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2卷  第1期

专题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发展综述
何伟, 魏榕
2016, 32(1): 1-20.
摘要(1432) PDF(321)
摘要:
文章旨在通过回顾Halliday、Matthiessen、Martin、Fawcett等国外主要学者有关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的研究,并通过呈现及物性理论在国内的发展和再发展情况,厘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的发展脉络,同时指出及物性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英语及物性系统网络,并建构比较完整的汉语及物性系统网络。
父母教养方式在话语中的体现——以《爸爸去哪儿》中两位父亲的信为例
杨雪燕, 赵思奇
2016, 32(1): 21-28.
摘要:
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多重视心理和行为,然而话语分析可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提供客观依据和支撑。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分析了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中两位父亲给孩子的信,对信中的言语功能、及物性和态度选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结合鲍姆林德的教养方式理论,探讨信中的语言特征体现了哪些教养方式的特点。经分析发现,两位父亲在使用语言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而不同的语言特征体现了两种不同教养方式的特点,即权威型和溺爱型。
评价系统视角下《世说新语》及其英译比较研究
陈瑜敏, 王璐瑶
2016, 32(1): 29-36.
摘要:
文章在语篇评价系统研究框架内,比较《世说新语》中节选的100个故事及其两部英译文中体现态度意义的语言资源。研究发现,《世说新语》源文中情感类态度资源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评判类,鉴赏类最少,其中积极、显性的态度意义占多数。两部译文中一半以上的态度资源英译与源文的态度意义和级差一致,部分态度意义被加强、减弱或缺失。马瑞志译文在态度意义极差一致、无漏译态度意义方面较为接近源文。译文与源文的差异,以及不同译文之间的差异受译者动机和源文语言特点的影响。
现代汉语独立“的”字结构的功能视角研究
淡晓红
2016, 32(1): 37-43.
摘要:
对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对独立“的”字结构的研究却还不够深入。本文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对独立“的”字结构的内部语义及句法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为,“的”字结构的研究不能拘泥于静态的形式,把该结构均理解为省略了中心词的修饰语。一部分独立“的”字结构的确为省略,而另一部分“的”字结构语义上属于照应,是小句内上下文和小句外语境进行互动衔接的产物。“的”具有指称抽象的“物”的功能,而“的”字结构的语义则需要照应小句上下文或语境得到所指。
英语“N+to+V”结构的功能句法分析
易勇
2016, 32(1): 44-49.
摘要:
文章从系统功能句法的角度分析英语中“N+to+V”结构中的动词与名词的关系。本文主要区分了四类“N+to+V”结构,并就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从形式入手分析,但研究的重点在于语义和功能,同时也探讨了名词词组以及小句复合体小句间关系等问题,并再次验证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指导语言学习与教学方面的优势和强大作用。
及物性系统与追寻主题——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文体分析
易秀清
2016, 32(1): 50-55.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陆续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解读和批评文学作品,使文学评论建立在更加客观的基础上。文章以《所罗门之歌》的追寻主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中展现人物回归和人物终结的话语片断的及物性分析,阐释了属于同一层次的及物性过程所达到的主题意义,重读了奶娃在女性引导下的“腾飞”、女性在父权社会压迫下的觉醒及黑人中产阶级在白人主流文化下的精神危机。分析表明,奶娃并非是小说中唯一一个在追寻中获利的主人公。黑人要获得真正的飞翔和成长,必须回归黑人社区、认同黑人文化,撇弃黑人民族文化的黑人必将沦为社区“弃儿”。
三山五园周边村落研究综述
赵连稳, 赵永康
2016, 32(1): 56-61.
摘要:
学术界关于三山五园周边村落的研究,最早发轫于20世纪初。由于学者们的侧重点不同,研究呈现精彩纷呈的局面。在研究时段上,一些学者侧重三山五园出现前后周边村落的发展变迁,一些学者则关注其在现当代的发展状况。在研究视角上,既有社会学、民俗学的角度,也有历史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文化遗产学等角度。在研究内容上,有些学者主要侧重于三山五园周边的单个村落,有些学者则侧重于三山五园周边村落的总体概述。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国纲领
张旭东
2016, 32(1): 62-65.
摘要: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提出的建国纲领。其“新”质的规定,既是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无数次选择和扬弃的结果,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纲领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在中共建国探索史上,“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探索和追求是关键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术争鸣与批评
论“批判学派”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及其意义
李彤宇
2016, 32(1): 66-77.
