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论“批判学派”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及其意义

李彤宇

李彤宇. 论“批判学派”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及其意义[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2(1): 66-77.
引用本文: 李彤宇. 论“批判学派”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及其意义[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2(1): 66-77.
LI Tong-yu. On the Ri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f “Critical School” in China[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32(1): 66-77.
Citation: LI Tong-yu. On the Ri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f “Critical School” in China[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32(1): 66-77.

论“批判学派”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及其意义

基金项目: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学哲学史研究”子课题“中国科学哲学史研究”(12&

ZD11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2013M54102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彤宇(1972-)男,内蒙古卓资人,内蒙古党校(行政学院)教授,博士/后。

  • 中图分类号: G3

On the Ri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f “Critical School” in China

  • 摘要: 列宁在《唯批》中,从哲学的两条基本路线出发划分物理学危机与革命中的两个派别,明确提出“‘物理学唯心主义”的概念,把马赫、彭加勒、迪昂、奥斯特瓦尔德、皮尔逊哲学思想的共性归之于“哲学唯心主义”,并正式命名为“‘物理学’唯心主义学派”。中国学者李醒民在八十年代初提出新的划分标准,即“力学学派”或“机械学派”和“批判学派”。“批判学派”与“‘物理学’唯心主义学派”所指人物相同,但哲学的出发点和目标截然相反。“批判学派”的提出,是八十年代中国科学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认识突破的开端,由此展开了“批判学派”五位代表的研究,有力地推进了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转变。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12
  • HTML全文浏览量:  64
  • PDF下载量:  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01-10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6-19
  • 刊出日期:  2021-06-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