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亲子互动中儿童指称类修正的会话分析研究

董博宇

董博宇. 亲子互动中儿童指称类修正的会话分析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3): 277-28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10093
引用本文: 董博宇. 亲子互动中儿童指称类修正的会话分析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3): 277-28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10093
DONG Boyu. The Referential Repair in th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 Conversation Analysi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39(3): 277-28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10093
Citation: DONG Boyu. The Referential Repair in th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 Conversation Analysi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39(3): 277-28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10093

亲子互动中儿童指称类修正的会话分析研究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10093
基金项目: 2022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儿童修正能力发展的会话分析研究”(编号:QDSKL2201246);2022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国产亲子动画片中儿童利他行为的会话分析及其家庭教育价值研究”(编号:L2022Z06170436);青岛市教学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师幼互动中幼儿社会行为多模态会话分析研究”(编号:QJK2022C0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董博宇(1979—),女,吉林长春人,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

  • 中图分类号: H030

The Referential Repair in th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 Conversation Analysis Perspective

  • 摘要: 修正是一种常见的交流机制和交际现象,是维护交际延续性与实现交际者之间互解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四名汉语儿童(2.4~5.5岁)约20小时真实自然的家庭录像,析出24例儿童指称类修正,运用会话分析的方法描写成人发起−儿童修正这一具体会话修正路径。研究发现儿童始发行为中指称类修正的修正源为代词错置或代词缺失;成人发起修正的主要手段包括开放类修正发起、特定类修正发起以及理解验证类修正发起;儿童在执行修正时采用替代方式以及重复伴随手势的方式。虽然学龄前儿童尚处于语言习得的过程当中,但是儿童在修正中展示出较强的标定修正源,调用语言资源与具身资源澄清指称问题的修正能力。

     

  • 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纲要新增设了“儿童与家庭”领域,强调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学界也更加关注家庭中的儿童语言研究和语言教育问题[1]。然而儿童互动能力的研究,尤其是家庭语境下儿童互动能力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2]。儿童修正能力是儿童语言运用能力与互动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测量儿童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3]162。目前儿童修正能力的研究以语料库定量研究为主[4],概述儿童修正发起与修正回应的发展状况,对于儿童特定类型的修正尤其是指称表达引发的理解类修正的研究关注较少。指称是语言学的核心概念[5],儿童的指称表达是其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及互动能力综合发展的结果,儿童指称歧义引发的交际问题数量较多[6],但是对其专门的研究却十分少见。基于此,本文运用会话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观察亲子互动中儿童指称表达修正的视频片段,描写儿童指称表达问题的类型,分析家长如何协助儿童澄清指称表达问题以完成交际。

    从修正源的类型来看,指称类修正一般引发互动中理解的问题(understanding problem)[7]。指称表达的理解与当下的语境密切相关[8],当语境中存在多个可能的指称对象时,指称表达就有可能产生理解的问题[9]。Schegloff [10]发现当人称指示表达的形式(form)与其在会话中出现的位置(position)产生错配(mismatch)时会引起交际中理解的问题。他人发起-自我修正常被用于处理指称表达引发的互解(intersubjectivity)问题[11],自我修正的方式常选择替代(replace),即用指示更为清晰的表达替代前续话轮中引起指称歧义的表达(例如用名词替换前面话轮中的代词)。

    儿童指称类修正的研究成果散见于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言语能力研究及儿童语言习得三个领域。Corrin[12]研究了母亲发起的幼儿修正,认为成人的修正不仅有助于解决当下的互解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儿童语言习得。Clark[13]发现儿童常用补充或者替换手段修正指称(人称代词或地点指示表达)模糊的问题。马博森等发现汉语6~7岁儿童指称类修正经常出现在引入话语实体和续谈话语实体的语境中[6],后续研究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发现儿童的指称类障碍以及与指称相关的非语言障碍约占修正类型的1/3[14]

    作为儿童互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修正能力在修正的请求与修正的回应方面均取得了一些发现,但是将修正机制的三项构成要素(修正源、修正发起及修正执行)综合考查的研究并不多见。汉语儿童修正研究中对话语料多采用实验诱导法或者半结构访谈方法[15],采用真实自然的家庭亲子互动语料的研究较少。修正机制构成三要素的划分标准繁杂且不统一,直接影响后续对修正现象的编码以及定量研究结果的讨论[16]。虽然语料来自视频录像,但是修正的研究聚焦语言资源,亲子互动中参与修正机制的具身资源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17]。基于此,本文选取汉语家庭亲子互动的真实自然视频,运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描写儿童指称类修正机制,具体包括归纳儿童指称类修正修正源的类型,总结家长发起修正的技巧,探索儿童如何运用语言资源与具身资源尝试解决互动中理解的问题。

