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23卷  第4期

党的十七大学习专题
发挥特色优势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努力建设世界冶金、材料教育和科研中心
罗维东, 徐金梧
2007, 23(4): 1-4.
摘要(360) PDF(19)
摘要:
学校将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发挥特色优势,引领行业技术创新"的科技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国家和行业重大科技需求,力争在冶金、材料领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工程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世界冶金、材料教育和科研中心,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试析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智慧
李宝林
2007, 23(4): 5-7,14.
摘要(291) PDF(18)
摘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伟大的社会改造工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不断创新理论,拓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空间和思路;准确把握事业发展中各种矛盾诸方面之间的平衡点,在动态发展中妥善处理各种复杂事物的关系;把党的自身建设的视角延展到对执政规律的探索,在领导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事业中充分体现出了卓越的执政智慧。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民主创新的大学文化
陈曦
2007, 23(4): 8-11.
摘要(364) PDF(21)
摘要:
大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大学学术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和大学行政文化等的总和,在大学日常管理、教学、科研和服务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无时不存、无处不在,"视而难见"却又"处处可察"。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使学校形态、文化样态、师生心态、校园生态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大学才能真正夯实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软实力"。
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密依托大学科技园开展创业教育
谢辉
2007, 23(4): 12-14.
摘要(285) PDF(22)
摘要:
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群体,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创业教育,既是高等学校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而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充分挖掘大学科技园的育人功能,实现大学科技园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对接,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学
体制内演进与体制外发育的冲突——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制度性条件反思
郭伟和
2007, 23(4): 15-21.
摘要(245) PDF(19)
摘要:
本研究基于两个案例资料——中国本土发生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和国际援助的社区发展项目,分析了中国乡村在后税费改革时代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的动力、机制和路径。研究发现,大学生村官计划嵌入在现行政治体制和主流发展话语之中,能够利用模糊身份带来的社会资本,促进乡村社区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结构的路径依赖性演进;而社区发展项目则站在体制之外,反思主流的发展话语,走性别敏感的参与式可持续发展道路,发生了制度间的冲突。由此认为,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制度性条件和方式,不存在人们善良期望的互补关系,必须处理必要的制度性撞击和互相调适。
政治议程与中国早期社会工作的发展
胡杰容
2007, 23(4): 22-25,45.
摘要(245) PDF(18)
摘要: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社会工作专业得到相当重视的时期。一方面,政府积极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政治议程和政治话语深入地渗透进它的定名、领域范围、功能定位中,它不得不回应国家能力建设的需要和社会建设的主流政治话语。这种状况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早期社会工作成为一种本土性、处境化的政治实践。
农村流动家庭的夫妻关系研究——来自太原市城乡接合部H社区的调查
孙慧芳, 时立荣
2007, 23(4): 26-31.
摘要(290) PDF(19)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流动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本文以太原市城乡接合部H社区流动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观察和个案访谈,认为经济目标和传统因素在流动家庭的生活空间再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社会生活空间变化和传统因素相适应的过程中,夫妻间一种稳定的"亲密伙伴"关系得以形成。
管理学 经济学
我国钢材远期合约与现货产品价格实证研究
李军, 韩清萍
2007, 23(4): 32-36.
摘要(277) PDF(25)
摘要:
文章运用期货定价的基本原理,分析我国钢铁远期合约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对我国钢铁期货与现货价格的相关性分析和因果检验,发现中国钢材电子远期市场中高线和螺纹钢的远期价格对现货价格具有引导作用,板材现货与远期价格相互影响。
农村合作金融存量改革与增量发展:一个增量渐进发展论的分析框架
彭克强
2007, 23(4): 37-45.
摘要(206) PDF(18)
摘要:
2006年底农村资金互助社合法化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农村合作金融改革正处于历史性突破的前夜。为更好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文章在对农村合作金融存量与增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进行制度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陷入"存量改革难"①与"增量发展受阻"②的双重困境,并揭示其深层原因;接着,对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取得的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并进行理论归纳与梳理,然后把这些经验与理论迁移至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进而提出"农村合作金融增量渐进发展论"这一崭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最后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与股价泡沫问题研究
陈资灿
2007, 23(4): 46-52,57.
摘要(381) PDF(19)
摘要:
基于剩余收益模型测算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股票内在价值与股价泡沫,并根据美国股票市场泡沫分析结果,引入衡量股市泡沫性质的标准。发现2007年上半年,绝大部分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股价运行于价值低估与正常泡沫区间。由此可见可以推断2007年上半年股市存在严重泡沫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并指出出政府不宜用股价指数与市盈率来判断股市泡沫。
乌鲁木齐建设面向中亚“国际物流港”的SWOT分析
孙莹, 王豪
2007, 23(4): 53-57.
