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38卷  第5期

党建思政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基于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的思考
张铁军, 张怀宇
2022, 38(5): 477-48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20063
摘要(366) HTML (208) PDF(73)
摘要:
回顾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评价自身历史的过程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动力,形成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三个重要的历史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虽然它们所提出的背景、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有所不同,但都科学地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对统一全党思想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以三个《历史决议》为基石,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对于我们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有着重要现实和历史意义。
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多维论析
梁杰皓, 丁俊萍
2022, 38(5): 485-49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50045
摘要(313) HTML (188) PDF(65)
摘要:
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凝聚起广泛的奋斗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如何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成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理论依循和实践导向。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厚植于优秀传统文化,承继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总结于国内外的具体实践之中,进一步研判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时与势”,明确做好民族工作的主体,厘定做好民族工作的具体方法,解决了新时代民族工作“谁来做”“做什么”“如何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坚持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辩证思维协同推进民族工作的有序开展。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立足中国实际,坚守中国立场,构建中国话语,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确立起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框架体系,同时也为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资本视域下数据生产实践
闫欣彤
2022, 38(5): 493-499.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30123
摘要(266) HTML (147) PDF(62)
摘要:
数字时代,数据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数据向资本的转化,资本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耦合推动着数据资本权力的形成与扩张,对数据资本与数字技术的占有成为掌控社会权力的重要途径。而进行数据生产实践的个体在资本之下,陷入了更加隐匿的剥削机制之中,人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呈现出新型异化方式。因此,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与存在论思想,与当代依旧关系密切。由此出发,正确认识数字时代的时代特质与社会问题,积极扬弃数据资本权力,明确数字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更好地实现数字社会的进步与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
高教研究
大学生学习收获状况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北京13所高校为例
胡万山, 李庆丰
2022, 38(5): 500-509.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40070
摘要(448) HTML (247) PDF(87)
摘要:
借助“中国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CCSEQ)”,通过对北京13所高校4 404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职业准备、通识教育、智慧能力、个人发展和科学技术五个方面考察大学生学习收获状况。调查发现,大学生学习收获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个体差异较大、个人发展收获较大而通识教育收获较少。整体上,学生的性别和生源地等客观因素对学习收获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男生的个人发展收获和女生的科学技术收获、城镇和农村生源、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习收获都相对较低;同时,学生的兴趣和选择等主观因素也会对学习收获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非学生干部、无深造计划、兴趣爱好为业余类的大学生学习收获较少。分析发现,这些问题都与学生的家庭条件、所接受的基础教育,以及学习的动机、主动性、投入度等因素有关。鉴于此,高校应积极构建学生需求导向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养成主动的学习素养,更加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收获的提升。
基于治理政策的网络“饭圈”乱象研究
安静, 张妮
