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MA Rong-chun, ZHAO Yi-bing. The Composition of Crime under the Vision of Genetics and Structur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38(5): 571-58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60017 |
[1] |
马克昌. 犯罪通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
[2]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
|
[3] |
陈兴良. 本体刑法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
[4] |
陈忠林. 刑法散得集(Ⅱ)[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
[5] |
陈忠林. 意大利刑法纲要[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
[6] |
陈忠林. 刑法散得集[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3.
|
[7] |
凯尔森.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 沈宗灵, 译.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
[8] |
黑格尔. 小逻辑[M]. 贺麟,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
[9] |
芝原邦尔, 堀内捷三. 刑法理论的现代的展开——总论I[M]. 东京: 日本评论社, 1988.
|
[10] |
格尔德·克莱因海尔, 扬·施罗德. 九百年来德意志及欧洲法学家[M]. 许兰,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5.
|
[11] |
乔治·恩德勒, 卡尔·霍曼, 马丁·昂纳克, 等. 经济伦理学大辞典[M]. 李兆雄, 等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
[12]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
[13] |
赵秉志. 犯罪主体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
[14] |
刘艳红. 刑法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5] |
藤木英雄, 板仓宏. 刑法的争点[M]. 东京: 有斐阁, 1987.
|
[16] |
冯军. 刑事责任论[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6.
|
[17] |
张明楷. 刑法学[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21.
|
[18] |
肖中华. 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
[19] |
陈兴良. 犯罪客体的去魅−一个学术史的考察[J]. 政治与法律,2009(12):90-102.
|
[20] |
杨兴培. “犯罪客体”非法治成分批评[J]. 政法论坛,2009(5):119-126.
|
[21] |
贾宇. 刑事违法性理论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22] |
冯亚东. 犯罪概念与犯罪客体之功能辨析:以司法客观过程为视角的分析[J]. 中外法学,2008(4):580-589.
|
[23] |
张文. 犯罪构成初探[J]. 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5):46-54.
|
[24] |
陈兴良. 犯罪构成的体系性思考[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3):46-66.
|
[25] |
彭文华. 犯罪客体:曲解、质疑与理性解读−兼论正当事由的体系性定位[J]. 法律科学,2014(1):89-97.
|
[26] |
李希慧,童伟华. “犯罪客体不要说” 之检讨−从比较法的视角考察[J]. 法商研究,2005(3):21-29.
|
[27] |
欧锦雄. 为犯罪客体的构成要件地位辩护[J]. 法治研究,2014(5):16-28. doi: 10.3969/j.issn.1674-1455.2014.05.002
|
[28] |
庄劲. 犯罪客体重合性罪数标准的倡导[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2):23-31. doi: 10.3969/j.issn.1007-9017.2006.02.003
|
[29] |
贾宇. 刑法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
[30] |
马荣春. 刑法典分则体系性的类型化强化[J]. 法治研究,2020(4):136-151. doi: 10.3969/j.issn.1674-1455.2020.04.013
|
[31] |
马荣春,高坤龙. 中国犯罪论体系研究范式的变迁[J].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1(3):55-67. doi: 10.3969/j.issn.2095-3275.2021.03.008
|
[32] |
陈雄飞.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43-47. doi: 10.3969/j.issn.1008-2689.2004.03.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