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Core Essence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
摘要: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体现为课程视域、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团队的整体升级。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之“大”,既要课程视域层面“面向社会生活的大格局”,也要课程内容层面“立足学理阐释的大课堂”,更要课程资源层面“搭建多元协同的大平台”,还要课程团队层面“打造社会联动的大师资”。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聚焦“课程”属性,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无缝链接中,实现社会生活的“大参与、大动员、大结合”,以一流的成果回馈党、国家、社会的期待。Abstract: The core essence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s reflected in the overall upgrading of course perspectives, course content, course resources, and course teams. The “great”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requires not only to “face the big pattern of social life” at a curriculum perspective that is oriented towards the overall social life, but also a “large classroom based on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curriculum content. Moreover, at the level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large platform for diverse collaboration”, and at the level of curriculum teams,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a master of social linkage”. The construction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should focus on the attribute of “courses”, and achieve “great participation, great mobilization, and great integration” of social life in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small classroo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big social classrooms, and give back to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Party, the country, and the society with first-class achievements.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1]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在此背景下,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2],对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3],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4]13。新近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思政引领力”[5]。由此可知,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之“大”,不仅体现为字面的语义变化,其核心要义更是课程视域、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团队的整体升级。本文立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实际,深入阐释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
一. 课程视域:面向社会生活的大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深刻论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而且还极大拓展了“办好思政课”的工作格局。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既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6]4,也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更要牢固树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6]2的思想认识。因此,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不仅要面向学生、面向教材、面向课堂,同时还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意识形态的深度、社会实践的广度、课程教学的温度,拓展面向社会生活的大格局,全面提升“大思政课”的课程视域。
一是立德树人的高度。在中国高校课程体系中,“大思政课”的地位不可替代,作用不可忽视,在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成为领航中国高等教育的显著标识。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既涉及大学生校园生活、恋爱婚姻、人际关系等思想观念,也牵涉到国家历史、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政治观点,同时还论及传统文化、家庭伦理、价值引领等道德规范,是集综合性、开放性、认知性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就此而言,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一个全局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双重智慧,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提炼方法、打磨思路、调整策略,实现国家、高校、学生的多方共识。尽管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内容十分广泛,但其最终作用的发挥,还是需要通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体现,即立德树人是衡量“大思政课”建设成败得失的唯一标准。因此,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既要聚焦具体的教育、教学、教材、教师、教法,更要面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实践。
二是意识形态的深度。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是向当代青年大学生传播主流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不仅是大学生最集中、最有效、最严格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也是最具有识别度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了高等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在中国高校课程体系中,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重视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7]。在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的培养过程中,均设置了思政课考察,将其置于基础性的位置,赋予其必修课的权重地位。这在无形中证明了思政课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也更加彰显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政引领力”的课程属性。高校思政课之所以能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是由于其关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关涉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现实指向,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思政引领力。
三是社会实践的广度。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不仅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与属性,同时还承担着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生活的功能。换言之,大学生既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同时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政治鉴别能力、道德教化能力。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通过主流思想观念的传播、正确政治观点的学习、核心道德规范的培育,使大学生能够理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谁的领导”等关键问题,明晰国家发展、社会定位、个体角色,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面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通过课堂讲解、理论研讨、实践调查,使当代青年大学生感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四是课堂教学的温度。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既是“思政小课堂”,也是以“社会即课堂”[8]为现实关照的“社会大课堂”。从世情角度看,尽管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坚定地屹立于全球化浪潮中,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领头羊。从国情角度看,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新时代,但中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总量与科技创新等方面,仍然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从党情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已经带领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期间既推动了经济持续发展,又实现了社会总体稳定,当下正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从民情角度看,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更好的就业、更高的收入、更健全的社会保障、更公正的社会环境。