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成就、不足与展望

方兵

方兵. 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成就、不足与展望[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1(4): 40-4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20065
引用本文: 方兵. 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成就、不足与展望[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1(4): 40-4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20065
FANG Bing. Research on the School of Marxis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chievements, Shortcomings and Prospect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5, 41(4): 40-4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20065
Citation: FANG Bing. Research on the School of Marxis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chievements, Shortcomings and Prospect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5, 41(4): 40-4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20065

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成就、不足与展望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20065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研究”(编号:2022SJZDSZ01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方兵(1987—),男,安徽桐城人,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中图分类号: G641

Research on the School of Marxis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chievements, Shortcomings and Prospects

  • 摘要: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是高校具体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30多年来,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经历了“起步期”、“发展期”和“振兴期”三个阶段,正在实现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学界在明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起源、职责、功能与定位的基础上,围绕马院建设路径、马院内涵式发展、不同类型高校马院建设、思政课教学与马院建设等主题展开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当然,已有成果仍存在研究主题单一、研究时点分散、研究内容不深、研究视野局限等问题与不足。文章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应进一步聚焦创新马院发展模式,深入研究马院建设要素,面向未来探索马院建设。

     

  • 马克思主义学院(简称“马院”)是我国高校成立的基层教研组织,它既具有高校传统二级学院的相同点,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学院数量变化来看,自北京大学于1992年成立了我国高校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始,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速度相对缓慢,到2012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仅有100余家。但此后就开启了高速发展模式,2021年底增加至1 440余家 1,2024年已超过2 000家 2。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践如火如荼、蒸蒸日上。与此同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研究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诸多学者先后围绕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了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适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总结提炼已有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目前仍然面临的问题与不足,对进一步做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校陆续建立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关的教研组织,如马列主义教研室(部),虽然不是以学院命名,但与二级学院是同级别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校陆续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多是由马列主义教研室(部)更名或重新整合组建。而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研究则明显晚于实践领域,直到近十年才逐渐引起学界关注和重视。本文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厘清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的缘起和简况,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现状。

    1992年4月,北京大学正式成立我国高校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陆续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但从总体上来看,学院数量增加速度较为缓慢,与其相关的研究成果同样很少。随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学界也逐渐关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梳理已有文献,最早具有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北京大学陈占安教授于2002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十年回顾与前景展望》一文,总结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年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并从多个方面对今后五年发展前景和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而后数年,学界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研究的成果一直不多,直至2010年,白暴力等人发表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三位一体”建设》一文,从“思政课教学”“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1]。此后,学界针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开始增多。

    结合已有文献,我国高校从成立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至今已有30余年,但学界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时代的十年。从已有学术成果类型来看,大多数是学术期刊论文,也有部分报纸文章和少数学位论文。从相关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来看,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其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1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重点建设一批有示范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2],随后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印发多份相关政策文件,如《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再次提及“加强机构建设,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3]。在实践领域,诸多高校陆续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积极落实上级部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政策要求。与此同时,如何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如《思想理论教育》期刊开设“院长论坛”专栏,发表了多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谈马院建设的学术论文,也正是在这一期间逐渐兴起“高校马院研究热”。此后,学界每年都有数篇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的研究成果得以发表,多是探讨如何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其二,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21年9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文件引起较多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学界再次聚焦如何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相关学术论文和报刊文章陆续发表,又一次掀起一股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热潮。梳理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发现,学界由开始关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到今天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与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密切相关,也充分体现出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使命,特别是要为我国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践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学者[4]认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主要体现在“组织领导与管理日臻完善、思政课改革创新成效显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壮大、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显著提升等方面。”从学术研究领域来看,学界更加重视对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研究,并且陆续发表了较多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现有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本文认为已有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事物,作为高校成立时间较短的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学界针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起源、职责、功能与定位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旨在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而言,一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起源,陈占安[5]介绍了我国高校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背景、主要概况,并将其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发展的阶段”和“在党的十八大之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二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职责,高国希[6]认为,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责任:科学系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责任、学科建设的责任、人才队伍培养的责任。三是结合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殊性、功能与定位等方面尚存在诸多模糊认识,苏煜等人[7]提出用“四地”来定位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园地、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高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进一步提出要重点解决当前学院建设中带有方向性和根本性的问题。

