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汉语小句限定的词汇表征与语法系统:功能类型学视角

张玉波 杨炳钧 董保华

张玉波, 杨炳钧, 董保华. 汉语小句限定的词汇表征与语法系统:功能类型学视角[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4): 63-7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090096
引用本文: 张玉波, 杨炳钧, 董保华. 汉语小句限定的词汇表征与语法系统:功能类型学视角[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4): 63-7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090096
ZHANG Yubo, YANG Bingjun, DONG Baohua. Towards the Lexical Realization and the Grammatical System of the Finiteness in the Chinese Clause: A Functional Typolog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40(4): 63-7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090096
Citation: ZHANG Yubo, YANG Bingjun, DONG Baohua. Towards the Lexical Realization and the Grammatical System of the Finiteness in the Chinese Clause: A Functional Typolog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40(4): 63-7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090096

汉语小句限定的词汇表征与语法系统:功能类型学视角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090096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英语新闻中的语法隐喻类型及其符号暴力研究”(编号:22BYY183);重庆市社科联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小句限定与情景语境互动潜势研究”(编号:2018YBYY14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玉波(1977—):男,内蒙古兴安盟人,副教授

    杨炳钧(1970—):男,云南大理人,教授

    董保华(1978—):男,四川南充人,教授

  • 中图分类号: H030

Towards the Lexical Realization and the Grammatical System of the Finiteness in the Chinese Clause: A Functional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 摘要: 以往有关汉语限定的研究多限于界定标准,鲜有对其具体词汇表征和语法系统的深入探讨。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首先依据系统功能类型学理论提出限定的类型学界定标准,然后依据该标准离析出汉语小句限定的具体的操作语,最后再根据这些操作语的语义特征和聚合关系对其语法系统进行了描写。文章发现,汉语限定系统在指示类型上包含“体”、“情态”和“焦点”3个类型,其中“焦点”限定在精密度上可扩展为“事件”和“经历”2个类型,分别由“是”和“有”体现。文章中有关汉语小句限定的词汇语法表征可为更广阔的类型学比较和概括提供模式参照和数据参考。

     

  • “限定”是指“限制”或“限定”动词的成分,最初指拉丁语中与动词形成呼应关系的形态成分(如人称、数等)[1]。学界对限定的关注始于形态语言,后又拓展至非形态语言,包括汉语。汉语限定无法通过形态标记加以确定,属于沃尔夫[2]所描述的“隐性范畴”[3]23,因而学界对其界定标准迄今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

    以往有关汉语限定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其界定标准的探讨,涵盖了诸如“情态、体”“时间性”“句法”“功能”等多重维度。“情态、体”标准由黄正德[45]提出,他主张情态与体标记可作为汉语限定句与非限定句的有效区分标准;李艳惠[6]则进一步细化了这一观点,强调只有结合两个标记的结构才是更精确的鉴别手段。“时间性”标准关注的是与动词相关的时间信息。石毓智[78]认为,限定的核心在于句中动词所传达的时间一维性信息,那些只有负载时间信息的动词才具有限定性;李京廉和刘娟[9]指出,诸如“已经”“正在”“将要”等时间状语可作为区别汉语限定与非限定的手段。从句法视角出发,杨成凯[10]通过比较汉语动词谓语句的主宾语角色与英语非谓语形式,提出了汉语动词的限定性;谭馥[11]参照英语动词在表达周遍性时词序的规律性变化,主张汉语中也应存在限定性结构;杨炳钧[12]依据汉语小句成分间的盖然关系,基于小句的三个动态参数,细分出典型非限定小句至典型限定小句的六种情形;黄正德[13]通过深入探讨限定性的句法类型,系统地阐述了“限定与表层从句句量的关联性”假说。“功能”视角下,郭杰和贺阳[14]基于功能—类型主义的级差法和“原型与偏离”的鉴别模式,提出汉语限定与非限定的界定标准;曹道根[15]强调将限定视为功能概念来深化对汉语限定标准的理解;何伟和仲伟[1617]则基于功能语言学理论对汉语小句中的限定与非限定进行了系统划分,并将首要时态小句归为限定小句。

    综上,学界对汉语限定的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大多局限于标准层面的探讨,而很少涉及具体词汇表征的分析,更缺乏对其深层次的语法路径的探讨。系统功能类型学(Systemic Functional Typology, SFT)致力于依据已考察语言在相关范畴内共性的意义潜势,探究特定语言在该范畴内的词汇语法体现形式[18]。该理论框架克服了传统形态标准在分析非形态语言时的局限,为深入探究汉语限定性提供了新的类型学视角。本研究将依托这一理论,首先对英语小句限定的意义潜势进行系统梳理,进而基于这一共性潜势来识别和分析汉语限定的具体词汇表征——限定操作语。最终,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操作语的语义取向和聚合关系,我们将对汉语限定的语法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描写。

