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王鹂 宋洪庆 邵丽华

王鹂, 宋洪庆, 邵丽华.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7(6): 638-644.
引用本文: 王鹂, 宋洪庆, 邵丽华.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7(6): 638-644.
WANG Li, SONG Hong-qing, SHAO Li-hua.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y Theory[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37(6): 638-644.
Citation: WANG Li, SONG Hong-qing, SHAO Li-hua.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y Theory[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37(6): 638-644.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鹂(1981−),女,江西九江人,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团委书记

    宋洪庆(1982−),男,河北保定人,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邵丽华(1986−),女,辽宁庄河人,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通讯作者

  • 中图分类号: G647.38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y Theory

  • 摘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可以协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可以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取得一定的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以北京15所高校2 286名师生为样本,进行了调查分析,在厘清近三年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 近年来由于国家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与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了供求失衡的现象,就业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需要既有广博理论知识和技能,又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创型”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需要。党在十八大上就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指出到2017年,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到2020年,要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精神显著提高[1]

    深化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促进经济发展、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深化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可见,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将协同理论引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充分发挥协同理论的普适性、开放性等特征,无疑为解决高校“双创型”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视角。

    协同理论是由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创立,旨在分析如何调动内部各个系统来更好地合作,以提高工作效率。1970年以来,协同理论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协同理论主要研究不同事物间的共同特征和他们间的协同机理;研究目标为不同事物如何通过内部协同作用,产生有序结构[2]。其核心观点为无论多么不同的系统,都能找到互为影响且相互合作的关系[3]。这一理论揭示了物态变化的普遍模式,即“从原有旧结构,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不稳定性,到达到新的平衡、实现新的结构”[3]

    协同理论包含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等三大重要原理。一是协同效应,它指整个环境下不同系统之间会有相互作用,会产生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不同系统间存在着协同作用。二是伺服原理,主要指系统在接近不稳定点或临界点时,系统的一些变量会受其他参量影响而改变。三是自组织原理,即在没有外部作用或者影响的情况下,它的内部会根据自身情况形成特定的结构或功能[4]。基于协同理论的重要原理,将其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势必会更好助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发展。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校内创业教育资源需要深度整合,创业教育培训体系不够完善,校内师资与创业课程建设不足,科技转化与校企合作亟待加强,学校创业氛围需要加强,校内创新创业管理与服务制度不够完善等。针对现存的问题,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国内许多高校都有很多尝试,无论在整体或者某一环节都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为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于北京高校来说,随着京津冀政策下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逐步凸显,外部环境有了较多的变化,也提供了较多的发展机会。北京高校应凝聚社会、高校、企业、教师、学生的共同力量,以教育定位为核心,逐层向外扩赛,在教师激励、人才培养、文化氛围方面逐步递进,形成共识、共享、共担、共创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

    协同创新的理念是以协同学为基础,围绕创新过程建立新协同机制,助力于创新效能的提升[5]。目前,协同创新理念将利益相关体整合到创新过程中,对创新发展和资源整合发挥了积极效用,促进了组织效能的提升[6]。由此,在教学上,可以充分依托协同创新理论来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因为教学系统是开放的大环境,需要接受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外部环境已经对教学系统提出了新要求,推动着教学系统的自身改变。同时,教学系统内部的教师、学生、知识等众多因素在教学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发展表现出一种显著的相关性,最终改变着整个教学系统。基于教学系统的以上特性,处理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间关系[7],要充分发挥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协同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创业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8]。习近平总书记[7]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4],要教育、引导、组织青年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身其中,同时也指出在祖国大地上创新创业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相关理论的发展与引导就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协同理论正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探讨的理论热点。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体系,它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基本职能[6],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治理方式和过程也是复杂的,是由于社会各方各界、不同的人群都与其相关而导致的,更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在多元主体中引入协同治理模式,可以将多元责任聚集起来,让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有益的互动,从而发挥较好的合作效应。

