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第29卷  第3期

专题研究
1960-1963年北京钢铁学院特种冶金系的产生与调整
宋琳
2013, 29(3): 1-6.
摘要:
1949年建国后,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建立和发展军事工业材料方面的科研基地、生产基地和教育基地。根据冶金部的指示,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前身)成为进行军工材料建设的教育基地之一,并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行政组织——“特种冶金系”。这是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反映出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下,政治对教育巨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特种冶金系早期创建人之一——王润教授的访谈,回溯了该系的创建和发展情况。
新中国初期单科性工业学院办学理念研究——以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为例(二)
石新明
2013, 29(3): 7-14.
摘要(257) PDF(10)
摘要:
北京钢铁学院是新中国早期成立的单科性工业学院的典型代表。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形成了“一中心三注重三结合”的办学理念,即“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实践、注重科研、注重体育,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体现了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历史逻辑、教育逻辑、政治逻辑和现实逻辑的辨证统一。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北京钢铁学院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和学术成果,成为当时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府。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海报的视觉分析
彭漪, 张帆
2013, 29(3): 15-20,26.
摘要(707) PDF(41)
摘要:
本文以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对《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海报进行视觉分析,从而探索系列海报中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的实现以及三大意义的实现如何体现海报间关联及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宣传海报中,海报中的再现意义构建了各海报的主要内容,表现出部分电影情节;互动意义可以吸引观众,使其对电影产生兴趣;构图意义则突出了海报的重点信息。各海报中三大意义的实现不仅有助于其所属电影的宣传,也增加了整个系列电影的知名度及关联度。
称呼语变异与态度评价
刘永厚
2013, 29(3): 21-26.
摘要: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旨在加强对人际意义的研究,它可以很好地应用在称呼语变异的研究中,用来分析称呼语变异如何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情感立场、行为判断和欣赏评价。另外,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也可以很好地体现在称呼语的态度评价中。
文化认知对话语隐喻的连贯性压力——一项基于China Daily的话语隐喻研究
周红英
2013, 29(3): 27-34,56.
摘要(270) PDF(13)
摘要:
Kövecses关于隐喻的“连贯性压力”研究强调话题、交际情境、物理环境、常规概念化方式对自然语篇中隐喻使用的解释作用,而作为语境与话语之间中介的话语生产者在很大程度上被理想化。文章主张,基于使用的隐喻研究具有释义学性质,即对隐喻使用的解释需要结合话语生产者存在的社会文化处境。基于身体、语言与认知的社会文化属性来探讨隐喻使用是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话语生产者是在语言与认知互动中形成共同体的社会成员;话语中的隐喻使用受到基于文化认知的连贯性压力而具有文化特殊性和变异性。
话语身份的建构——以《发条橙》中纳查奇语为例
沈文静
2013, 29(3): 35-40.
摘要(538) PDF(17)
摘要:
文章在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下对《发条橙》中的纳查奇语进行了考察。在小说中,纳查奇语作为一种青少年反语言,是反文化身份的重要表征方式,而反文化身份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对主流文化的反叛。青少年的话语建构了他们的反文化身份。
领主属宾句的及物系统分析:系统功能语法视角
罗载兵
2013, 29(3): 41-45.
摘要(288) PDF(10)
摘要:
从系统功能语法视角探讨汉语领主属宾句所表征的领属语义及其在小句及物性系统中的过程语义特征,分析得出,句尾名词与句首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是界定领主属宾句的语义基础。在小句及物性分析中,领主属宾句首尾名词所表征的领属语义被限制在领属和存现语义之间;首尾名词的语义角色、小句及物性过程呈现渐变群分布特征。
基于社交网络的舆论成长与引导研究——以什邡事件为例
左鹏, 解红叶
2013, 29(3): 46-50.
