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31卷  第1期

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美国近些年研究特色
孙迎晖, 齐豪杰
2015, 31(1): 1-7.
摘要:
近些年来,美国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研究上,成绩斐然,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他们以功能语言学理论思想为依据,开展多层面的应用研究,研究话题涉及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研究过程中,简化理论,提炼出易于操作的分析模式,方便应用;他们以解决美国国家或区域实际问题为动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一个成果后,常常紧随着系列的后续研究,因此,他们的应用研究更为系统、深入。
物质事件的事态化研究
吴国向
2015, 31(1): 8-15.
摘要:
依据系统功能语法定义的六种过程类型和“过程函数”(过程=限定+事件),过程的核心构件就是事件,因而存在六种过程(物质和意识、言语和行为、存在和关系)就会存在六种事件(物理和心理、言语和行为、存在和关系)。在复合过程中,一种事件构成另一事件的事态,引起事态化现象。事态化的结果形成两种类型的实际事件使用角色,即过程事件和事态事件。研究过程,事件是焦点;研究事件,事件之间的事态化组合是焦点。本研究聚焦物质事件的事态组合,分析物质事件内部的分化和重组,并且采用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作为语料来源,以BEGIN为例进行实证演示。希望借此更加深入地探究事件的功能语义研究。
中外英语学术语篇语法隐喻的对比研究
解淑暖
2015, 31(1): 16-20.
摘要:
本研究首先选取国内外海洋科学类学术期刊论文的英语摘要,建立两个对比语料库。之后以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基于新归类的13类语法隐喻,对两个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语法隐喻的标注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两个语料库中的英文摘要都包含了大量的语法隐喻,特别是第一类、第二类、第五类、第六类和第十三类。但在一些类别的呈现频率上,两个语料库存在着明显差异,语法隐喻在国外期刊上的语料中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国内期刊上的语料。这说明国内学者在撰写英语学术语篇方面与国外学者特别是英语为母语的学者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研究结果为我们后续的跟踪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名化特征——基于中外学习者语料库的一项对比研究
张丹丹
2015, 31(1): 21-27.
摘要:
本文通过对比中国大学生和英语为本族语大学生的英文作文语料,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研究理工类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的词汇名化和句法名化特征。研究表明,在词汇名化层面上,中国理工类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名化使用不足和过度使用并存,造成过度使用的直接原因是某些词的高频率重复;在句法名化层面上,则存Wh-从句名化使用过度和“形容词+介词+V-ing”结构使用不足情况。仅有少量样本表明我国理工类大学生在写作中能恰当使用名化,更多的样本则表明该水平的学生名化意识薄弱,导致语篇连贯性差、主观性强,并呈现出口语化倾向。本研究的结论对我国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和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中国硕士生学术语篇中名词词组的使用特征分析
梁新亮
2015, 31(1): 28-32.
摘要:
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出发,以学术语篇中名词词组的类型和前置修饰语为视角,分析了中国硕士生学位论文摘要中,作为小句参与者的名词词组和前置修饰语的使用特征。名词词组类型的统计结果表明,跨范畴名物化的名词词组和术语是中国硕士生建构学术语篇抽象性、专业性和复杂性特征的主要词汇资源。而少量压缩名物化的名词词组说明中国硕士生只是把名物化作为指称抽象事物的独立词汇,缺乏名物化是小句的压缩和推进信息发展的认识。名词词组的前置修饰语的分析结果表明,表示衔接意义的限定语是扩展名词词组的主要形式,而表示协商和客观性质的修饰语较少,表示分类意义的类别语最少。这一结果说明,前置修饰语以语篇功能为主,而缺少人际和概念功能,这不仅降低了学术语言的客观性和结构的抽象性,也使学术语篇呈现出动态的、实例的特征。
历史学科语篇分析理论和实例——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惠长征
2015, 31(1): 33-38.
摘要: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框架,从及物性系统、主位系统、评价性词汇三方面讨论历史语篇的概念意义、语篇意义和人际意义是如何通过语言建构的。讨论结果表明对及物性系统中过程动词、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分析有利于识别历史语篇的概念意义,识别历史事件内容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历史事件行为者之间的权利关系;对主位推进、主位名物化和主位中连词的分析有利于辨别历史语篇的语篇意义,揭示历史语篇连贯的本质;对评价性词汇的分析有利于理解历史语篇的人际意义,理解历史语篇中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判断和立场。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指导历史语篇分析对提高英语学习者在历史学科领域的读写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
大学文化形成的内部因素(二):学科建设与大学文化——以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
石新明
2015, 31(1): 39-49.
摘要:
文章简要阐述了学科文化的内涵,以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期的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从雕塑与建筑、文艺与诗词、观念与校风三个方面分析了学科文化对大学文化形成的影响,比较了学科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为理解这一时期新建院校大学文化形成中的学科因素提供了参考样本。
社会调查与研究
失地农民利益表达困境与“差序而治”的思考——基于54封失地农民来信的研究
詹琳
2015, 31(1): 50-58,84.
