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20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代发展中的知识综合姿态
王列生
2004, 20(1): 1-6,29.
摘要(288) PDF(10)
摘要:
马克思主义原典文艺学具有极其明显的知识综合特征,在经历了20世纪的文艺学历史风云和知识视界之后,要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21世纪得以发展,就必须对整个20世纪进行知识综合,尤其是进行文艺学知识综合。
王韬与近代东学西渐
王立群
2004, 20(1): 7-12.
摘要(336) PDF(15)
摘要:
在19世纪中期,中国第一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王韬通过和新教传教士理雅各合作翻译中国古代经典,承担起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重任。在游历欧洲两年多的时间中,他通过演讲等方式,宣扬中国文化,为促进近代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做出了突出贡献。
《庄子口义》对《庄子》文学的分析
张梅
2004, 20(1): 13-17,45.
摘要(305) PDF(13)
摘要:
宋代理学家林希逸的《庄子口义》是首部系统地从文学的角度对《庄子》进行评点分析的注本,在庄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讨论了林希逸重视《庄子》文章之学的背景,《庄子口义》对《庄子》文章技法的具体分析及对《庄子》的评点赏鉴,并对《庄子口义》评点方法的功与过做了详尽的分析。
《何典》的文化解读
方雪松
2004, 20(1): 18-23.
摘要(324) PDF(13)
摘要:
文章运用文化批评方法对《何典》进行了文化解读,认为作品中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与依恋的矛盾,其特色在于本土文化、俗文化的张扬而开启了新的小说审美意识,以及颇具艺术辩证法的讽刺艺术,构成了《何典》崭新的风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王思斌
2004, 20(1): 24-29.
摘要(311) PDF(14)
摘要:
2000年以来,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大陆快速发展。本文以社会现代化为背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大陆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因,指出了其发展中的非协调性,展望了在民生主义社会政策背景下,中国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前景。
新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
史柏年
2004, 20(1): 30-35.
摘要(405) PDF(12)
摘要:
文章通过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明确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提出其在进一步发展中必须在目标、道路、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教师兴趣等方面作出选择。
妨碍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因素分析
陆俊, 严耕
2004, 20(1): 36-41.
摘要(286) PDF(11)
摘要:
政务信息公开度低已经成为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难题,并且已经造成了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形成目前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复杂,其中既有行政官员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也有行政体制方面的原因。为了达到实施电子政务的最终目的,必须以公开性为原则来构建电子政务信息体系。
论转型期政府信用建设的政治伦理功能
陈桂蓉
2004, 20(1): 42-45.
摘要(266) PDF(12)
摘要:
转型时期社会信用缺失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在其中政府信用问题则是关键所在。本文在对政府信用的内涵特征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转型期政府信用建设的政治伦理功能:政府信用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政府信用建设是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重要保障;政府信用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
民间科学爱好者的行为及心理分析
田松
2004, 20(1): 46-52.
摘要(447) PDF(18)
摘要:
民间科学爱好者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在科学共同体之外从事所谓科学活动的特殊群体,他们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业余科学爱好者”。民间科学爱好者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存在很多共性,其最大的外部特征是不能与科学共同体进行正常的交流。他们只有偏执性的心理倾向,由此可以对他们的某些外在表现如顽强刻苦、自我崇高进行解释。他们的行为从外部看类似于行为艺术,从内部看,也可以解释为某种无意识的巫术心理。对民科现象做进一步的解读,可以为理解科学、公众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维度,也可为科学传播提供借鉴。
完善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几点思考
王爱红
2004, 20(1): 53-55.
摘要(272) PDF(12)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日益发展,大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与旧思想的交混,传统与现代、超现代观念的碰撞,现实与理想的脱离等挑战,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加。文章试图通过个体心理支持、学校心理支持、家庭心理支持和社会心理支持等几方面,为完善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正确审视西方经济学:从“劳价论一元论”到生产力价值论
胡义成
2004, 20(1): 56-60.
摘要(291) PDF(12)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论,并非“劳动价值论一元论”,而是“效用/劳动价值论”,或曰“生产力(率)价值论”,它体现并贯彻了生产力决定性。被长期误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正宗”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源于考茨基在“批修”时对马克思的错解,应予否定;西方经济学的宏观要素价值论及微观效用价值论与马恩有相通处,我们应批判借鉴。
货币霸权的经济分析
鲁世巍
2004, 20(1): 61-64.
摘要(246) PDF(12)
摘要:
货币霸权是国际货币关系发展的产物。霸权货币具有世界性、主导性、唯一性和政治性的特征。经济实力是支撑货币霸权的根本因素。霸权国不仅获取特权利益,也付出成本。货币霸权走向消亡是时代前进的必然。
城市经营的几个误区
姚树荣
2004, 20(1): 65-68.
摘要(219) PDF(19)
摘要:
当前,我国的城市经营存在三大误区:一是城市经营的目标异化,二是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职能错位,三是城市经营重策略创新、轻战略规划。这在实践中导致一系列消极后果。因此,我国的城市经营应实现三大转变:一是实现从追求筹集城建资金向追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二是实现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职能转变,三是实现从城市策略经营向城市战略经营的转变。
钱穆对中国古典政治文明的认识及其局限
曾纪茂
2004, 20(1): 69-72.
摘要(227) PDF(11)
摘要:
钱穆从社会形态的视角,分析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士人阶层为社会政治领导者的平民社会,在此基础上,中国古典政治以选拔贤能参加、组织政府为主导原则,并由此建立职权分配细密的职官制度。钱穆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政治衰败,社会的平铺化导致社会缺乏力量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主要结构性缺陷。钱穆先生的局限在于欠缺现代自下而上的权利观念的视野,还在古典政治的理想中寻找解决其弊病的途径。
抗战时期曾琦的民主宪政思想探析
康之国
2004, 20(1): 73-76.
摘要(260) PDF(10)
摘要:
抗战时期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民主宪政运动发展最快的阶段,曾琦在这一时期通过实践活动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民主宪政主张,从而为这一时期民主宪政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团结抗日、争取政治民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建国前后刘少奇保护和发展私营经济思想浅析
王世勇
2004, 20(1): 77-80.
摘要(231) PDF(10)
摘要:
建国前后,刘少奇提出了利用和发展私营经济,以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思想。在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剥削,私人资本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上阐明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看法。同时较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构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设想,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理性重构和“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
陆自荣
2004, 20(1): 81-86.
摘要(319) PDF(10)
摘要:
西方理性是关注超验世界的普遍理性,它为人们提供一个严密逻辑的世界观。逻辑使法律的外在手段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但建立在普遍逻辑基础上的道德是绝对的道德,人们无法用它去规范社会行动。中国传统理性是关注经验世界的经验价值理性,不关注普遍逻辑,是多样的、相对的。没有建立起逻辑,法律的外在手段难以实现。它使多样的、相对的,能较好地用于规范社会行动的经验的多层次的道德建立了起来。要实现“法治”和“德治”的结合,必须重构理性。重构的理性必须是多样性和普遍性、价值和真理相统一的理性。在马克思的实践观基础上能建构起这一理性即“实践的理性”。“实践的理性”具有双重品格,能实现“法治”和“德治”的结合。
中国民事证人制度的重构——以现行民事证人制度完善为视角
马柳颖
2004, 20(1): 87-90.
摘要:
证人证言是民事诉讼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证据,证人出庭作证是实现程序公正的保障。本文分析了现行民事证人制度上的缺陷,从证人主体制度、出庭制度、宣誓程序制度、权益保障制度四个方面对我国民事证人制度进行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