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古典词作地理意象阐释路径探论
蒋昕宇
当前状态:
摘要(474) PDF(404)
摘要:
地理意象是古典词作解读的重要范畴和视角,诗句中与地理环境相关的语汇能否从意象的角度进行阐释,取决于其是否对作品的表情达意有显著影响。《花间集》对地理意象生成有基于文学传统的虚拟想象、由现实的空间感知生成意象和在场纪录的真实描绘等方式。花间词人对江南、边塞、荆楚、南粤等地域空间的表现既有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也有独特的全新感知。《花间集》中都市意象的差异化样貌,暗含着词人对不同空间感知的心态差异。后世词人对花间词人选用地理意象方式的继承和突破,是梳理千年词史演变的重要内容。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王鹂
当前状态:
摘要(432) PDF(381)
摘要: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调研北京15所高校2286名师生,深入梳理近三年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成果。同时,调研高校师生厘清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合理化建议。

党建思政
从三个《历史决议》看中国共产党正确总结历史的基本经验
唐鑫
2024, 40(6): 1-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00034
摘要(48) HTML(25) PDF(15)
摘要: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已经能够正确、成熟地认识和总结历史经验。从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可以看出,要想从历史中得到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真理性认识,必须坚持并正确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来认识历史;必须审慎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正确把握社会发展阶段,这是正确总结历史的基本前提;还必须把巩固和加强党的团结,着眼于正在做的事,向新的目标前进作为总结历史的根本目的。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及实践要求
贾立勤
2024, 40(6): 9-1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00028
摘要(47) HTML(26) PDF(3)
摘要: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不是要把党的历史否定,把党的宗旨改变;而是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同时,消除一切不利于党的发展、党的建设的因素,使党能够始终保持初心使命,不忘本来理想信念,始终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党对治乱兴衰规律百余年探索的最新成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兼具主体要素和实践指向的复合概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破解历史周期率问题上实现了党的建设的“合力”。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是一场高水平高质量的革命,不断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锲而不舍整治“四风”,以严明纪律管全党治全党,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将反腐败作为党自我革命必须长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是这场革命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伦理底蕴、生成图景和伦理特质
牛利娜, 鲁春霞, 侯志江
2024, 40(6): 17-2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161
摘要(42) HTML(25) PDF(3)
摘要: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考,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塑造提供了价值基准。文章从科技与伦理关系的核心问题着手,基于元伦理范畴和伦理行为的道德总原则,剖析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价值伦理基本内容,以科技向善为基础涉及价值引领、价值旨归、价值守护、价值创造四个方面,归纳生成图景包括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理论基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头、当代科技革命趋势和党史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四重角度构成。该生成图景呈现了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质,体现为基础制度层面,在全面发展与个性解放的追求中超越单向度发展;科技活动层面,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实现人文关怀的回归;科技职业层面,在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双向互动中实现合成与分解的协调。
高教研究
十八大以来关于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研究综述
杨洋, 胡枫
2024, 40(6): 24-30.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00068
摘要(53) HTML(29) PDF(5)
摘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从不同学科对高校思政课话语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面临的困境以及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了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文章通过分析发现,现有的研究仍有一些不足和短板,未来还需要从微观层面分析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价值意蕴,从更深入的层面研究话语语境,从媒介技术的视角研究话语形式,从更宏阔的视野研究话语内容,从学科交叉的视角创新研究范式。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青年大学生践行文化使命的路径探析
王红霞
2024, 40(6): 31-3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40128
摘要(55) HTML(25) PDF(9)
摘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彰显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青年大学生是传承文化发展和坚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肩负着厚植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扩大文化影响的光荣使命任务。然而,当前进入新时代,在多元思想文化的包围和冲击下,青年大学生在思想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认知偏差,从而对其践行文化使命带来考验和挑战。面对冲击,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引领青年大学生明确文化使命的正确方向,练就文化建设的过硬本领,讲好文化传播的中国故事,只有这样,才能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肩负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和任务。