摘要:
列宁在《唯批》中,从哲学的两条基本路线出发划分物理学危机与革命中的两个派别,明确提出“‘物理学唯心主义”的概念,把马赫、彭加勒、迪昂、奥斯特瓦尔德、皮尔逊哲学思想的共性归之于“哲学唯心主义”,并正式命名为“‘物理学’唯心主义学派”。中国学者李醒民在八十年代初提出新的划分标准,即“力学学派”或“机械学派”和“批判学派”。“批判学派”与“‘物理学’唯心主义学派”所指人物相同,但哲学的出发点和目标截然相反。“批判学派”的提出,是八十年代中国科学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认识突破的开端,由此展开了“批判学派”五位代表的研究,有力地推进了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转变。
读书与研究
另一道哲学命题——舍利长诗《读西藏生死之书》之解读
商磊
2016, 32(1): 78-85.
摘要:
舍利的《读西藏生死之书》是佛学名著《西藏生死之书》的形象化再现,长诗又一次告知了死亡作为另一道哲学命题存在与研究的必要性。文章以长诗写作脉络为发展线索,对长诗关于生死问题的认识宗旨进行了梳理并解读,意在探讨其中的哲学意蕴,弘善抑恶,唤醒对天地自然以及所有众生的爱、慈悲与利他精神。而有益的修为是生命更美好的去处。
不能被遗忘的创伤——读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王霞
2016, 32(1): 86-90.
摘要(737) PDF(31)
摘要:
美籍华人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一书,从日本人、西方人、中国人三种视角讲述了南京大屠杀,分析了日本对中国的有计划的入侵、如何入侵及背后的深层原因,表现了日本在南京的残酷暴行以及中国人所承受的沉重的苦难、创伤。为了避免类似的历史悲剧重演,世界应该记住南京大屠杀及其留给世人的教训,对这一历史进行反思。
张爱玲小说的深层结构——基于格雷马斯行动元及语义矩阵理论视角下《花凋》的研究
杨春
2016, 32(1): 91-96.
摘要:
张爱玲小说的深层结构是非常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格雷马斯提出了叙事程序、行动元、语义矩阵等理论和概念,成为揭示张爱玲的作品的深层结构一个有效的工具。本文以张爱玲的小说短篇小说《花凋》作为分析的范本,分析《花凋》中四个叙事程序阶段,即产生欲望或愿望阶段、具备实现欲望的能力阶段、实现目标阶段以及得到奖赏阶段。《花凋》中行动元关系表现为:主体(郑川嫦)与客体(章云藩)关系,发送者(郑川嫦的母亲及姐姐)与接收者(郑川嫦)之间的关系,支持者(缺失)与反对者(郑川嫦的父亲母亲以及姐姐们、郑川嫦身体上的病、郑川嫦主观能动性的消失)之间的关系。并建立《花凋》的施动关系结构图。《花凋》的深层结构则表现为生与死的对立,自由与禁锢的对立等。
时空交错的力量——《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时空叙事艺术研究
吕婷婷
2016, 32(1): 97-100.
摘要: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所采取的空间叙事策略,展现了处理空间与空间、空间与时间关系的高超技巧,凸显了哈克在空间的逃逸中重构自我精神世界的主题,完成了小说中文本意义的建构,进一步展现了这部经典小说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从时空叙事视角,重温这部经典儿童小说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相同体裁儿童作品的创作意图、欣赏其独特艺术与审美价值。
哲学 科学学
论中国茶道对儒家自然观的扬弃
李萍
2016, 32(1): 101-105.
摘要:
中国茶道肇始于唐代、成于宋代、盛于明代,中国茶道再现了儒家自然观中对天地之性和人之德的关注,远离了道家的隔世和释家的出世,突出了茶、人、道三者合一的追求。但中国茶道的理论总结仍然是不充分的,还需要在多个方面予以提升。
管理学 经济学
金砖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孙莹, 吴克亮, 徐柯
2016, 32(1): 106-112.
摘要:
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品,它代表了一国的综合国力和整体竞争力,也是一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现如今在各国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将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金砖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虽在整体上占据优势,但在一些类别的产品上劣势也十分明显。对此,我们利用逐步回归法对金砖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借鉴其余金砖国家成功的经验,为增强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文艺学
关于意境的观象本源——王国维观象意境说简释
张俊, 欧阳旻, 徐文锐
2016, 32(1): 113-117.
摘要:
在中国传统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中,关于审美意境的本体根源即“意境本源”一直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主要存在“意象本源论”、“乐象本源论”和“观象本源论”等说法,其理论源头都可追溯到“易象本源论”。这一重大问题随着艺术实践的发展,常说常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能观—观象本源论”具有深远的艺术哲学启蒙意义,但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有继续探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