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27—1929年无产阶级文学与人民本位的理论建构

田源

张大林, 董春阳. 新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历史回溯、现实问题与实践探索[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1(2): 7-1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70069
引用本文: 田源. 1927—1929年无产阶级文学与人民本位的理论建构[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7(4): 405-412.
ZHANG Dalin, DONG Chunyang. The Historical Retrospection, Realistic Problems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eory Stud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5, 41(2): 7-1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70069
Citation: TIAN Yuan. The Proletarian Literary from 1927 to 1929 and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of the People-oriented Standpoint[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37(4): 405-412.

1927—1929年无产阶级文学与人民本位的理论建构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读者批评与‘颓废’诗学建构研究(1920—1940年代)”(编号:19CZW03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田源(1987−),男,重庆人,文学博士,四川美术学院通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中图分类号: I206

The Proletarian Literary from 1927 to 1929 and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of the People-oriented Standpoint

  • 摘要: 随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革命文学话语向无产阶级文学蜕变,崭新的文学理论话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1927—1929年史料文献涉及诸多与之相关的阐释与传播,由此形成的原初框架含有以人民为核心的现代观念,勾勒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萌芽期的基本面貌。无产阶级文学概念的人民立场直指广阔的人民生活,关乎题材叙事形态,蕴含的人民意志,贯穿作家身份的思想形态论争,实现了从客体到主体的过渡与融合,从而多维度建构起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人民本位理念,引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历程。

     

  •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工作,重视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也是党和国家高校教师队伍培养工作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1]这一具体明确的要求,是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依据和理论遵循。在2012年召开的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指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2]。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是教师,高校教师是否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政治理论素养关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方向、水平和能力。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学发展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经验,是以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引领高校知识分子的基本经验之一 [3]。新时代做好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工作,确保教师政治可靠、思想过硬、道德高尚,是实现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马克思[4]618曾说过:“人是由思想和行动构成的,不见诸行动的思想,只不过是人的影子;不受思想指导和推崇的行动,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体。”我们党始终把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教育摆在教育事业的首位,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5],重点强调了教育者首先要做好自身的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同时代背景和中心任务,不断完善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教师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本文从统一思想,建立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完善与落实制度,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聚焦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迈上新台阶三个阶段来回溯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历史沿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6]。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相结合。为了统一思想,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指导地位,党在高校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改造运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确保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正确政治方向,建立了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为今后党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950年6月,教育部部长马叙伦[7]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开幕词中提出:“为了解决师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困难,我们要采取各种步骤,加强师资的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1951年6月,马寅初在北京大学开展“暑期学习会”,组织教职员工集中政治学习,被认为是我国教师理论学习的开始[8]。期间,毛主席、周总理和教育部都对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形式和效果给予了肯定并要求在全国范围推广。同年10月23日的《人民日报》刊发《认真展开高等学校教师中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一文,提出“必须首先提高高等学校教职员的政治水平”[9]。该阶段的教师理论学习深刻地提出了如何改造、教育知识分子,使之能与党的思想体系、政治路线、组织原则相一致,成为党的事业的可用人才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党在创新理论探索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1953年3月,政务院通过《关于目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情况与问题的报告》,指出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要相互结合,共同提升,同时也强调了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领导。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基本完成,也是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雏形。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中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10]721的思想和目标。为统一全党思想,服务经济建设,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得以恢复和发展,紧密结合高等教育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深化,对高校教师深入理解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也重新回到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正确轨道。