摘要(306) PDF(22)
摘要:
地域辽阔的新疆凭借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创造出了以石油、棉花、番茄、绿色林果种植为代表的"黑、白、红、绿的彩色经济",近些年来经济飞速增长。作为新疆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的乌鲁木齐市提出了实施"物流强市"的发展战略,为建设国际物流港提供了契机。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建立面向中亚的国际物流港进行分析,认清乌鲁木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发现外部的机遇与威胁,从而扬长避短,找出适合其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模式。
政治学
政府是什么?——中国政府改革与建设的前提性思考
颜德如, 冯英
2007, 23(4): 58-65.
摘要(400) PDF(18)
摘要:
当今中国社会公共性难题的有效解决和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亟需深化中国政府改革与建设,而要深化中国政府改革与建设,需要对"政府是什么"这个前提性问题进行思考。当代中国与西方在政府的产生、对政府的态度、政府权力的认识与处置、政府的职责与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了超越以往对"政府是什么"的认识,我们需要检讨"政府需要人性理论作为支撑吗?政府奉行的道德准则可靠吗?如何保持对权力的敬畏?如何安排自己的利益?"等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对政府本身的理解,才可能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基点,真正倾听与回应人民的声音。
行政生态向生态行政嬗变:代际公平理念嵌入
莫光财, 王为朋
2007, 23(4): 66-71.
摘要(358) PDF(17)
摘要:
行政生态存在的重大理论缺失使其难以有效指导公共行政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环境问题本质上属于代际公平的范畴,从共际公平的本义切入,寻求政府管理与代际公平的契合,就是要推行生态行政。生态行政是对行政生态的修正和政府处理资源环境问题及维持社会代际公平的必然选择。推行生态行政需要从斧正行政目标、强化政府环保责任、平衡政府权能、完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约束政府生态管理行为等方面加以实现。
论东盟一体化发展与中国东盟关系
王光厚, 朱进, 林洪安
2007, 23(4): 72-77.
摘要(252) PDF(16)
摘要:
文章主要从东盟一体化发展的视角出发论证了后冷战时期中国东盟关系的走向。文章首先探讨了后冷战时期东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因素,最后深入地剖析了东盟一体化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法学
美国法院查明外国法之考察
霍政欣
2007, 23(4): 78-82,87.
摘要(324) PDF(18)
摘要:
本文以当代美国立法与司法实践为基础,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美国法院查明外国法的若干问题。文章从外国法的性质在美国已从"事实"转变为"法律"的基本命题入手,着重研究了美国法院查明外国法的途径、程序及适用外国法错误的救济方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做出总结,同时对我国国际私法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评论并提出建议。
“适当的”:住房人权的概念解读
王宏哲, 石雁
2007, 23(4): 83-87.
摘要(288) PDF(20)
摘要:
理解住房人权的关键是理解"Adequate"一词的含义。文章通过对"Adequate"的词源词义的考察,指出其所修饰下的住房人权适当性的语言内涵;通过对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第四号一般性意见》中适当住房权的定义的分析,揭示出了这一概念的人权内涵。
死刑复核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原则
赵嵬
2007, 23(4): 88-92,111.
摘要(223) PDF(16)
摘要:
作为死刑控制之程序保障的死刑复核程序,因部分死刑核准权的下放及死刑复核程序的非诉讼化特质而出现诸多问题,使这一程序失去了程序保障的作用,不利于对被告人合法权利的保护。从被告人合法权利的程序保障的角度出发,本文建议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诉讼化的改造并提出了诉讼化改造的基本原则。
文艺学
乡愁意识中的自我镜像——重读鲁迅的《一件小事》与《故乡》
李林荣
2007, 23(4): 93-96.
摘要(348) PDF(16)
摘要:
文章运用文本细读和叙事分析相结合的手法,以探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乡愁意识和自我认同困境为聚焦点,对鲁迅小说中向来被广泛认定为思想性和艺术性比较平淡的两个篇目——《一件小事》和《故乡》,做了细致、深入的综合分析,据此论证指出,展示在鲁迅其他经典小说力作中的思想和艺术光彩,在这两个短章中同样有别致而独到的存在和丰富内涵。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个人”观念的辨析
汪卫东
2007, 23(4): 97-102,123.