    本研究收集并观察了四组家庭的亲子自然会话视频,视频总时长约20小时。录制视频时并未明确具体的研究议题,最大限度保障语料收集的真实性与自然性。亲子互动语料中儿童与家长情况如表1所示。依据会话分析的语料转写规范[18]转写亲子互动视频,析出指称类修正序列共24例。

    表  1  亲子互动语料信息
    儿童编码性别与成人关系录制年龄/岁主要场景视频总长/小时
    K1父女/母女[2.4~2.7]游戏 用餐6.5
    K2父女[3.6~3.7]游戏 用餐1
    K3母子/父子[3.5~4.10]游戏 聊天6.5
    K4母子/父子[5.1~5.5]游戏 用餐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会话分析[19]ix研究方法发端于微观社会学[20],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儿童互动能力研究[21]。会话分析方法通过收集真实自然的互动语料,从交际者视角出发,以互动中的社会行为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细致观察并描写交际者如何执行并识别交际中的社会行为[22]。会话分析的常用分析方法包括无动机观察法(unmotivated observation)[23]和下一话轮验证法(next-turn proof procedure)[24]。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被广泛用于揭示交往互动的动态过程,因此适合本研究探索儿童在亲子互动中如何动态识别交际中与指称相关的互解的问题,如何在成人的帮助下使用多种资源来解决互解的问题。

    本研究中指称类修正会话序列分为最简修正序列(minimal repair sequence)和非最简修正序列(non-minimal repair sequence)[25]。最简修正序列由三个话轮构成,分别为修正源、修正发起和修正执行,语料中的修正序列均为后一话轮修正(next turn repair)[26]。例1是最简修正序列,例2是非最简修正序列,前者儿童话轮中的修正源产生了互解的问题,暂停了会话的延续性,成人修正发起,儿童执行修正之后,会话互解的问题得以解决,会话继续。后者包含多个修正源(cascading trouble)[27],即首个修正源修正之后,互解的问题并未得以充分解决,修正执行成为了新的修正源,引发了后续的再次修正。

    例1它没渴 [LQY-XX-玩玩具1-10:08-10:40]

    1 A1:  现在-现在还渴吗,

    2 K1:  °嗯°

    3 A1:  还渴,

    4 K1:  ((眼睛看向右侧的玩具饮水机))

    5 A1:  还渴你-=

    6 K1:  =它没渴.  T−1

    7 A1:  没渴,   T−0

    8 K1:  它:   T+1

    9 A1:  那你-谁渴你渴吗,

    例1节选会话片段之前父女在玩喂水的游戏,父亲拿着玩具杯给女儿喂完水之后,发起了第1行的询问。女儿在第2行回应之后引发了父亲第3行的重复以及第5行的行为,父亲第5行的话轮可能是建议,但是被女儿第6行的话轮打断(见图1)。父亲在第7行发起了修正,展示出父亲在理解女儿前一话轮中的指示表达“它”出现了问题。女儿第8行是修正的执行,虽然此时女儿仍旧重复了第6行的指示表达“它”,但是这里女儿的具身资源(女儿双手水平前伸,同时眼睛看向父亲)澄清了父亲对前一话轮中“它”指代不清的困难(见图2)。第9行父亲的话轮展示出指称类修正的完成。

    图  1  K1第6行话轮的手势
    图  2  K1第8行话轮的手势

    例2 捡那个[WYF-CC-吃零食-10:20-10:25]

    1 K2:  爸爸再[给我捡那个. T−1

           [((食指指向地面))

    2 A2:  捡哪个,       T−0

    3 K2:  那个.        T+1/T−1

    4 A2:  那个,        T−0

    5 K2:  嗯.         T+1

    6 A2:  为啥捡它了?

    例2节选会话片段之前女儿正在剥桔子,而且一边剥一边把桔子皮扔到茶几上和地面上。第1行之前女儿剥完桔子皮扔到了茶几上,短暂沉默之后,女儿发起了第1行的请求行为。父亲在第2行发起了修正,展示出父亲在理解第1行女儿的话轮时产生了问题(见图3)。在第3行女儿修正执行完成之后(见图4),会话的延续性(progressivity)依旧搁置[28]15[29]。父亲在第4行再次发起修正,将女儿第3行的话轮处理为修正源,展示出女儿第3行的修正不够充分,第6行父亲的话轮延续了之前搁置的会话,展示出指称类修正的完成。