摘要:
社交网络的兴起,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发展进程和方向。文章以“什邡事件”为例,通过对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社交网络上相关言论的量化统计和质性分析,从中心议题的形成与导入、议题受众的聚集与分化、意见领袖的出现与交锋、舆论形态的衰减与消退等四个阶段分析了基于社交网络的舆论成长的一般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推动其与社会舆论良性互动的基本策略。
鲁迅与汉代石刻造像艺术
张素丽
2013, 29(3): 51-56.
摘要(322) PDF(10)
摘要:
鲁迅的汉画像收藏多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等地出土作品,品类丰富,以能表现当时社会风俗者尤为佳,颇不乏拓工、艺术兼美的精品和珍品。鲁迅对汉唐文化神往的背后隐含着他莫大的焦虑和罕见的激情。鲁迅对汉代石刻艺术的嗜爱主要表达了四种潜在诉求:对民族文化自信力的召唤、对庶民世界理想国的向往、对民间立场的执守、对历史真实的艺术追寻。
近30年的鲁迅文化影响力的变迁——以鲁迅类图书的出版和图书馆借阅流通量的统计分析为例
汪晓晴, 熊鹰
2013, 29(3): 57-61.
摘要(254) PDF(15)
摘要:
文章通过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十年的鲁迅类图书出版情况及借阅情况的调查分析,考察近三十年鲁迅社会文化影响力的变化。调查以图书出版、图书馆收藏与流通量为数据依据,结论是:鲁迅类图书出版与图书馆收藏于新世纪十年为最多,依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鲁迅类图书的年借阅量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多,其次是新世纪十年,九十年代最低;在年借阅量占所有人文类图书借阅量的比例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最高,九十年代与新世纪十年依次降低并保持平稳水平。这些数据变化的背后,是时代语境的变迁,八十年代文化热引起鲁迅热,鲁迅类图书的出版、收藏和借阅达到高峰;九十年代人文热不再,出版业尚未兴盛,鲁迅类图书的出版、收藏和借阅皆处于低潮;新世纪出版业繁荣,推动了鲁迅类图书的出版,由于阅读选择更加多元化,鲁迅类图书流通量同比八十年代下降。
学术争鸣与批评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文精神”的争鸣与反思——以批评主体的角度为观照点
薛红云, 王秀梅
2013, 29(3): 62-66.
摘要:
1993年,中国的文学批评界展开了一场针对“人文精神”的讨论。以王晓明为代表的批评家从捍卫“人文精神”的角度对当时以王朔、张艺谋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提出了尖锐的批判,由此展开了一场长达两年之久的讨论。张颐武、陈晓明等人从后现代主义立场各自阐述了对“人文精神”的不同看法,孟繁华、洪子诚等人提出“新理想主义”,而以陈思和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则更看重“人文精神”的实践。这些讨论彻底改变了文学批评界“一体化”的局面,当代文学批评开始转向文化研究,也真正进入一个众声喧哗的多元时代。但批评主体在这之后的学院化和体制化,也使得批评和研究出现了很多问题,在精神生态的恶化日趋严重的今天,知识分子自身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2012年李贽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综述
李超
2013, 29(3): 67-71.
摘要:
近几年,对李贽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化,无论是治思想史的专家,还是研究史学和文学领域的学者,都有新的专著和论文不断涌现。2012年9月召开的李贽国际学术研讨会,无疑是对李贽研究的进一步推进。与会国内外学者围绕李贽的思想启蒙,文化品格,毁誉参半的巨大争议,耿李论争,编纂书籍与文学创作、学术论战,地域与思想家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学术研讨。不少学者将研究视角放在世界历史坐标里,不仅进行中国历史的纵向比较,也有汉文化圈的横向考察,对李贽的思想贡献、历史定位进行了再思考,为反思中国文化传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此次研讨的问题,不仅角度新颖,各具特色,而且涉及的主题广泛和深刻,既有宏观把握,也有微观研读,体现了当今国际学术界对李贽研究的重视。
读书与研究
柏拉图著述中的法律论证与法律规范论思想
王雷
2013, 29(3): 72-76.