2022, 38(5): 510-51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50063
摘要(718) HTML (187) PDF(93)
摘要:
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秩序直接关系到网络强国建设,加强网络治理是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环节。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文化娱乐形式的丰富,“饭圈”文化发生畸变,乱象横生,网络“饭圈”乱象成为网络治理的重点领域。网络“饭圈”乱象主要表现为举报泛滥、畸形应援和偏执型崇拜,究其原因,既离不开粉丝的逐魅需求和资本的推波助澜,更与群体价值观缺失、网络治理政策的滞后性紧密相关。当前,网络“饭圈”乱象已对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秩序维护、网络安全保障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严加惩治。针对网络“饭圈”乱象的政策规制具备发展性、必要性与有效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下一步网络治理有必要在提高认识、发挥主体作用、强化道德建设、推进法治、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新的治理思路。
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言据性研究中的适用性
杨林秀
2022, 38(5): 517-52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70063
摘要(776) HTML (247) PDF(92)
摘要:
系统功能语言学自创立以来就以“适用性(appliable)”为目标,为研究许多语言现象提供了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出发,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言据性研究强大的适用性,说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更系统更全面地研究言据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多维视角。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共生思想
向大军
2022, 38(5): 525-53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50096
摘要(385) HTML (169) PDF(62)
摘要: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蕴含着共生思想,然而在学界鲜见对其核心本质的探讨。文章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共生思想进行梳理和探讨,首先介绍共生思想的发源和基本内涵,然后梳理该思想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体现,最后探讨和评析该思想对认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构型的重要意义及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价值。
英语否定极性的学术语篇发生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包兴佳, 罗载兵
2022, 38(5): 533-54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50035
摘要(387) HTML (160) PDF(52)
摘要:
文章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采用语料库辅助的研究方法,以英国学术英语写作语料库(BAWE)和学术口语语料库(BASE)为语料,探讨英语否定极性的学术语篇发生特征。否定极性系统包含语法、半语法和词汇三种类型,其中词汇否定系统的子类型在书面语篇中发生的频次显著多于口语语篇,体现三重复合功能;而语法否定中的语气否定、半语法否定中的介词短语否定以及附加语否定在书面语篇中发生的频次则要显著少于口语语篇,体现单重或双重复合功能。否定极性类型总体呈现级阶上升、功能潜势单一化的倾向特征。英语否定极性系统的学术语篇发生特征是小句功能潜势的语法挤压所致。否定极性语法化、词汇化的不同发生潜势厘定有助于学习者学术话语交际的否定适用选择。
翻译研究
汉语重叠与其英译双重对比研究—以《西游记》和两译本为例
宋聚磊
2022, 38(5): 543-551.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60065
摘要(527) HTML (240) PDF(66)
摘要:
翻译、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翻译学、语言学乃至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翻译作为联结不同语言的桥梁成为洞察民族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对汉语重叠及其英译进行对比,然后对汉英语民族不同译者的译本进行再对比,试图发现汉语重叠与其英译及不同译本之间的异同,尤其是异,进而解释其形成的内在动因,力图揭示汉英语言的本质属性,最终窥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英译中“叠式”翻译和“对式”翻译缺乏以及汉语民族译者译本中“叠式”翻译和“对式”翻译相对较多体现出汉语的强空间性特征,折射出汉语民族的强空间性思维特质倾向。
语料库译学学科关联:门类、学理及趋势
王翊, 张瑞娥, 韩名利
2022, 38(5): 552-56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1090023
摘要(380) HTML (404) PDF(47)
摘要:
作为一种综合性研究范式,语料库译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通是其诞生发展的重要动因,然而学界鲜有以其学科关联为对象的研究,且现有论述多罗列学科门类而疏于分析阐释。文章以1993—2021年间WoS刊载语料库译学研究文献为数据,通过绘制知识图谱,结合WoS学科分类、引文统计,以及帕累托分析法,尝试厘清语料库译学学科关联的主要门类、亲疏关系、关联学理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语料库译学的学科关联内生于学科自身的继发性并在多个层面和维度展开;内部关联以“翻译学−语言学”为主要向度;外部关联延伸至计算机科学、文学与文化研究、教育与教育研究等数十门边界学科;关联整体面向于人文社科,且呈现出多元化、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趋势特征。
法学
合规不起诉考察程序的启动条件—以最高检企业合规典型案例为样本
李玉华, 李华晨
2022, 38(5): 563-570.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40006