    SFT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SFL)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类型学理论,其在本质上属于广义的类型学,因为它既考察语言的共性,也考察跨语差异性[18-19]。SFT严格区分“理论”(Theory)和“描写”(Description)两个概念。理论是人类语言语义潜势的普遍理论;描写则是对个别语言词汇语法的具体描写;理论为我们提供辨别和表征映射所需的所有语言特征,包括那些隐性的以及传统语法并未涉及的特征[18]

    对于单一范畴的跨语言描写,SFT也作了明确阐释。比如,就主语而言,因其相关意义潜势“在人际协商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当其被界定为人际功能时,就具有普遍性,而其与限定结合构成语气成分则仅适用于个别语言[18]17。也就是说,对于单一范畴而言,其在语义层的意义构建潜势,为人类语言所共有,属于理论范畴,但其在词汇语法层的具体表征则存在跨语言的差异性,属于描写范畴。

    就汉语限定的标准界定而言,我们可以基于像英语限定这样无争议的显性范畴,从词汇语法层自下向上厘定其在语义层的意义潜势(理论层面),然后再基于该潜势自上而下考察汉语限定在词汇语法层的具体表征和系统构建路径(描写层面),详见图1

    图  1  汉语小句限定界定的SFT路径图

    如上所述,因限定作为语义概念具有普遍性,我们就可以依据限定在语义层的构建潜势,探究汉语小句限定的词汇语法表征。本节主要对限定在显性语言(英语)中的人际、经验和语篇意义潜势进行梳理,以便为下一节探讨汉语限定的词汇表征和语法路径作铺垫。

    限定的人际意义潜势可归结为两点,即赋予命题可争论性与构建对说话人之于命题的主客观身份。

    1   赋予命题可争论性

    韩礼德和麦蒂森[20]144指出,“限定,顾名思义,就是限定命题,把命题带入现实,使之变成可争论的东西”。限定赋予命题可争论性主要通过语法在以下两个聚合系统选择得以实现:(1)限定自身所构成的系统;(2)限定的“伴行性”特征[20]139[21]——极性系统。

    首先,英语限定是由主要时态(primary tense)和情态(modality)两个次系统构成,当交际者对该系统内的某一特征选择无法达成一致而选择其他特征时,就实现了对命题的争论过程。其次,当对某一限定的选择无疑但对其肯定或否定选择有疑时,就需要在极性系统进行选择。比如,在例(1)中,当The duke’s given away that teapot这一命题被质疑时,(1b-c)是在极性系统内选择,而(1d-g)则分别在限定系统中的过去时、将来时、情态(概率)进行选择,从而实现了该命题的多次争论过程。例(1)各句引自韩礼德和麦蒂森[20]139的《功能语法导论》(第四版)。

    例(1)a. The duke’s given away that teapot, hasn’t he?

    b. Yes, he has.

    c. No, he hasn’t!

    d. I wish he had.

    e. He hasn’t; but he will.

    f. Will he?

    g. He might.

    2   构建说话人之于命题的主客观身份

    限定除了构建命题的可争论性之外,还可构建说话人之于命题的主客观身份。具体而言,现在时和过去时构建的是说话人之于命题的客观身份[22],如例(2a-b),此时说话人是以“报告者”身份中立地呈现命题;将来时既可构建说话人的客观身份,如例(2c),也可构建说话人的主观身份,如例(2d);而情态则构建说话人的主观身份,且具有一定级差性特征,如从例(2e)至(2h)主观性越来越大。例(2c-h)引自全永百[23] 的《英语情态助动词有无时态形式?》一文。

    例(2)a. You see a doctor every day.

    b. You saw a doctor.

    c. You will see a doctor.

    d. You are going to see a doctor.

    e. You might/could see a doctor.

    f. You may see a doctor.

    g. You should see a doctor.

    h. You must see a doctor.