    图  3  A2 第 2 行话轮的眼神
    图  4  K2 第 3 行话轮的手势

    本节我们围绕修正机制的构成要素来描写儿童指称类修正中修正源的类型、成人修正发起的类型和儿童执行修正的互动资源。

    (1) 修正源

    本文讨论的指称类修正属于理解的问题,即成人无法理解儿童话轮中某一指称表达。语料发现指称类修正的修正源可以分为两类:第一,代词错置[30];第二,代词缺失。例3中的修正源为代词错置类,例4中的修正源为代词缺失类。

    例3 黄瓜[LQY-XX-外出晚餐-29:42-29:50]

    1 K1:  妈妈(那)甜吗?

    2 A1:  [嗯:.

       [((点头))

    3 K1:  [那个辣吗?      T−1

       [((手指指向前方))

    4 A1:  哪个?        T−0

    5 K1:  那个[脆脆的(°东西°). T+1

    6 A1:     [((食指弯曲指向自己的嘴里))

    7 A1:  不辣.[黄瓜.

          [((拿给女儿))

    例3节选会话片段之前母亲正在吃黄瓜条,母亲在第2行回应之后,将剩余的黄瓜条放入口中,此时手里已经没有食物了。女儿在第3行发出了询问(见图5),女儿的询问引发了母亲第4行的修正发起,母亲的修正发起展示出其理解女儿在第3行话轮中的指示代词“那个”出现了困难。女儿在第3行话轮中的指示代词“那个”处于话轮起始位置,“那个”似乎是回指前话轮中的某一实体。但是前话轮中并未有明确的实体(见图6),此时引发母亲发起修正的是代词错置类修正源。

    图  5  K1 第 3 行话轮的手势
    图  6  A1 第 6 行话轮的手势

    例4 啥崩的[WYF-CC-吃零-09:18-09:30]

    1 K3:  哎,(.)崩[的我.  T−1

           [((手指擦了下鼻子))

    2 A3:  啥崩的你,     T−0

    3 K3:  ((扔桔子皮))

    4 K3:  [桔子.       T+1

       [((手指碰了下鼻子))

    5 A3:  桔子崩的你?

    例4节选会话片段之前女儿在剥桔子皮吃桔子,女儿剥桔子皮时被里面的汁液崩到了鼻子,发出了第1行的话轮(见图7)。父亲在第2行修正发起展示出其对于女儿第1行话轮理解存在问题,其中“啥崩的你”中的疑问代词“啥”标定出特定的修正源即第1行“崩”的主语缺失,例4是代词缺失引发的理解的问题。

    图  7  K3第1行话轮的动作

    (2) 成人的修正发起

    他人修正发起从序列结构上看属于前件补充型中扩展(post-first)[31]59,其出现是成人为了解决儿童前一话轮引发的互解的问题。语料显示成人修正的发起主要有三种类型,依据其对修正源标定清晰程度由低到高 [32]138可分别为:开放类修正发起(open class repair initiation)、特定类型修正发起(category-specific repair initiation)以及理解验证类修正发起(candidate understandings repair initiation)[33]

    开放类修正发起

    例5 医护箱[ZYH-GG-喝药-09:14-09:17]

    1 K4:  妈妈你看   T−1

    2 A4:  ((看向前方))

    3 A4:  啥了,     T−0

    4 K4:  那嘛.     T+1

    例5节选会话片段之前母子正在闲聊,儿子转头之后盯着面前的某一物品,发起了第1行的指令行为(见图8),母亲在第2行看向前方之后发起了第3行的修正。母亲第3行的话轮属于开放类修正发起,一般用于解决互动中听的问题或者理解的问题[34]。第2行母亲转头看的动作是对儿子第1行指令行为的回应,展示出母亲此时听清了儿子第1行的内容。因而第3行“啥了”(见图9)展示出母亲理解儿子第1行话轮出现了问题,结合儿子第1行的话轮设计,此处的修正源属于代词缺失[35]。第1行话轮设计中及物动词“看”的宾语并未出现在第1行的话轮中,虽然儿子转头以及眼神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但是其仅仅表明儿子让母亲看的是前方的某一物品,并没有明确表达是何种物品。儿子第4行的话轮设计“那”是对第1行修正源代词缺失的补全,话轮末尾的语气词“嘛”似乎展示出儿子对母亲不能识别自己指称对象的不满[36]

    图  8  K4 第 1 行话轮后的手势
    图  9  A4 第 3 行话轮的眼神

    特定类型修正发起

    例6 谁和谁[ZYH-GG-讨论战争-00:36-01:10]