    在协同理论视域下,可以将高校内外部发展力协同为统一的核心力机制,破解普遍存在的科研教学质量不高与科研转化效率较低等问题,为高校科研教学工作发展提供全新的动力。而且还可以设计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目标及内容,利用协同育人方式方法,搭建协同育人组织机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崭新策略。最后还可以从制度保障、平台建设、资源保障、因时制宜等方面入手引入协同理论,实现不断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并为高校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提供新视角的目的。

    构建“学生−学校−政府”有机结合的创业教育互动体系,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是协同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和成功应用;“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研究生个人”五位一体协同的发展理念,则是协同理论的最新尝试,同时又与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迭代,为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做出了生动的诠释。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代的要求,如何助力于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成为了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急需高校探索出一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道路。按照教育部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且纳入学分管理。在第一课堂教学之外,各类实践活动的丰富逐渐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保障[10]。笔者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及教师开展的问卷调查,较为深入地了解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情况、满意度、频率,课程教师教育水平等问题,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现状。并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探索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整体需求,剖析实践创新活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最终提出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建议。

    1   学生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北方工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在校学生。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开展,一共发放问卷1 980份,回收有效问卷1 980份,具体调查数据详见表1。被调查对象所在年级分布方面,本科生为1 898人,占95.86%。其中一年级为1 180人,占59.60%;本科二年级为684人,占34.54%;本科三年级19人,占0.96%;本科四年级15人,占0.76%。硕士研究生为81人,占4.09%。被调查对象性别分布方面,男生为1 192人,女生788人,分别占60.20%和39.79%。被调查学生的专业类别分别为:理工类(82.47%)、经管类(12.07%)、医农类(0.05%)、文史哲类(2.88%)、法学类(2.32%)、艺术类(0.20%)。

    表  1  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表
    学生 类别人数百分比(%)
    性别1 19260.20
    78839.79
    年级本科一年级1 18059.60
    本科二年级68434.54
    本科三年级190.96
    本科四年级150.76
    硕士研究生814.09
    专业理工类1 63382.47
    文史哲类572.88
    法学类462032
    经管类23912.07
    医农类10.05
    艺术类40.2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   教师受访者情况

    本课题组同时面向北京各高校教师团体开展调研,选取北京部分高校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306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分布如下(详见表2):其中教师的性别比分别为50.65%和49.35%,整体上分布较为均衡。学历分布方面,本科及以下学位教师44人,占比14.38%;硕士学位教师234人,占比76.47%;博士学位教师28人,占比9.15%。职称分布上,助教/初级职称教师45人,占比14.71%;讲师/中级职称教师61人,占比19.93%;副教授/副研究员职称教师139人,占比最高,为45.42%;教授/研究员职称教师61人,占比19.93%。专业分布更是涉及理工、哲学、经济学、法学等10个专业,其中工学教师98人,占比最高,达32.03%,历史学教师2人,占比最低,达0.65%。整体上看,被调查者的各项指标分布均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表  2  被调查教师基本情况表
    教师 类别人数百分比(%)
    性别15550.65
    15149.35
    学历本科及以下4414.38
    硕士22476.47
    博士289.15
    职称助教/初级4514.71
    讲师/中级6119.93
    副教授/副研究员13945.42
    教授/研究员6119.93
    专业分布工学9832.03
    医学154.90
    管理学258.17
    哲学51.63
    经济学175.56
    法学175.56
    教育学237.52
    文学6822.22
    历史学20.65
    理学3611.7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一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一。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比较,笔者发现,55.2%的受访者认为所在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非常重视;较为重视占比36.21%;认为重视程度一般占7.37%;不太重视占0.71%;非常不重视占0.51%;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北京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较好,普及率较高。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完善情况有差异。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的调查,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该项工作开展的满意情况。其中43.38%的受访者认为制度完善,39.44%认为较为完善,9.55%认为一般,0.56%认为制度较少,0.05%认为没有制度,7.02%认为不太了解。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发现82.82%的受访者认为制度相对较完善,对该项工作较为满意;同时在调查中还发现,有7.02%的受访者对于制度并不了解,也充分说明该项工作的普及程度需要提升。