    可见,限定在构建说话人之于命题的主客观身份时,这两种身份意义并非二分,而是具有连续统特征:客观 ↔ 客观&主观 ↔ 主观。

    限定的经验潜势可概括为,限定以构建自身之于“过程实现”(the actualization of the process)的“介入度”的方式,构建充当主语的参与者的“参与度”,且二者成正相关关系[22, 24]。参与度是指小句中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在作用于过程的实现中所表现出的差异程度[25]167,亦可指在参与者恒定的情况下,因其他范畴的不同选择而导致的参与者的参与程度的变化[22, 24]。限定的介入度是指限定系统不同特征选择导致的其自身对过程的实现的不同介入程度[22, 24]。下面我们通过对例(2)的分析加以解释,详见图2

    图  2  限定的参与度构建潜势

    可以看出,图2中各句只是限定成分不同。限定系统内不同特征的选择可导致主语参与者对过程(体现为see)的实现的介入度的差异:(a)中的现在时(零型限定ϕ)表示“看”这一过程经常实现;(b)中的过去时(与谓词see重合)表示“看”这一过程实现完毕,其与现在时所构建的介入度量值相当;(c-d)中的将来时(体现为will和are going to)表示“看”这一过程尚未实现,但会实现,相对于(a)(b)要弱一些;(e-h)各句中的情态限定(might/could, may, should, must)所构建的介入程度因情态量值的不同而不同,高量值情态所构建的介入度大于低量值情态的介入度。因此限定的介入度及参与度在主要时态限定与情态限定之间也构成了一个具有级差性的连续统:过去时/现在时 > 将来时 > 高量值情态 > 低量值情态。

    限定的语篇潜势主要体现为,限定可为凸显小句过程提供资源,使过程成为小句的信息中心[24]。在英语小句中,do就是这样一类限定成分。如在例(3)I do love him这一小句中,语境已经明示I和him为已知信息,说话人选择do这一限定成分,就是为了凸显love这一过程,引导受话人对过程love作为新信息的理解。

    例(3) He’s a good husband and I do love him. (BNC)

    综上,限定在人际、经验、语篇等方面均有构建潜势。而且,从限定的这三类构建潜势的聚合关系来看,限定的人际潜势与经验潜势具有语法路径的交互性和词汇资源的共享性,而语篇潜势则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具体而言,限定的人际潜势和经验潜势虽然构建路径不同,但其在语法系统选择所依据的限定语义特征是一致的,语篇潜势所依据的语义特征也存在差异。因此限定的人际与经验具有合取构建取向,而语篇潜势与前二者具有析取构建取向。

    限定在语义层的构建潜势一旦明晰,我们即可依据限定的意义潜势对汉语小句中可构建该潜势的具体词汇体现形式——限定操作语进行甄别和锚定。

    因限定人际潜势与经验潜势具有合取构建取向,汉语限定的操作语可先基于这两个潜势加以厘定。首先,依据限定的人际框架下的命题可争论性潜势,可离析出该潜势下的汉语限定操作语,但还需对其主客观身份和参与度潜势进行考察,只有这些特征都具备,方能成立。比如,例(4)中的“可能”与“一定”构成了限定系统内的两个体现形式,而且自身也具备了极性的特征,因此可以确定这两个词符合人际可争论潜势的操作语。同时,“可能”与“一定”都是说话人表达对命题事件发生概率的推测,在主客观方面具备了主观性。此外,从经验方面看,“可能”与“一定”也在构建主语参与者“我们”对过程“讨论”的参与度,而且在量值上具有一定级差性(前者小于后者)。所以,“可能”与“一定”均符合限定的人际、经验潜势的构建路向,因此二者可确定为汉语限定操作语。

    例(4)—你们讨论这个问题吗?

    — 我们可能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不可能讨论这个问题。

    — 我们一定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不一定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以同样的方法离析出汉语的全部人际限定操作语(表1)。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汉语中有些词语的极性具有一定的不对称性。比如,“了” 的否定形式是“没(有)”[26]70;“着”的否定形式也是“没(有)”[27];“可以1”的否定形式为“不能”[26]62;“得1(dei)”的否定形式为“不会”,“得2(de)”的否定为“不用”[28]185等。