因此,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在正确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基础上,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的形成条件”[9],使青年大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温度。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极强的现实指向、极为明确的价值目标。这既是中国高等教育转型升级的必备要求,也是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经途径,更是建好建优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必要元素。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既需要宏观制度、中观政策、微观行动的一致共识,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通力合作,更需要主管部门、高校与一线教师的协调推进。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不仅要立足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本身,更要面向社会生活,“让社会现实生活成为思政课的源头活水”[10]、“善用社会资源以彰显大思政课实践品格”[11]。换言之,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应当立基于社会生活之上,在面向社会生活的大格局中,重新审视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及其措施成效。唯有如此,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方能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进而实现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中,锻造出中国高等教育的思政引领力。
二. 课程内容:立足学理阐释的大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不断强化,“用学术讲政治”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主要教学范式。在教育部等十部委发布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主要内容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由此可见,作为主渠道教学的“思政小课堂”,在“大思政课”中依然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围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内容,“非学术、无学术”等极为错误的观点和氛围还一定程度存在,实践中还滋生“割裂教学与科研关系、离开学科建设单纯搞教学的种种倾向”[12],阻碍了学理阐释的大课堂建设,制约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立足学理阐释的大课堂,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对社会生活进行学理阐释,成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方向。
一要在课程教学中突出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首要任务是承担高校思政课教学,认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就是搞教学,并且机械地、简单地、片面地把教学等同于上课”[12]。因此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是以教学为主,在相关的人才引进、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对外交流过程中,不断强化课程教学的意识和理念。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也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应当在理论研究方面自我弱化,而同样应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断强化理论研究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用以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围绕课程教学还是理论研究,实践中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首要任务是承担高校思政课教学,但是,不应当“强调为思政课服务而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研究”[13]。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既要坚持课程教学,更要坚持课程教学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在课程教学中突出理论研究重要性。
二要在知识学习中凸显认知教育的紧迫性。有观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改革思政课教学的中心环节”[14]。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出版的教材为依托,严格课堂教学内容,突出相关知识点的讲授,使大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能够对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形成全方面的把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高校思政课不仅仅是知识学习,要“发挥资政和育人相结合的实践功能,把握照本而不宣科的基点”[15]。换言之,知识学习应当是中小学思政课的主要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学则应当侧重于知识学习基础上的认知教育,即价值引领与使命担当。本文认为,过于强调高校思政课的知识属性,无形中矮化了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使高校思政课沦为一种低水平重复。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应当超越知识学习与认知教育之间的二元对立与抽象争议,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6]21,在知识学习中凸显认知教育的紧迫性。
三要在技术创新中强化内容为本的自觉性。有观点认为,随着新媒体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受到挑战,高校思政课应当重点把握和突破“教学场景的数智化打造、教学内容的个性化供给、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建构”[16]。有观点认为,尽管新兴技术应用对高校思政课形成了新的挑战,但“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催生了智慧课堂这一教育形态”[17],高校思政课急需在“技术、管理和生态三大智慧性的融合和生成上,形成真正的‘智慧思政’教学体系”[17]。上述两种观点都试图回答“新兴技术应用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这一难题。只不过,前者抓住了“新兴技术应用”这一技术方法的现实运用,后者立足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难点问题。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应当坚持技术创新与内容为本的有机统一,通过教学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8]来丰富大学生的认知视角,在技术创新中强化内容为本的自觉性。
围绕“课程教学与理论研究、知识学习与认知教育、技术创新与内容为本”等问题,实践中存在人为的观点分歧和思维对立,“形成了思想政治专业非学术、无学术等极为错误的观点和氛围”[6]26,影响了立足学理阐释的大课堂建设。一般而言,坚持课程教学、知识学习、技术创新的观点,大多侧重于课堂教学,试图改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提高亲和力与针对性。坚持理论研究、认知教育、内容为本的观点,在课堂教学基础之上,延展到课堂之外,试图通过课堂与社会、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思想性与理论性。实践中,上述两种观点经常发生冲突,在人才引进、师资聘用、职称评审、年度考核中,课程教学弱化理论研究,知识学习削弱认知教育,技术创新影响内容为本。反之亦然。究其根本,上述冲突与对立的实质,在于其人为地割裂“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的一体化关系,是“思想政治专业非学术、无学术等极为错误的观点和氛围”[6]26的典型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6]25强调:“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从实际来看,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受益于“学理阐释”的集体认知,尤其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驱动。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现有的操作主要停留在战术层面,而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导致“外延大于或游离于内涵”[19]的碎片化状态。概而言之,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内容改良、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考核强化等战术问题,也不是单一的政策供给、政策实施、政策保障等地位待遇问题,而是一个遵循“学理阐释”发展思路的战略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单方面强调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价,忽视“大思政课”的学科支撑与科研含量,其结果无异于削足适履,最终将导致思政引领力的弱化。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必须自觉强化学科支撑,切实讲究科研含量”[12],以“学理阐释的大课堂”来引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三. 课程资源:搭建多元协同的大平台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大思政课”最明显的特色是要与现实结合,“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不论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还是在社会生活中讲思政课,都需要介入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的平台支撑,尤其需要搭建高校、社会、学科等多元协同的大平台。从实际看,思政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且在当前更是展现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社会化思政课”新模式。从育人模式来看,高校与社会不仅在时间上呈现出先后的承接关系,而且在空间上更是存在明显的自然地理区隔,且不同学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立场观点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不仅需要教研系统、课程资源、理论宣传等网络线上平台,同时更加需要坚守价值引领的高校育人平台,拓展问题驱动的社会实践平台,搭建一核多元的学科交叉平台,丰富“大思政课”的课程资源。