摘要:
2003年以后,农村土地纠纷取代税费争议成为农民利益诉求的焦点,失地农民群体不仅经济利益遭受损失,社会利益也处于边缘化状态。文章基于54封失地农民的来信,归纳当前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与反馈结果,透过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失地农民利益诉求在基层受阻的内在逻辑,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从“差序而治”的角度,寻求解决失地农民利益表达困境的有效方法。
地域文化与历史
京城皇家园林中的诗——清代御制诗中的蓬瀛
吴蔚
2015, 31(1): 59-62,101.
摘要:
清代御制诗对蓬瀛的歌咏较多,也承继了对蓬瀛的美好寄托。帝王们将文学作品中想象的海上仙山,移植到京城皇家园林当中又加以书写。当想象变成了现实,成为宫苑和城市的一部分,又重新进入到文学作品中,必然打上审美主体个人深深的烙印。而清代帝王作为这一审美主体的特殊身份与审美情趣,也形成了清代御制诗吟咏蓬瀛的特色。
读书与研究
文艺与政治——胡乔木晚年的理论检视与反思
王志蔚
2015, 31(1): 63-68.
摘要:
胡乔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晚年敢于批评那些“死守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公式”的教条主义,突破文艺与政治的一些理论禁区,对“文艺从属于政治”等困扰文艺界几十年的神圣法则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反思,诸如提出了文艺与政治性质、任务、社会作用和作用方式不同,文艺不从属于政治,但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党对文艺要在艺术所允许的范围里按艺术规律发挥作用,文艺批评不能片面强调政治性等观点,为促进新时期文艺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做出了独特贡献。
南京大屠杀的再现方式与文学表达——以张恨水的小说《大江东去》为视点
王霞
2015, 31(1): 69-73.
摘要:
南京大屠杀的再现方式有史实性的历史编纂方式、影视的再现方式、文学的再现方式以及纪念馆的再现方式等。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再现,需要在史实性再现与影视、文学等隐喻性再现之间取得平衡,既表现出国家的灾难、人性的裂变,又能抚慰创伤、振奋民族精神。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大江东去》以虚构与写实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场景,也塑造了以孙志坚、江洪为代表的军人形象,体现了国难当头时其爱国情怀与反抗精神,起到了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赢了》的新历史主义创作与启示——爱德华·邦德笔下的莎士比亚形象释读
夏延华
2015, 31(1): 74-79.
摘要:
《赢了》是当代剧作家爱德华·邦德以新历史主义手法,再现莎士比亚晚年生活的一部历史剧,是值得全球莎学研究者和莎士比亚爱好者重视的一部开拓性新作。该剧用悲情的笔触塑造出莎士比亚被归罪感和虚无感笼罩的失败者形象,在诸多争议声中走向经典化。通过展示一代文豪在历史变奏中的无奈与无能,该剧揭示出文化精英被历史命运所挤压的客观事实和悲戚处境。“戏剧事件”的运用又提升了该剧的阐释张力,丰富了其主题意涵,间接批判了资本主义权力话语的暴力。该剧对中国话剧的创新具有范式意义。
历史需要不断的再审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中社会文化信仰冲突的分析
刘建波
2015, 31(1): 80-84.
摘要:
美国历史学家周锡瑞结合已有历史档案和最新发掘的历史材料,在研究义和团运动的起源过程中客观分析了这场运动的潮流,时代背景,发生的原因以及这场运动发展的逻辑性。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分析了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法制的巨大影响和冲击。
政治学
网络政治参与的限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庞金友, 殷翠婷
2015, 31(1): 85-92.
摘要:
随着信息化的应用,网络技术的普及,再加之权利意识的觉醒,民主化趋势的加强,公民借助网络表达政治主张,诉求政治利益,成为政治生活的常态现象。这一参政渠道既具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网民身份的虚名化和模糊化,网民政治表达的非理性和极端化,网民政治情感的情绪化和民粹化,使得网络政治参与的限度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拓宽参政渠道,推进制度化建设,树立信息权威,规范网络秩序,培育公民文化,提高网民素质,是破解这一时代课题的必由路径。
教育学
关于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京沪等地为例
陈兴禹, 王维才, 鲁奇
2015, 31(1): 93-101.
摘要:
文章阐述了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与主要成效,通过共性与个性分析,对当前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中国大学科技园目前普遍存在创新主体角色冲突、功能定位模糊、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创新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在分析京沪两地在大学科技园建设政策、运营模式等方面差异的基础上,从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依托高校基础作用及大学科技园自身能动作用等三方面提出促进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提升科技园创新能力与服务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交叉学科研究生素质需求特征分析——基于AHP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型
王理, 钟垚, 王祎旸, 郝乙
2015, 31(1): 102-108.
摘要: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趋势,培养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新学科发展与获得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然而正确地对交叉学科研究生素质需求做出分析,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本文正是通过对交叉学科研究生所需具备的3个方面素质的分析,提出交叉学科研究生素质需求特征评价模型,并结合实证研究成果,对建立合理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管理学 经济学
基于AHP的城市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研究——以中国4个直辖市2008年数据分析为例
林喜庆, 许放
2015, 31(1): 109-118.
摘要:
文章以中国四个直辖市科技人才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分析城市科技人才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建立城市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AHP的竞争力综合指数法,对中国四个直辖市的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个直辖市科技人才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排名并不一致,科技人才现实竞争力排序为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科技人才潜在竞争力排序为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总体而言,四个直辖市科技人才综合竞争力水平排序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