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古典词作地理意象阐释路径探论
蒋昕宇
当前状态:
摘要(533) PDF(616)
摘要:
地理意象是古典词作解读的重要范畴和视角,诗句中与地理环境相关的语汇能否从意象的角度进行阐释,取决于其是否对作品的表情达意有显著影响。《花间集》对地理意象生成有基于文学传统的虚拟想象、由现实的空间感知生成意象和在场纪录的真实描绘等方式。花间词人对江南、边塞、荆楚、南粤等地域空间的表现既有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也有独特的全新感知。《花间集》中都市意象的差异化样貌,暗含着词人对不同空间感知的心态差异。后世词人对花间词人选用地理意象方式的继承和突破,是梳理千年词史演变的重要内容。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王鹂
当前状态:
摘要(475) PDF(572)
摘要: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调研北京15所高校2286名师生,深入梳理近三年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成果。同时,调研高校师生厘清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合理化建议。

显示方式:
党建思政
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全面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任务、路径与实践
黄武南
2025, 41(2): 1-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90064
摘要(40) HTML(19) PDF(0)
摘要:
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肩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重大使命。进一步全面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是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重点任务。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积极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的高质量后勤运行保障体系,在改革任务上把握“时”和“势”,在改革路径上找准“桥”和“路”,在改革实践中抓好“谋”和“干”,以全面深化后勤改革、全面提高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新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历史回溯、现实问题与实践探索
张大林, 董春阳
2025, 41(2): 7-1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70069
摘要(37) HTML(13) PDF(0)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使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工作,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都强调了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新时代要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教师要切实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必须要继续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要建立健全教师定期理论学习制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这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分为建立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聚焦社会主义建设和新时代迈上新台阶三个阶段;要结合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工作探索、改革和实践,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科学设计学习内容,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等来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
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的价值意蕴、矛盾境遇与实施路径
敖永春, 何祖娜
2025, 41(2): 13-19.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012
摘要(34) HTML(11) PDF(1)
摘要:
大数据时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促进精准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实现新突破。同时,高校实施精准思政面临传统观念与精准思维冲突、信息茧房与数据孤岛困境、技术风险与思维固化危机,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联合多方力量从理论、技术、实践等不同维度探索多样化对策,实现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高质量发展。
基于教育学理论高校党组织推动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研究
肖晓玲, 杨智祯
2025, 41(2): 20-2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60064
摘要(37) HTML(16) PDF(0)
摘要:
党的二十大为推进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对今后一段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方式方法作出了明确部署。高校党组织推动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教育学理论为推动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教育学理论的目标维度、需求维度、实践维度、方法维度等多维视角下,推动高质量的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党组织应当牢牢把握政治性、方向性、理论性,遵循教育原理,符合教育规律,围绕教学、课程、师资、实践四大要素,强化顶层设计,分层分类推进,确保干部教育培训走深走实、取得实效。
高教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评价机制探析
朱宝善, 倪阳, 陈晓红
2025, 41(2): 27-35.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80033
摘要(30) HTML(18) PDF(5)
摘要:
进入新时代,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破解高校人才评价机制问题势在必行。文章结合文献调研的文本分析和参与式观察的实地调研,深入分析我国高校人才评价机制的理论基础和特点、改革现状与具体措施等问题,提出了人才分类管理和科研质量优先的原则、人才解决实践问题以及产学研融合的趋势、强化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完善建议。理论方面,有助于全面了解人才评价机制的内在逻辑和理论内涵,丰富研究框架;实践方面,有助于促进高校人才评价机制的优化完善,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
高旭辉, 王一诺
2025, 41(2): 36-4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128
摘要(32) HTML(30) PDF(0)
摘要:
阅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图书馆是大学开展阅读推广的主要阵地。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做好新时代阅读推广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使命。文章结合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实践探索,从资源融合、服务融合、文化融合和场域融合四个维度,总结高校图书馆走好高质量阅读推广之路的做法和经验,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更多>
古典词作地理意象阐释路径探论
蒋昕宇
当前状态:
摘要(533) PDF(616)
摘要:
地理意象是古典词作解读的重要范畴和视角,诗句中与地理环境相关的语汇能否从意象的角度进行阐释,取决于其是否对作品的表情达意有显著影响。《花间集》对地理意象生成有基于文学传统的虚拟想象、由现实的空间感知生成意象和在场纪录的真实描绘等方式。花间词人对江南、边塞、荆楚、南粤等地域空间的表现既有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也有独特的全新感知。《花间集》中都市意象的差异化样貌,暗含着词人对不同空间感知的心态差异。后世词人对花间词人选用地理意象方式的继承和突破,是梳理千年词史演变的重要内容。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王鹂
当前状态:
摘要(475) PDF(572)
摘要: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调研北京15所高校2286名师生,深入梳理近三年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成果。同时,调研高校师生厘清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合理化建议。

更多
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发展综述
何伟, 魏榕
[摘要](1942) [PDF 1540 KB](466)
摘要:
文章旨在通过回顾Halliday、Matthiessen、Martin、Fawcett等国外主要学者有关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的研究,并通过呈现及物性理论在国内的发展和再发展情况,厘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的发展脉络,同时指出及物性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英语及物性系统网络,并建构比较完整的汉语及物性系统网络。
媒体报道的生态取向:BBC中国雾霾新闻标题的生态话语分析
袁颖
[摘要](477) [PDF 1731 KB](186)
摘要: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将生态场所观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为生态语言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用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从及物性、语气、情态、评价、主位和信息等系统对英国BBC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新闻标题进行生态视角的细化分析,并进行综合实证分析,能够从语言角度发掘话语的生态意义,揭示媒体报道的生态取向。由于新闻不可避免地承载着意识形态,BBC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主题不全面,但总体上对负面生态状况给予了负面的报道,BBC的中国雾霾新闻标题具有生态保护型语篇的特点。对BBC新闻标题的话语生态分析也会对我国的新闻媒体有所启发。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建构——以中国环保部长报告为例
常军芳, 丛迎旭
[摘要](629) [PDF 874 KB](44)
摘要:
论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尝试构建包括意识形态、语境和语言本体三个层面的生态话语多层次分析模式,且以该模式对2016年中国环保部长报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报告内容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和共享发展观;语言体现典型的政治语言特色;大量运用语法隐喻;句型基本为陈述句,且主要为祈使句;主位推进模式促进语篇连贯,且广泛使用词汇衔接、连接词及照应这三种衔接手段。多层次分析模式有助于全面深入探讨生态话语的认知功能生成机制,进一步丰富了生态语言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行为保全标准中“难以弥补的损害”的裁量
李曼
[摘要](374) [PDF 415 KB](48)
摘要:
行为保全标准中“难以弥补的损害”要件存在内涵解释模糊、实践缺乏系统性指引等问题。为给予实践更加清晰、明确的指引,应从理论上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通过本土解析和比较研究可以认为“难以弥补的损害”是指财产保全和终局裁判均不能弥补的损害。在裁量路径上,应结合难以弥补的损害的性质,将其类型化为损害赔偿无法弥补和赔偿数额难以计算两种类型。
政治漫画中的隐喻场景——批评多模态隐喻分析
赵秀凤, 戴馨洋
[摘要](786) [PDF 1206 KB](47)
摘要:
隐喻场景把系列转喻链和隐喻链整合成虚拟的叙事场景,用故事逻辑激活与场景相关的概念、评价和假定,实现对目标域基于既定立场和意识形态的概念化识解。文章以《经济学人》中涉华政治漫画为例,重点分析频繁使用的“冲突/战斗”多模态隐喻场景的结构特征和运作机制,揭示该类语篇的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本质——带有明显的国家立场、偏见和刻板印象。文章倡议解读者在解读该类语篇时,应该清醒认识生产者的政治、意识形态或国家立场,批判地认识它所建构的概念。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法律表达
岳红强, 张罡
[摘要](500) [PDF 413 KB](210)
摘要:
“三权分置”政策是我国调整农民和土地关系的重大制度创新,必须用科学的法思想和法理论来对政策的法律内涵进行明晰,实现从“政策语言”到“法律规范”的全面转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权分置”是围绕着农地展开的“三农”改革,即农业生产方式与土地市场化的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基层自治组织关系的重构、农民的身份利益与自我解放。通过对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四种观点进行分析,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法权结构表达为“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资格权”;宅基地资格权是以身份权为基础,包含财产权内容的复合性权利。未来民法典物权编应当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规定为总有关系;修订细化成员权得丧变更的制度规范;建立宅基地资格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配套制度。
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规范构造——以《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为中心
廖丽环
[摘要](800) [PDF 512 KB](471)
摘要:
以事后救济为主的环境公益诉讼并不能完全实现原环境的恢复,环境议题从事后救济到事前预防的转捩,促就了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因应。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本质是通过诉讼程序落实风险管控的公法责任以发挥法院的环境规制作用,并弥补行政规制的不足。但既有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规则过于模糊,存在适用盲点,亟需梳理内在规范构造。具体而言,以重大风险为启动前提,但应从“质”与“量”二维标准加以界定;以污染行为和破坏生态行为为审查对象,但应着力于以行为为主附带结果的审查标准;以公共利益为保护对象,但应区分环境公益与环境私益的实质内涵和顺位选择;以法律规定的机关与组织为诉讼主体,但应授予公民原告资格并肯定行政机关的独立参与人身份。除此之外,诉讼参与人之间的风险交流有助于推动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进程,未来制度改革上应致力于商谈主义司法的形塑,通过强化法院职权以敦促风险交流的充分展开,最终促进法院环境规制权能的完善。
应急管理背景下中小企业组织韧性建设探究
杨修, 赵楚龙
[摘要](482) [PDF 660 KB](204)
摘要:
2020年初,新冠疫情影响全世界,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打乱了整个市场秩序,许多中小企业停产停工。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疫情已经得到控制,但这场阵痛也暴露了中小企业由于缺乏组织韧性,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在疫情的冲击下举步维艰。文章基于应急管理背景下,结合当前市场环境,从组织韧性的概念界定、影响因素入手,深入研究组织韧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机理,提出三条中小企业锻造组织韧性的路径,为中小企业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提供理论支持。
希望的话语:国内积极话语分析研究述评
杨林秀, 赵浩
[摘要](805) [PDF 630 KB](120)
摘要:
积极话语分析(简称PDA)由J.R.Martin在1999年提出,近年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相关论文日益涌现。文章阐述了积极话语分析的缘起和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以期对积极话语分析研究有所借鉴。
国际生态话语视角下中英能源白皮书话语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
赵秀凤, 刘畅
[摘要](543) [PDF 1143 KB](51)
摘要:
文章采用国际生态话语系统视角,把能源白皮书视为重要的能源生态话语类型。收集中国和英国发布的能源白皮书,创建两个小型能源白皮书语料库。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对高频词、检索行进行对比分析。语料库分析表明,中英两国的能源白皮书话语均主张采用技术创新路径应对化石能源困局。受能源禀赋、能源发展阶段及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两国白皮书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面对能源困局和未来发展,中国能源白皮书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世界大同意识,更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务实解决问题;而英国则更倾向于采用二元对立思想,把能源转型视为国际能源技术和能源霸权角逐的战场。从国际生态话语角度来看,相较于英国,中国能源白皮书体现出更积极的生态意识,视国家为生命有机体,世界各国和而不同;能源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人类应节约高效利用能源。文章倡议面对化石能源困局,人类应采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重塑人类的生活、习惯、组织形式和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实现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彻底转型。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推进绿色学校建设
郑安阳
[摘要](429) [HTML全文](380) [PDF 811KB](722)
摘要:
党的二十大高瞻远瞩,从战略全局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精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要原则,尤其从生态角度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如何培养拔尖创新的人才,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是高校工作职责所在。北京科技大学聚焦立德树人,聚焦绿色发展,“五力共举”扎实推进绿色学校建设,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提供北科智慧与力量。
古典词作地理意象阐释路径探论
蒋昕宇
[摘要](533) [PDF 635KB](616)
摘要:
地理意象是古典词作解读的重要范畴和视角,诗句中与地理环境相关的语汇能否从意象的角度进行阐释,取决于其是否对作品的表情达意有显著影响。《花间集》对地理意象生成有基于文学传统的虚拟想象、由现实的空间感知生成意象和在场纪录的真实描绘等方式。花间词人对江南、边塞、荆楚、南粤等地域空间的表现既有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也有独特的全新感知。《花间集》中都市意象的差异化样貌,暗含着词人对不同空间感知的心态差异。后世词人对花间词人选用地理意象方式的继承和突破,是梳理千年词史演变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