法体系方面,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担负着立法、财政控制、监督政府等职能,众议院的权力要比参议院大;在司法体系方面,分为联邦法院和省法院两大系统,保持司法独立;在政党体系方面,形成了自由党、保守党和新民主党三大政党,由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的政治格局。深入考察其政治体系,可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参照。
管理学 经济学
中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刘欣华, 李春浩
2012, 28(2): 163-167,178.
摘要:
文章研究了中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通过14家上市银行2007-2009年42份年报210个披露载体中对于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情况与上市银行经营业绩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五个载体中,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中对于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与银行经营业绩的相关性不大,会计师事务所审核报告与银行经营业绩不具有相关性,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内控信息披露与银行经营业绩的解释能力较强,说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对内控缺陷有所披露的上市银行经营风险较低,经营业绩较好;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目前中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历史学
王韬近代资产阶级改革方案浅析
王立群
2012, 28(2): 168-173.
摘要:
作为“中国新闻之父”,王韬不仅创立了近代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循环日报》,并且作为报纸的“主笔”在报纸上大量发表政论文倡导近代资产阶级改革。他明确指出中国应“变法自强”,借西方之法达到中国富强的目的。他所提出的方案,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四个方面:在政治上,应建立议会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在经济上,发展经济贸易,增强国家实力;在军事上,应进行军事改革,实现军事强国;在外交上,应该派遣驻外使节,并以实力助力外交。他以西方文化为镜审视中国封建社会,发现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一系列弊端,并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全面改革的方案,通过报纸的发行广为传播,其影响力不可低估。
国共和谈中张治中的思想变化及其贡献探析
王志明
2012, 28(2): 174-178.
摘要:
张治中屡次参与国共和谈,在国共和谈中张治中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中共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国民党背离三民主义表示愤慨。促使张治中立场最后转变的原因是中共长期实行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是张治中对中共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深的结果,是因为他对蒋介石国民党失望,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所致。张治中为国内的和平停战做出了贡献,重庆谈判期间他为协议达成和毛泽东的安全防卫尽心尽力,解放战争期间他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