第一,坚守价值引领的高校育人平台。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需要坚守价值引领的高校育人平台。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价值引领构成了“大思政课”整体升级的灵魂点睛,由此成为高校育人平台的实践指向。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课程资源,涵盖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是知识体系庞杂、专业脉络多元、学科交叉明显的综合课程体系。实际教学中,一线教师不能局限于具体专业知识学习,而应当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性客观地看待当代中国的现实发展。坚持价值引领,应当成为高校育人平台建设的首要目标。进而言之,新时代高校育人平台建设,应当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置于优先级的位置,“要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6]18。围绕高校育人平台建设,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应当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考核,实现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第二,拓展问题驱动的社会实践平台。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需要拓展问题驱动的社会实践平台。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迫切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增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这个角度看,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之所以在当下呈现出繁荣景象,主要受益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表现为一种“政策驱动”。这种政策驱动,有利于从数量与规模层面促进“外延式扩张”。然而,要实现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就必须在“政策驱动”基础上强化“问题驱动”,将“外部优势”转化为“内部动能”,强化“大思政课”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实践指向,应当拓展问题驱动的社会实践平台,“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2],打造一批学科化、专业化、品牌化的以“大思政课”命名的社会实践平台,严格规范的落实实践教学任务。
第三,搭建一核多元的学科交叉平台。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需要搭建一核多元的学科交叉平台。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学科交叉平台,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外,还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分支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新闻学等马克思主义交叉学科,构建一核多元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因此,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不可以、也不可能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单方面实现,需要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通力合作。一方面,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成果运用需要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参与建设,“在多元师资引领下优化教学生态”[20]。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实践调查与理论阐释,更加离不开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积极配合。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学科交叉平台,难以凭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己之力”完成,需要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共同建设。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平台建设,不仅有教育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还有高校基层单位的监督考核,更有一线思政课教师的辛勤努力。然而,实践中,还没有形成与“大思政课”相匹配的实践机制与具体做法,经常局限于细枝末节而难以自拔。比如,网络教学平台、虚拟课程平台、智慧教育平台、在线资源平台、微电影平台、短视频平台等等。形式的创新固然有助于“大思政课”的平台建设,但是高校“大思政课”的平台建设不等同或者不止步于形式创新,“大平台”建设的实质在于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程”之间的壁垒,实现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教学资源,抑或实践教学,当前高校“大思政课”的平台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集群效应,相关的“大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基地,还停留在“挂牌”和“展示”阶段。这种状况,弱化了“价值引领、问题驱动、多元协同”的“大平台”功能。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平台建设,需要摒弃单一的课程建设思维,从“学科范式转型”[21]的视角驱动“校园育人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学科交叉平台”的“大平台”建设。
从根本上看,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中,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要搭建多元协同的大平台,其关键还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就此而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下多元协同的大平台建设,才能更好地理解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面临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探讨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然成为“规模最大的学科”,但还不是“实力最强的学科”。不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其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均尚未得到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认同与主动接纳,其学科知识范畴和学科分工隔阂十分明显。从这个意义上看,只有将“规模最大的学科打造成实力最强的学科”[22],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才能最大程度整合马克思主义主干学科、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学科资源,进而巩固价值引领的校园育人平台、问题驱动的社会实践平台、一核多元的学科交叉平台,实现多元协同的大平台建设。
四. 课程团队:打造社会联动的大师资
习近平总书记[6]25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因此,不论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还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政课教师都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主导者。从本质上看,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水平、态度,直接决定着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成败。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不仅需要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更加需要在现有思政课师资队伍基础之上,建好“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师资队伍、建优“政治性+学术性”的双强评价标准、建强“理论性+实务性”的学科师资构成,打造社会联动的“大师资”。
第一,建好“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师资队伍。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要建好“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师资队伍。其中,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等。从实际来看,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师资队伍,尚无法满足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教学需要。即使当前在数量上已经能够达到师生比的规定要求,但在教学实际中依然尚未达到思政课教学的应然期待,比如教学压力过大、课时安排过重、教学内容重复、距离社会生活较远等问题依然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师资队伍,既要优化配置必修课教师队伍,也要结合现实发展、学校特色、行业前沿等社会生活,适当配备人工智能、青年发展、航空航天、外交国防等选修课教师队伍。从课程师资队伍的角度看,深化“必修课+选修课”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优化课程团队的人员结构,增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主导力量。
第二,建优“政治性+学术性”的双强评价标准。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与政治功能。然而,如果单方面强调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属性与政治功能,忽视以思想性、专业性、理论性为特征的学术性,便会将高校思政课置于“去学术化”的境地,阻碍高校“大思政课”的团队建设。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师资评价标准,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6]18。概而言之,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和遵循“政治属性+学术属性+教育属性”[23]这一规律,才能“通过理论教育达到政治认同”[24]。从这个角度看,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建设,需要建优“政治性+学术性”的双强评价标准,以此贯通思政课教师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增强课程团队的综合能力。