    1 K4:  稍-稍-稍后他们

    2     .h稍后他们两个再-再-再一起去. T−1

    3     (0.2)

    4 A4:  啊谁和谁一起去?        T−0

    5 K4:  C-C国还有B 嘛.        T+1

    6 A4:  哦:就说是.h先让A国去了.

    7 K4:  嗯

    例6节选会话片段之前母子二人谈论A国与B国之间的战争,C国作为B国的盟友帮B国打仗。母亲在第4行修正的发起展示出母亲将儿子第1行的话轮处理为修正源,此处修正源属于代词错置类。母亲在第4行选择特定类型的修正发起,话轮设计使用疑问代词“谁和谁”表示出母亲无法充分理解儿子在第1行中的“他们”或第2行中的“他们两个”的具体指代对象(见图10)。儿子在第5行以专有名词“C国还有B”执行修正,列举了第1行第三人称复数代词的指称对象,完成了修正(见图11)。

    图  10  K4 第 2 行话轮的动作
    图  11  A4 第 4 行话轮的动作

    理解验证类修正发起

    例7叉子[DBY-ZZ-吃饭-18:10-18:34]

    1 K3:  这是干什么的呀? T−1

    2 A3:  这个吗?     T−0

    3 K3:  这个.     T+1

    例7节选会话片段之前母子正在吃饭,儿子在第1行发起询问,同时用勺子指向母亲一侧桌上某个餐具,此时母亲面前餐桌上的餐具从左到右依次为勺子、叉子和筷子(见图12)。母亲在第2行的修正发起展示其对于理解儿子第1行话轮的困难,母亲修正发起的话轮设计“这个吗”(见图13)标识出母亲无法理解儿子询问的问题源是第1行的指示代词“这”。儿子第1行话轮属于代词错置类修正源,母亲在第2行以一般疑问句发起修正,相较于例5的开放类修正以及例6的特定类型修正发起,展示出母亲对第1行指示代词“这”所指事物占有相对较高的知识状态。

    图  12  K3 第 1 行话轮左手手势
    图  13  A3 第 2 行话轮左手手势

    (3) 儿童修正的执行

    修正执行是修正操作(operation)中最后一环,用于解决互解中的问题。亲子互动中儿童修正的执行展现出儿童尝试解决指称模糊的努力,可分为修正成功与修正失败两类,例8~例10都为修正成功,例11为修正失败。与成人修正执行类似,儿童常用替代执行修正,而与成人修正执行不同,儿童执行指称类修正时常使用“手势+重复”的方式。

    替代

    例8棒冰[ZYH-GG-喝药-02:44-02:52]

    1 K4:  爸爸给我买八个牛奶[.h给他买十二个[这:                    T−1

                [((松开手走向前方转             身用手指向物品))

    2 A4:          [((向前走)) [((转身回             头看向孩子))

    3 A4:  啥了,[((手指向孩子方向))    T−0

    4 K4:  [饮料            T+1

    5 A4:  [啊啊那个,

       [((低头))

    例8中母亲在第3行修正的发起展示出母亲在理解儿子在第1行的话轮执行的行为产生了困难。受制于会话的偶然性(contingency),母亲此时恰巧转身背对着儿子,未能看到儿子手指指向的物品(见图14)。第1行的问题源属于代词错置,其指示代词“这”出现在始发行为,母亲无法识别出其具体的指称对象。儿子在第4行使用名词替代了第1行话轮中的指示代词“这”之后,母亲在第5行展示出知情状况的变化。儿子在第4行的话轮成功执行了母亲发起的指称类修正。使用名词替换代词是澄清指称类修正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儿童还经常使用涉手类具身资源[37]强化指称表达的可识别性,如例9。

    图  14  K4 第 1 行牛奶后动作与眼神

    手势+重复

    例9 它害怕[LQY-XX-玩玩具1-10:45-10:53]

