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环保公示语英译之生态性对比分析

宋平 金志茹

宋平, 金志茹. 环保公示语英译之生态性对比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7(6): 599-605.
引用本文: 宋平, 金志茹. 环保公示语英译之生态性对比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7(6): 599-605.
XUN Jian-li, LI Wen-jing.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Policy: A Viewpoint from Villagers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29(1): 59-65,88.
Citation: SONG Ping, JIN Zhi-ru. A Contrastive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Public Sign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37(6): 599-605.

环保公示语英译之生态性对比分析

基金项目: 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湛江市城市公示语翻译现状及优化研究——以生态语言学为视角”(编号: ZJ19QN04);广东海洋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英汉环保公示语之生态性对比研究(编号: C2013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宋平(1986−),女,黑龙江漠河人,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金志茹(1969−),女,吉林四平人,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通讯作者

  • 中图分类号: H315.9

A Contrastive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Public Sign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摘要: 针对环保公示语英译的生态性,以和谐生态场所观为指导思想、生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对其生态属性表征方式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语言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从而为环保公示语翻译提供建议。研究发现,保护植被类环保话语的英译主要通过心理过程凸显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情感;保护环境和资源类环保话语的英译主要通过关系过程表达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同化认知;防治污染类的环保公示语英译主要通过动作过程侧重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趋向意动。建议环保公示语翻译应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采用不同的过程类型表征方式凸显其生态性,并多使用非人类参与者作为译文的出发点,多用拟人修辞手法凸显其生命属性,以激发人类的环保意识。

     

  • 在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战略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方向,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语言学界应响应国家号召,担负起环境保护语言研究的社会责任。

    环保公示语是有关环境保护的话语,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语言表征。作为公示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保公示语是约束人类的道德行为规范,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语媒介,与环境保护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环保公示语不仅具有环保宣传功能,还是一种道德的升华,一种主动自律承诺,一种高感性服务[1],具有传播环境保护、提升生态意识的重要功能[2]。截至目前,相关环保公示语英译的研究并不多见,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视角:一是翻译视角,从翻译理论、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对公示语误译展开研究,如张群星等[3]基于文本类型理论,陈丽等[4]把目的论作为指导思想,康健[5]运用前瞻式翻译理论,分别为环保公示语英译提出相关策略和原则。二是语用视角,如袁周敏、陈仁新[6]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吕万英、陈石磊[7]从语用等效角度,分别微观或宏观地探讨了环保公示语英译的语用特点、语用功能及语用策略。三是文化视角,陈小慰[8]明确指出,公示语翻译有助于培养受众态度情感及制定环保措施。罗选民、米亚宁[9]主张让公示语翻译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胡晓琼、陈月红[10]以护草公示语英译为例,主张用忠实迻译和诗性翻译原则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和智慧。该视角体现了公示语英译研究已从误译向更深层次的维度转变。此外,周文娟[2]用生态话语分析方法演示了汉语环保公示语的生态分析路径,指出环保公示语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生态事件,为环保公示语的研究提供了生态视角。因此,环保公示语的英译也应准确传达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关系。然而已有文献鲜有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展开讨论,无法探析环保公示语英译的生态属性,对公示语研究的生态视角明显缺乏。其次,目前环保公示语英译的研究内容多为误译研究,对不同类别环保公示语英译的对比研究并不多见。

    鉴于此,本研究将通过实地考察和网络搜集的方法,以147条环保公示语英译为研究对象,以生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对不同类别环保公示语英译的生态性进行解读,分析对比环保公示语英译的生态属性表征方式,探索语言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揭示语言对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关系的影响,最终为环保公示语翻译提供相关建议。