摘要(463) HTML (310) PDF(58)
摘要:
2021年6月和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发布了两批企业合规典型案例,展示了检察机关适用合规不起诉制度,通过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督促和帮助企业进行合规整改和合规建设,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实践探索。为保障合规不起诉制度的公平适用和合规考察的顺利进行,应当对合规不起诉考察程序的启动设置一定条件。对涉案企业启动合规考察程序应当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涉案企业应当认罪认罚,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愿意接受刑事或行政处罚,积极配合侦查并进行内部自查,采取相关恢复或补救措施。其次,企业应当具有合规能力,能够正常经营,保证合规考察的顺利进行和稳步推进。最后,企业应当作出合规承诺,承诺进行合规整改,加强合规建设,积极配合合规监管工作。
发生学与结构学视野下的犯罪构成
马荣春, 赵一冰
2022, 38(5): 571-58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60017
摘要(371) HTML (159) PDF(49)
摘要:
对应着主客体的对应关系,犯罪主体的构成要件地位应予肯定,且可通过“逻辑起点”、“必要要件”与“首要要件”来描述其犯罪构成地位。作为犯罪主体的实体内容,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并承受刑事责任的行为能力。作为一种“相对恶的意志自由能力”,刑事责任能力具有“相对恶的意志自由性”这一属性,且其本质是“刑法规范违反性能力”或“刑事违法性能力”,是由“犯罪能力”到“受刑能力”的“过程性能力”和“结构性能力”。刑事责任能力不仅是“犯罪构成主体要件的核心”即犯罪构成“逻辑起点”的“核心”,而且是刑罚论最基本的“主体性前提”。在四要件犯罪构成中,犯罪客体必要性是主客体对应的哲学结论,是“社会关系法”的当然结论,是犯罪客体解释力的当然结论。犯罪客体的分类与分层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犯罪客体可进行同类客体层面的分类和直接客体层面的分类:前者是发生在“国家法益的犯罪”、“社会法益的犯罪”和“个人法益的犯罪”内部;而后者可采用数量多寡、载体形式等标准进行。特别是复杂客体,应予以“手段性客体”与“目的性客体”或“原因性客体”与“结果性客体”的结构性把握。至于所谓“随机客体”等,是需予澄清的“伪客体”。由“总客体”到“同类客体”再到“直接客体”,是犯罪客体的内容分层;而由国家层面的犯罪客体到社会层面的犯罪客体再到个人层面的犯罪客体,是犯罪客体的社会结构分层。犯罪客体的分层对应着犯罪客体的结构性,映现着刑法分则体系的体系性及其完备性。
公共管理
要素流动、发展模式与地区间发展不均衡问题研究—以武汉城市圈内黄冈市和鄂州市的发展轨迹为例
孙晓冬, 徐文海
2022, 38(5): 584-59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30013
摘要(555) HTML (209) PDF(58)
摘要: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纵深展开,我国区域间发展差距愈发明显,某些区域内部相邻地区间的发展也呈现出极大的不均衡态势。文章选取武汉“1+8”城市圈内相邻但发展迥异的黄冈市和鄂州市为研究对象,在利用“核心−边缘”和“邻域渗透”要素流动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进行拓展与补充的基础上,对武汉与二城市间的资源要素流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探求不同发展模式下地区间发展的差异性根源。文章认为,地区间要素流动模式的不同决定了各地经济的不同发展模式,进而影响各地的经济发展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导致地区间发展的殊异与失衡。
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结构与科技创新—基于空间杜宾与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研究
蒋长流, 司怀涛
2022, 38(5): 593-60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30128
摘要(573) HTML (185) PDF(64)
摘要: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而人口老龄化与人力资本结构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采用2008—2017年31个省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对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结构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对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科技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人力资本则可以显著促进本地区科技创新,但对于邻近地区,以不同数据指标测度的人力资本并未表现出预期的空间正向溢出。另外,人力资本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在人口老龄化影响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存在部分遮掩效应。因而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应不断优化人力资本结构,进一步增加科研投入,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政府数据开放价值共毁的生成机制:来自过程追踪法的发现
汤志伟, 韩啸
2022, 38(5): 604-61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40110
摘要(389) HTML (173) PDF(42)
摘要:
政府数据开放被视为推动公共价值实现的关键要素。各地政府都如火如荼地开展政府数据开放价值共创,然而,一些地方实践并没有创造出普遍期待的价值。为了解释政府数据开放“价值共毁”这一新现象的发生机制,研究采用过程追踪法,对L市政府数据开放价值共毁案例展开分析,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收集资料。研究初步发现,政府数据开放价值共毁由“资源集成失败”与“互动行为不当”两种机制引发。其中,数据利用能力不足和机会主义行为是造成价值共毁发生的核心因素,数据治理权不足、数据平台建设滞后是引发价值共毁的必要前提。研究澄清了避责文化与政府数据开放价值共毁之间的关联,存在负面影响作用不大;用户缺乏参与意愿并不是价值共毁发生的必要前提,政府需要把视角带回组织内部,加强应用项目的针对性与吸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