    表  1  人际、概念潜势下的汉语限定操作语分类表
    词汇语法层 语义层
    人际潜势 经验潜势
    操作语 可争论性 主客观性 参与度
    肯定 否定 主观 客观
    讨论 讨论
    已(经) 已(经)讨论 讨论
    讨论 讨论
    曾(经) 曾(经)讨论 不(未)曾讨论
    有* 讨论 没有讨论
    (正)在 (正在)讨论 没在讨论
    讨论 讨论
    ϕ (每天)讨论 (每天)讨论
    将/将要 将/将要讨论 讨论
    1 讨论 讨论
    一定1 一定讨论 不一定讨论
    1 讨论 不会讨论
    可能 可能讨论 不可能讨论
    1(dei) 讨论 不会讨论
    很少 很少讨论 没少讨论
    (经)常 (经)常讨论 不(经)常讨论
    讨论 不总讨论
    一直 一直讨论 没一直讨论
    值得 值得讨论 不值得讨论
    讨论 不配讨论
    用得着 用得着讨论 用不着讨论
    犯得着 犯得着讨论 犯不着讨论
    讨论 不能讨论
    2 讨论 不会讨论
    必须 必须讨论 不必/无须/不须讨论
    一定2 一定讨论 不一定讨论
    应该 应该讨论 不应该(应/该)讨论
    2(de) 讨论 不用讨论
    必需 必需讨论 不需/无需讨论
    可(以) 可(以)讨论 不可(以)讨论
    2 讨论 不要讨论
    讨论 不想讨论
    打算 打算讨论 不打算讨论
    乐意 乐意讨论 不乐意讨论
    愿意 愿意讨论 不愿意讨论
    讨论 不敢讨论
    讨论 不怕讨论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首先,从主客观构建潜势来看,它们要么具有主观构建潜势,要么具有客观构建潜势,甚至有的操作语两者兼备。“了”“已(经)”“(正)在”“着”以及零型限定ϕ所表达的是过程发生的事实,说话人仅以报告者身份提供命题,而不参与命题,因此这些操作语均构建说话人客观身份。同样,表事件发生频率的 “很少”“(经)常”“总”“一直”以及表能力的“能”和“会2”等,也是说话人以报告者身份阐述命题,构建的是说话人客观身份。表概率(可能性)的 “一定”“会1”“可能”“得1(dei)”和表估价的“值得”“配”“用得着”“犯得着”等均表达说话人的主观判断,构建说话人的主观身份。同样,表义务的操作语,如“必须”“一定”“应该”“得2(de)”“必需”“可(以)”等,具有明显的说话人主观构建潜势。但表意愿的操作语,如“要2”“想”“打算”“乐意”“愿意”“敢”“怕”等情况较为复杂。当说话人与主语身份重合时(即主语为第一人称时),其构建说话人之于命题的主观取向,如例(5);而当主语不是第一人称时,说话人只是作为报告者身份陈述命题,此时这些操作语构建说话人之于命题的客观身份,如例(6)。

    例(5)a. 你不让我去,去。

    b. 我乐意做点有意义的事。

    c. 我愿意听取你们的意见。

    d. 我敢保证他们不久就会后悔。 (CCL)

    例(6)a. 我们不让他去,去。

    b. 小李乐意做点有意义的事。

    c. 他愿意听取我们的意见。

    d. 她敢保证他们不久就会后悔。

    此外,表事件即将发生的“将要”“要1”也有类似构建取向,当主语为第一人称时,它们构建说话人之于命题的主观取向;而当主语非第一人称时,构建说话人之于命题的客观身份。如:

    例(7)a. 不久,我们将要开办一所飞行学校。

    b. 这个月我要破例了,不能读完这期杂志了。 (CCL)

    例(8)a. 不久,他们将要开办一所飞行学校。

    b. 这个月他要破例了,不能读完这期杂志了。

    其次,从经验的介入度潜势来看,这些操作语也具有参与度构建潜势,且量值存在差异性。“了”“已(经)”“曾(经)”“(正)在”“着”以及常态限定“ϕ”表达的是过程发生的事实,对过程的实现性构建程度最高,因此具有高量值的参与度;“会1”“可能”“得1(dei)”“很少”“怕”等表过程实现的概率较低,在介入度上属于低量值限定;而“(经)常”“总”“一直”等限定所构建的过程的实现性频度较高,但其参与度构建能力要比上述高量值限定稍弱,却比上述低量值限定稍强,故可将其定为中量值限定。同样,“能”“会2”“值得”“用得着”“犯得着”“必须”“一定”“应该”“得2(de)”“必需”等也构建了自身对过程实现的介入度,与上述中等量值的限定的参与度构建能力相当,可将其化为中量值限定。与“必须”“一定”等限定比较来说,“可(以)”的参与度量值要低很多,与上述“会1”“可能”等低量值的参与度构建能力相当,故可归入低量值限定范畴。相比较而言,“要2”“想”“打算”“乐意”“愿意”“敢”等所表达的意愿较强,其所构建的参与度量值可归为高量值范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表1中的“有”是汉语中新兴的表达“有+VP”中的形式。起初,“有”之后只能接动名词(如“有影响”“有准备”等),朱德熙[26]60将其界定为“准谓宾动”。但近年来,“有+VP”结构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越来越多地被使用,且已有“扩展之势”[29],故不可忽略。以下是在CCL语料库找到的部分例句:

    例(9)其实她妈妈曾经找过我。

    例(10)关于这件事,我征询过你的意见吗?

    例(11)他说过要去呼吸新鲜空气什么的。

    例(12)我有追问过他的原因,他说情况复杂,一言难尽,叫我不要问。

    例(13)当你眼睁睁地看着机会被别人得到时……想过自己努力得不够吗?