    生态哲学观是一种对话语生态属性进行判定的指导思想,对人们的日常行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1112]。通过生态话语分析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生态哲学观的指导[1314]。随着新观点、新发现的不断产生,人们的生态哲学观会发生一定的变化[15]13-14,每个分析者有不同的生态哲学观[15]11[13]。已有典型的中国语境下的生态哲学观,例如,“以人为本”的和谐生态哲学观[16],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生态场所观[17],具有普适性的 “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1819]。环保公示语是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语言表征,故本研究采用“和谐生态场所观”来判定环保公示语英译的生态属性,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和谐生态场所观[17]明确指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人是其中一份子,与非人类生命体、物理环境同时并存。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并非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合一关系。这种合一性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人类要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体现在认知层面即是和谐生态场所观,表现在人类对赖以生存的自然产生对的情感联结、认知体验和意动行为三个方面。积极情感是指在情感、态度上人类对自然产生热爱之情,持有高尚的情操,将自己视为整体生态的一份子,自觉践行生态保护行为。同化认知是指在思想意识层面人们能正确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合一性,主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知,从而指导生态保护行为。趋向意动是指在行为上号召人们用实际行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保护型话语体现的是和谐生态场所观,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进而引导生态行为。生态模糊型话语,反映的是生态模糊型场所观,在人与自然之间,一直持有中立、零认知,以及重建的态度。生态破坏型话语体现生态破环型场所观,会引发人们对自然的憎恨情感、认知的异化和态度的远离。从生态保护型话语到生态模糊型话语再到生态破环型话语三者之间形成一个“连续统”[20]。环保公示语属于生态保护型话语,但是同一类型的生态话语也会因为具体的语言表征形式产出具有差异性的生态意义[2]。和谐生态场所观可以帮助我们对比分析环保公示语英译的生态意义,生态意义凸显的环保公示语英译能够促进人们自觉地维护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本研究以和谐生态场所观作为评估依据,对环保公示语英译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结合和谐生态场所观的三个方面即人类对自然的积极情感、同化认知和趋向意动,突出环保公示语英译的语言生态表征可取之处,同时指出不足,从而为中国语境下的环保公示语英译提供建议。

    生态话语分析是从生态视角做话语分析,旨在探索语言与生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积极推进能够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话语实践,其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15]34[21]166 [2223]。Halliday认为语言作用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并引导人们的行动[24]179。于是,所谓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实际是对自然的积极情感、同化认知、趋向意动。通过语言层面表现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为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情态系统、评价资源、主位系统等[25]58。本文主要聚焦于及物性系统。生态话语的及物性分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应用于生态话语分析,如赵蕊华、黄国文[2627],苗兴伟、雷蕾[28],袁颖[29],周文娟[2]。另一种是在生态视角下延伸和细化及物性系统中的过程意义与参与者角色类型,针对生态话语分析而提出的及物性分析模式,如何伟、魏榕[14]提出适合国际生态话语的及物性分析模式。何伟、张瑞杰[17]针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创建了生态话语分析模式,该分析模式采取的及物性系统基于何伟等描写的英语及物性系统[30]。这一及物性系统吸收并融合了Halliday[31]、Martin[32]等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完善了及物性系统网络,细化了语义配置结构,加强了及物性分析的可操作性。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用何伟、张瑞杰[17]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对生态话语进行分析。首先,对及物性过程意义生态延伸,以深入挖掘语言中蕴含的生态信息。其次,细化及物性系统参与者角色,将其生态属性充分表现出来,从而更直观地反映小句生态价值。在该框架下,分析者能够有效、直观地呈现出话语所表达的生态意义。

    因此,本研究将采用生态话语分析模式[17],以和谐生态场所观为哲学思想,对环保公示语英译的生态性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关注过程类型和参与者角色两个部分,以深入挖掘语言中蕴含的生态信息。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1)环保公示语英译如何表征其生态属性?(2)不同类别环保公示语英译的生态属性有何异同?(3)这些生态性差异如何影响受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本研究中的环保公示语英译是通过实地考察和网络搜集的方法得来,利用“微软必应”搜索引擎进行了广泛、反复的环境保护公示语(宣传语)的互联网网站搜索。“微软必应”是微软公司2009年5月28日正式推出,旨在与谷歌搜索引擎进行竞争甚至取而代之的搜索服务。这一服务支持与谷歌引擎一样的关键词组合及其模糊搜索的高级语法,成为穷尽性搜索的代名词。以“英汉环保公示语”“环境保护公示语双语版”“环保公示语英译”为关键词,经过人工搜索,发现目前并没有与环境环保方面相关的统一开放可获取的数据库资源。因此,本研究只能对零散的公开的网页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经过一系列网站网页的对比、阅读、分析,经人工审核去掉有语法、拼写等错误的英译,最终获得有效环保公示语英译累计147条,涉及“保护植被(35条)、保护环境(38条)、珍惜资源(35条)、防治污染(39条)”4个子范畴。本文对上述语料进行了生态话语分析,对过程类型和参与者角色属性进行了标注和统计。环保公示语4个子范畴英译的过程总数226个,其中动作过程125个,关系过程72个,心理过程20个,行为过程3个,存在过程2个,交流过程4个。各过程类型占比最大的三种过程依次为动作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具体过程类型数目及占比情况,详见表1