摘要(391) PDF(17)
摘要:
《摩罗诗力说》作为鲁迅早期系列文言论文中的重要篇章,通过对"心声"—"新声"、"诗"和"诗力"等一系列关键观念的标举与阐发,在"精神"之后,又为以"立人"为核心的"第二维新之声"提出了一个"诗"——文学的契机,这些观念及其阐述理路,构成了鲁迅早期"个人"观念的一个重要内涵。
“网络鲁迅”的第二个高潮——2006年的“网络鲁迅”回顾与评析
葛涛
2007, 23(4): 103-111.
摘要(226) PDF(16)
摘要:
文章回顾了2006年度国内中文网络中关于鲁迅的重要反响,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评析,认为"网络鲁迅"在本年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迎来了"网络鲁迅"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透视鲁迅婚恋生活的一个视角
刘春勇
2007, 23(4): 112-116,123.
摘要(419) PDF(25)
摘要:
多疑既是鲁迅思维方式的独特之处,也是其活生生的个性的表现,而更多的时候这二者是合一的,这一点在他和许广平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鲁迅的多疑与游移同许广平的一往无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从某种角度让我们窥见了一个真实的鲁迅。
历史学
毛泽东及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过渡问题的理论探索
王瑞芳
2007, 23(4): 117-123.
摘要(346) PDF(25)
摘要: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在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完全成熟以后,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建国前后的最初设想。但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毛泽东及中共中央对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有了新思考和新认识,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思想。可见,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中共中央在实践中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认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既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和扩大计划经济,顺利实施"一五"计划的客观要求,也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既是土改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条件。
五卅运动期间英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王蓉霞
2007, 23(4): 124-128.
摘要(346) PDF(16)
摘要: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对于英国的对华政策,以往我们大多用"强硬"一词概而括之。的确,英国在事件爆发初期仍表现出旧有殖民者的强硬态度,但是也就是从五卅运动开始,英国对华政策基础开始发生动摇。通过对英国外交档案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英国此时意识到在修改条约问题上必须对中国做出真正的让步,因此在五卅运动中后期,英国对华强硬政策开始发生微妙松动。
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农村群体性事件
胡尚元, 杜敏
2007, 23(4): 129-133.
摘要(500) PDF(18)
摘要:
在1956—1957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中,发生了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农村群体性事件。这次事件具有分布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目的性高度一致、要求的合理性与行动的违法性相交织、局部对抗性和危害性等特征。文章分析了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以个案的形式探讨了应对与处置情况,并提出了值得认真汲取的历史教训。
教育学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郭齐家
2007, 23(4): 134-141.
摘要(300) PDF(18)
摘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精神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强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弘扬中华文化"的战略意义。中华文化强调"以仁为本"、"以和为贵"、"修己安人,成己成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增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强化中华文化本根的教育,捍卫自己的文化特征,建立自尊自信。我们应当确立起强烈的民族精神、自强意识、民族文化发展意识、优秀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再生创新意识,把潜在的精神资源转化成现实的精神发展与建设的能源和动力,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良知与民族精神理所当然地应承担和接受的文化使命。
研究型大学创建研究院新体制的思考
许放, 王文宏
2007, 23(4): 142-147.
摘要(233) PDF(16)
摘要:
一贯的"系所合一"的学院制科研体制日益暴露出其自身不足,高校科研体制亟待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的趋势需要。近10年来,我国部分理工科重点高校创建了一批大学研究院,为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文章就大学研究院在我国演变、创建的动因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大学研究院设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
试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彭庆红
2007, 23(4): 148-152,156.
摘要(268) PDF(16)
摘要: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指形成与完善专门的知识体系、建立专门的教育培训制度与认证体系、建立专门的工作标准与职业伦理体系、发展专业团体并获得专业地位的过程。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化基础条件,但是未进入明确的专业化阶段。加强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需要在积极营造舆论氛围、完善法制、加强专业团体建设、提高入职标准、改善工作环境与发展条件等方面加强工作。
哲学 科学学
老庄人际和谐交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徐锦中
2007, 23(4): 153-156.
摘要(273) PDF(16)
摘要:
人际和谐交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际和谐交往问题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际和谐交往思想,其中老庄思想独具特色,他们倡导人际交往的和谐,试图消解人际冲突,提出"慈"、"不争"、"信"、"贵和"等人际和谐交往道德原则。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消解社会矛盾和人际冲突,有利于淡化人际交往的功利性,有利于正确对待名利问题。
中国传统人伦观及其现代启示
张若甲, 张玉海
2007, 23(4): 157-161.
摘要(318) PDF(20)
摘要:
中国传统人伦观的五伦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剖析五伦思想的丰富内涵并对其现代启示给予关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