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31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功能语用分析与《论语》的英译研究
黄国文
2015, 31(2): 1-7.
摘要(380) PDF(20)
摘要:
对于翻译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学角度入手。本文采取功能语用的视角,探索翻译中发话人意义的确定问题。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论语》中的“子见南子”进行功能分析和讨论。文章所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典籍这类语篇,要确定发话人意义是不容易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对译文的评估,应该看它是否传递了经过语内翻译的文本所表达的意义。
“意义不同,分布也不同”原理在古书疑难词句考释中的实践——以《论语》《孟子》《汉书》为例
杨逢彬
2015, 31(2): 8-16.
摘要:
某一词、或某一个词的多个义位,其出现的上下文条件是不同的。一个词出现在特定的句子中,该句子就已经锁定了其义位。其原理可以归纳为:意义不同,分布也不同。因此,要想知道句中某字到底是哪个词,应该考察其分布;要想知道句中某词是其本义和若干引申义中的哪一意义,应该考察其分布。其具体步骤为“书证归纳格式,格式凸显意义”。本文依据这一原理和步骤,考察了《论语》《孟子》《汉书》中的八个古今见仁见智的词句。
《论语》不同语篇类型的结构特征研究
陈旸
2015, 31(2): 17-21,68.
摘要:
学界普遍认同《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集。从现有文献上看,有关《论语》的语篇类型及其结构特征问题的系统研究不多。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探讨《论语》不同语篇类型及其结构特征。本文认为,《论语》的语篇类型可归纳为“引述”、“对话”和“描述”三大类,另外还有少数的“叙述”;不同语篇类型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我们后续进行《论语》各种语篇类型的汉英对比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评估参数。
《论语》中对孔子的称呼及其英译:语境理论视角
陈莹
2015, 31(2): 22-27,99.
摘要:
《论语》中的孔子,因地位非常特殊,对他的称呼变化多元。对此,不同背景的译者处理方法迥异。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为指导,围绕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可以对《论语》译本中对孔子的称呼的英译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孔子的称呼看似简单,翻译起来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语境理论有助于对相关英译进行评估。
从《论语》“问孝”四章的英译看正副文本对话语基调的体现
尚延延
2015, 31(2): 28-35.
摘要:
文章以19世纪早期《论语》四个版本的“问孝”四章的英译为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视角探讨了正副文本在体现话语基调方面的手段和作用,正文本作为译本的主体,译者主要通过运用语气、情态等系统资源来体现话语基调;副文本作为正文本的补充,译者通过副文本向读者提供话语参与者的地位和认同维度信息来建立起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显性的信息共享来体现话语基调。译者如果在需要副文本的地方没有向读者提供副文本,就需在正文本增加此类信息,以达到显化话语基调的目的。
关于中国科技史研究中的疏漏——孙元化与明末军事技术及相关问题
冯震宇, 申亚雪
2015, 31(2): 36-43.
摘要:
孙元化通过以徐光启为核心的基督教关系网,接触西方数学知识和火器知识,并通过这个关系网的支撑,对明末火器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孙元化建立了登州火炮营,引进西炮、西学、西兵,成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火器部队,促进了明末火器技术的大发展,意义重大。在火器技术实践的基础上,孙元化写成了《西法神机》这一代表明末火器技术最高水平的著作,全面介绍了西方火器技术,具有里程碑意义。对此,孙元化应该得到与其历史贡献相对应的重视和研究。
互联网与社会性别:基于城市青年网络谈性的实践意义的质性研究
张娜
2015, 31(2): 44-54.
摘要:
本研究以网络谈性实践的意义研究为切入点,基于北京某文科高校BBS性版面的质性研究发现:(1)互联网对两性的“性”均有影响,增加了性信息,提升了“性”的反思能力。(2)男性的焦虑与女性的反叛:性化的社会背景下主体的策略。(3)女性性活动受社会时间表的影响。互联网的实践意义呈现性别差异,社会文化影响对女性的性活动仍然存在影响。
论八十年代中国科学哲学传统的确立
李彤宇
2015, 31(2): 55-68.
摘要:
1980年代,依托西方科学哲学的传播和变革的思想环境,逐渐确立起以经验和分析为理论特征的哲学传统,可以称之为科学哲学传统。科学哲学传统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特定的思想环境下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活动建构起来的,包括文本方面的研究和翻译,以及学术共同体的建构。文章讨论影响科学哲学传统建构的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八十年代全国性的科学哲学讨论会,国内外科学哲学学术交流,《自然辩证法通讯》的学术导向和思想启蒙,“走向未来丛书”的科学理性启蒙。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代变革和思想解放的环境下,科学哲学传统的确立标志着研究范式和思维方式转换的重大突破。
对科学的误读误解——《科学技术学导论》教科书指谬
颜锋
2015, 31(2): 69-77.