    表  1  环保公示语英译的过程类型占比表(%)
    子范畴 过程类型
    动作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交流过程
    保护植被47.520.323.75.11.71.7
    保护环境47.347.3%3.61.8
    珍惜资源49.143.47.5
    防治污染76.318.65.1
    注释:n=22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1可见,在4个子范畴中,各类环保公示语占比最大的均为动作过程,可见其英译均以动作过程为主。其中,保护植被类的心理过程比例明显多于其他三类子范畴。保护环境类和珍惜资源类这两个子范畴中的关系过程比例明显大于其他两类子范畴。防治污染类环保公示语中的动作过程明显高于其他三类子范畴。在环保公示语4个子范畴英译中,各过程组间和组内占比的不同可以说明不同类别环保公示语英译在体现和谐场所观方式上的差异。

    1   积极情感与心理过程

    积极情感是一种人类在情感、态度上热爱自然,并对自然产生情感共鸣的心理现象,有助于提升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意识,进而激发人类保护自然的生态行为。生态话语若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性,则需要凸显人类对自然的积极情感[25]。因此,体现人类内心活动的心理过程是过程系统中最为典型的表征方式。心理过程在植被类环保公示语英译中占比最多。在保护植被类环保公式语中,汉语通常以含蓄委婉、合辙押韵的形式表述此类环保公示语,如“爱护花草,足下留情”“小草微微笑,请您绕一绕”等,其目的都是不要践踏草坪,保护花草树木等植被。其英译也有很多种,那么到底哪个英译生态属性更凸显,更能唤起人们发自内心去保护植被的生态意识呢?我们对植被类环保公示语英译来做一下生态性对比分析。以下面三个译文为例:

    (1)([Ag]) Keep [Pro] off [PrEx] the grass [Af].

    (2) Life [Ca] is [Pro] so short [At]. Please don't hurt it.

    (3) I [Em] love [Pro] flowers [Ph].I [Em] love [Pro] grass [Ph].

    例(1)为动作过程,是英译过程类型中占比最大的,通过发布命令的方式警告人类远离草坪,表达直接,话语显得生硬,虽然遵循着简洁的翻译原则,但并没有让受众对花草产生积极情感,培养受众热爱自然的情怀,只是通过强制受众的行为来达到保护草坪的目的。换句话说,如果受众自身缺乏对自然的热爱,很难产生保护花草的生态意识。如前所述,环保公示语属于有益性话语,但其生态属性也具有差异性,是一个连续统。假设这个生态属性连续统起始数字为“+1”,以五个刻度为一个级阶,例(1)的生态属性为+1。例(2)前半句是关系过程,通过表明生命本身短暂的属性,告诫人们不要做出有伤害花草的行为。与例(1)相比,“生命短暂”属性是不要践踏草坪的原因,告诉受众花草生命的本质关系,在花草有限的生命里,应该被珍惜,而不是被伤害,让受众产生同理心。例(2)的生态属性为+5。例(3)由两个心理过程构成,通过描述人类内心世界的活动,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态度。“love”凸显了人对自然的积极情感,人类与自然情感联结的炙热,从情感层面触动受众,以此唤起受众对花草树木的喜爱和呵护之情,从而激发受众保护花草的生态行为。对于花草的保护是出于人类自身对自然的热爱,而不是被迫听从命令,保护环境由被动变为自觉行动,此举与我国古代先哲孟子的“仁民爱物”相一致,主张既要仁爱百姓,又要爱惜自然万物,将仁爱思想推行至自然万物,蕴含着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无限张力,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凸显了“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合一关系。例(3)的生态属性为+10。

    因此,在保护植被类环保公示语英译的过程类型中,心理过程是过程系统中最为典型的表征方式,其语言表征的生态属性最凸显,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性。然而,此类过程在总体翻译过程中占比较少。

    2   同化认知与关系过程

    人类需要对自然持有同化的认知,即在认知层面上认同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而非索取与被索取、利用与被利用的二元对立关系,那么这种认知会引导受众自觉践行生态保护行为,并抵制生态破坏行为。在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这两类环保公示语英译的过程系统中,关系过程最能直接表达人类对保护环境的理解和看法,反映人类与环境、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最为典型的生态属性表征方式。比如:

    (4)Environment [Tk] is [Pro] life [Vl].