    立足当前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研究内容来看,已有研究成果多数聚焦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侧重探索高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有效路径,主要分为以下两个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自2015年2月开始,诸多专家学者开始围绕高校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研究。例如,李辉[8]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只有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属性出发,才能保持其特色,并且提出要准确把握高校马院建设的三大取向:科学取向(学术价值取向)、政治取向(国家价值取向)、服务取向(社会价值取向)。为推进马院的持续协调发展,佘双好[9]提出要妥善处理以下几对战略关系:一是学院建设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二是学院的核心任务与多元职能,三是学院发展模式的内向性与外向性,四是学院发展的依附性与自我发展。艾四林等人[10]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迎来了新机遇,在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同时,要着力提升学院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第二,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更加聚焦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尤其在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意见》后,学界侧重围绕加强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进行探索,为助力高校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参考借鉴。例如,肖贵清[11]认为,要建好建强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关键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王易[12]认为,党的领导为建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了根本保证,坚持党对马院建设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落实和严格督导考核等方面。李冉[13]认为,建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政策支撑机制,关键在于要把握规律,掌握内在机理;要理清关系,掌握思想方法;要聚焦重点,形成工作体系。此外,还有研究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从制度安排视域探索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等等。

    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迫切需要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这是高校建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向。《意见》明确指出,要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基于此,近年来学界较为关注如何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例如,陈占安[14]认为,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其建设水平,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政课教育教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谢晓娟等人[15]认为,党和国家培养时代新人、落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并具体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指向、核心内容和聚合效应进行了阐释;王易[16]进一步提出,今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由“外延式发展”调整到“内涵式发展”,要在学科建设、思政课教学实效、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理论研究宣传、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

    意识形态的特殊要求导致了我国高校独特的“马院”组织的建立,而且导致国内高校“马院”的组织同形[17]。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学界关注到不同类型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并分别针对这些类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如何建设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本文将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研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全国重点马院建设是党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举措,先后四批共评选出43家全国重点马院,其中42家全国重点马院是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涌现的优秀代表。目前学界重视探索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如陈占安[18]认为,要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院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卢黎歌等人[19]认为,要从推进学科发展、完善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强化社会服务、落实精准支援等方面来考量全国重点马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燕连福[20]总结了新时代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及新机遇,并提出推进全国重点马院建设的新对策。

    二是研究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数量最多,是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要力量。林刚等人[21]认为,高质量建设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既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也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要坚持从“政治建院、人才兴院、科研强院、教学立院、政策惠院”等方面整体推进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丛屹等人[22]以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提出按照“守正创新,特色发展”的思路,一方面夯实主阵地和强化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率先在新媒体融合思政课上发力,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内涵式发展路径。

    三是研究行业特色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行业特色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其特殊性,是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彭庆红[23]提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既要整体提升,又要区分层次有重点推进,在这种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要采取固本强基、主动融合、传承创新等积极的策略顺势而上,以更好地推进行业特色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此外,也有研究者聚焦我国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东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支援,以及探索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开展分类评价,等等。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党中央赋予高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24]。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职责是开展思政课教学,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二级学院诞生之前,部分高校承担思政课教学的部门被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之后有些高校则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更名或重组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但也有高校至今仍保留这一名称。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发现,学界较为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如王跃等人[25]认为,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认清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在关系,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和推动学院建设,又要把思政课教学改革摆在马院建设和发展的首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26]。因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对于高校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至关重要。王刚[27]认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建设的关键,所以要重视通过落实落细思政课建设来推动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基于此,高校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通过重视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等来提升教学实效。如齐卫平[28]提出,价值塑造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功能,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下足下好功夫,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办好思政课的具体体现。

    学界围绕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当然,我们应该正确看到已有研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与此同时,也要面向未来,继续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研究,为高质量建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梳理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目前研究中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亟须进一步给予针对性解决。

    1   研究主题相对单一

    从相关学术成果的研究主题来看,已有成果重点围绕高校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展开,主要聚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路径。探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主题。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在党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印发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等政策文件后,就有较多的研究者围绕如何做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进行探索,并逐渐形成一股“马院研究热”。整体来看,目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主题相对单一,未能从多角度开展研究。显然,由于我国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历史相对较短,且学院建设工作一直在进行中,因而会有研究者持续关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这一主题。

    2   研究时点较为分散

    从相关研究成果的发表时间来看,学界关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时点较为分散,其中2015年和2021年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关键时点,它与当年度党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驱动有密切联系,这两个年份均有指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政策文件出台。由此可见,学界关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受到了相关制度安排的驱动,但尚未做到持续系统深入地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如在其他年份只有少数研究者陆续探讨高校如何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需要指出的是,与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研究相比,研究者更多的是在关注和探讨高校思政课建设,当然它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内容。

    3   研究内容不够深入

    通过仔细分析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相关的成果,发现多数学术成果是从宏观视域探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如围绕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谈认识与思考,以及提出发展对策建议,一般是较为宏观的建设反思和体会。透视已有研究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的问题,需要继续对这一领域研究给予重视并及时改进。因此,应结合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实际,提倡能够从中观、微观层面深入细致地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尤其要重点关注学院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使得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践,为推进高质量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有益参考。