    以下是有声语言数据中的例子:

    例(14)主持人(杨帆):之前也了解到,这个助听器……

    (CCTV-3《越战越勇》2020−11−19)

    例(15)王杰:我答应过她,我说我一定会把你妈妈找回来。

    (《鲁豫有约》2010−04−15)

    例(16)主持人:最近有没有拍什么新片子?

    嘉宾:有新片。

    (孙阳、孙亮小品《非常访谈》辽宁卫视版)

    例(17)主持人:可是你没有见过他呀?

    嘉宾:我,我见过他。

    (《杨澜访谈录》2007−10−24)

    在语法化进程中,“有”已具备完成体标记潜势[30],其与同为完成体标记的“没有”形成对立范畴[30],如例(17)。因此,“有”具备上文所述的“可争论”的人际潜势。此外,该结构中的“有”还兼具语篇潜势(详见下文)。但因“有”尚未完全在普通话中普及,我们权且将其界定为“准限定”。

    如前文所述,限定还具有凸显小句过程的语篇潜势。通过对汉语语言事实的观察,我们发现,汉语小句中有两个词具有突显过程从而使其成为小句信息中心的潜势,一个是“是”,另一个是“有”。

    1   “是”的语篇潜势

    从汉语语言事实来看,谓词前带“是”字的小句均是在突显过程,使过程成为小句的信息中心。如在例(18a-c)中,语境已预示“乔老爷”“阿芳”“经办人”“一些过激的话”“王永安”“白军”等参与者均为旧信息,而“问”“说”“当”等过程通过“是”的凸显成为小句的信息中心,说话人借以引导受话人关注并将其理解为全句的新信息,具体详见图3

    图  3  “是”的语篇潜势

    例(18)a. 刚才阿宝离开后,乔老爷是问过阿芳来着。

    b. 原告承认,经办人是说过一些过激的话。

    c. 王永安是当过白军,但那是被迫的嘛! (CCL)

    2   “有”的语篇潜势

    如上所述,除了人际潜势之外,“有”还兼具语篇潜势,而后者正是该词在语言实例化中的盖然率不断升高的直接动因。如前文所述,“有”具备完成体潜势[30],而且从例(9-17)也可以看出,其多与同为完成体的“过”共现。如果二者功能相同,涵义相似,该双重冗余明显违反语言的“省力”[31]原则,也与格莱斯的“非必要,无需增加涵义”[32]41的主张相冲突。因此,“有”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交际者使用,必然有其他功能动因。通过对语言事实的考察,我们发现,“有”具备凸显小句“过程”作为焦点信息的潜势。亦即,说话人有意通过“有”这一操作语来引导受话人关注过程实现这一事实(参见以下分析,以下二例分别是例(12)与例(15)的语境还原),具体详见图4

    图  4  “有”的语篇潜势

    例(19) “三哥怎么会这样?他有没有解释原因?”“我有追问过他的原因,他说一言难尽,叫我不要问。” (CCL)

    例(20) 然后,我就记得,她那时候问了我一句话,她问我说会不会把妈妈找回来?我有答应过她,我说我一定会把你妈妈找回来。(CCL)

    可见“有”具有凸显过程的语篇潜势。

    上文依据限定的意义潜势确定了汉语的限定操作语,但这些操作语仅为汉语限定在词汇语法层最精密端的体现形式,其具体的语法选择路径尚不清晰,因此有必要加以探讨。

    依据SFL,对某一范畴的语法进行系统描写需首先确定该范畴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及各特征之间的聚合关系[33]。SFL把限定界定为“语篇中指涉‘此时此地’”的“指示成分”[20]118。初步来看,上文所离析出的汉语限定具备了时制与情态的指示性特征,因此下文我们将首先对汉语限定指示类型进行分析。其次,我们将探讨限定在语义层主客观潜势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最后,作为限定的“伴行性”特征,极性也是限定必不可少的选择路径。因此,以下我们将从指示类型、取向、极性这三个总特征入手,探讨其更精密的系统路径。

    1   指示类型

    从总体上看,表1中所确定的汉语限定操作语在语义类型上具有体、情态和焦点三类指示取向。

    (1)体

    在所离析出的限定操作语中,“了、已(经)、过、曾(经)、正(在)、ϕ、将要、要”等具有时制构建取向。其中,“了、过、着”一般被认为是“体”范畴[34]。韩礼德和麦克唐纳[35]曾对汉语的体概念进行了扩展,他们还将“(正)在”以及与动词重合的零体现形式(ϕ)纳入进来,并在总体上将“体”的类型划分为“中性”“完成”“非完成”三类:中性体即无任何表征的体(ϕ);完成体之下又分“完成本身”(了)和“经验”(过)两类;非完成体又分为“持续”(着)和“进行”((正)在)两类。