    (5)We [Posr] won’t have [Pro] a society [Posd] if we [Ag] destroy [Pro] environment [Af].

    (6)Water [Tk] is [Pro] driving force of all nature [Vl].

    (7)The best gift you can give to coming generation [Vl] is [Pro] water [Tk].

    (8)The earth [Ca] is [Pro] not [PrEx] a natural reassure [At].

    (9)Saving energy [Tk] is [Pro] everyone’s responsibility [Vl].

    上述例子均是关系过程,目的是通过揭示人类与自然合一性的本质关系,激发受众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资源的生态保护行为。例(4)与例(5)分别是识别类关系过程和拥有类关系过程(前半句),都表达了人类与环境的逻辑关系。例(4)说明环境等同于生命,环境对于人类相当于生命对于人类的重要关系,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土壤,保护环境,善待环境,十分重要。例(5)阐明环境与人类所在社会是生死同舟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如果破坏环境,人类也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社会。我们要珍视人与自然万物的相互依存、相互依偎,更深地体会人作为生态系统一份子的共同感。以上关系过程蕴含了人类要懂得感恩、关怀生命、善待环境的生态信息,均凸显了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的生态属性。例(6)与例(7)通过识别类关系过程表达了水是包括人类在内自然界万物的生命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充分体现了我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这两则译文蕴含了人类要敬畏自然、节约用水、珍惜资源,追求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信息,凸显了人与自然资源和谐共生的生态属性。例(8)与例(9)通过归属类关系过程和识别类关系过程说明地球、资源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亲密关系。例(8)表明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所提倡的节制之德,“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珍惜资源,慎用资源,减少对自然界的索取。例(9)警醒人类应尽地球居民的责任和义务尽全力保护资源,始终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确保荣辱与共、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这两则译文蕴含了 “天、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信息,凸显了人类、自然与社会共荣发展的生态属性。

    在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这两类环保公示语英译的过程类型中,关系过程从思想意识层面使受众正确认识到人类与环境、自然、资源等的合一性关系,并激发受众主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知,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从而使得受众自发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资源。

    3   趋向意动与动作过程

    趋向意动是指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意图及行为,在语言层面典型的表征方式为动作过程,即通过语言中的具体动词号召人们用实际行动抵制生态破坏行为,以达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在防治污染类的环保公示语英译中,趋向意动方面的语言表征较为凸显。比如:

    (10)([Ag]) Pick [Pro] up [PrEx] a piece of paper [Af] and ([Ag]) create [Pro] a beautiful world [Cre].

    (11) ([Ag]) Don't trash [Pro] our future [Cre].

    (12) If you [Ag] pollute [Pro] air [Af] today it [Ag] will pollute [Pro] your lungs [Af]tomorrow.

    (13) ([Ag]) Leave [Pro] Pollution [Af], ([Ag]) save [Pro] the nation [Af].

    例(10)与例(11)是描述防治垃圾的双参与者角色动作过程小句,包含一个一般施事动作过程和两个带创造物施事动作过程,阐明拒绝垃圾才能创造美丽世界、创造美好未来的深层意义,体现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志和愿景。动作过程彰显了人类与垃圾治理斗争到底决心,处理得当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乃至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这两则译文表达出鲜明的生态保护立场,凸显了人类对自然保护的生态行为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例(12)与例(13)是描述防治污染问题的环保公示语,分别由两个双参与者角色动作过程小句构成。例(12)说明空气污染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人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实际行动来抵制,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例(13)描述污染问题威胁到国家存亡,体现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这两则译文的深层意义表达了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和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妥善地解决环境污染,走持续发展道路,创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刻不容缓,只有付诸行动才能保护造成生态系统危机,号召人类的环保行为,生态属性凸显。

    垃圾与污染均是对环境保护有害的物质和行为,是我们要坚决抵制的。趋向意动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物化体现,防治污染类的环保公示语英译用动作过程直接号召人类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善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从而呼吁大众用实际行动为环境保护尽力。