    4   研究视野过于局限

    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主要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负责领导或教师,有从学院的责任与使命、功能与定位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有从不同层面提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路径、策略或提出若干思考与建议。整体来看,目前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的学术视野过于局限,多是针对“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来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未能从更加宽广的研究视野来开展深入探索,势必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的整体水平。所以,应大力提倡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视野来继续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这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尤为重要,能够为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借鉴。

    诚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目前仍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并且能够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方案来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展望未来,立足新时代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要求,本文提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

    1   聚焦创新马院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面向未来,探索高校如何高质量建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仍是重点研究内容。立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实现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更加需要对如何建设不同类型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展开探索,同时还要考虑所在高校的办学层次和特色。因此,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应重点聚焦创新学院发展模式,如关注马克思主义学院如何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和转型发展。此外,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9]36,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主动围绕这一重要命题开展理论研究,并牵头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探索,这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至关重要。

    2   深入研究马院建设要素

    已有研究成果多是探索如何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较为宏观地围绕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出对策建议。事实上,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一项尤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多项工作模块组成。针对这些不同的工作模块,也有研究者专门对它们开展研究,并且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但总体而言,从这些具体建设要素视域来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倡导以后更加有针对性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要素,如从某一具体要素来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这将有利于为高校精准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供方向指导。此外,要从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视域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组织进行研究,如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   面向未来探索马院建设

    面向未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仍要探索如何高质量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如今,智能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我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正在大力推进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如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教育数字化为重要突破口,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全面支撑教育强国建设”[30]。对于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来说,它同样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目前,北京科技大学已在数字马院建设研究和实践领域率先开展探索[31],并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建设成效。进入数智时代,如何探索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方式、路径,这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所以,要积极面向未来去思考和探讨高校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尤其要关注智能时代高校应该如何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而言,更要聚焦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具体内容,通过深入细致地开展研究,使其理论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马院建设实践,以助力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1)  1参见教育部2022年3月17日发布新闻: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九年增长十余倍由100余家发展到1440余家.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301/mtbd/202203/t20220318_608685.html
    2)  2参见人民日报2024年12月1日发布新闻:努力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引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开创新局面。
  • [1] 白暴力,王胜利,赵朝峰.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三位一体”建设[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15-18.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 人民日报,2015-01-20(01,03).
    [3]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 (2015-07-30) [2023-12-1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4] 王易.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述评[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9):43-46.
    [5] 陈占安.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由来和发展[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9):4-7,14.
    [6] 高国希.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责任[J]. 思想理论教育,2015(2):30-32.
    [7] 苏煜,李建华. 厘清与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定位、功能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18(11):115-119.
    [8] 李辉. 准确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取向[J]. 思想理论教育,2015(3):29-32.
    [9] 佘双好.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需要处理的一些关系[J]. 思想理论教育,2015(2):26-29,37.
    [10] 艾四林,刘武根. 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J]. 思想理论教育,2015(11):30-33.
    [11] 肖贵清.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6(2):154-164.
    [12] 王易. 新时代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2):101-106.
    [13] 李冉. 以政策支撑赋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2):107-112.
    [14] 陈占安. 关于扎实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9):4-11.
    [15] 谢晓娟,冯贺. 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2):113-118.
    [16] 王易. 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J]. 红旗文稿,2021(22):27-30.
    [17] 葛笑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同形性分析[J]. 江苏高教,2017(1):52-55.
    [18] 陈占安. 关于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81-89.
    [19] 卢黎歌,隋牧蓉. 关于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思考[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3(6):166-176.
    [20] 燕连福. 新时代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面临的问题、机遇与发展对策[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8,4(1):96-103.
    [21] 林刚,李亿. 高质量建设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路径探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7):69-77.
    [22] 丛屹,范志莹. 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实践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22(Z1):16-18.
    [23] 彭庆红. 关于行业特色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15(1):21-22.
    [24] 刘同舫.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多维思考[N]. 中国教育报,2022-01-13(09).
    [25] 王跃,王永贵.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J]. 思想理论教育,2015(5):33-36.
    [26] 中共中央办公厅. 中办印发《意见》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N]. 人民日报,2021-09-22(01).
    [27] 王刚. 思政课改革创新:马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N]. 学习时报,2021-12-6(02).
    [28] 齐卫平. 努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塑造上下功夫——学习《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6):4-14.
    [29]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0]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EB/OL]. (2025-04-15)[2025-04-1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2504/t20250416_1187476.html.
    [31] 刘明言,彭庆红. 新时代数字马院建设思路及应用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2):123-12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1
  • HTML全文浏览量:  49
  • PDF下载量:  1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2-25
  • 刊出日期:  2025-05-2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