    1 K1:  它害怕.        T−1

    2 A1:  谁害怕,        T−0

    3 K1:  它害怕黑猫      T+1/T−1

    4 A1:  谁? Joe Joe害怕黑猫?  T−0

    5 K1:  °嗯°         T+1

    6 A1:  啊.那你让它离着猫稍微远一点儿.

    例9节选会话片段之前父亲正在陪女儿玩游戏,女儿发出了第1行的话轮之后(见图15)父亲在第2行发起修正,话轮设计中的“谁”展示出父亲在理解女儿在第1行话轮中的代词“它”所指称对象时出现了困难,这类修正源属于代词错置。女儿第3行的修正并未像例8一样选择的是替代手段,而是采取了复合的修正手段。女儿首先重复了第1行的话轮“它害怕”,但是同时也使用具身资源(抓住玩偶靠近自己身体内侧)向父亲传递“它”的具体指称对象(见图16)。第3行与第1行的话轮设计对比发现,女儿补充了第1行之前未出现的“害怕”的宾语“黑猫”。女儿在第3行的复合修正手段展示出女儿为了提升父亲对第1行的理解所付出的努力。父亲作为听话人在女儿第3话轮完成之后,在第4行发起第二轮修正,话轮设计首先选用疑问代词“谁”之后立即使用专有名词“Joe Joe” 替代女儿第3行话轮中的代词“它”,同时重复了女儿第3行的话轮,向女儿寻求确认。在得到女儿在第5行的确认回应之后,成功执行了修正。

    图  15  K1 第 1 行话轮手势
    图  16  K1 第 3 行手势和眼神

    手势

    例10 芋头[LQY-XX-外出晚餐-19:38-19:47]

    1 K1:   那个( )-那个辣吗?  T−1

    2 A1m:  ((眼睛看向指示方向))

    3 A1m:   哪个?        T−0

    4 K1:   那个.        T+1/T−1

    5 A1m:   这个?       T−0

    6 K1:   嗯~         T+1

    7 A1f:   这?=        T−0

    8 A1m:   =这个?       T−0

    9 K1:   °嗯.°        T+1

    10 A1f:   不辣,[芋头不辣.[你吃吧.

    11 A1:   [不辣.这是[芋头.

    例10的会话片段节选自一家三口吃午饭的视频,女儿在第1行发起询问,询问的同时右手食指指向餐桌上母亲面前的某一食物(见图17)。母亲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望去,之后发起了第3行的修正。此处修正的修正源属于代词错置,母亲面前有多个食物,女儿的手势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但不够充分,无法明晰代词“那个”所指的对象。母亲在第3行修正发起的话轮设计为特定类修正发起,其中疑问代词“哪个”展示出母亲将女儿在第1行话轮中的指示代词“那个”所指称的对象作为自己理解问题的修正源。女儿在第4行话轮重复了第1行话轮中的指示代词“那个”,同时右手食指继续指向前方的某个食物(见图18),但是母亲此时仍旧不能充分识别出女儿所指的“那个”食物究竟是何种食物。母亲在第5行发起了可能的理解,猜测“那个”是自己面前的“这个”食物,但是女儿在第6行以曲折调的叹词“嗯”予以否认回应[38]。女儿在第6行否认的同时右手食指继续指向食物(见图19),第7行与第8行是父母分别对女儿的指称对象给出了可能的理解,在第9行得到女儿的确认之后,父母分别在第10行和第11行回应了女儿在第1行的询问。父母在第10行和第11行的回应行为展示出在多次尝试之后,交际者终于解决了互解的问题,明确了女儿第1行“那个”的指称对象,成功完成了修正。

    图  17  K1 第 1 行手势
    图  18  K1 第 4 行手势和眼神
    图  19  K1 第 6 行手势

    修正失败

    例11口渴了[LQY-XX-玩玩具1-06:23-06:59]

    1 A1:  对.这就叫把玩具收起来.

    2     知道了吗?

    3 K1:  °嗯.°

    4 K1:  ((眼睛看向左侧))

    5 K1:  它们(.)口渴了.  T−1

    6 A1:  谁口渴了.   T−0

    7 K1:  [((挪走玩具箱,打开抽屉))

    图  22  K1 第 8 行的动作

       [它们-它们一家人都渴-口(.)渴了.(.)

    8     我要[拿出冷水杯给他们接一趟-杯水:.

           [((拿出水杯,推上抽屉,转身))

    9 A1:  嗯:.

    例11节选会话片段之前,父亲正在教导女儿收拾玩具。女儿说出第5行的话轮时,其眼神是看向正前方的玩具箱,右手抓着自己的玩具小熊(见图20)。父亲在第6行发起了修正,其话轮设计中的“谁”展示出父亲在理解女儿第5行话轮中的指示代词“它们”时出现了问题,第5行的修正源为代词错置类。与之前成功修正的例子不同,女儿第7行和第8行并未暂停会话的延续性,而是继续之前的活动。第7行女儿的话轮设计虽然部分重复了其第5行的第三人称复数代词“它们”,通过自我修正插入(inserting)了“一家人”的信息[39],但是其具身资源(见图21)并未提供充分信息来表明代词“它们”指称的对象。对比例11与例1,这种差异更加明显。例1为成功修正的例子,女儿的具身资源(双手向前)澄清了代词的指称对象。反观例11,女儿在第7行说出代词“它们”以及复指代词“它们一家人”时其动作是在挪走玩具箱(见图22),这些具身资源并未解决父亲理解的问题。