    韩礼德和麦克唐纳对汉语体的界定值得借鉴,但尚不能涵盖本研究所确定的所有时制限定,因此还需进一步扩展。首先,我们借鉴他们关于体的总体类型界定,将体分为“中性”“完成”和“非完成”三类。其中,中性体(ϕ)是指没有任何词汇表征的零型限定,指涉常态化过程,与英语中的主语为复数、时态为现在时小句中的限定具有相似性,如例(22)中的“喜欢”与like的限定就属于此类。二者无具体表征,构建的是“喜欢/like”过程的经常性潜势。

    例(22)a. 他们喜欢看书。

    b. They like reading.

    完成体指涉小句过程实现的状态;非完成体指涉过程实现的未然状态。完成体在精密度上可再分为“完毕”(即Halliday & McDonald的“完成”本身)和“经验”。完毕限定构建过程实现的“完结性”结果,体现为“了”和“已(经)”,如例(23a-b);经验限定则构建过程实现的“存在性”结果,体现为“过”,如例(23c)。

    例(23)a. 他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CCL)

    b. 他已经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

    c. 他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

    非完成体可再分为“进行”“持续”和“将来”三个子类。进行体体现为“(正)在”,持续体体现为“着”。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叙述”动作(过程)的“行进”状态,而后者则“描写”动作(过程)的“持续”状态[28]395-397。这就可以解释例24(a)得体而(b)则不得体的原因,因为所询问的是“什么过程正在‘进行’”,所期待的是对过程的“行进”状态进行陈述,而非对过程的“持续”状态进行描写。

    例(24)(小明做什么呢?)

    a. 小明打篮球。

    b. ?小明打篮球。[27]397

    将来体构建过程的“即将实现”,体现为“(将)要”“要”等。

    (2)情态

    依据语义构建取向,表1中的“一定1、会1、可能、得1(dei)、很少、(经)常、总、一直、值得、配、用得着、犯得着、能、会2、必须、一定2、应该、得2(de)、必需、可(以)、要2、想、打算、乐意、愿意、敢、怕”等限定成分均是说话人用以评量命题或提议的成分,因此可归入为情态范畴。从语义构建取向来看,这些限定可从类型和量值两方面进行精密度拓展。

    首先,从类型上看,汉语限定与英语限定较为类似,可进一步划分为情态化情态和意态化情态,前者是对命题的评量,后者是对提议的评量[20]177-178。在命题中,“一定1、会1、可能、得1(dei)”是对概率或可能性的判断,可将其归为概率情态;而“很少、(经)常、总、一直”是对频率的判断,可将其归为频率情态;“值得、配、用得着、犯得着”是对命题价值的评价,因此将其界定为价值情态。“能、会2”表示对主语参与者能力的判断,因此将其划为“能力”情态;“必须、一定2、应该、得2(de)、必需、可以”等表达主语的“义务”,因此可归为义务情态;而“要2、想、打算、乐意、愿意、敢、怕”等表达主语的主观意愿,可归为意愿情态。

    其次,从量值来看,汉语情态在以上各类型上体现出一定量值差异,如概率情态中的“一定、会1、可能”分别体现出高、中、低的情态量值,因此其在语义层才会有相应的经验参与度的构建差异。

    (3)焦点

    前文确定了汉语中的两个语篇限定,即“是”和“有”。 总体来看,二者均有聚焦小句过程的取向,故称“焦点限定”。但从更精密的语法路向来看,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是”聚焦过程中的“事件”本身的实现性,而“有”更侧重突显过程实现性的“经历”。原因在于,“是”仅有语篇的“焦点”潜势,不具有人际潜势,即没有可争论性,而“有”不但具备人际上“发生过”的经历的可争论性,其在语篇上更侧重“过程实现性”的“现象”或“经历”。如例(25a)中的“是来过”侧重表达“的的确确来过”,这里的“是”是对“来”这一过程的实现性进行确认,因此其自身不再具有可争论性,亦即没有否定和疑问形式,如例(25b-c)就不合乎语法。而例(26)在呈现“有”与“没有”的可争论性的同时,更加突显说话人对“后悔”这一过程作为焦点信息的关注。

    例(25)a. 我是来过上海…… (CCL)

    b. ?我不是来过上海。

    c. ?你是来过上海吗?

    例(26)a. 江阳:嫁给我,你有后悔过吗?