摘要:
柏拉图的思想乃至法律思想都是综合性的,人们可以对之做不同角度的解读,从法学方法论层面入手,关注柏拉图著述中的法律论证理论和法律规范论思想是颇有意义的。
管理学 经济学
影响中国大型钢铁企业资本结构因素的实证研究——以中国17家大型钢铁企业为研究对象
曾康华, 孙双双
2013, 29(3): 77-83.
摘要:
文章以中国17家大型钢铁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总资产负债率代表资本结构做被解释变量,以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做解释变量,分别代表企业的成长指标、盈利指标、营运指标和偿债指标,通过单位根和协整检验,验证其序列是否平稳,通过协方差分析检验,确定建立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继而对17家企业的5个变量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描述统计分析,最终估计并检验面板数据模型相关参数,研究各变量指标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程度。
国内外公司现金持有量实证研究述评
肖明, 吴慧香
2013, 29(3): 84-89.
摘要:
国内外已有的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的研究,主要围绕公司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公司现金持有量动态调整和公司现金持有价值三个方面展开。文章在综述国内外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研究领域的主要学者、主要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国有文化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研究——以BPA公司为例
王凡妹, 黄子裕
2013, 29(3): 90-97.
摘要(279) PDF(14)
摘要:
文化企业要想长期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在极大程度上有赖于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文章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国有文化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了探讨。作为研究样本,其研究对象BPA公司,既有文化类行业的典型特征,又有鲜明的国有特色,因而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解决这一类型企业所特有的问题,能给业内其他企业提供参考思路,无疑是对之进行了有益的探究。
历史学
抗战时期林同济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述论
徐国利, 雍振
2013, 29(3): 98-103.
摘要:
国民性改造思想是抗战时期战国策派思想的基础。战国策派认为秦汉以来的历史文化所造就的国民性是导致中国衰败和无法应对抗战民族危机的根源。作为该派主将的林同济集中批判了中国国民性中的“士大夫”人格,抨击士大夫官僚传统的四毒和“中饱”极弊使国民养成官僚化性格和“官商者模样”,指责传统的忠孝观念导致国民重私德而轻公德,指出这些是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无法适应新战国时代“战”和“力”的要求。他主张改造落后的国民性,唤回列国时代的“大夫士”精神,构建“战士式”的人生观,增强民族活力,实现全民族的抗战胜利,进而重建中国民族文化。
1956年前后中共党内对知识分子认识的分歧及其反思
王久高, 章舜粤
2013, 29(3): 104-108.
摘要:
1956年前后,中共党内高层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认识和政策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党内以周恩来为代表的高层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和政策不能为毛泽东所完全认同。毛泽东基于他的知识分子的“皮毛论”观点,注重从世界观上根本改造知识分子,倾向于培养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周恩来注重从知识分子的功能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来看待和改造知识分子。“皮毛论”观点具有历史局限性,且易为现实所利用和扭曲。现代社会应大力提倡知识分子具有更多的公共性,同时尊重他们的相对独立性。
辽南京建筑文化特色与价值
宋卫忠
2013, 29(3): 109-112.
摘要(316) PDF(10)
摘要:
辽南京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过度阶段,也是北京踏上都城之路的起点。统治者的易主、城市地位的改变,使之在建筑文化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产生了新的内容与特点。本文从南京城建筑文化对前代的继承、建筑文化的政治性、多民族文化交融、寺庙文化、建筑技艺等方面,对辽南京建筑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梳理其内容、特点与价值。
法学
中国传统法中的执法群体变迁的考察
董梅
2013, 29(3): 113-118.
摘要:
中国古代在法津领域,虽极重视法律的制定,却更重视执法官吏的因素。先贤们理想中的法官是仁义君子,这一选择法官的标准对后世影响甚为深远。漫长历史变迁中,执法者职业群体无论是出于主动或被动的法律活动,都时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法的实践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