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摘要: 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举措,形成了一个内容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涵盖三大体系九个方面:首先,科技创新的动因体系,包括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科技创新的作用体系两个方面,阐明了为什么要推进科技创新。其次,科技创新的方略体系,涵盖科技创新的理念、原则、目标、方向和战略体系五个方面,明确了推进何种科技创新。最后,科技创新的措施体系,包括推进科技创新的支撑和保障体系两个方面,解答了如何推进科技创新。Abstrac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 key support for enhancing social productivity and national comprehensive strength.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 Jinping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posing a series of new ideas, viewpoints, and initiatives, which have formed a theoretical system that is profound in content and rigorous in structure. This system encompasses three major frameworks across nine aspects. Firstly, the motivational framework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cludes two aspects: the situation China face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xplaining why it is necessary to adva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condly, the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vers five aspects: the concepts, principles, goals, directions, and strategic system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larifying what ki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hould be pursued. Lastly, the framework of measure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cludes two aspects: the support and guarantee systems for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ddressing how to adva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不仅为我们推进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与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2016年1月出版的《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的摘编》和2023年5月出版的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标志着该重要论述已发展成为一个内容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深入系统研究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全面理解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及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目前,学界关于这一重要论述理论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核心要义、主要内容等方面。侯波[1]认为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有科技创新的本质论、功能论、路径论、改革论、人才论、科普论等六个方面。蔡兵[2]认为其核心要义由第一动力论、时代任务论、特色道路论和政治保障论四个方面构成。李仙娥等[3]认为其基本内容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擘画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夯实科技创新的根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汇聚科技创新的人才力量,通过完善科研伦理法规条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等七个方面。
综上所述,虽然学界对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内涵、核心要义、主要内容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这一理论体系的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无论“四点论”“五点论”“七点论”还是有些学者提出的“九点论”“十四点论”,都未能涵盖这一理论体系的所有内容。因此,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涵盖动因、方略和措施三大体系、九个方面的理论框架,旨在全面系统地阐释这一重要论述。
一. 科技创新的动因体系
当下,我们正处于全球科技革命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推进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科技之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动力。习近平[4]2多次强调,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
一 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
21世纪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席卷全球,习近平多次阐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并深入分析其发展趋势和主要特征。几次科技革命的历史证明,抓住科技制高点和历史机遇,就能赢得战略主动权,成为强国,如英国、德国和美国。习近平[4]198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了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掌握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动权,都倾尽全力投入到这一场空前激烈的竞争中,使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美国作为全球科技强国,不断升级创新战略,以保持领先地位。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世界主要国家抓紧制定新的科技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 [4]32。
第一次科技革命,清朝政府未能认识到科技革命的重要性,错失了与西方国家同步发展的机遇。第二次科技革命,因内忧外患,中国再次被世界科技进步甩在后面。第三次科技革命,因“文革”原因[5]79,中国再次错失了历史机遇。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才抓住全球科技发展机遇,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这些历史教训警示我们,科技创新是影响国家兴衰的关键。正如习近平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所讲的,“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4]199。成功的关键在于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然而,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仍有不足,正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能力不够强”[6],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7]。
二 科技创新的作用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从人类发展历史的角度出发,深入论述了科学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4]246。
1 科学技术的作用
马克思首次从理论上提出并阐述了“科学是生产力”的观点,标志着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实现了质的飞跃。他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会逐渐减弱,“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8]217。邓小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这是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认知的又一次重要飞跃。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习近平[9]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这一论断反映了科技在竞争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早在2013年,习近平就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4]31。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无法实现。科学技术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利器,而且是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工具。正因如此,2023年7月7日,习近平[10]在江苏考察时再次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进一步凸显了科技在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2 创新的作用
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只有持之以恒地创新,才能不断前进,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抓住机遇,才能有效应对面临的各种风险。习近平[5]3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引领世界潮流。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4]150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能紧跟科技进步、勇于创新,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
3 科技创新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引擎,对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繁荣和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其作用不仅体现在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上,而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以及全球治理体系。从人类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科技创新能够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实现超越常规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推动着经济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出以前无法想象的奇迹。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4]79。同时,科技创新在国家竞争和全球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拥有先进科技的国家更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成为全球经济和政治的中坚力量;反之,就会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下风。习近平[4]5强调:“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二. 科技创新的方略体系
科技创新的方略体系涵盖理念、原则、目标、方向和战略体系,阐明了我们推进的科技创新,不仅符合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
一 科技创新的理念体系
科技创新理念是指对科技创新的基本认识、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科技创新行动的先导,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方向、动力和方法。习近平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理念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理念,包括开放创新、绿色创新和科技向善等理念。
