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第29卷  第2期

专题研究
及物性理论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以《一件小事》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为例
司显柱, 李冰洁
2013, 29(2): 1-6.
摘要(411) PDF(17)
摘要:
文章主要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理论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文章通过对《一件小事》及其两种译本的及物性分析,论证了及物性理论应用于翻译批评,可以增加翻译批评的客观性和系统性。研究还显示:译文尽量遵循原文的及物性过程模式,是完整传递原文意义,再现原文语言力量和表达效果的有效途径。
杜甫《石壕吏》翟译本的翻译转换研究
文军, 李盈盈
2013, 29(2): 7-12.
摘要(267) PDF(15)
摘要:
国内对翻译转换理论的研究不多,已有的少量研究也只是用之分析它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文章选取翟理斯翻译的杜甫的《石壕吏》为研究个案,运用翻译转换理论对之进行分析,以说明这一理论在汉英诗歌翻译研究中的可行性,同时也指出了该理论的不足。
自然等值与单向等值
王鹏
2013, 29(2): 13-16,29.
摘要(322) PDF(21)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语言学为基础的现代等值理论受到了诸多批评。针对等值理论面临的问题,皮姆提出将等值分为自然等值与单向等值,这种区分在一定程度上正视了等值语言学命题的矛盾,增强了其诠释能力与理论价值。文章主要介绍自然等值与单向等值的区分及意义,探讨它们在本地化产业中的新应用,并从自然等值与单向等值的角度剖析翻译中译者与机器、科技因素间比重权衡的问题。
韩礼德翻译研究述评
李忠华
2013, 29(2): 17-23.
摘要(440) PDF(15)
摘要:
翻译研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韩礼德对翻译研究的兴趣由来已久。文章对历年来韩礼德在翻译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旨在围绕其就翻译定位、翻译理论和翻译对等等一系列翻译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探讨,探索其翻译思想。
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硕士(MTI)汉英笔译过程
赵亮
2013, 29(2): 24-29.
摘要(365) PDF(10)
摘要:
翻译是一个认知过程,而元认知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元认知研究的成果能够帮助提高翻译过程的质量。文章首先介绍元认知的基本概念和Anderson元认知模型,并综述了元认知的研究成果,尤其在翻译研究领域,然后以MTI汉英笔译活动为例,探讨了Anderson元认知模型对笔译过程的指导作用。Anderson元认知模型有五个基本成分:准备和计划学习、选择和使用策略、监控学习、灵活使用策略和评价学习。从这五个方面,文章依次介绍如何选择翻译材料;元认知监控可以帮助译者选择和使用翻译策略,并不断调节、改进和完善翻译,从而提高文本的翻译质量;而对翻译过程的正确评价,有助于提高翻译能力和设定下一个学习目标。最后,整个笔译过程被总结为不同阶段的不同职责,元认知成分和方法蕴涵其中。
多元系统论的制衡机制:一个生态翻译学的视角
王雪明
2013, 29(2): 30-33,45.
摘要(255) PDF(12)
摘要: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多元系统论与生态翻译学虽然没有任何联系,但二者在某些理论概念与阐述上有着相近的思想。多元系统论将翻译视作一个整体,强调该系统与其他相关联的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但却失之于对翻译系统的内部运作状态做详细阐述。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话语,将翻译多元系统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而探讨翻译生态系统中的互相制衡机制,来补充多元系统论对翻译系统本身描写不充分的不足。
新中国初期单科性工业学院学科建设研究——以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
石新明
2013, 29(2): 34-39.
摘要(294) PDF(18)
摘要:
新中国成立之后,高等教育“以苏为师”,1952年前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院系调整的重点之一就是集中原有大学的相关系科,建立以北京钢铁学院为代表的一大批单科性工业学院。回顾北京钢铁学院在1952-1966年学科建设的历史沿革和重要成果,总结这一时期学科建设的阶段特征、动力机制和经验教训,对于了解同期中国同类高校的学科建设情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新时期高校的学科建设具有启发和借鉴。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以深圳社工为例
任云霞
2013, 29(2): 40-45.