    参与者角色是小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话语生态价值的重要依据。为了突出参与者在整体生态系统中的属性,更直观地反映译文的生态价值,依据何伟、张瑞杰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17],按照个体参与者、群体参与者、人外生命体参与者、物理性场所参与者和社会性场所参与者进一步将参与者角色进行了细化类。其中,个体参与者和群体参与者同属于人类生命体,人外生命体参与者、物理性场所参与者和社会性场所参与者同属非人类参与者。非人类参与者包括人外生命体参与者(如花,草,树木等),物理性场所参与者(如水,空气,地球等)和社会性场所参与者(家园、绿色生态、美好未来等)。本文统计了环保公示语英译中的参与者角色1,出现频次总数为220个,人类生命体参与者占128个,非人类参与者占92个。

    参与者角色1作为环保公示语英译的出发点,体现了译文所关注的焦点,也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关键词。根据上述统计发现人类参与者在环保公示语英译的参与者角色1中占的比例大于非人类参与者,可以看出译文更多的是以人类参与者出发,受众最关注的还是人类自身,体现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不利于生态的良性发展。而从非人类参与者出发的译文,说明受众最应该关注的是环境,而不是人类自身,体现的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这对于生态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译文例子如下:

    (14)If you [Desr] want [Pro] grass to be good [Ph], please ([Ag]) don’t dance [Pro] on [PrEx] the grass [Af].

    (15)The grass [Em] fears [Pro] to [PrEx1] meet the bottoms of your feet [Ph].

    (16)We [Posr] won’t have [Pro] a society [Posd] if we destroy environment.

    (17)Water [Tk] is [Pro] driving force of all nature [Vl].

    (18)Nature [Tk] is [Pro] our best friend [Vl].

    例(14)(前半句)和例(15)同属于心理过程,但是因参与者角色不同,译文的生态属性也有所差异。例(14)是从人类生命体“你”出发体现了人类意愿占首位的人类中心主义,表述对花草的保护首先取决于人类的喜怒哀乐。人类中心主义不利于环境保护,更不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例(15)是从人外生命体参与者“小草”为译文的出发点,体现了译文关注的焦点是环境而不是人类自身,将“小草”视为与人类具有同等的地位,体现的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这种表征更具有生态保护性[18]。例(16)与例(17)从过程类型来看都是关系过程,但参与者角色不同,译文的生态属性也有所差异。例(16)以“我们”人类中心主义视角谈破坏环境对人类造成的影响,这种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以免影响人类自身利益。例(17)从物理性场所参与者“水”出发,将自然资源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部分,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此,通过对比发现同一过程类型的环保公示语英译,以非人类参与者角色作为译文的出发点,其译文的生态价值更强,更具生态保护性。

    除此之外,同以非人类参与者作为译文出发点,把物化人的拟人修辞手法在环保公示语英译中的使用更容易让受众对环境保护产生情感共鸣,增强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结,使环保话语更具感染力。如例(15)和例(18),非人类参与者角色“小草”和“自然”被赋予了人的生命和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保护对象的人性和人情及其和人类的亲密关系,让受众心生怜悯之情,关爱自然、善待环境,呵护生命,体现人类与自然的合一性。

    本文以和谐生态场所观为哲学指导思想,采用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对环保公示语英译的生态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从生态话语分析的过程类型来看,环保公示语英译的生态属性存在差异。保护植被类环保话语的英译,心理过程的表征方式凸显其生态性,激发人类对保护对象的积极情感,从而自觉践行生态保护行为。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类环保话语的英译,关系过程的表征方式使得人们在思想层面上加强了人类对保护对象的正确认识,激发受众主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知,从而使得受众自发保护环境、保护资源。防治污染类的环保公示语英译,动作过程的表征方式凸显了人类对保护环境的趋向意动,直接号召人类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善环境,坚决抵制迫害环境的行为。

    从参与者角色来看,以非人类参与者作为出发点的环保公示语译文更具生态保护性,更能体现非人类中心主义。将保护对象视为与人类具有同等的地位,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合一性。而且拟人等修辞手法更容易让受众对环境保护产生情感共鸣,与环境保护相依而生、相连而存,是凸显生态属性的有效表达方式。

    鉴于此,本文建议在环保公示语英译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采用不同的过程类型表征方式凸显其生态性。植被类多采用心理过程进行英译,环境、资源类多采用关系过程,污染类多采用动作过程。译文应从非人类中心主义出发,多采取非人类参与者作为译文的出发点,并多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凸显其生态属性,以激发人类的环保意识,践行生态保护行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 表  1  环保公示语英译的过程类型占比表(%)