    1987年5月,中共中央出台《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对教师理论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要组织好教师的政治学习,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个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组织开展教师政治学习的文件,也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提出了高等学校必须把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的重要论断。1990年4月,第一届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的成功召开,对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提出在高等学校党的建设中,思想建设要放在突出位置上,要将提升党员的政治素养作为主要任务的要求,对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提出要求、作出部署。2010年8月13日,由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公开发行,在思想政治工作一章中,进一步对高校教师理论学习提出要求,强调要对师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方面的教育,要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该《条例》也对推进高校党的工作和教师理论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等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新任务,开创了新时代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新局面。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特别是对教育领域的攻击渗透不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和完善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推动教师理论学习入脑入心,落地生根,起到实际效果,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特别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工作,对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一系列新要求。2012年,由国务院制定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公开发布,该文件是如何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坚持和完善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创新教师理论学习的方式和载体的要求。2013年,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共同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着重对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针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表明了对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视。2016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如何做好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指导。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讲话中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严格的制度规定和日常教育督导结合起来,要提高教师队伍理论修养等重要指示[11]15。2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重点强调了要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学习。2020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12],明确提出要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育德育人能力,强调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想政治素质提升。2021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工作部、宣传部和院(系)开展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任务。2024年8月6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教师定期理论学习制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马克思[13]203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探索新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实践发展,始终以鲜明的现实问题为中心而展开,只有抓住最为迫切的现实问题,才能使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工作高效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学习活动,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学习制度不完善、部分教师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内容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对政治理论学习效果造成一定影响。

    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是提高教师的个人品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基石,是履行好教书育人职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教师对政治理论学习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行动不主动,导致在政治理论学习中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未能形成人人要学、人人想学、人人能学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教师大多专攻自身的研究领域,对自身研究领域倾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逐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却忽视了专业领域外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政治理论学习是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各级领导干部的事,与专任教师无关;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政治理论学习与自身代表成果、自身职业发展、职称职级晋升等没有关系,开展理论学习反而是一种“无用功”[14],这些片面的认识导致部分教师只关注自己研究领域的内容,而忽视了理论学习对于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和品德修养的提升,理论学习只做表面工程、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和自主性。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工作时间和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差异性,大都不需要坐班,工作内容也因学科专业差异不尽相同,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课堂教学、研究生指导、第二课堂指导等)、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教师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大部分教师会将参加学术会议、外出实践、走访企业交流等活动作为工作的首位,这使得集中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变得困难。部分教师会以科研工作较为繁忙、在外参加学术会议等原因缺席学校、学院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部分教师过于关注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对世情、国情、社情的了解[15]

    政治理论学习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作,是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理论水平,保证教师思想政治可靠的系统工程,也是培育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障,需要科学的管理制度为保障,才能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实际工作中,政治理论学习的方式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讲座、报告等形式,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这种单一化的学习机制不仅无法满足教师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难以适应新时代政治理论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另一方面,政治理论学习的制度构建尚不完善。部分高校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缺少严格的学习规划、过程管理、服务保障、考核激励和监督检查等制度,甚至存在部分基层教工党支部“三会一课”不规范现象,致使政治理论学习流于形式,校、院(系)、基层支部等各级组织重视不够,教师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估等方面存在不足。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部分教师在政治理论学习上缺乏动力和责任感,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学习习惯。

    20世纪90年代末,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学习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成为获取知识的新的重要途径。为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网络化也逐渐引起多方重视,以“学习强国”平台、“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主的网络学习教育平台为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与多样的形式,但政治理论学习内容和形式简单枯燥现象依旧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高校开展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缺乏有效载体,应对新形势、新技术、新一代教师群体没有做到因时而变。部分高校开展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形式还是以领导讲话、读书读报、听讲座报告为主,学习内容未能紧密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学校的办学特色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规划。学习内容空洞、照本宣科、脱离实际,任务式学习和临时安排听报告现象也时有发生,新媒体工具运用不够,学习形式与内容缺乏新意与吸引力,难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内在学习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16]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每当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就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以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汇聚起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这是党的一条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17]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需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科学设计学习内容,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面向未来,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应从聚焦核心议题、丰富学习模式,健全学习制度、提升科学水平和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学习深入三个方面来开展。