摘要(246) PDF(16)
摘要:
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现在已经步入了职业倦怠的高发期。而且职业倦怠极易发生在服务性行业,而社会工作者是一个助人的职业,因此它也应该被作为研究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的重点。因此,文章以深圳的社会工作者为调查对象,了解我国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情况,以此探索他们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关于陈寅恪教育理念的几点认识
刘春强
2013, 29(2): 46-50.
摘要(311) PDF(12)
摘要:
陈寅恪不是一位系统的教育家,甚至没有专文论述教育问题,当然也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实现教育现代化。然而,陈寅恪以身示范,在实践上证明一个文化守成主义者,如何赋予中国教育以人文精神,同时又不流于空泛。
蔡元培的北大改制与现代大学院系体制的形成
金英
2013, 29(2): 51-53,76.
摘要(245) PDF(10)
摘要:
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后所进行的学科改革,在中国现代大学学科设置及院系体制建构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德国大学模式为蓝本,将北大办成文理两科为主的研究性大学。“注重文理”、停办工、商两科等措施的实施,逐渐形成了大学、学院与学系三级体制。这套院系新体制为全国其他高校所效仿,也为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所认可。中国现代大学学科与院系体制,正式以国民政府法令形式最后确定下来。
学术争鸣与批评
中国环境大部门体制改革的逻辑
杨志云, 倪咸林
2013, 29(2): 54-61.
摘要:
传统的以环境保护部门权力升格和机构独立为核心的改革无法破解机构过多、职能交叉、协调困难等体制难题。在“大环保”理念下,“职能整合”和“机构重组”是超越传统改革路径,优化环境管理结构的基础。组织结构、生态系统管理和外部性是环境大部门体制设计的理论逻辑;国外成功的整合模式和国内多样性的地方实验成为环境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经验逻辑。理论设计和经验做法能否采纳取决于政治逻辑下平衡权力和利益的考量。一般而言,中央层面的改革,更多地遵循政治和经验逻辑;地方层面的整合更有可能采纳经验和理论逻辑。渐进式改革应给予地方多样性实验空间,以便实现环境大部门体制改革三重逻辑的统一。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与影响——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政策选择
鹿朋
2013, 29(2): 62-67.
摘要:
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在提高社会融资效率弥补金融市场发展不足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风险及对监管和货币政策的挑战,规范发展影子银行为中国经济金融发展所用,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与发展成熟的美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并在辩证看待影子银行利弊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发展阶段和特殊性,从建立完善的统计监测分析体系、构建统一的监管框架和加快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角度,提出促进影子银行体系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读书与研究
《诗经》逸诗辑佚研究综述
毕秀洁, 叶晓庆
2013, 29(2): 68-70.
摘要(366) PDF(12)
摘要:
文章对已有的《诗经》逸诗辑佚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包括《诗经》逸诗的概念界定、从唐宋至今的《诗经》逸诗的辑佚研究及《诗经》逸诗相关的研究三个方面,以期呈现《诗经》逸诗辑佚研究的现状。
清末民初通俗文学作家译群研究——论林纾获奖译作中被误读和消解的基督教
禹玲
2013, 29(2): 71-76.
摘要(226) PDF(10)
摘要:
1915年至1918年,翻译家林纾有26种译作获当时教育部奖励。这批译作里,林纾与其合作译者对基督教相关内容的翻译采用了不同策略:一是比较忠实于原著的翻译;二是有意误读,改造了基督教内容,或者刻意进行淡化。论文以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相关翻译理论对译本进行分析,从译者、社会背景、政治意识形态三个不同角度出发,结合原著与译文的例证比照,揭示了译者对基督教内容采用不同处理方式的缘由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①
清人李光地的论“学”思想——《榕树语录》及其著述特色
叶茂樟
2013, 29(2): 77-83,98.
摘要:
作为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李光地论“学”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光地论“学”内容丰富,除了主要论述读书之道外,还涉及到士人的品质修养和学术态度等方面。李光地有感于世事的学术风气的败坏,试图匡正时弊,引领、开创一代新的学风,其论“学”内容实质上是对孔孟、朱熹等儒家为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李光地不仅是政治家和思想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他的论“学”思想处处闪耀着作为教育思想家的真知灼见。
文明忧患与个人幽暗意识——夏目漱石《梦十夜》新解
彭芃
2013, 29(2): 84-87.