摘要:
教材是教学之本。理应是概念清晰、命题正确、论证严谨、结构合理、行文流畅。然而《科学技术学导论》其中的篇章,非但没做到,反而错误迭出,以如此方式讲“科学”,怎能真正弘扬科学。文章以该书第三章“科学”为例,指出其中谬误之处,以免误人。
会通中西的尝试——论刘永济的《文学论》
贺根民, 周海汀
2015, 31(2): 78-83.
摘要:
刘永济先生的《文学论》是其在明德中学的文学课的讲义,体现古代文论现代性转化的客观需要,符合了当时学科教学之需。其对于碰撞交流中的中西文化采取积极应对的方法,既不盲目排外而固步自封,也不全盘西化而失掉了传统,用力很深,多有创见。主张采取务实的态度做好学术该做的事情,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吸收了西方进化论的文论观以及西方科学研究方法,尝试完成古代文论现代性的转化。虽然在理论的运用上还存在“以西律中”的倾向。但是其用西方科学方法,来探究古代文论存在问题的源头,正本清源的做法,给后学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文学视阈下的《焦氏易林》研究回顾与展望
汤太祥
2015, 31(2): 84-87.
摘要:
《焦氏易林》的文学价值,自唐朝始至明清时期即一直为学界所重视。杨慎、钟惺、谭元春等古人的研究已经涉及《焦氏易林》的文学价值,现当代著名学者如闻一多、钱锺书等人继续开拓《焦氏易林》的文学性并卓有成效。《焦氏易林》文学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某些领域依然还有研究的必要,如《焦氏易林》大量援引先秦典籍,考察其与先秦典籍之关系,有助于发掘其重要的文献价值,体认其性质在流传过程中的变迁。
匠心独运尺瑜寸暇——吴国珍《论语》译本评述
张娇
2015, 31(2): 88-90.
摘要:
吴国珍的译著《<论语>最新英文全译全注本》别具一格、特色突出,是近几年出版的《论语》译本中比较优秀的译本之一。文章拟从内容特色、要点评述、商榷之处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介,以供学界及广大读者参考、评鉴。
民生问题是扩大内需的度量衡——中国扩大内需存在的问题与实现路径
杨婷
2015, 31(2): 91-99.
摘要:
扩大内需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而且还是使得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稳定富强的长久之计。扩大内需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最优选择。当前中国扩大内需还存在收入与消费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较少、投资占比过高与城镇化不完全等问题,应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切人点,积极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优化投资的质量与效益、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进一步扩大内需,实现内需扩大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基层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探析——基于上海闸北区社区社会组织的实证分析
马福云
2015, 31(2): 100-104.
摘要:
文章基于上海市闸北区的实地调研资料,对闸北区基层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当前发挥作用的社区社会组织是基层政府基于多种诉求而内源性地建构出来的,组织在人员、资源等多方面都依赖于政府,形成对政府的依附性运行。社区社会组织的内源性建构和依附性运营造成了其依附性发展的现状。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社区社会组织的渐进性独立不可避免,基层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间的关系需要重构。
试论女性主义技术史研究的历史分期
章梅芳, 龚艺, 蔡爱惠
2015, 31(2): 105-111.
摘要:
从编史学的角度梳理和分析了女性主义技术史的发展脉络及其编史理念的变迁,认为其先后经历了精英史、社会史和文化史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其编史理念从“补偿式”转向“批判式”及“多元化”;研究视角从生理性别转为社会性别;编史内容从西方社会中的技术性别政治扩展到非西方社会中的性别与技术研究;编史目的从力争两性在技术史上的同等地位转为揭示技术的父权制内涵,并趋向于从传统的“身与心”、“男与女”、“人工与自然”、“奴役与解放”等二元论中突破出来,赋予技术史以新的评价视角。
关于公务员辞职现象的法律思考
温耀原
2015, 31(2): 112-118.
摘要:
公务员根据自己的意愿,辞去公职,是公务员的权利,国家机关应该尊重和保护。公务员辞职符合法定条件、经过法定的程序,就能够解除与国家机关的职务关系,终止公务员的身份。现行有关制度已有具体规定,但也存在不足,建议用更高位级的法律、法规来统一规定公务员最低服务年限;建议建立公务员辞职后再就业事前审查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