    图  20  K1 第 5 行的动作
    图  21  K1 第 7 行的动作

    第7行话轮末尾处有短暂的停顿,父亲作为听话人此时也没有利用这个机会来再次发起修正。父亲没有再次发起修正似乎展示出此处的短暂停顿为话轮内部的停顿,女儿第7行的话轮并未到话轮转换相关的位置。整体考查女儿第7行与第8行的话轮,似乎展示出女儿的第一个TCU为发现问题“口渴”,第二个TCU为解决问题“接水喂水”。女儿第8行话轮结束之后,父亲仍旧没有利用这个机会再次发起修正,而是对女儿第8行告知自己解决问题方案的回应。至此,父亲与女儿似乎共同放弃了之前对于“它们”究竟指称为何的讨论。例11中女儿第5行指称不清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像例9与例10一样在成人的合作下以名词替换代词成功完成修正。例11中的交际双方似乎共同展示出容忍互解问题的非精确性,优先会话的延续性,而非澄清指称的问题,或许此处第7行不充分的澄清在交际双方看来已经能够满足当下互动的需求了[40]

    本文描写了亲子互动中儿童话轮中指称类修正机制,发现儿童话轮中指称修正的修正源主要包括代词错置与代词缺失,成人通过开放类发起,特定类型发起和理解验证类发起协助儿童完成修正。英语儿童发展研究发现,儿童的认知能力限定了指称表达的准确性[41],汉语儿童故事讲述中,幼儿(4~5岁)在指称机制尚未成熟时,倾向使用表示定指的指示代词来指称对象[42-43],儿童对指示语识解能力与年龄成正比[44]。虽然学龄前儿童指称语用能力处于发展过程中,但是在亲子互动中,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从2岁左右开始已经展示出较强的指称修正能力。

    亲子互动中成人发起修正既能解决当下互动中的互解问题,同时也具有教育功能。首先,促进语言习得。修正的发起展示出成人理解儿童话轮的困难,督促儿童意识到自己表达中的语法规则使用错误以及词汇不足等问题,促进儿童语法规则与词汇的习得[3]。其次,促进互动机制习得。修正能力是互动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子互动的修正可以提供儿童如何识别修正源,如何发起修正,如何处理修正,提升交际的有效性,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促进国家人口素质的提升[45]

    转写体例说明:
    (0.6)沉默时长,单位为秒。若沉默出现在话轮转换相关处,则会在客观测量的时长基础上减去话轮转换的一般间隔0.2秒;
    (.)小于0.2秒的短暂沉默;
    =表示前后话语的紧密衔接。一般成对出现,一个在转写中一行话的末尾,另一个在一行的开头。单独使用时常用在话轮转换相关处,表示新话轮构建单位的骤然增加;
    ( )表示可能的发音;
    °°表示轻音;
    [
    [
    用于不同交际者的话轮,标记重叠开始位置;
    .?,“.”表示降调;“?”表示升调;“,”表示声调较平或略微上升;
    我-“-”表示声音的突然中断;
    是:::“:::”表示音节的拖长,每一个“:”一般代表0.1~02秒的拖长;
    特色下划线表示强调的说话方式,包括响度增加或音调升高;
    .hhh吸气音,一个“h”代表0.1~0.2秒;
    (( ))(( )) 双括号内为研究者给出的描述,而非对交际的如实转写;
    威:/九:交际者标签,通常一个话轮对应一个标签;
    ~表示曲折调;
    方框内文字阴影内文字为提醒读者注意的内容。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  转写格式见文后“转写体例说明”,后同。
    2)  文中修正源、修正发起与修正执行分别用T−1、T−0和T+1来标注。
    3)  文章所有图片均为团队所收集语料的截图,为保护交际者隐私,对图片做了处理。
    4)  女儿第1行的话轮或许是惊讶时的自言自语,但是这种自言自语(response cries)在当下父亲听来是有互动功能的。
    5)  虽然从句法规则来看,第1行话轮中的“他”也可能成为问题源,但是第三人称代词“他”并未成为母亲理解困难的问题源。这里的“他”是回指主语“爸爸”,是代词使用的偏误,符合语法的表达应为“他自己”。
    6)  A1m指儿童K1的母亲,A1f指儿童K1的父亲。
  • 图  1  K1第6行话轮的手势