    子范畴 过程类型
    动作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交流过程
    保护植被47.520.323.75.11.71.7
    保护环境47.347.3%3.61.8
    珍惜资源49.143.47.5
    防治污染76.318.65.1
    注释:n=226。
    下载: 导出CSV
  • [1] 戴宗发,吕和发.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 中国翻译,2005(6):38-42.
    [2] 周文娟. 汉语环保公示语的生态分析[J]. 外国语言文学,2018,35(5):519-534.
    [3] 张群星,顾红,丁晓蔚. 汉语生态环保公示语的文本类型及英译[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1,10(3):104-107.
    [4] 陈丽,胡东平. 目的论指导下的环保类公示语汉英翻译[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28(8):40-45. doi: 10.3969/j.issn.1009-8666.2013.08.009
    [5] 康健. 前瞻式翻译视角下的环保类公示语英译研究[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93-96.
    [6] 袁周敏,陈新仁. 环保类告示语的语用研究[J]. 外语学刊,2010(1):76-80.
    [7] 吕万英,陈石磊.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等效分析[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109-114.
    [8] 陈小慰. 公示语翻译的社会价值与译者的修辞意识[J]. 中国翻译,2018,39(1):68-73.
    [9] 罗选民,米亚宁. 文化自觉与公示语翻译[J]. 外语电化教学,2019(4):4-11.
    [10] 胡晓琼,陈月红. 中国智慧的忠实迻译−以生态公示语“护草篇”为例[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28(4):92-96.
    [11] 何伟,魏榕,STIBBE A. 生态语言学的超学科发展−阿伦·斯提布教授访谈录[J]. 外语研究,2018,35(2):22-26,112.
    [12] 雷蕾,苗兴伟. 生态话语分析中的生态哲学观研究[J]. 外语学刊,2020(3):120-123.
    [13] 黄国文,陈旸. 生态哲学与话语的生态分析[J]. 外国语文,2016,32(6):55-61. doi: 10.3969/j.issn.1674-6414.2016.06.010
    [14] 何伟,魏榕. 国际生态话语之及物性分析模式构建[J]. 现代外语,2017,40(5):597-607, 729.
    [15] STIBBE A.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M]. London: Routledge, 2015.
    [16] 黄国文. 论生态话语和行为分析的假定和原则[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49(6):880-889, 960.
    [17] 何伟,张瑞杰.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J]. 中国外语,2017,14(5):56-64.
    [18] 何伟,魏榕. 多元和谐, 交互共生−国际生态话语分析之生态哲学观建构[J]. 外语学刊,2018(6):28-33.
    [19] 何伟,刘佳欢. 多元和谐, 交互共生: 生态哲学观的建构与发展[J]. 山东外语教学,2020,41(1):12-24.
    [20] 黄国文,陈旸. 生态话语分类的不确定性[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40(1):3-14.
    [21] STIBBE A.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Rethinking human ecological relationships [C]// Fill A F & PENZ H (eds. ).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Ecolinguistics. London: Routledge, 2018: 165-178.
    [22] 黄国文,赵蕊华. 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与方法[J]. 现代外语,2017,40(5):585-596, 729.
    [23] 何伟,魏榕. 话语分析范式与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J]. 当代修辞学,2018(5):63-72.
    [24] HALLIDAY M A K. New ways of meaning: A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J].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0(6):7-36.
    [25] 何伟,耿芳. 英汉环境保护公益广告话语之生态性对比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18(4):57-63.
    [26] 赵蕊华,黄国文. 和谐话语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53(1):42-53, 159-160.
    [27] 赵蕊华,黄国文. 汉语生态和谐化构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J]. 外语研究,2019,36(4):44-49, 108.
    [28] 苗兴伟,雷蕾.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生态话语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2019,40(1):13-22.
    [29] 袁颖. 媒体报道的生态取向: BBC中国雾霾新闻标题的生态话语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4):33-41.
    [30] 何伟, 张瑞杰, 淡晓红, 等. 英语功能语义分析[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31]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1985.
    [32] MARTIN J R, MATTGUESSEB C M I M & PAINTER C. Develop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0.
  • 加载中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55
  • HTML全文浏览量:  506
  • PDF下载量:  10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5-10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1-17
  • 刊出日期:  2021-1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