    (网剧《沉默的真相》第12集)

    b. 嫁给你,我没有后悔过

    韩礼德和麦蒂森[20]397把动词词组的经验结构界定为“限定+助动词+事件(Event)”,这里“事件”由谓词体现。从以上分析来看,“是”这一限定聚焦的是“谓词”,即“事件”发生的事实。因此,我们将“是”看作突显“事件”的限定类型。而“有”则侧重“事件”发生的“经历”。

    2   取向

    小句限定在语义层所具有的主客观构建潜势与其在词汇语层的取向具有层际一致性。结合前文有关主客观潜势下的汉语限定的阐述和有关限定类型分析来看,在体限定中,除第一人称将来体具有主观取向之外,其他的体均具有客观的取向;在情态限定中,整个意态化均具有主观构建取向;情态化限定中的概率限定和价值限定具有主观构建取向,而频率限定和能力限定则具有客观构建取向。

    3   极性

    如前文所述,SFL将极性看作限定的“伴行性”特征。我们在基于限定的“可争论性”潜势离析汉语限定操作语的过程中,极性也是必要检测手段之一。因此,对汉语限定的语法系统进行描写,极性是必不可少的特征。

    依据上述有关汉语限定的各语义特征和聚合关系的分析,我们对其语法系统的选择路径进行描写。因为有些限定特征的选择具有标记性,因此需要做标记说明。首先,在焦点限定[事件/经历]的两个特征中,前者(“是”)是汉语被普通话完全接受的,而后者(“有”)尚未在普通话中完全普及,应属“准”限定范畴,因此前者属于非标记性选择(用*标识)。其次,如前文所述,事件焦点限定在极性系统中选择时,仅选择肯定,因此需要做IT(if ... then)条件标记:如果语法选择事件焦点限定(I1),那么需选择肯定极性(T1)。再次,与英语类似,汉语限定的主客观取向在限定的类型上具有条件标记性:如果语法选择主观限定,那么需要在第一人称将来以及概率情态、价值情态和意态情态等系统内进行选择;如选择客观限定,语法需要在完成、进行、持续、非第一人称将来以及频率情态等系统中进行选择。汉语限定系统路径描写详见图5

    图  5  汉语限定的语法系统

    本研究依据SFT理论提出了限定的类型学的界定标准,并依据该标准离析出汉语限定词汇表征——限定操作语,最后再依据这些操作语的语义特征和聚合关系对汉语限定的语法选择路径进行了描写。本研究发现,汉语限定的指示类型包括情态、体和焦点三个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以往研究有关“情态/体”“时间性”“首要时态”等作为限定界定标准的可通约性。此外,焦点限定在精密度阶上可再分为“事件”与“经历”两个类型,两者构建路向不同。本研究表明,SFT可为非形态语言中的隐性范畴界定和系统描写提供较为可行的类型学解决思路。同时,本研究还可为其他非形态语言限定的相同研究提供模式参照和词汇语法数据参考,亦即其他非形态语言中限定的词汇表征和语法系统描写也可基于本研究模式进行,且本研究有关汉语限定的研究结果可为更广阔的类型学比较和概括提供借鉴。

