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CHEN Guili, XIA Dangying. Gender Responsibility Imputation and Fatherhood Practice in Family Upbringing[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39(5): 598-60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90056 |
[1] |
石智雷,邵玺,王璋,等. 三孩政策下城乡居民生育意愿[J]. 人口学刊,2022,44(3):1-18.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EB/OL]. (2021-11-23)[2022-06-12].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1/indexch.htm.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EB/OL]. (2021-05-11)[2022-06-12].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76.html.
|
[4] |
梁丽霞. “照顾责任女性化”及其理论探讨[J]. 妇女研究论丛,2011(2):12-18.
|
[5] |
陈雯. 亲职抚育困境:二孩国策下的青年脆弱性与社会支持重构[J]. 中国青年研究,2017(10):37-42.
|
[6] |
杨笛,金一虹. 教育母职化与母职的焦虑[J]. 社会建设,2022,9(1):25-35,85.
|
[7] |
唐咏. 被建构的焦虑母职和参与父职:基于深圳中产阶层家庭教育的质性研究[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8(6):101-113.
|
[8] |
班涛,张茸. 为人母难: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年轻女性的母职实践、困境与调适[J]. 当代青年研究,2022(4):118-128.
|
[9] |
郭戈. “丧偶式育儿”话语中的母职困境与性别焦虑[J]. 北京社会科学,2019(10):117-128.
|
[10] |
王向贤. 承前启后:1929-1933年间劳动法对现代母职和父职的建构[J]. 社会学研究,2017,32(6):165-188,245.
|
[11] |
刘中一. 角色虚化与实践固化: 儿童照顾上的父职——一个基于个体生命经验的考察[J]. 人文杂志, 2019(2): 106-112.
|
[12] |
高修娟. “新父亲”参与儿童照料的实践与反思−西方“新父亲”话语述评[J]. 青年研究,2021(4):85-93,96.
|
[13] |
何绍辉. 撑起儿童照顾的“半边天”−对父职实践的社会学考察[J]. 中国青年研究,2020(2):85-91. doi: 10.3969/j.issn.1002-9931.2020.02.011
|
[14] |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发布会召开[J]. 妇女研究论丛, 2011(6): 115.
|
[15] |
翟进, 张曙. 个案社会工作[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
[16] |
沈奕斐. 谁在你家: 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M]. 上海: 三联书店, 2019.
|
[17] |
MACNAB M.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contextual considerations for advancing global discours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 Human Development, 2018, 86(1):3-33.
|
[18] |
陶艳兰. 塑造理想母亲: 变迁社会中育儿知识的建构[J]. 妇女研究论丛, 2016(5): 25-37.
|
[19] |
王俊华. 年轻全职妈妈的内心困惑[J]. 中国青年研究,2005(10):55-58.
|
[20] |
徐依婷. “丧偶式育儿”:城市新生代母亲的母职困境及形成机制[J]. 宁夏社会科学,2020(6):136-143.
|
[21] |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 妇女研究论丛,2011(6):5-15.
|
[22] |
岳经纶,范昕. 中国儿童照顾政策体系:回顾、反思与重构[J]. 中国社会科学,2018(9):92-111,206.
|
[23] |
郭戈. 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下的父职实践[J]. 中国青年研究,2019(11):85-92.
|
[24] |
陶艳兰. 世上只有妈妈好−当代城市女性的母职认同与实践[J]. 妇女研究论丛,2013(6):87-96,105.
|
[25] |
宋少鹏. “回家”还是“被回家”?−市场化过程中“妇女回家”讨论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转型[J]. 妇女研究论丛,2011(4):5-12,26.
|
[26] |
熊瑞祥,李辉文. 儿童照管、公共服务与农村已婚女性非农就业−来自CFPS数据的证据[J]. 经济学(季刊),2017,16(1):393-414.
|
[27] |
徐安琪. 家庭性别角色态度:刻板化倾向的经验分析[J]. 妇女研究论丛,2010(2):18-28.
|
[28] |
章梅芳,姜心玉. 民国时期大众报刊中的女打字员形象阐释[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3):353-361.
|
[29] |
叶耀荣,钟建安,楼劼. 杂志广告中的性别角色定型的实证研究[J]. 人类工效学,2006(2):4-6.
|
[30] |
伯红,卜卫,陈新欣. 试析我国电视广告中的男女角色定型[J]. 妇女研究论丛,1997(2):19-24.
|
[31] |
宋璐,冯雪. 隔代抚养:以祖父母为视角的分析框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1):83-89.
|
[32] |
刘汶蓉. 当代家庭代际支持观念与群体差异−兼论反馈模式的文化基础变迁[J]. 当代青年研究,2013(3):5-12.
|
[33] |
袁同成. 隔代照料中的代际冲突与合作−基于“小木虫”论坛育儿版块的内容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5):50-57.
|
[34] |
陶涛,刘雯莉,孙铭涛. 代际交换、责任内化还是利他主义−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J]. 人口研究,2018,42(5):5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