1 开放创新理念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因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科技全球化理念强调的是通过全球范围内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共同繁荣。这种理念对于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经济增长以及提高人类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全球化要求各个国家和地区都积极参与到全球科技创新中来,建立开放式的创新平台和机制,通过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益。同时,也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解决存在的挑战和问题,为科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4]260,中国愿意“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4]218。
2 绿色创新理念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是一对基本关系,人类的生活和生存都与自然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1]209。一方面,人与其它生命体平等,应该对自然“有所不为”,做到顺应自然。另一方面,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不同于其他生命体,可以对自然“有所为”。即人类可以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由此人不再受困于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习近平[4]71多次强调:“绿色科技成为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12]826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绿色科技创新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这不仅仅是对传统科技创新模式的简单升级,更是一场深刻的范式变革,要求所有创新成果与创新过程都必须严格遵循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与人和谐共生的原则。绿色科技创新通过引入清洁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例如,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不仅展示了绿色创新理念的成功实践,也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的重要策略。中国通过大力推动电池技术和充电基础设施的研发,成功带动了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占全球销量的超60%[13]。在2024年6月24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14]。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低碳环保目标的实现,还奠定了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彰显了绿色创新理念在产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3 科技向善理念
科技向善理念强调,科技创新应以人类福祉为核心,注重社会责任和伦理价值,致力于为人类带来更多福祉。科技作为一项源于人类实践的活动,其发展理应始终以人类为本,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15],这正是“科技向善”理念的根本所在。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给人类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正如马克思[16]776所说:“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特别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生殖技术、基因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所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变革不断冲击传统的伦理价值体系,所以“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4]11。因此,新科技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也给人类的伦理道德带来更大的风险和挑战,贯彻科技向善理念尤为重要。正如习近平[4]11-12要求的,“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进人类福祉”。求真向善,造福全人类,不仅是国内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的理念和追求,也是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担当国际责任的表现。
二 科技创新的原则体系
科技创新的原则体系包括坚持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两大原则。
1 坚持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统一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4]210坚持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统一领导,需完善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2023年新组建的中央科技委员会,优化了党中央在科技创新领域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的制度安排,是党中央科技决策意识的协调机构。重组后的科学技术部承担中央科技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能,可以把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同国家科技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推动科技创新、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无论是作为“国之利器”的高端科技,还是作为“国之重器”的关键核心技术,都是买不来、讨不来的。因为它们不仅是国际科技竞争的焦点,还是影响科技发展主动权的主要因素,更是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意义重大。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科技创新的“立足点要放在自主创新上”[5]50,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我们科技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法宝和必由之路。习近平[4]19指出,今后我们推进科技创新也必须依靠这一法宝。唯有如此,才能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屹立于世界科技之林。
三 科技创新的目标体系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习近平[7]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三大目标。
1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深刻洞察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习近平以基本国情为据,继承和发展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科技创新思想,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4]7。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要指通过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推动科技发展,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其核心是自主创新,依托自有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设计开发高水平科技产品和服务,逐步从跟跑到并跑,最终实现领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4]7在2021年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并系统阐述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对策。为了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科技自立自强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5年,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的显著提升,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二步,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7]。这一战略旨在通过分阶段的系统推进,逐步增强中国的科技创新实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 建成科技强国
科技强国主要强调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14]。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出发,首次把建设科技强国写进党代会报告。习近平[4]199在2018年院士大会上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在2024年6月24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习近平[14]指出:“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确保这一目标实现。
3 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6]。创新型国家以科技创新为战略,具备研发投入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技术依存度低、创新体系高效等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在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强调要建设创新型国家。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在谈到加快研究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方案时,要求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5]67。在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都强调要在2035年实现这一目标。
四 科技创新的方向体系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构成了科技创新的方向体系,它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1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要求我们紧跟全球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动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 特别要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我国科技水平和整体实力,确保在全球科技革命中占据主导地位。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只有不断夯实这一领域,才能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从而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支撑。中科院主导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就是中国在全球科技前沿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该项目依赖于基础理论的积累和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创新,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综合实力。这一成就不仅极大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还为全球科学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并且促进了国际科技合作。然而,目前我国在科技发展中仍面临着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的挑战,正如习近平[4]240-241指出的:“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通过“天问一号”等重大科研项目的成功实践,中国正逐步缩小与全球科技前沿国家的差距,并在一些领域实现了赶超。因此,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将是我们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持续占据领先位置的关键。
2 面向经济主战场