    一是把理想信念和师德师风教育摆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18]强调:“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各高校应坚持组织教师集中政治理论学习,坚持“两个必修课程”,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政治学习必修课,将师德师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和学术纪律教育、廉洁教育作为职业规范必修课。二是把学校特色融入学习教育。在学习教育中,要引导广大教师爱校荣校建校。根据学校不同阶段工作重点,把学校发展建设重要阶段、重要规划和重要内容作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内容,使教师对学校发展深刻理解、达成思想认同、形成发展合力。三是把业务能力提升作为重点。各高校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提高教师职业技能中找到有效契合点,努力实现学习“三结合”。其一,结合教师发展需要,以提高教书育人能力为抓手,制定符合教师教学、科研需求的学习计划,以高质量理论学习成果推动高质量教师发展。其二,结合教师工作实际,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学习内容围绕教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展开,主题涉及教学技能提升、科学家精神传承、学生辅导等,不断提高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较好的理论学习效果助力教师工作出实效。其三,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的学科专业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结合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真正做到有区别、不雷同,结合实际、学有所用,以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促进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发展。

    一是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时间“固定化”。建立“每周政治理论学习日”,为了保证学习参与率和学习效果,建议该学习日当天下午不安排课堂教学任务,作为政治理论学习固定时间,确保了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出勤率,实现全员覆盖、线下交流、务实见效。二是政治理论学习内容“有计划”。高校党委每学期按照党中央、教育部的学习要求,结合高校当年工作要点制定政治理论学习计划,为二级党委组织学习提供指导。三是政治理论学习人员“差异化”。根据不同群体需求,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分别针对校级领导、管理人员、一线教师等不同层面,设计各有侧重的学习内容。高校党委中心组学习侧重高等教育规律和理论研究,二级党委中心组学习重点在于教育理论与事业发展的结合探讨,教师学习内容则侧重于教育教学、师德规范、科研战略等相关的理论和知识。

