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古典词作地理意象阐释路径探论
蒋昕宇
当前状态: 最新录用 最新更新时间: 2021-11-24 20:10
摘要(597) PDF(640)
摘要:
地理意象是古典词作解读的重要范畴和视角,诗句中与地理环境相关的语汇能否从意象的角度进行阐释,取决于其是否对作品的表情达意有显著影响。《花间集》对地理意象生成有基于文学传统的虚拟想象、由现实的空间感知生成意象和在场纪录的真实描绘等方式。花间词人对江南、边塞、荆楚、南粤等地域空间的表现既有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也有独特的全新感知。《花间集》中都市意象的差异化样貌,暗含着词人对不同空间感知的心态差异。后世词人对花间词人选用地理意象方式的继承和突破,是梳理千年词史演变的重要内容。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王鹂
当前状态: 最新录用 最新更新时间: 2021-11-17 14:20
摘要(529) PDF(599)
摘要: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调研北京15所高校2286名师生,深入梳理近三年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成果。同时,调研高校师生厘清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合理化建议。

显示方式:
党建思政
“钢铁精神”的时代蕴涵与育人价值
冯刚, 杨雪
2025, 41(3): 1-7.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5020070
摘要(457) HTML(31) PDF(31)
摘要:
“钢铁精神”是党带领人民在国家建设发展历程中形成的重要精神文化传承,在时代的演进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钢铁精神”蕴藏着深厚家国理想与情怀,蕴涵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与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薪火传承,也彰显着新时代民族复兴征程上追求卓越、铸就脊梁的磅礴力量。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要发扬“钢铁精神”的重要育人价值,培育青年一代在家国情怀与个人追求的统一中谱写青春华章,在开拓创新与躬身实践中砥砺实干品格,在厚学质朴与文脉赓续中涵养思想境界,在中国立场与世界视野中塑造宽广格局。新时代推进“钢铁精神”的育人实践,必须传承钢铁报国情怀,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培养新时代立场坚定、视野开阔、思维创新的“钢筋铁骨”高素质人才。
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哲学透视
郭锴
2025, 41(3): 8-1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100035
摘要(313) HTML(26) PDF(22)
摘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现实状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就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忧党、忧国和忧民的责任与担当。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内在地实现了认识论、实践观、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探究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哲学根基,对于进一步发挥忧患意识的科学效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载体融合: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新趋势
李芳, 刘剑
2025, 41(3): 15-21.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50112
摘要(280) HTML(42) PDF(15)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题中之义与必然要求。为推动技术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动能,高校积极利用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融合,从虚实结合、人机交互、时空重构3个维度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精准性、协同性。但目前在载体融合过程中,基础设施存在短板、主体面临技术焦虑、保障措施有待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为此高校应从加快育人空间智慧升级、提升育人主体数字素养、推动育人范式创新转型等维度发力,切实推进载体融合取得新成效。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思政课”研究
李敏
2025, 41(3): 22-29.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70071
摘要(368) HTML(22) PDF(36)
摘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将其融入“大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并积极探索其实践路径,是高校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应时之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然之举,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现实之需,是提升“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的应题之策。就实践路径而言,要融入教学大课堂,在内容设计和方式方法上下功夫;要融入实践大课堂,在用活用好社会大课堂上下功夫;要融入大师资,在科学研究和建强队伍上下功夫;要融入网络,在深度覆盖“思想云端”上下功夫。
高教研究
医工交叉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医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初探
贺玮, 郑裕东, 何志巍
2025, 41(3): 30-3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40057
摘要(57) HTML(34) PDF(58)
摘要:
针对医工交叉领域工程类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工程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探索建立涵盖高校、医疗器械企业、研究型医院的“产—教—医三位一体”研究生培养基地以及创新型工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以打通产、教、医贯通融合人才培养中的堵点,切实实现分类培养、精准施教,在完成相关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同时,有效提升工程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技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我国交叉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短视频赋能高校形象传播: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金雪, 杨涛