面向经济主战场,就是要求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核心技术问题,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通过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为人民创造更多财富。正如恩格斯[17]648所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观点揭示了社会技术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强大推动作用。企业作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主要力量[4]158,是推动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习近平指出,在经济主战场上必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4]291。在新发展格局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方面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化水平,发挥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构建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另一方面能够激发产业体系的活力和竞争力,进而催生出繁荣的新市场和多样化的新需求,有利于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3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是要求科技创新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又好又快解决关系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技术难题,特别是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支撑科技强国建设。正如习近平一再强调的,“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4]157。面对外部的科技打压随时可能升级,科技创新更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重大科技项目研发,特别是在前沿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开展集中攻关和突破,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4]291。中国在5G技术领域取得的突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5G技术的自主研发不仅体现了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也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中国通过自主掌握5G技术,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核心通信技术的垄断,实现了信息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在外部打压升级的背景下,5G技术的突破保障了国家的信息安全和战略自主性。此外,5G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不仅推动了通信领域的发展,还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带动了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全面提升了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这一技术的成功,既是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有力回应,也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4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首次提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科技创新关注健康和生命安全,推动医疗技术进步,提升疾病预防和治疗水平,提供健康保障。习近平[4]233指出:“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现阶段,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手段,建设数字化、精准化、科学化的医疗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医疗医药技术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加强医疗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医疗医药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多的创新服务和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五 科技创新的战略体系
科技创新的战略体系涵盖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这些战略在不同历史阶段相继提出,共同构成了相辅相成、协调推进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具体而言,1995年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了教育和科学技术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旨在通过提升教育水平和科技能力,逐步增强综合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2002年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明确了人才在国家竞争力中的核心地位,强调通过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引领作用,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而2012年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将创新定位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旨在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进而走上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道路。
三大战略在不同阶段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科技创新、科技强国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统筹实施这三大战略,协同推进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5]123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深入实施三大战略是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4]150-151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不断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习近平[18]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必须深入实施三大战略。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4]7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战略方向,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22年,习近平[4]289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14]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统筹实施三大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这一指导思想充分强调了三大战略的内在联系,要求在具体实践中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
三. 科技创新的措施体系
要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科技创新目标,就必须强化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人才两大支撑体系;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法治和社会环境三大保障体系。
一 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
充足的研发投入和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两大支撑,正如习近平[4]258指出:“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
1 投入支撑体系
高成本是科技创新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品开发、市场推广,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资金投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一方面要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4]290;另一方面要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激发创新活力[4]290。
一方面,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确保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长,发挥杠杆效应,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确保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的经济体。2012年投入突破1万亿[19],2019年突破了2万亿[20],2022年突破了3万亿,2022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11 128.4亿元[21],是2012年5 600.1亿元[19]的两倍左右。二是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从活动主体来看,2022年,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经费占到全社会研发经费的79.8%[21],2012年为77.4%[19],企业和社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以华为公司为例,华为通过自有资金、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本的多渠道投入,建立了一个多元化的科技资金投入模式,推动了5G技术、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领域的持续创新。自2018年以来,华为每年研发投入均超过1 000亿元,2023年这一投入增加至1 647亿元,占其总收入的23.4%[22]。凭借这种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华为不仅在全球5G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还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前沿领域持续取得突破,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在保持财政对科技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全面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围绕提升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构建合理的经费管理体制,制定科学的资金使用计划,优化科技资金分配机制,提升评估与评价的科学性,充分激发人才的创造性活动。
2 人才支撑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才是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我国历代领导人高度重视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根据时代需求创造性地提出了各自的人才思想。毛泽东强调“又红又专”,突出政治素质与专业技能的结合;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奠定了现代人才工作的基础;江泽民将人才的重要性提升至战略层面,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胡锦涛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深化了对人才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才作用的理解,提出“坚持人才引领发展”,强调人才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核心动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本质就是打造一支与时俱进、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队伍。新时代要打造强大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需坚持以下三大原则。
第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这是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根本保证和坚强的组织保障。“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23]只有坚持党管人才,才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最大限度地将各种人才团结组织起来,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动力,在全社会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只有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6]。因此,要培养造就一支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人才。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党管人才原则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和激发人才潜力。为了提高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的成效,习近平多次强调要通过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等方式,推动人才工作的发展,而不是事无巨细,什么都管。而且要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的变化,党管人才原则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高屋建瓴,站在我国人才工作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分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宏伟目标。