摘要(346) PDF(17)
摘要:
《梦十夜》是夏目漱石在前期小说外向的文明批判之余,转向内心的一次心灵书写。对《梦十夜》的解读多有分歧,但首先可以确定的有两点:一,《梦十夜》中有很多故事涉及“等待”主题;二,《梦十夜》中渗透着浓烈的死亡意识,出现诸多死亡事件和死亡场景。这两个核心主题,是早期漱石带有公共性的文明忧患意识,与其个人内在的来自生的不安与死之梦魇的幽暗意识的混合表达,二者相互交融,构成夏目漱石文学独特的幽玄特征。
哲学 科学学
评网络行为的“绝对自由观”——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网络行为分析
陆俊, 段祥伟
2013, 29(2): 88-92.
摘要:
网络行为自由不是摆脱目前网络行为所受到的各种技术、政治、法律等限制而为所欲为,而是在认识这些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人们已经形成的网络行为共识,不断为人们的网络行为创造各种实现其行为自由的条件。网络只是在人们实现自由的过程中为其提供达到自由目标的一种工具或平台。因此只有现实的、历史的网络行为自由,没有无条件的、绝对的网络行为自由。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为我们充分认识网络行为自由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我们所需要的是何种正义?——I.M.扬的政治哲学探究
马晓燕
2013, 29(2): 93-98.
摘要(235) PDF(10)
摘要:
作为曾活跃于“后罗尔斯时代”的著名学者和活动家,I.M.扬的政治哲学始终围绕的一个核心议题就是如何应对多元时代的正义挑战。在对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以及多元文化论等资源的批判与借鉴中,其正义理论经历了从阶级的去中心化到经济正义的去中心化,从身份政治的去中心化到民族国家框架的超越。于批判反思中,其政治哲学的理论焦点始终投射到对现代社会结构性不正义的揭示和论证以及对规范的正义概念的探求和表述上,尤其是对不利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切始终贯穿于其整个正义理论的批判、建构与设计之中。
法学
论执行当事人变更与追加的理论基础
黄忠顺
2013, 29(2): 99-103,108.
摘要:
执行名义所具备之执行力原则上仅及于执行名义所载明之债权人与债务人,但在特殊情形下,执行力及于执行当事人以外之第三人,此即学界所谓的“执行力主观范围扩张”。然而,审视执行力主观范围扩张的具体操作,“执行力主观范围扩张”的本质系执行法院基于债权人对第三人享有之给付义务不存在显著争议而通过略式权益判定程序制作新的执行名义,赋予债权人对第三人所享有之债权以执行力。据此,所谓执行力主观范围扩张系属伪命题,执行当事人变更追加的理论基础并非执行力主观范围扩张,而只能通过重构执行力的正当性基础来谋求执行当事人变更追加得以正当化。
论证券交易所对场外业务的介入
霍洪涛
2013, 29(2): 104-108.
摘要:
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存在诸多不同。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便于监管和防范风险,场外业务场内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并非所有的场外业务都适合场内交易,只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场外业务才适合场内化。证券交易所在制定有关业务规则时,既要尊重市场主体的意思自治,又要有限地介入场外业务,防范业务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
教育学
中国教育由管制向公共治理的转变路径——以城镇化视阈下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为视角
杨丽
2013, 29(2): 109-113.
摘要:
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推进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既是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更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尝试将治理理论运用到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改革领域,努力探索中国教育由管制向治理转变的路径与模式,以期为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些许思路与建议。
政治学
公共危机事后恢复重建的内容与措施研究
张小明
2013, 29(2): 114-120.
摘要(437) PDF(14)
摘要:
恢复重建是公共危机事后管理的重要环节,涉及需求评估、规划选址、工程实施、技术保障、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生态环境、组织系统、社会关系、心理援助等工作。公共危机“事后恢复与重建”的内容与措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停止应急处置措施;进行损失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计划,支援恢复重建工作,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和公共设施,制定优惠政策;开展救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心理干预等工作;进行事后调查与总结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