    一是提升政治理论学习的深度,为解决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政治理论方面知识能力储备不足问题,高校可从马克思主义学院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各学院政治理论学习指导教师,参加各学院党委中心组学习、教师理论学习和基层支部活动,对各学院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给予理论上的深层次指导。二是要求所有校级领导深入基层,到所在联系单位或教工支部参加学习,领导干部上讲台,为所联系单位师生讲一堂生动的党课,带领师生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央相关精神和学校发展规划。把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情况作为二级党组织书记和基层支部书记述党建必述内容。三是组织工作经验丰富、政治理论功底深的退休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立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巡回指导组,随机参加各学院组织的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对出勤率等教师参与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对学习内容进行把关,对学习形式给予指导[19]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在统一思想、提高政治觉悟、强化思想认识及构建良好师德师风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教师队伍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应当成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任务。高校必须持续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领导,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载体、内容和形式,切实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为党的教育事业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1)  四篇连载的译文转录《新农报副刊》,报刊译文未言作者何人,译者“是从日本社会问题讲座,无产阶级文艺论抄译出来的”,经对比考证,译文与藤森成吉的《文艺新论》(张资平译,上海四马路联合书店1929年版)第五部分《何谓无产阶级文学》(第77-96页)的内容一致,故认定报刊译文的作者为藤森成吉。
    2)  人名与期刊名的俄文原文转译为英文,摘录自许亦非译介日本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升曙梦专著《俄国现代思潮及文学》。
    3)  译文从题材开始,将“无产阶级文学”简称为“无产文学”。
  • [1]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N]. 先驱, 1922-06-20(01-03).
    [2] 翁君杰. 我也来谈谈革命文学的问题[J]. 现代青年,1927(148):91-92.
    [3] 刘熙麟. 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J]. 沪江大学月刊,1927,17(8):11-14.
    [4] 谢康. 革命文学与中华民族复兴运动[J]. 新广西旬报,1927(3):5-11.
    [5] 藤森成吉. 无产阶级文学是什么?(续)[J]. 张我军, 译. 白日新闻副刊, 1928(52): 105-106.
    [6] 鲁迅. 通信•其一[J]. 语丝,1928,4(34):41-44.
    [7] 鲁迅. “醉眼”中的朦胧[J]. 语丝,1928,4(11):1-7.
    [8] 麦克昂. 桌子的跳舞[J]. 创造月刊,1928,1(11):1-11.
    [9] 徐文雄. 读者的回声[J]. 文化批判,1928(3):129-138.
    [10] 谦弟. 无产阶级文学论的批判[J]. 现代文化,1928,1(1):8-22.
    [11]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刘丕坤,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2] 冯乃超. 艺术与社会生活[J]. 文化批判,1928(1):3-13.
    [13] 马公越. 国际政治的最近形势[J]. 文化批判,1928(3):70-78.
    [14] 藤森成吉. 文艺新论[M]. 张资平, 译. 上海: 上海四马路联合书店, 1929.
    [15] 藤森成吉. 藤森成吉集[M]. 森保, 译. 上海: 现代书局, 1933.
    [16] 朱磐. 理论与实践[J]. 文化批判,1928(1):25-33.
    [17] 麦克昂. 英雄树[J]. 创造月刊,1927,1(8):1-6.
    [18] 蒋光慈. 关于革命文学[J]. 太阳月刊,1928(2):1-13.
    [19] 藤森成吉. 无产阶级文学是什么?(续)[J]. 张我军, 译. 白日新闻副刊, 1928(49): 93-94.
    [20] 茅盾. 从牯岭到东京[J]. 小说月报,1928,19(10):1138-1146.
    [21] 升曙梦. 俄国现代思潮及文学[M]. 许亦非, 译. 上海: 现代书局, 1933.
    [22] 李初梨.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J]. 文化批判,1928(2):3-20.
    [23] 方长安. 选择·接受·转化: 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流变与日本文学关系[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24] 藤森成吉. 无产阶级文学是什么?(续)[J]. 张我军, 译. 白日新闻副刊, 1928(50): 97-98.
    [25] 朱镜我. 科学的社会观(续)[J]. 文化批判,1928(2):48-71.
    [26] 李铁声. 目的性与因果性[J]. 文化批判,1928(2):72-83.
    [27] 曰归. 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文学[J]. 洪水,1927,3(26):45-47.
    [28] 戈尔布诺夫. 列宁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M]. 申强, 王平, 译. 北京: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0.
    [29] 素华.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与金卢布[J]. 判断,1928(3-4):47-48.
    [30] 卢那察尔斯基. 对没落时期的资产阶级艺术的批评[C]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委会, 编. 艺术论集——马克思主义者对西方现代派文艺的评述. 姜其煌, 高叔眉, 冯申, 等译.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 364, 420.
    [31] 麦克昂. 留声机器的回音−文艺青年应取的态度的考察[J]. 文化批判,1928(3):1-12.
    [32] 李初梨. 请看我们中国的Don Quixote的乱舞[J]. 文化批判,1928(4):1-12.
    [33] 石厚生. 智识阶级的革命份子团结起来![J]. 文化批判,1928(4):1-2.
    [34] 藤森成吉. 无产阶级文学是什么?(续)[J]. 张我军, 译. 白日新闻副刊, 1928(51): 101-102.
    [35] 森正藏. 日本社会运动斗争史(后篇)[M]. 赵南柔, 曹成修等, 译. 上海: 中国建设印务股份有限公司, 1949.
    [36] 刘东玲. 1920—194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话语考察[M]. 南京: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4.
    [37]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8] 朱镜我. 科学的社会观[J]. 文化批判,1928(1):34-52.
    [39] 彭康. 哲学底任务是什么[J]. 文化批判,1928(1):14-24.
    [40] 成仿吾. 祝词[J]. 文化批判,1928(1):1-2.
    [41] 习近平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
    [42] 苏光文.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研究[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29
  • HTML全文浏览量:  609
  • PDF下载量:  10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3-01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7-03
  • 刊出日期:  2021-08-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