2025, 41(3): 37-4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110137
摘要(59) HTML(34) PDF(15)
摘要:
从“纸端”转变到“指端”,短视频正成为高校形象建设的重要平台,其精准化、分众化、交互化的特点,能够使高校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文章从多元协同助力高校形象扩散、以情叙事推动高校形象接受等两个方面阐述了短视频赋能高校形象传播的内在机理,从内容同质化严重、内容形式化严重、内容碎片化严重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短视频赋能高校形象传播建设的现实困境。还通过结合实际工作案例,提出了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融合生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创新叙事主题、拓展叙事空间、讲好高校品牌故事,适应技术变革、应用智能技术,提升形象传播效能等优化等建议;旨在为进一步优化短视频内容策略和提升大学声誉提供参考。
 更多>
古典词作地理意象阐释路径探论
蒋昕宇
当前状态:
摘要(573) PDF(619)
摘要:
地理意象是古典词作解读的重要范畴和视角,诗句中与地理环境相关的语汇能否从意象的角度进行阐释,取决于其是否对作品的表情达意有显著影响。《花间集》对地理意象生成有基于文学传统的虚拟想象、由现实的空间感知生成意象和在场纪录的真实描绘等方式。花间词人对江南、边塞、荆楚、南粤等地域空间的表现既有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也有独特的全新感知。《花间集》中都市意象的差异化样貌,暗含着词人对不同空间感知的心态差异。后世词人对花间词人选用地理意象方式的继承和突破,是梳理千年词史演变的重要内容。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王鹂
当前状态:
摘要(513) PDF(576)
摘要: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调研北京15所高校2286名师生,深入梳理近三年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成果。同时,调研高校师生厘清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合理化建议。

更多
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发展综述
何伟, 魏榕
[摘要](2357) [PDF 1540 KB](551)
摘要:
文章旨在通过回顾Halliday、Matthiessen、Martin、Fawcett等国外主要学者有关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的研究,并通过呈现及物性理论在国内的发展和再发展情况,厘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的发展脉络,同时指出及物性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英语及物性系统网络,并建构比较完整的汉语及物性系统网络。
媒体报道的生态取向:BBC中国雾霾新闻标题的生态话语分析
袁颖
[摘要](542) [PDF 1731 KB](210)
摘要: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将生态场所观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为生态语言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用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从及物性、语气、情态、评价、主位和信息等系统对英国BBC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新闻标题进行生态视角的细化分析,并进行综合实证分析,能够从语言角度发掘话语的生态意义,揭示媒体报道的生态取向。由于新闻不可避免地承载着意识形态,BBC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主题不全面,但总体上对负面生态状况给予了负面的报道,BBC的中国雾霾新闻标题具有生态保护型语篇的特点。对BBC新闻标题的话语生态分析也会对我国的新闻媒体有所启发。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建构——以中国环保部长报告为例
常军芳, 丛迎旭
[摘要](746) [PDF 874 KB](62)
摘要:
论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尝试构建包括意识形态、语境和语言本体三个层面的生态话语多层次分析模式,且以该模式对2016年中国环保部长报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报告内容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和共享发展观;语言体现典型的政治语言特色;大量运用语法隐喻;句型基本为陈述句,且主要为祈使句;主位推进模式促进语篇连贯,且广泛使用词汇衔接、连接词及照应这三种衔接手段。多层次分析模式有助于全面深入探讨生态话语的认知功能生成机制,进一步丰富了生态语言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行为保全标准中“难以弥补的损害”的裁量
李曼
[摘要](436) [PDF 415 KB](66)
摘要:
行为保全标准中“难以弥补的损害”要件存在内涵解释模糊、实践缺乏系统性指引等问题。为给予实践更加清晰、明确的指引,应从理论上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通过本土解析和比较研究可以认为“难以弥补的损害”是指财产保全和终局裁判均不能弥补的损害。在裁量路径上,应结合难以弥补的损害的性质,将其类型化为损害赔偿无法弥补和赔偿数额难以计算两种类型。
政治漫画中的隐喻场景——批评多模态隐喻分析
赵秀凤, 戴馨洋
[摘要](938) [PDF 1206 KB](72)
摘要:
隐喻场景把系列转喻链和隐喻链整合成虚拟的叙事场景,用故事逻辑激活与场景相关的概念、评价和假定,实现对目标域基于既定立场和意识形态的概念化识解。文章以《经济学人》中涉华政治漫画为例,重点分析频繁使用的“冲突/战斗”多模态隐喻场景的结构特征和运作机制,揭示该类语篇的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本质——带有明显的国家立场、偏见和刻板印象。文章倡议解读者在解读该类语篇时,应该清醒认识生产者的政治、意识形态或国家立场,批判地认识它所建构的概念。
国际生态话语视角下中英能源白皮书话语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
赵秀凤, 刘畅
[摘要](670) [PDF 1143 KB](77)
摘要:
文章采用国际生态话语系统视角,把能源白皮书视为重要的能源生态话语类型。收集中国和英国发布的能源白皮书,创建两个小型能源白皮书语料库。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对高频词、检索行进行对比分析。语料库分析表明,中英两国的能源白皮书话语均主张采用技术创新路径应对化石能源困局。受能源禀赋、能源发展阶段及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两国白皮书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面对能源困局和未来发展,中国能源白皮书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世界大同意识,更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务实解决问题;而英国则更倾向于采用二元对立思想,把能源转型视为国际能源技术和能源霸权角逐的战场。从国际生态话语角度来看,相较于英国,中国能源白皮书体现出更积极的生态意识,视国家为生命有机体,世界各国和而不同;能源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人类应节约高效利用能源。文章倡议面对化石能源困局,人类应采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重塑人类的生活、习惯、组织形式和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实现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彻底转型。
应急管理背景下中小企业组织韧性建设探究
杨修, 赵楚龙
[摘要](544) [PDF 660 KB](228)
摘要:
2020年初,新冠疫情影响全世界,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打乱了整个市场秩序,许多中小企业停产停工。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疫情已经得到控制,但这场阵痛也暴露了中小企业由于缺乏组织韧性,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在疫情的冲击下举步维艰。文章基于应急管理背景下,结合当前市场环境,从组织韧性的概念界定、影响因素入手,深入研究组织韧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机理,提出三条中小企业锻造组织韧性的路径,为中小企业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提供理论支持。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法律表达
岳红强, 张罡
[摘要](614) [PDF 413 KB](229)
摘要:
“三权分置”政策是我国调整农民和土地关系的重大制度创新,必须用科学的法思想和法理论来对政策的法律内涵进行明晰,实现从“政策语言”到“法律规范”的全面转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权分置”是围绕着农地展开的“三农”改革,即农业生产方式与土地市场化的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基层自治组织关系的重构、农民的身份利益与自我解放。通过对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四种观点进行分析,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法权结构表达为“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资格权”;宅基地资格权是以身份权为基础,包含财产权内容的复合性权利。未来民法典物权编应当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规定为总有关系;修订细化成员权得丧变更的制度规范;建立宅基地资格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配套制度。
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规范构造——以《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为中心
廖丽环
[摘要](910) [PDF 512 KB](508)
摘要:
以事后救济为主的环境公益诉讼并不能完全实现原环境的恢复,环境议题从事后救济到事前预防的转捩,促就了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因应。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本质是通过诉讼程序落实风险管控的公法责任以发挥法院的环境规制作用,并弥补行政规制的不足。但既有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规则过于模糊,存在适用盲点,亟需梳理内在规范构造。具体而言,以重大风险为启动前提,但应从“质”与“量”二维标准加以界定;以污染行为和破坏生态行为为审查对象,但应着力于以行为为主附带结果的审查标准;以公共利益为保护对象,但应区分环境公益与环境私益的实质内涵和顺位选择;以法律规定的机关与组织为诉讼主体,但应授予公民原告资格并肯定行政机关的独立参与人身份。除此之外,诉讼参与人之间的风险交流有助于推动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进程,未来制度改革上应致力于商谈主义司法的形塑,通过强化法院职权以敦促风险交流的充分展开,最终促进法院环境规制权能的完善。
希望的话语:国内积极话语分析研究述评
杨林秀, 赵浩
[摘要](930) [PDF 630 KB](150)
摘要:
积极话语分析(简称PDA)由J.R.Martin在1999年提出,近年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相关论文日益涌现。文章阐述了积极话语分析的缘起和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以期对积极话语分析研究有所借鉴。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推进绿色学校建设
郑安阳
[摘要](591) [HTML全文](470) [PDF 811KB](797)
摘要:
党的二十大高瞻远瞩,从战略全局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精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要原则,尤其从生态角度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如何培养拔尖创新的人才,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是高校工作职责所在。北京科技大学聚焦立德树人,聚焦绿色发展,“五力共举”扎实推进绿色学校建设,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提供北科智慧与力量。
古典词作地理意象阐释路径探论
蒋昕宇
[摘要](573) [PDF 635KB](619)
摘要:
地理意象是古典词作解读的重要范畴和视角,诗句中与地理环境相关的语汇能否从意象的角度进行阐释,取决于其是否对作品的表情达意有显著影响。《花间集》对地理意象生成有基于文学传统的虚拟想象、由现实的空间感知生成意象和在场纪录的真实描绘等方式。花间词人对江南、边塞、荆楚、南粤等地域空间的表现既有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也有独特的全新感知。《花间集》中都市意象的差异化样貌,暗含着词人对不同空间感知的心态差异。后世词人对花间词人选用地理意象方式的继承和突破,是梳理千年词史演变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