第三,建强“理论性+实务性”的学科师资团队。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既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居中调度和运筹帷幄,也需要社会实务部门的排兵布阵和冲锋陷阵,进而打造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学科师资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固然是“大思政课”的绝对核心,但社会实务部门也是强有力的课程外援,能够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必要且有益的补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并非简单地体现为政治意识形态,同时也是科学理论体系和显性社会实践。错误社会思潮和西方敌对势力也不再直观地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两军对垒”,而是穿插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议题中,对其进行“贩卖”与“兜售”[25]。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打造“理论性+实务性”的学科师资团队,“积极聘请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2],运用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思想、理论、观点、方法,主动回击各种潜伏隐藏的错误社会思潮与西方敌对势力,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打造社会联动的大师资,推进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不能简单地将视角与目光停留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需要穿透具体的课堂教学,上升到学科建设、学者成长、学术研究的层面加以探讨。从因果逻辑关系来看,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整体性提升,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便难以取得持久支持和成效。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的批量化成长,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跨越式发展,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就会便沦为自说自话的课程游戏。就此而论,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者成长、学术研究,构成了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元素。只有打造社会联动的大师资,增强“大思政课”的课程团队,才能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注入持久而深厚的内生动力,才能推进立基于社会生活之上的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和在中国人民大学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讲话,无一不彰显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定位极高、投入极大,近年来在队伍建设、资金投入、项目招标、职称评聘等方面均予以倾斜,这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不能局限于教材编写,不能满足于教法更新,不能止步于教学设计,而需要在学科建设、学者成长、学术研究层面打造社会联动的大师资。所谓“大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以及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其核心指向还在于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者成长、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以及社会生活的相结合,即关注社会现实、融入社会生活。唯有如此,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才能实现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实现“教师—学生”“课堂—社会”“理论—实践”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大联动”,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
五. 结语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下,“大思政课”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催生了“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形态”[26]。国家不仅颁布了相关政策文件,而且还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这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既要课程视域层面“面向社会生活的大格局”,也要课程内容层面“立足学理阐释的大课堂”,更要课程资源层面“搭建多元协同的大平台”,还要课程团队层面“打造社会联动的大师资”,以此推进课程视域、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团队的整体升级。所以,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实质却反映出课程视域、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团队的格局再拓展、理念再认识、视野再开阔、行动再出发。尽管“大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依然是学校课程,但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不再仅仅局限于“思政小课堂”,而需要在“社会大课堂”中实现社会生活的“大参与、大动员、大结合”,由此方能拓展“大格局”、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打造“大团队”、培养“大先生”,实现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以一流的成果回馈党、国家、社会的期待。
-
[1] 杜尚泽.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3-07(01). [2] 金正波. 建设大课堂 搭建大平台[N]. 人民日报,2022-08-26(06). [3]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 人民日报,2024-05-12(01). [4]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5] 赵成.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 人民日报,2024-09-11(01). [6]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7] 夏永林. “大思政课”内涵的多维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110-114. [8] 朱旭. “大思政课”理念:核心要义、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5):107-114. [9] 蒋林,邹海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的形成条件与提升路径[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6):45-51. [10] 赵春玲,逄锦聚. “大思政课”: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和着力点[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97-102. [11] 冯秀军. 善用“大思政课”的三个维度[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103-109. [12] 陈占安. 我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兼论强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支撑[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0):95-102. [13] 陈锡喜. 在学科建设新起点上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所应确立的两大理念[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1-13. [14] 周蔚华,邹韵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历程、内容特色和现实启示[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7):109-120. [15] 陈锡喜.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的几点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15(9):30-34. [16] 王易,朱惠羽.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析[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4(3):29-38. [17] 熊富标.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技术驱动、融合探索与创新之维[J]. 思想理论教育,2025(3):64-70. [18] 李效东. 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刍议[J]. 思想教育研究,2018(3):88-92. [19] 杜玉华,李劲湘. 以讲道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J]. 思想理论教育,2022(8):23-29. [20] 徐蓉,周璇. 师资联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J]. 思想理论教育,2022(4):25-30. [21] 沈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式及其转型[J]. 科学社会主义,2017(5):49-53. [22] 张雷声.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改革开放中前行[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25-31. [23] 刘建军. 全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规律[J]. 思想教育研究,2017(4):57-61. [24] 陈锡喜,刘伟. 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力支撑”的三个维度[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5(2):23-33. [25] 沈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再出发[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9):79-86. [26] 李敏.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思政课”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1(3):22-29.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0
- HTML全文浏览量: 38
- PDF下载量: 4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