    三是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及比赛情况差异较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培训次数的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创新创业培训的学生共计1 215人,其中5.86%的受访者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培训10次及以上;3.79%的受访者参与7~9次;12.07%的受访者参与4~6次;39.65%的受访者参与1~3次;38.64%的受访者从未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发现61.36%的受访者中大多数同学只参与过1~3次课程培训,38.64%的受访者从未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参与度相对较低,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的热情并不高涨。

    四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素质情况不同。调查中还发现,67.32%的受访者认为创新创业师资素质较高,结构合理;7.32%的受访者认为创新创业师资素质一般,实际经验教师缺乏;1.52%的受访者认为师资素质一般,多为兼职教师;0.25%的受访者认为师资整体素质较差;23.59%的受访者不太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情况。由此可见,74.64%的受访者认为创新创业师资素质较高,对该项工作较为满意。

    五是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课程体系满意度不一。结果显示,2.73%的受访者表示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很不满意;1.16%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13.69%的受访者表示满意程度一般;36.67%的受访者表示较为满意;19.8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25.91%的受访者表示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太了解,具体调查数据详见表3

    表  3  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素质与课程体系满意程度
    调查项目 类别人数百分比(%)
    教育师资
    素质情况
    素质较高,结构合理1 33367.32
    素质一般,实际经验教师缺乏1457.32
    素质一般,多为兼职教师301.52
    整体素质较差50.25
    不太了解46723.59
    教育课程体系
    满意度情况
    很不满意542.73
    不满意231.16
    一般27113.69
    较为满意72636.67
    非常满意39319.85
    不太了解51325.9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六是创新创业氛围营造有差异。通过对受访教师进行所在高校创新创业开展现状及参与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尽管42.48%的受访教师表示高校已建立孵化基地,但仍有超过一半的受访教师对此表示不清楚。而通过对促进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兴趣的调查,发现39.44%的受访者表示学分奖励更能够促进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兴趣,29.19%的受访者表示政策优惠更能够促进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兴趣,25%的受访者表示金钱、物质激励更能够促进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兴趣,3.38%的受访者表示其他方面的因素更能够促进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兴趣,2.98%的受访者表示长辈、朋友的大力支持更能够促进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兴趣。可见,各高校在创业氛围营造方面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随着京津冀政策下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逐步凸显,外部环境有了较多的变化,也提供了较多的发展机会,高校需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北京高校应凝聚社会、高校、企业、教师、学生的共同力量,以教育定位为核心,逐层向外扩散,在教师激励、人才培养、文化氛围方面逐步递进,形成共识、共享、共担、共创的创业教育生态构建路径。随着北京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地提高,各个高校也纷纷成立了创业中心、创业学院等机构。比如,北京科技大学在2005年就成立了“学生创业中心”,挂靠校团委。之后又成立了全校层面的专门机构“创业中心”,2018年初进一步打通创新教育及创业教育,升级为校级“创新创业中心”。而中国人民大学则成立创业学院,在学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工作,通过拓展创业孵化基地,全面开展创业引领计划,大力宣传引导来等工作,来加强创业指导,丰富创业实践。

