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古典词作地理意象阐释路径探论
蒋昕宇
当前状态:
摘要(644) PDF(646)
摘要:
地理意象是古典词作解读的重要范畴和视角,诗句中与地理环境相关的语汇能否从意象的角度进行阐释,取决于其是否对作品的表情达意有显著影响。《花间集》对地理意象生成有基于文学传统的虚拟想象、由现实的空间感知生成意象和在场纪录的真实描绘等方式。花间词人对江南、边塞、荆楚、南粤等地域空间的表现既有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也有独特的全新感知。《花间集》中都市意象的差异化样貌,暗含着词人对不同空间感知的心态差异。后世词人对花间词人选用地理意象方式的继承和突破,是梳理千年词史演变的重要内容。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王鹂
当前状态:
摘要(553) PDF(602)
摘要: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调研北京15所高校2286名师生,深入梳理近三年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成果。同时,调研高校师生厘清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合理化建议。

显示方式:
党建思政
长征时期党的宣传工作:背景探赜、主题聚焦与实践方略
王海军, 潘剑瑛
2025, 41(5): 1-10.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80090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重视宣传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突出优势。为推进党和红军队伍建设、团结民众“抗日反蒋”、对外传播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期间开展了丰富广泛的宣传工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内军内重大事件为主题,设置宣传网络、区分不同对象、采取综合模态、搭建多元场域全面推进宣传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贯彻群众路线、服务现实需要、创新工作方法,为新时代做好党的宣传工作提供了历史镜鉴。
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历史演进、内在理路与当代启示—基于对待传统文化的视角
贺新元, 刘弘雨
2025, 41(5): 11-2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5050108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大的标识性政治话语。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内源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规制,根植于传统文化所赋予的历史合法性与价值凝聚力,引领着中华文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前进方向。基于对待传统文化的视角,总览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夺取、确立、巩固、加强文化领导权的演进过程,洞悉党建设文化领导权所体现的内在理路,全面把握领导主体、领导对象、领导内容、领导目标以及保障力量等一以贯之的文化领导权建设体系,才能将这一大政治优势转化为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大最优效能,引领好中华文明迈向现代化、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从党推进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百余年进程中总结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更好地筑牢主阵地、巩固主体性、唱响主旋律、培养主力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不断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
苏振锋, 翟淑君
2025, 41(5): 23-31.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60031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举措,形成了一个内容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涵盖三大体系九个方面:首先,科技创新的动因体系,包括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科技创新的作用体系两个方面,阐明了为什么要推进科技创新。其次,科技创新的方略体系,涵盖科技创新的理念、原则、目标、方向和战略体系五个方面,明确了推进何种科技创新。最后,科技创新的措施体系,包括推进科技创新的支撑和保障体系两个方面,解答了如何推进科技创新。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研究
沈东
2025, 41(5): 32-39.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70092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体现为课程视域、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团队的整体升级。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之“大”,既要课程视域层面“面向社会生活的大格局”,也要课程内容层面“立足学理阐释的大课堂”,更要课程资源层面“搭建多元协同的大平台”,还要课程团队层面“打造社会联动的大师资”。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聚焦“课程”属性,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无缝链接中,实现社会生活的“大参与、大动员、大结合”,以一流的成果回馈党、国家、社会的期待。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思想方法和实践品格
董军, 何星妍
2025, 41(5): 40-47.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90008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谋划和部署。“六个坚持”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凝结着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系统回答了“改什么”“怎么改”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具有重大意义。以人民立场为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做到“三个更加注重”构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三大思想方法,彰显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性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性。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担当作为精神、坚持自信自立激发改革活力的守正创新精神、坚持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品格,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自然辩证法