    图  2  K1第8行话轮的手势

    图  3  A2 第 2 行话轮的眼神

    图  4  K2 第 3 行话轮的手势

    图  5  K1 第 3 行话轮的手势

    图  6  A1 第 6 行话轮的手势

    图  7  K3第1行话轮的动作

    图  8  K4 第 1 行话轮后的手势

    图  9  A4 第 3 行话轮的眼神

    图  10  K4 第 2 行话轮的动作

    图  11  A4 第 4 行话轮的动作

    图  12  K3 第 1 行话轮左手手势

    图  13  A3 第 2 行话轮左手手势

    图  14  K4 第 1 行牛奶后动作与眼神

    图  15  K1 第 1 行话轮手势

    图  16  K1 第 3 行手势和眼神

    图  17  K1 第 1 行手势

    图  18  K1 第 4 行手势和眼神

    图  19  K1 第 6 行手势

    图  22  K1 第 8 行的动作

    图  20  K1 第 5 行的动作

    图  21  K1 第 7 行的动作

    表  1  亲子互动语料信息

    儿童编码性别与成人关系录制年龄/岁主要场景视频总长/小时
    K1父女/母女[2.4~2.7]游戏 用餐6.5
    K2父女[3.6~3.7]游戏 用餐1
    K3母子/父子[3.5~4.10]游戏 聊天6.5
    K4母子/父子[5.1~5.5]游戏 用餐6
    下载: 导出CSV
    转写体例说明:
    (0.6)沉默时长,单位为秒。若沉默出现在话轮转换相关处,则会在客观测量的时长基础上减去话轮转换的一般间隔0.2秒;
    (.)小于0.2秒的短暂沉默;
    =表示前后话语的紧密衔接。一般成对出现,一个在转写中一行话的末尾,另一个在一行的开头。单独使用时常用在话轮转换相关处,表示新话轮构建单位的骤然增加;
    ( )表示可能的发音;
    °°表示轻音;
    [
    [
    用于不同交际者的话轮,标记重叠开始位置;
    .?,“.”表示降调;“?”表示升调;“,”表示声调较平或略微上升;
    我-“-”表示声音的突然中断;
    是:::“:::”表示音节的拖长,每一个“:”一般代表0.1~02秒的拖长;
    特色下划线表示强调的说话方式,包括响度增加或音调升高;
    .hhh吸气音,一个“h”代表0.1~0.2秒;
    (( ))(( )) 双括号内为研究者给出的描述,而非对交际的如实转写;
    威:/九:交际者标签,通常一个话轮对应一个标签;
    ~表示曲折调;
    方框内文字阴影内文字为提醒读者注意的内容。
    下载: 导出CSV
  • [1] 李宇明. 为了儿童−“儿童语言研究”专栏主持人语[J]. 语言文字用,2021(4):36-37.
    [2] 陈新仁. 国外儿童语用发展研究述评[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2):38-41.
    [3] NINIO A & SNOW C E. Pragmatic Development: Essays in Developmental Science [M].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4] 周兢,张义宾. 基于汉语儿童语料库构建的儿童语言发展测评系统[J]. 学前教育研究,2020(6):72-84.
    [5] 陈平. 语言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称”问题研究[J]. 当代修辞学,2015(3):1-15.
    [6] 马博森,倪文君,曾小荣. 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他发自我修正策略对比研究[J]. 语言战略研究,2021,6(6):23-32.
    [7] SCHEGLOFF E A. The relevance of repair to syntax-for-conversation [C] // GIVON T. Syntax and Semantics: Discourse and Syntax.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 261-286.
    [8] 许余龙. 英汉指称词语表达的可及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321-328.
    [9] SIDNELL J. Repairing person reference in a small Caribbean community [C] // ENFIELD N J & STIVERS T. Person Reference in Interaction: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81-308.
    [10] SCHEGLOFF E A. Some practices for referring to persons in talk-in-interaction: a partial sketch of a systematics [C] // FOX B A. Studies in Aaphora. Amsterdam: John Benjamin, 1996: 437-485.
    [11] HERITAGE J. Intersubjectivity and progressivity in person (and place) reference [C] // ENFIELD N J & STIVERS T. Person Reference in Interaction: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55-280.
    [12] CORRIN J. Hm? What? Maternal repair and early child talk [C] // GARDNER H & FORRESTER M A. Analysing Interactions in Childhood: Insights from Conversation Analysis. Chichester: Wiley-Blackwell, 2010: 23-42.
    [13] CLARK E V. Conversational Repair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J]. Discourse Processes, 2020, 57(5-6):441-459. doi: 10.1080/0163853X.2020.1719795
    [14] 程燕华,马博森.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会话修正行为对比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22(2):28-36.
    [15] 程璐璐,尚晓明,许文胜. 基于发展语用学的学龄前儿童会话能力发展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44(2):118-126.
    [16] 杨金焕,郑荔,盛欐. 成人与同伴在4~5岁儿童会话能力发展中的作用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2018(1):49-63.
    [17] 曾小荣,马博森. 物体指称行为中涉手模式与指称语的互动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41(1):60-73.
    [18] JEFFERSON G. Glossary of transcript symbols with an introduction [C] // LERNER G. Conversation Analysis: Studies from the First Genera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4: 13-31.
    [19] SACKS H. Lectures on Conversation [M].Oxford: Blackwell, 1995.
    [20] YU G. Converastion Analysis [C] // CHEN X & WU D D. East Asian Pragmatics: Commonalities and Varia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2023: 20-25.