    整体上看,高校在管理与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未形成完整的机制,多数是以活动为平台,其举措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对应的管理机制不成熟有着紧密联系。高校要在充分了解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真实内涵的基础上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机制,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确实能为学生服务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10]。制定出整体的管理制度后,要首先细化各项管理制度,并成立专业的团队进行学生管理,保证制度的落地,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比如,中国农业大学完善制度体系,出台《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和学术实践成果奖励办法》等文件,通过进行学分认定、核准教师教学工作量等措施激励师生参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在逐步完善中,但依然存在培训体系不够完善、课程内容较为单一的情况。首先,高校创新创业培训大多为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讲授内容缺乏针对实操技能和科技成果转化实践等实践的培训,大多仍以创新创业的通识教育、创新基础概述等理论知识为主要讲授内容。其次,高校对学生日常产出的科技开发成果缺乏收集和管理的意识。学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很可能会开发一些小的科技创作作品,但学校没有及时地将它们收入到创新创业管理库中,就无法完成它们的创新成果转换。再次,能够引导学生找到创新创业方向的市场调研活动十分匮乏。很多学生制作出来的创新成果都是市场上边缘化的产品,很难被市场接受,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提前进行市场调研,没有针对市场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这就要求高校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高教师与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热情,感知到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的意义和重要性。比如,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民族大学就构建了通识与个性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开展“创新创业名家谈”系列讲座课程,邀请学术大家、企业家、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士作报告,每年举办不少于20场,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并没有专职的教师来负责,而是交由思政相关教师负责。这些非专业的教师对服务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就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指导缺乏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基础科研创新的基石上,积极探索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科研成果转化制度,形成“师生共创”的局面。结合“强制+奖励”的方式,引导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将培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到教师日常工作业绩及晋升职称相关考核机制中。此外,学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管理机制,对在日常指导和最终成果转换工作中做出一定成绩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吸引更多的教师投入到创新创业指导活动中来。比如,北京大学就通过岗前培训、骨干研修班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培训活动,搭建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全面提高了学校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落实在人才培养上。从长远看来,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培养更多的创新者、企业家,来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建。因此,北京高校应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空间,培养其成为专业的创业者。这就要求高校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能一味地讲授知识,应通过实践探索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10]。首先,要更新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各专业学生所受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具有各专业的特色,可以在曾经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中,融入学生的专业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把这些知识与专业的实践结合到一起。其次,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方式,关注交叉学科之间的渗透配合,着力培育学生的创业思维。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了包含创新创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意识培养、能力训练课程等的多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9],加强创业培训,搭建创业交流平台,积极组织并引导研究生参加各类创业竞赛活动,定期组织创业方案和项目展示,为创业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等选择对象提供机会[11]

    多数大学生无法在比赛中获取成就感,导致对创新创业失去积极性与热情。更多的是把创业当作锻炼机会、把创业竞赛当作保研加分的筹码。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就出现了有好的创业项目,但没有学生去做的情况发生。由此可见,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应更多地依托于学生工作部门开展,尤其是频繁开展活动的部门,如团委。在具体的建设中,应首先应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如树立双创榜样、挖掘校内双创故事,在学生中树立创新创业成功的优秀典型,力争形成“头雁效应”,引导学生思想;其次是立足学生的知识需求,频繁开展创新创业类讲座、科技企业认知行等活动;再就是把握学生的实践需求,引导、辅导学生参加有锻炼价值的创业竞赛,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实习实践平台,为企业家搭建能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10]。比如,中国石油大学不断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推动校企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宣传,通过校报、“青春石大”等媒体推送创新创业故事、分享创新创业经验,切实发挥典型示范引领效应,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面对该项工作高校应该关注和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增强教育培训力度、完善课程体系化建设,从“硬件”层面有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同时,也应注重创新创业氛围营造,从“软件”层面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正向宣传。唯有如此,教育、引导、组织青年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身其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 表  1  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表

    学生 类别人数百分比(%)
    性别1 19260.20
    78839.79
    年级本科一年级1 18059.60
    本科二年级68434.54
    本科三年级190.96
    本科四年级150.76
    硕士研究生814.09
    专业理工类1 63382.47
    文史哲类572.88
    法学类462032
    经管类23912.07
    医农类10.05
    艺术类40.20
    下载: 导出CSV

    表  2  被调查教师基本情况表

    教师 类别人数百分比(%)
    性别15550.65
    15149.35
    学历本科及以下4414.38
    硕士22476.47
    博士289.15
    职称助教/初级4514.71
    讲师/中级6119.93
    副教授/副研究员13945.42
    教授/研究员6119.93
    专业分布工学9832.03
    医学154.90
    管理学258.17
    哲学51.63
    经济学175.56
    法学175.56
    教育学237.52
    文学6822.22
    历史学20.65
    理学3611.76
    下载: 导出CSV