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的世界观方法论
吴文新, 肖卿
2025, 41(5): 48-5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5050063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就是要守中医药精华和发展规律之正,创中医药活力和更好疗效之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世界观方法论为回应时代、实现破圈、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具体表现在: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的世界观主要是人民创造中医药文化的中医史观、普遍联系的系统整体观和民胞物与的“天下观”;其价值观主要是坚持人民至上守护人民健康,自信自立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胸怀天下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其方法论原则主要是坚持自信自立以确立自己的质量标准和独立发展规划,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制约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的种种难题,坚持系统观念制定发展战略、改革治理体系、发掘中医药独特诊疗优势,由此开创发展新局面。
 更多>
古典词作地理意象阐释路径探论
蒋昕宇
当前状态:
摘要(644) PDF(646)
摘要:
地理意象是古典词作解读的重要范畴和视角,诗句中与地理环境相关的语汇能否从意象的角度进行阐释,取决于其是否对作品的表情达意有显著影响。《花间集》对地理意象生成有基于文学传统的虚拟想象、由现实的空间感知生成意象和在场纪录的真实描绘等方式。花间词人对江南、边塞、荆楚、南粤等地域空间的表现既有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也有独特的全新感知。《花间集》中都市意象的差异化样貌,暗含着词人对不同空间感知的心态差异。后世词人对花间词人选用地理意象方式的继承和突破,是梳理千年词史演变的重要内容。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王鹂
当前状态:
摘要(553) PDF(602)
摘要: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调研北京15所高校2286名师生,深入梳理近三年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成果。同时,调研高校师生厘清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合理化建议。

更多
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发展综述
何伟, 魏榕
[摘要](2478) [PDF 1540 KB](554)
摘要:
文章旨在通过回顾Halliday、Matthiessen、Martin、Fawcett等国外主要学者有关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的研究,并通过呈现及物性理论在国内的发展和再发展情况,厘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的发展脉络,同时指出及物性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英语及物性系统网络,并建构比较完整的汉语及物性系统网络。
媒体报道的生态取向:BBC中国雾霾新闻标题的生态话语分析
袁颖
[摘要](590) [PDF 1731 KB](210)
摘要: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将生态场所观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为生态语言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用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从及物性、语气、情态、评价、主位和信息等系统对英国BBC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新闻标题进行生态视角的细化分析,并进行综合实证分析,能够从语言角度发掘话语的生态意义,揭示媒体报道的生态取向。由于新闻不可避免地承载着意识形态,BBC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主题不全面,但总体上对负面生态状况给予了负面的报道,BBC的中国雾霾新闻标题具有生态保护型语篇的特点。对BBC新闻标题的话语生态分析也会对我国的新闻媒体有所启发。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建构——以中国环保部长报告为例
常军芳, 丛迎旭
[摘要](818) [PDF 874 KB](64)
摘要:
论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尝试构建包括意识形态、语境和语言本体三个层面的生态话语多层次分析模式,且以该模式对2016年中国环保部长报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报告内容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和共享发展观;语言体现典型的政治语言特色;大量运用语法隐喻;句型基本为陈述句,且主要为祈使句;主位推进模式促进语篇连贯,且广泛使用词汇衔接、连接词及照应这三种衔接手段。多层次分析模式有助于全面深入探讨生态话语的认知功能生成机制,进一步丰富了生态语言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行为保全标准中“难以弥补的损害”的裁量
李曼
[摘要](477) [PDF 415 KB](66)
摘要:
行为保全标准中“难以弥补的损害”要件存在内涵解释模糊、实践缺乏系统性指引等问题。为给予实践更加清晰、明确的指引,应从理论上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通过本土解析和比较研究可以认为“难以弥补的损害”是指财产保全和终局裁判均不能弥补的损害。在裁量路径上,应结合难以弥补的损害的性质,将其类型化为损害赔偿无法弥补和赔偿数额难以计算两种类型。
政治漫画中的隐喻场景——批评多模态隐喻分析
赵秀凤, 戴馨洋
[摘要](1018) [PDF 1206 KB](72)
摘要:
隐喻场景把系列转喻链和隐喻链整合成虚拟的叙事场景,用故事逻辑激活与场景相关的概念、评价和假定,实现对目标域基于既定立场和意识形态的概念化识解。文章以《经济学人》中涉华政治漫画为例,重点分析频繁使用的“冲突/战斗”多模态隐喻场景的结构特征和运作机制,揭示该类语篇的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本质——带有明显的国家立场、偏见和刻板印象。文章倡议解读者在解读该类语篇时,应该清醒认识生产者的政治、意识形态或国家立场,批判地认识它所建构的概念。
国际生态话语视角下中英能源白皮书话语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
赵秀凤, 刘畅
[摘要](739) [PDF 1143 KB](79)
摘要:
文章采用国际生态话语系统视角,把能源白皮书视为重要的能源生态话语类型。收集中国和英国发布的能源白皮书,创建两个小型能源白皮书语料库。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对高频词、检索行进行对比分析。语料库分析表明,中英两国的能源白皮书话语均主张采用技术创新路径应对化石能源困局。受能源禀赋、能源发展阶段及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两国白皮书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面对能源困局和未来发展,中国能源白皮书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世界大同意识,更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务实解决问题;而英国则更倾向于采用二元对立思想,把能源转型视为国际能源技术和能源霸权角逐的战场。从国际生态话语角度来看,相较于英国,中国能源白皮书体现出更积极的生态意识,视国家为生命有机体,世界各国和而不同;能源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人类应节约高效利用能源。文章倡议面对化石能源困局,人类应采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重塑人类的生活、习惯、组织形式和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实现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彻底转型。
应急管理背景下中小企业组织韧性建设探究
杨修, 赵楚龙
[摘要](587) [PDF 660 KB](228)
摘要:
2020年初,新冠疫情影响全世界,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打乱了整个市场秩序,许多中小企业停产停工。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疫情已经得到控制,但这场阵痛也暴露了中小企业由于缺乏组织韧性,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在疫情的冲击下举步维艰。文章基于应急管理背景下,结合当前市场环境,从组织韧性的概念界定、影响因素入手,深入研究组织韧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机理,提出三条中小企业锻造组织韧性的路径,为中小企业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提供理论支持。
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规范构造——以《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为中心
廖丽环
[摘要](959) [PDF 512 KB](508)
摘要:
以事后救济为主的环境公益诉讼并不能完全实现原环境的恢复,环境议题从事后救济到事前预防的转捩,促就了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因应。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本质是通过诉讼程序落实风险管控的公法责任以发挥法院的环境规制作用,并弥补行政规制的不足。但既有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规则过于模糊,存在适用盲点,亟需梳理内在规范构造。具体而言,以重大风险为启动前提,但应从“质”与“量”二维标准加以界定;以污染行为和破坏生态行为为审查对象,但应着力于以行为为主附带结果的审查标准;以公共利益为保护对象,但应区分环境公益与环境私益的实质内涵和顺位选择;以法律规定的机关与组织为诉讼主体,但应授予公民原告资格并肯定行政机关的独立参与人身份。除此之外,诉讼参与人之间的风险交流有助于推动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进程,未来制度改革上应致力于商谈主义司法的形塑,通过强化法院职权以敦促风险交流的充分展开,最终促进法院环境规制权能的完善。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法律表达
岳红强, 张罡
[摘要](670) [PDF 413 KB](284)
摘要:
“三权分置”政策是我国调整农民和土地关系的重大制度创新,必须用科学的法思想和法理论来对政策的法律内涵进行明晰,实现从“政策语言”到“法律规范”的全面转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权分置”是围绕着农地展开的“三农”改革,即农业生产方式与土地市场化的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基层自治组织关系的重构、农民的身份利益与自我解放。通过对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四种观点进行分析,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法权结构表达为“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资格权”;宅基地资格权是以身份权为基础,包含财产权内容的复合性权利。未来民法典物权编应当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规定为总有关系;修订细化成员权得丧变更的制度规范;建立宅基地资格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配套制度。
希望的话语:国内积极话语分析研究述评
杨林秀, 赵浩
[摘要](998) [PDF 630 KB](152)
摘要:
积极话语分析(简称PDA)由J.R.Martin在1999年提出,近年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相关论文日益涌现。文章阐述了积极话语分析的缘起和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以期对积极话语分析研究有所借鉴。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推进绿色学校建设
郑安阳
[摘要](655) [HTML全文](494) [PDF 811KB](799)
摘要:
党的二十大高瞻远瞩,从战略全局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精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要原则,尤其从生态角度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如何培养拔尖创新的人才,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是高校工作职责所在。北京科技大学聚焦立德树人,聚焦绿色发展,“五力共举”扎实推进绿色学校建设,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提供北科智慧与力量。
古典词作地理意象阐释路径探论
蒋昕宇
[摘要](644) [PDF 635KB](646)
摘要:
地理意象是古典词作解读的重要范畴和视角,诗句中与地理环境相关的语汇能否从意象的角度进行阐释,取决于其是否对作品的表情达意有显著影响。《花间集》对地理意象生成有基于文学传统的虚拟想象、由现实的空间感知生成意象和在场纪录的真实描绘等方式。花间词人对江南、边塞、荆楚、南粤等地域空间的表现既有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也有独特的全新感知。《花间集》中都市意象的差异化样貌,暗含着词人对不同空间感知的心态差异。后世词人对花间词人选用地理意象方式的继承和突破,是梳理千年词史演变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