    [21] GARDERN H & FORRESTER M A. Analysing Ineraction in Childhood: Insights from Conversation Analysis [C]. West Sussex: John Wiley & Sons Ltd, 2010.
    [22] 吴亚欣,于国栋. 为会话分析正名[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0(1):85-90.
    [23] SCHEGLOFF E. A. Confirming allusions:toward an empirical account of action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6, 102(1):161-216. doi: 10.1086/230911
    [24] HOEY E M & KENDRICK K H. Conversation analysis [C] // de GROOT M B A & HAGOORT P.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inguistcs and the Neurobioglogy of Langauge: A Practical Guide. NJ: John Wiley & Sons, 2017: 151-173.
    [25] KENDRICK K H. Other-initiated repair in English [J]. Open Linguisitics, 2015, 1(1):164-190.
    [26] SCHEGLOFF E A. When “Others” initiate repair [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0, 21(2):205-243. doi: 10.1093/applin/21.2.205
    [27] LERNER G H & KITZINGER C. Research at the Intersection of Reference and Repair: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J].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2012, 45(2):111-115. doi: 10.1080/08351813.2012.673371
    [28] SCHEGLOFF E A. 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Interaction: A Primer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9] 于国栋,吴亚欣. 阻抗诊疗建议的会话常规研究[J]. 现代外语,2022,45(1):17-28.
    [30] SCHEGLOFF E A. On dispensability [J].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2004, 37(2):95-149. doi: 10.1207/s15327973rlsi3702_2
    [31] 于国栋. 什么是会话分析[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22.
    [32] 于国栋. 会话分析[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33] DREW P. ‘Open’ class repair initiators in response to sequential sources of troubles in conversation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7, 28(1):69-101. doi: 10.1016/S0378-2166(97)89759-7
    [34] SVENNEVIG J. Trying the easiest solution first in other-initiation of repair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8, 40(2):333-348. doi: 10.1016/j.pragma.2007.11.007
    [35] ROBINSON J D. What “What?” Tells us about how conversationalists manage intersubjectivity [J].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2014, 47(2):109-129. doi: 10.1080/08351813.2014.900214
    [36] 强星娜. 知情状态与直陈语气词“嘛”[J]. 世界汉语教学,2008(2):54-63.
    [37] 曾小荣,马博森. 物体指称行为中的涉手模式分析[J]. 当代语言学,2015,17(3):331-347.
    [38] 殷治纲, 李爱军. “嗯”、“啊”类话语标记研究[C] //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新加坡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武汉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 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新加坡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武汉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2007: 736-740.
    [39] SCHEGLOFF E A. Ten operations in self-initiated, same-turn repair [C] // HAYASHI M, RAYMOND G & SIDNELL J. Conversational Repair and Human Understand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41-70.
    [40] RHYS C S. Choosing not to repair :sorry as a warrant for interactional progress [J].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2013, 46(1):84-103. doi: 10.1080/08351813.2012.726887
    [41] KARMILOFF-SMITH A.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 from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J].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 1985, 1(1):61-85. doi: 10.1080/01690968508402071
    [42] 宋宜琪,梁丹丹. 角色等级影响下汉语儿童故事讲述任务中指称引入的发展研究[J]. 语言科学,2022,21(3):289-300.
    [43] 周文娟. 故事、话语和叙事语义语法考辩[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3):272-280.
    [44] 滕达,程璐璐. 认知关联视域下图文语境中儿童指示语的语用识解[J]. 外语学刊,2022(5):104-111.
    [45] 于晖,宋金戈. 多模态视角下儿童绘本生态意义的社会符号建构[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6):667-676.
  • 期刊类型引用(0)

    其他类型引用(1)

  • 加载中
图(22)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63
  • HTML全文浏览量:  246
  • PDF下载量:  28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11-21
  • 刊出日期:  2023-06-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