    表  3  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素质与课程体系满意程度

    调查项目 类别人数百分比(%)
    教育师资
    素质情况
    素质较高,结构合理1 33367.32
    素质一般,实际经验教师缺乏1457.32
    素质一般,多为兼职教师301.52
    整体素质较差50.25
    不太了解46723.59
    教育课程体系
    满意度情况
    很不满意542.73
    不满意231.16
    一般27113.69
    较为满意72636.67
    非常满意39319.85
    不太了解51325.91
    下载: 导出CSV
  •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5(18): 4-5.
    [2] 胡景乾,钟生海. 协同理论视域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安康学院构建“四协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 安康学院学报,2019,31(3):103-107.
    [3] 刘娟娟.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科研管理探析[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2(6):598-601. doi: 10.3969/j.issn.1672-7312.2011.06.005
    [4] 温卫娟,乔忠. 基于动态协同理论的城市共同配送机理及特性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S1):83-84, 86.
    [5] 吴育锋. 试论协同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成人教育,2005(5):75-76. doi: 10.3969/j.issn.1004-6577.2005.05.049
    [6] 苑大勇.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理论建构与演进[J]. 高校教育管理,2015,9(3):16-21, 29.
    [7] 邵丽华,种娟,赵鲁涛. 高校青年专任教师压力表征及其缓解路径−基于对北京市某高校青年专任教师的调查[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6):60-66.
    [8] 侯铎,陈玉祥,张智. 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沉浸式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1(3):77-80.
    [9] 武贵龙. 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 谱写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1):1-5.
    [10] 宋亚辉. 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开展路径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2):16-19. doi: 10.3969/j.issn.1673-6060.2016.02.005
    [11] 黄琳. 大学生竞赛活动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投资与创业,2020,31(23):35-37. doi: 10.3969/j.issn.1672-3414.2020.23.012
  • 期刊类型引用(17)

    1. 孙俊华,黄莎莎,魏丽. 创业类课外活动、创业心智与研究生创业意向.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1): 33-44 . 百度学术
    2. 赵雪淳,周雪莹,韦娟,李数霞,孙朋,华蓉娟. 中医院校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现状与对策——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04): 193-196 . 百度学术
    3. 潘刚,时林超,姜振丽,李俏. 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以安全工程专业为例. 大学教育. 2024(11): 125-128+148 . 百度学术
    4. 张金娟.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及体系构建.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4(06): 55-58 . 百度学术
    5. 韩笑. 刑事错案治理中司法正义的理性回归.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3): 320-329 . 百度学术
    6. 王连海,张强,周兆欣,马强. 深化产教融合,航海类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珠江水运. 2023(10): 74-77 . 百度学术
    7. 庞波,詹先明,王利,杨继宇. 高职院校“三级进阶,两课双线”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运行.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02): 71-76 . 百度学术
    8. 吕作为. 基于校外导师制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协同教育策略探究.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3(07): 52-56 . 百度学术
    9. 谢晖. “三螺旋”理论在法学专业“双创”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应用.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04): 45-49 . 百度学术
    10. 陶冶,张茜. 协同理论视角下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困境及优化.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3(09): 115-117 . 百度学术
    11. 牛海青,王莹,李祯,张婧,谢娜. 高职院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江西化工. 2023(06): 102-105+109 . 百度学术
    12. 陶冶,张茜. 协同理论视角下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困境及优化. 科学咨询. 2023(17): 115-117 . 百度学术
    13. 陈卫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珠江水运. 2022(05): 3-6 . 百度学术
    14. 韩鹏,李岩,沈岩莉,张淑梅,王建军,张建波,罗逸凡. 面向“专创融合”的创新实践一流课程建设.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22(05): 94-96 . 百度学术
    15. 孙作青,戚爰伟,李明泽,何旷怡. 新时代辽宁精神融入辽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实践进路.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5): 531-535 . 百度学术
    16. 吕朝伟.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探究.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24): 123-125 . 百度学术
    17. 李华东,谢虎,蒋宁.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基于高校院系创新创业教育治理体系的角度.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2(06): 46-5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7)

  • 加载中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82
  • HTML全文浏览量:  372
  • PDF下载量:  59
  • 被引次数: 24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5-1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2-10
  • 刊出日期:  2021-1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