第二,坚持人才引领发展原则。习近平[4]206多次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提出科技事业发展的三大经验,其中第三大经验就是“坚持人才为本”[5]38。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科技事业发展的六大经验,其中第五大经验就是“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4]195。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八大重要经验,其中第六大经验就是“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14]。因此,坚持才引领发展是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核心,只有坚持这一战略地位,才能推进科技创新,建成科技强国。
第三,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原则。人类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要想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成为科技强国,就必须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2014年,习近平[4]97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指出,“要学会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有时还要招人聚才优先。”面对如火如荼的新科技革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魄力,采取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汇聚天下英才,把我国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正如习近平[6]指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二 科技创新的保障体系
科技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无论是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还是科技投入的优化,都需要由各种保障体系共同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科技发展正处于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为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重大挑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保障体系,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环境。具体而言,一是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保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这是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科技创新环境的核心。二是完善科技创新的法治保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这是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环境的法制基础。三是完善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保障,营造良好的文化和舆论环境,这是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环境的社会基础。
1 科技创新的体制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顶层设计,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构建了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体系,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要求“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14],以解决“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14]等问题,并进行了相应部署。
第一,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14]。针对我国创新平台种类繁多,资源分散、重复建设、协同不力等问题,需要进行系统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建立统一的创新平台管理体系,促进平台间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与服务水平,形成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网络。第二,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14]。构建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促进科研设施、大型仪器和科学数据等资源的互联互通和高效利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产业升级需求,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和基地,如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联盟等。深化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间的合作机制,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生态。通过联合攻关、协同创新等方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三,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14]。区域科技创新布局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基于该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规划和配置创新资源,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完善这一布局对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强化央地协同联动[14]。中央政府负责宏观规划与政策引领,统筹全国科技创新资源;地方政府则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因地制宜地推动科技创新。通过央地协同联动,可以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科技创新格局,避免各自为政和资源分散。
2 科技创新的法治保障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国都在不断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创新,从而赢得竞争的主动权。习近平[4]253指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不仅可以激励创新活动,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提高国际竞争力,还能保护消费者利益,推动产业升级和公平竞争。因此,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于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强国目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4]205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为了适应知识产权工作向高质量转变的时代需要,2020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对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
3 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保障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推进科技创新和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础。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4]291是新时代新征程构建良好社会环境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不仅是科技工作者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动力,也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宝贵精神品质。弘扬科学家精神对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社会进步、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维护科研诚信和激发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种途径弘扬科学家精神,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不竭的动力。正如习近平[4]243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二是要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涵养优良学风,维护良好的学术环境。习近平[4]15指出:“诚信是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涵养优良学风,逐步消除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基石,对于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术公平、规范学术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优良学风主要是指在学术研究中遵循科学原则、坚守道德底线、追求真理、积极创新的一种氛围和态度。优良学风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生命线”,决定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成败。正如习近平[24]指出,“坚持科学监督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纵深推进科研作风学风治理。”
-
[1] 侯波. 习近平论科技创新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2):26-30. [2] 蔡兵.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体系构成与核心要义[J]. 岭南学刊,2020(1):116-121. [3] 李仙娥,李志成.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J]. 党的文献,2022(4):43-50. doi: 10.3969/j.issn.1005-1597.2022.4.ddwx202204006 [4] 习近平. 论科技自立自强[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6]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01). [7]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6(01).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 习近平.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J]. 求是,2023(8):4-8. [10] 习近平. 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强调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N]. 人民日报,2023-07-08(01).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3] 张娟娟. 中国新能源汽车遥遥领先 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60%[N]. 证券时报,2024-03-06(12). [14] 习近平. 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4-06-25(02). [15] 牛利娜,鲁春霞,侯志江.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伦理底蕴、生成图景和伦理特质[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6):17-23.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J]. 共产党员,2020(21) :4-7. [19]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N]. 科技日报,2013-09-26(03). [20]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N]. 中国信息报,2020-08-28(02). [21]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N]. 中国信息报,2023-09-19(01). [22] 华为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整体经营情况符合预期[EB/OL]. (2024-03-29) [2024-06-08]. https://www.huawei.com/cn/news/2024/3/huawei-annual-report-2023. [23] 习近平. 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N]. 人民日报,2016-05-07(01). [24] 习近平. 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J]. 求是,2023(15):4-9.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3
- HTML全文浏览量: 20
- PDF下载量: 7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