“三全育人”背景下材料类研究生CCQ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李芊, 王鲁宁, 王伟丽
2024, 40(6): 37-4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00021
摘要(44) HTML(22) PDF(3)
摘要:
新形势下,以提升“世界一流学科”大学材料类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结合“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教育方针,通过多年实践探索,文章提出CCQ育人模式新解读,即围绕育人工作为中心(Center),通过科研项目、科研团队、科研创新、大师引领四种途径(Channels),培养研究生具备国际视野、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理想信念等八种素质(Qualities)。同时,经过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部新材料技术研究院近十年来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总结,以实际数据有效验证了CCQ育人模式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基于统计学的多参数加权优化理论提出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20个综合评价指标参数集。作为“三全育人”和“破五唯”背景下材料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依据,CCQ育人模式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有效的评价手段,对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
古典词作地理意象阐释路径探论
蒋昕宇
当前状态:
摘要(474) PDF(404)
摘要:
地理意象是古典词作解读的重要范畴和视角,诗句中与地理环境相关的语汇能否从意象的角度进行阐释,取决于其是否对作品的表情达意有显著影响。《花间集》对地理意象生成有基于文学传统的虚拟想象、由现实的空间感知生成意象和在场纪录的真实描绘等方式。花间词人对江南、边塞、荆楚、南粤等地域空间的表现既有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也有独特的全新感知。《花间集》中都市意象的差异化样貌,暗含着词人对不同空间感知的心态差异。后世词人对花间词人选用地理意象方式的继承和突破,是梳理千年词史演变的重要内容。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王鹂
当前状态:
摘要(432) PDF(381)
摘要: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调研北京15所高校2286名师生,深入梳理近三年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成果。同时,调研高校师生厘清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合理化建议。

更多
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发展综述
何伟, 魏榕
[摘要](1351) [PDF 1540 KB](319)
摘要:
文章旨在通过回顾Halliday、Matthiessen、Martin、Fawcett等国外主要学者有关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的研究,并通过呈现及物性理论在国内的发展和再发展情况,厘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的发展脉络,同时指出及物性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英语及物性系统网络,并建构比较完整的汉语及物性系统网络。
媒体报道的生态取向:BBC中国雾霾新闻标题的生态话语分析
袁颖
[摘要](425) [PDF 1731 KB](167)
摘要: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将生态场所观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为生态语言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用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从及物性、语气、情态、评价、主位和信息等系统对英国BBC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新闻标题进行生态视角的细化分析,并进行综合实证分析,能够从语言角度发掘话语的生态意义,揭示媒体报道的生态取向。由于新闻不可避免地承载着意识形态,BBC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主题不全面,但总体上对负面生态状况给予了负面的报道,BBC的中国雾霾新闻标题具有生态保护型语篇的特点。对BBC新闻标题的话语生态分析也会对我国的新闻媒体有所启发。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建构——以中国环保部长报告为例
常军芳, 丛迎旭
[摘要](560) [PDF 874 KB](24)
摘要:
论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尝试构建包括意识形态、语境和语言本体三个层面的生态话语多层次分析模式,且以该模式对2016年中国环保部长报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报告内容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和共享发展观;语言体现典型的政治语言特色;大量运用语法隐喻;句型基本为陈述句,且主要为祈使句;主位推进模式促进语篇连贯,且广泛使用词汇衔接、连接词及照应这三种衔接手段。多层次分析模式有助于全面深入探讨生态话语的认知功能生成机制,进一步丰富了生态语言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行为保全标准中“难以弥补的损害”的裁量
李曼
[摘要](332) [PDF 415 KB](35)
摘要:
行为保全标准中“难以弥补的损害”要件存在内涵解释模糊、实践缺乏系统性指引等问题。为给予实践更加清晰、明确的指引,应从理论上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通过本土解析和比较研究可以认为“难以弥补的损害”是指财产保全和终局裁判均不能弥补的损害。在裁量路径上,应结合难以弥补的损害的性质,将其类型化为损害赔偿无法弥补和赔偿数额难以计算两种类型。
政治漫画中的隐喻场景——批评多模态隐喻分析
赵秀凤, 戴馨洋
[摘要](657) [PDF 1206 KB](28)
摘要:
隐喻场景把系列转喻链和隐喻链整合成虚拟的叙事场景,用故事逻辑激活与场景相关的概念、评价和假定,实现对目标域基于既定立场和意识形态的概念化识解。文章以《经济学人》中涉华政治漫画为例,重点分析频繁使用的“冲突/战斗”多模态隐喻场景的结构特征和运作机制,揭示该类语篇的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本质——带有明显的国家立场、偏见和刻板印象。文章倡议解读者在解读该类语篇时,应该清醒认识生产者的政治、意识形态或国家立场,批判地认识它所建构的概念。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法律表达
岳红强, 张罡
[摘要](443) [PDF 413 KB](104)
摘要:
“三权分置”政策是我国调整农民和土地关系的重大制度创新,必须用科学的法思想和法理论来对政策的法律内涵进行明晰,实现从“政策语言”到“法律规范”的全面转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权分置”是围绕着农地展开的“三农”改革,即农业生产方式与土地市场化的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基层自治组织关系的重构、农民的身份利益与自我解放。通过对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四种观点进行分析,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法权结构表达为“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资格权”;宅基地资格权是以身份权为基础,包含财产权内容的复合性权利。未来民法典物权编应当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规定为总有关系;修订细化成员权得丧变更的制度规范;建立宅基地资格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配套制度。
国际生态话语视角下中英能源白皮书话语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
赵秀凤, 刘畅
[摘要](472) [PDF 1143 KB](28)
摘要:
文章采用国际生态话语系统视角,把能源白皮书视为重要的能源生态话语类型。收集中国和英国发布的能源白皮书,创建两个小型能源白皮书语料库。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对高频词、检索行进行对比分析。语料库分析表明,中英两国的能源白皮书话语均主张采用技术创新路径应对化石能源困局。受能源禀赋、能源发展阶段及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两国白皮书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面对能源困局和未来发展,中国能源白皮书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世界大同意识,更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务实解决问题;而英国则更倾向于采用二元对立思想,把能源转型视为国际能源技术和能源霸权角逐的战场。从国际生态话语角度来看,相较于英国,中国能源白皮书体现出更积极的生态意识,视国家为生命有机体,世界各国和而不同;能源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人类应节约高效利用能源。文章倡议面对化石能源困局,人类应采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重塑人类的生活、习惯、组织形式和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实现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彻底转型。
应急管理背景下中小企业组织韧性建设探究
杨修, 赵楚龙
[摘要](449) [PDF 660 KB](108)
摘要:
2020年初,新冠疫情影响全世界,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打乱了整个市场秩序,许多中小企业停产停工。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疫情已经得到控制,但这场阵痛也暴露了中小企业由于缺乏组织韧性,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在疫情的冲击下举步维艰。文章基于应急管理背景下,结合当前市场环境,从组织韧性的概念界定、影响因素入手,深入研究组织韧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机理,提出三条中小企业锻造组织韧性的路径,为中小企业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提供理论支持。
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规范构造——以《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为中心
廖丽环
[摘要](688) [PDF 512 KB](158)
摘要:
以事后救济为主的环境公益诉讼并不能完全实现原环境的恢复,环境议题从事后救济到事前预防的转捩,促就了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因应。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本质是通过诉讼程序落实风险管控的公法责任以发挥法院的环境规制作用,并弥补行政规制的不足。但既有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规则过于模糊,存在适用盲点,亟需梳理内在规范构造。具体而言,以重大风险为启动前提,但应从“质”与“量”二维标准加以界定;以污染行为和破坏生态行为为审查对象,但应着力于以行为为主附带结果的审查标准;以公共利益为保护对象,但应区分环境公益与环境私益的实质内涵和顺位选择;以法律规定的机关与组织为诉讼主体,但应授予公民原告资格并肯定行政机关的独立参与人身份。除此之外,诉讼参与人之间的风险交流有助于推动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进程,未来制度改革上应致力于商谈主义司法的形塑,通过强化法院职权以敦促风险交流的充分展开,最终促进法院环境规制权能的完善。
价值、问题与路径:新时代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论析
李勇威
[摘要](470) [HTML全文](327) [PDF 814 KB](54)
摘要: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我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在高校的专业课程特别是研究生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每个环节,有利于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功能。针对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和访谈,厘清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力图从高校层面、学科层面、导师层面和课程层面四个层面探索加强新时代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路径。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推进绿色学校建设
郑安阳
[摘要](377) [HTML全文](344) [PDF 811KB](519)
摘要:
党的二十大高瞻远瞩,从战略全局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精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要原则,尤其从生态角度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如何培养拔尖创新的人才,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是高校工作职责所在。北京科技大学聚焦立德树人,聚焦绿色发展,“五力共举”扎实推进绿色学校建设,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提供北科智慧与力量。
古典词作地理意象阐释路径探论
蒋昕宇
[摘要](474) [PDF 635KB](404)
摘要:
地理意象是古典词作解读的重要范畴和视角,诗句中与地理环境相关的语汇能否从意象的角度进行阐释,取决于其是否对作品的表情达意有显著影响。《花间集》对地理意象生成有基于文学传统的虚拟想象、由现实的空间感知生成意象和在场纪录的真实描绘等方式。花间词人对江南、边塞、荆楚、南粤等地域空间的表现既有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也有独特的全新感知。《花间集》中都市意象的差异化样貌,暗含着词人对不同空间感知的心态差异。后世词人对花间词人选用地理意象方式的继承和突破,是梳理千年词史演变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