  • 图  1  汉语小句限定界定的SFT路径图

    图  2  限定的参与度构建潜势

    图  3  “是”的语篇潜势

    图  4  “有”的语篇潜势

    图  5  汉语限定的语法系统

    表  1  人际、概念潜势下的汉语限定操作语分类表

    词汇语法层 语义层
    人际潜势 经验潜势
    操作语 可争论性 主客观性 参与度
    肯定 否定 主观 客观
    讨论 讨论
    已(经) 已(经)讨论 讨论
    讨论 讨论
    曾(经) 曾(经)讨论 不(未)曾讨论
    有* 讨论 没有讨论
    (正)在 (正在)讨论 没在讨论
    讨论 讨论
    ϕ (每天)讨论 (每天)讨论
    将/将要 将/将要讨论 讨论
    1 讨论 讨论
    一定1 一定讨论 不一定讨论
    1 讨论 不会讨论
    可能 可能讨论 不可能讨论
    1(dei) 讨论 不会讨论
    很少 很少讨论 没少讨论
    (经)常 (经)常讨论 不(经)常讨论
    讨论 不总讨论
    一直 一直讨论 没一直讨论
    值得 值得讨论 不值得讨论
    讨论 不配讨论
    用得着 用得着讨论 用不着讨论
    犯得着 犯得着讨论 犯不着讨论
    讨论 不能讨论
    2 讨论 不会讨论
    必须 必须讨论 不必/无须/不须讨论
    一定2 一定讨论 不一定讨论
    应该 应该讨论 不应该(应/该)讨论
    2(de) 讨论 不用讨论
    必需 必需讨论 不需/无需讨论
    可(以) 可(以)讨论 不可(以)讨论
    2 讨论 不要讨论
    讨论 不想讨论
    打算 打算讨论 不打算讨论
    乐意 乐意讨论 不乐意讨论
    愿意 愿意讨论 不愿意讨论
    讨论 不敢讨论
    讨论 不怕讨论
    下载: 导出CSV
  • [1] NIKOLAEVA I. Introduction [C] // NIKOLAEVA I. Finiteness: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1-19.
    [2] WHORF L. Grammatical categories [J]. Language, 1945,21(1):1-11. doi: 10.2307/410199
    [3] YANG B. Non-Finiteness:A Process-Relation Perspectiv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2.
    [4] HUANG C T. 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 [D]. Massachusett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82.
    [5] HUANG C T.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reference of empty pronouns [J]. Linguistic Inquiry,1984,15(4):531-574.
    [6] LI Y. Abstract Case in Chinese [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85.
    [7] 石毓智. 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J]. 中国语文,1995(1):1-10.
    [8] 石毓智. 汉语的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之别[J]. 世界汉语教学,2001(2):23-27. doi: 10.3969/j.issn.1002-5804.2001.02.003
    [9] 李京廉,刘娟. 汉语的限定与非限定研究[J]. 汉语学习,2005(1):19-24. doi: 10.3969/j.issn.1003-7365.2005.01.004
    [10] 杨成凯. 动词作主宾语是汉语的语法特点吗?——汉语语法特点散论之一[J]. 汉语学习,1991(6):19-12.
    [11] 谭馥. 汉语中周遍性的表达以及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的区别[C]. 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259-262.
    [12] 杨炳钧. 从隐性范畴和渐变群的视角认识汉语动词的限定[J]. 当代外语研究,2015(8):6-10,77.
    [13] HUANG C T. Finiteness,opacity and Chinese clausal architecture [C] // SIMPSON A. New Explorations in Chinese Theoretical Syntax:Studies in Honor of Yen Hui Audrey Li. 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22:17-76.
    [14] 郭杰,贺阳. 现代汉语小句限定性衰减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2(1):144.
    [15] 曹道根. 再论汉语是否有限定与非限定区分[J]. 当代语言学,2018,20(1):19-39.
    [16] 何伟,仲伟. 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汉语小句的限定与非限定之分[J]. 外语教学,2017,38(5):7-12.
    [17] 何伟,仲伟. 英汉限定小句体现形式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141-149.
    [18] CAFFAREL A,Martin R & MATTHIESSEN C. Introduction:systemic functional typology [C] // CAFFAREL A,MARTIN R & MATTHIESSEN C. Language Typology: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Amsterdam:Benjamins,2004:1-76.
    [19] 王勇,徐杰.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J]. 外国语,2011,34(3):40-48.
    [20] HALLIDAY K & Matthiessen C.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andon,New York:Routledge,2014.
    [21] 张玉波,杨炳钧. 小句极性的元功能归属[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51(2):225-238,320.
    [22] 张玉波. 英语小句限定的功能语言学再描写[D]. 重庆:西南大学,2016.
    [23] 全永百. 英语情态助动词有无时态形式?[J]. 现代外语,1993,1:45-49.
    [24] 张玉波,杨炳钧. 限定系统的功能语言学再描写[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48(4):522-534,639-640.
    [25] HALLIDAY K & Matthiessen C.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 [M]. London:Cassell,1999.
    [26] 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7] 杨悦. 汉语“V+着”的否定形式研究[J]. 汉字文化,2020(16):17-19.
    [28] 刘月华,潘文,娱韡.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9] 黄立鹤. 汉英完成体标记“有”与HAVE之语法化对比考察[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9,25(12):94-97. doi: 10.3969/j.issn.1000-5757.2009.12.094
    [30] 石毓智. 汉语的领有动词与完成体的表达[J]. 语言研究,2004(02):34-42.
    [31] ZIPF K.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 [M]. Cambridge:Addison-Wesley,1949.
    [32] GRICE P. Further notes on logica and conversion [C] // COLE P & MORGAN L. 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41-58.
    [33] MARTIN R.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A Next Step into the Theory — Axial Relations [M]. 王品,朱永生,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4] 石毓智. 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J]. 中国社会科学,1992(6):183-201.
    [35] HALLIDAY K & MCDONALD E. Metafunctional profile of the grammar of Chinese [C] // CAFFAREL A,MARTIN R & MATTHIESSEN C. Language Typology: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Amsterdam:Benjamins,2004:305-396.
  • 加载中
图(5)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72
  • HTML全文浏览量:  90
  • PDF下载量:  2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9-20
  • 刊出日期:  2024-08-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