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19卷  第2期

北京科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MPA中心
2003, 19(2): 封二-封二.
摘要(761) PDF(53)
摘要:
社会学 社会工作
村庄经济与村民福利——一个中部村庄社区福利制度的实证研究
左鹏
2003, 19(2): 1-6.
摘要(177) PDF(15)
摘要:
本文根据近年来我国学者倡导的“混合性社会福利”的观点,对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的社区福利制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必须依靠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依靠村级政权的有效引导,依靠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
社区照顾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钱宁
2003, 19(2): 7-12.
摘要(355) PDF(16)
摘要:
自西方福利国家发生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调整社会福利政策,改革原有的社会福利制度,将社区照顾作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方法加以推广,社区照顾逐渐成为输送社会福利服务的主流模式和社会工作的一个发展方向,并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根据国外经验和中国传统福利思想与当前改革实践,对社区照顾与正在进行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做了一个初步探讨。
法学
论民事之诉
邵明
2003, 19(2): 13-19.
摘要(214) PDF(16)
摘要:
民事之诉问题在民事诉讼理论和制度上及实务中均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仅就诉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诉的类型、诉的合并和变更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论述。旨在完善我国民事之诉理论,并作为我国将来修订民事诉讼法典时的参考。
测谎与摄影技术作为侦查手段的法律问题
彭勃
2003, 19(2): 20-26.
摘要(167) PDF(14)
摘要:
在刑事案件的侦查活动中,采用测谎、摄影等高科技手段,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犯罪证据,提高诉论效率。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容易造成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隐性侵害。文章主要针对测谎和摄影等技术侦查手段的法律性质,实施的法律程序以及对处分相对人的人权保护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为我国在制定相关法律时提供一些思路。
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利之研究——对专利法第六条的质疑
叶建平, 刘宇
2003, 19(2): 27-31.
摘要(299) PDF(16)
摘要:
职务发明创造是受雇人在履行其职务时产生的体现单位意志的智力活动成果,包含劳动关系和职务发明创造关系两个法律关系。职务发明创造关系的产生以劳动关系为基础,以履行职务义务为条件。受雇人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但不受劳动关系的约束,独立于职务义务之外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成果,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属于发明人或设计人本人。现行专利法第六条违背了民事主体之间的公平原则,不利于实现专利法的立法目的。本文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其加以完善的立法建议。
文艺学
日常会话与宏大叙事——《茶馆》的语用学解读兼及十七年文学的叙事方式
赖翅萍
2003, 19(2): 32-37.
摘要(435) PDF(16)
摘要:
《茶馆》是一部日常会话与宏大叙事完美融合的戏剧典范之作。老舍从老北京市民的日常会话出发,经过精心的艺术加工,使日常会话向宏大叙事拓展、升腾。体现了老舍在较强的政治功利背景下对审美艺术的良苦追求以及在文学语境高度政治化的十七年所能达到的艺术极致,从而为我们了解建国十七年文学的审美倾向和叙事方式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本。
美国后现代诗歌的发展与美学特征
王卓, 孙筱珍
2003, 19(2): 38-42.
摘要(234) PDF(16)
摘要: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起源于北美洲的文学批评,在2 0世纪6 0年代,它仿佛成为美国特色的代名词。通过考察美国的后现代诗歌可以从中得到一个关于后现代思潮的典型景观。文章对美国后现代诗歌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并试图就目前较为有争议的后现代诗歌的界定以及后现代诗歌的美学特征等方面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回答。
唐代七夕文学初探
杨挺
2003, 19(2): 43-47.
摘要(257) PDF(17)
摘要:
七夕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既与民俗神话密切相关,又与时代精神声气相应,还受制于文学自身的演进。文章详尽分析了唐代各个时期七夕文学的特点,认为正是新体裁的使用、视角的变换和意境的开拓以及对时代精神的回应,使得七夕文学不断推陈出新,汇成了独特的唐代七夕文学景观。
历史学
多尔衮与清初弊政整饬
李凯灿
2003, 19(2): 48-51.
摘要(318) PDF(16)
摘要:
多尔衮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摄政时期采取的整饬吏治、蠲除三饷、免驿站加派、整顿赋役制度等措施,对清除明末积弊、廓清前朝陋习、巩固满清政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奠定清朝的基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间近代建筑与社会心理
宋卫忠
2003, 19(2): 52-55.
摘要(235) PDF(17)
摘要:
在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社会的剧烈变化推动了近代建筑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建筑心理的复杂变化。本文从救国强种、民主与科学观念、中西建筑文化关系以及洋化心理等角度出发,对当时的近代建筑与人们的心理的相互影响、相互促动的关系进行论述,说明其内在联系。
50年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初步调整
王瑞芳
2003, 19(2): 56-61.
摘要(346) PDF(17)
摘要:

50年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党对政府的绝对领导,二是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统一。这套政治制度,既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高效性,也存在着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针对政治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大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效,也积累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宝贵经验。

经济学 管理学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与减轻农民负担
陶勇
2003, 19(2): 62-66.
摘要(233) PDF(14)
摘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生产私人产品对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农民负担过重,表面上来看是农村税费过重,实质上是农民负担体制的不合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不合理是加重农民负担的体制根源。要真正减轻农民负担,必须加快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
轻徭薄赋与西部开发
叶文辉
2003, 19(2): 67-71.
摘要(213) PDF(14)
摘要:
西部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不均衡导致微观经济主体沉重的税费负担,经济剩余空间被挤压。因此,中央政府应通过制度援助和财政援助,为西部经济起飞创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社会经济环境,降低民众承担的公共服务、公共品供给价格。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物流管理的变革
王道平
2003, 19(2): 72-74.
摘要(241) PDF(16)
摘要:
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物流管理不仅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论述了网络经济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了网络经济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影响和物流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最后提出了企业加强物流管理的主要途径。
教育学
我国义务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矛盾分析
秦行音
2003, 19(2): 75-80.
摘要(210) PDF(16)
摘要:
本文从宏观上回顾和分析了1977年以来义务教育政策和实践中存在的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小学校差距过大、应试教育倾向、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择校、乱收费、农村中小学的相对薄弱等等。提出存在于义务教育中的三个矛盾,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义务教育平等免费就近的原则与择校乱收费的矛盾、教育面向全体与面向少数的矛盾。从而提出,解决和处理好这三个矛盾是我国今后义务教育发展和能否得到社会满意的关键。
对我国确立世界一流大学理念的审视——赫钦斯教育思想的历史再认
余桂红, 贾永堂
2003, 19(2): 81-84.
摘要(283) PDF(17)
摘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离不开其理念的建设。赫钦斯认为,自由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它对抽绎永恒人性,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加强大学凝聚力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可以实现妥协甚至融合,这些对我国当前在大学理念建设中坚持永恒的自由教育、坚持大学的个性化和整个国家教育特色、正确处理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等具有明确的启示。
教师与机器优劣分析
刘晶
2003, 19(2): 85-88.
摘要(171) PDF(14)
摘要:
文章对人类教师与计算机这一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各自的长处和不足进行了对比。指出:教师和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都显示了他们的实力,两者既不能互相完全代替,也不能互相排斥,应该运用一种新的方法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两者的优势更加有效,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组成一个高效的教学系统。
哲学 政治学
实用主义真理观与“人权高于主权”论
吴学琴
2003, 19(2): 89-91.
摘要(346) PDF(12)
摘要:
实用主义真理观重视“在后的效果”和把真理看作是经验或观念之间的联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但这一理论却内化为美国人的价值观念,成为美国的精神支柱。“人权高于主权”这一论断就是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典型表现,他们把“人权”实用化、抽象化,并把它置于“主权”之上,完成“人权高于主权”的理论论证,从而使之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
论德法同治,官德必举
崔英
2003, 19(2): 92-94.
摘要(248) PDF(12)
摘要: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构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本文从德法关系入手,论述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并把官德建设列为德治的关键,提出了加强官德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