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hree-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Xi Jinping’s Views on Talents in the New Era
-
摘要: 习近平人才观科学回答了做好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内涵、逻辑和实践三个维度对其全面透视有利于准确把握习近平人才观的理论精髓与核心要义。从内涵维度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及建设现代化人才强国构成了习近平人才观的基本内涵。从逻辑维度看: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及现实逻辑是习近平人才观生成的逻辑理路。从实践维度看:以科教兴国战略为主线,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以人才强国战略为统领,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着力点,走自主创新之路;以文化强国建设为契机,营造人才工作良好环境,是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人才观的有效路径。Abstract: Xi Jinping’s outlook on talents scientifically answered a serie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questions about the party’s talent work in the new era.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on it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onnotation, logic and practice is conducive to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theoretical essence and core of Xi Jinping’s outlook on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notati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Xi Jinping’s concept of talents is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party’s management of talents, gather tal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use them, and build a modern talented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historical logic and realistic logic are the logical ways in which Xi Jinping’s outlook on talents is generated. From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take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s the main line, 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talent development; take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with talents as the command, and create a new situation in talent work; focus on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nd take the road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ake the opportunity of building a culturally strong country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alent work is an effective way to fully implement Xi Jinping’s views of talents in the new era.
-
人才工作既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关键组成部分,也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百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是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的最重要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迫切呼唤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大量涌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7的伟大号召。因此,本文试图在新时代视域下,从内涵、逻辑和实践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习近平人才观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这不仅有利于深刻领悟习近平人才观的思想主旨和理论精髓,而且还为我们进一步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行动指南。
一. 内涵维度:习近平人才观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怎样使用和评价人才等重大课题进行了不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习近平人才观不仅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当今中国应该坚持和遵循什么样的中国特色人才发展战略,而且还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的行动指南。
一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习近平人才观的政治基础
政治基础是事关人才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底线问题,也是党和人民在人才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立场的根本原则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实现人才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根本性的政治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统论述。习近平总书记[2]114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党管人才不仅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根本政治基础,而且还是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所特有的制度优势,成为引领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及管服务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等新思想新理念。他[4]10指出:“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
坚持人才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就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和方针,以党的坚强领导更好地培养人才、凝聚人才、造就人才和用好人才,把更多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团结在党的周围、起用到各行各业。习近平总书记[5]指出:“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号召爱国奉献是做好我国人才工作应当树立的正确价值取向,也是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及素质精良的人才队伍的必然要求。这为进一步保持和发扬党在识才、用才及惜才上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增强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指明了前进方向。人才工作涵盖领域广、涉及部门多、影响范围大,“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2]114,如果缺少一个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党的人才工作就有可能因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而作出违背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的错误决策。因此,习近平总书记[6]64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习近平人才观明确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培养应该坚持什么方向、贯彻何种原则的政治性课题,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同时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战略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7]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这里习近平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阐述了人才培养的辩证法问题,即育人是育才的基础和前提,而育才又是育人的目的和归宿,二者辩证统一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这一人才培养辩证法充分彰显了我国人才工作的鲜明特色和价值准则。因此,坚持党管人才、爱党爱国、拼搏奉献既是贯穿习近平人才观的一条鲜明逻辑主线,又成为我们党肩负重大使命、胸怀远大理想的精神内驱力。在新时代,我们只有牢牢坚持人才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才能“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8]617,使得大批党性强、品行优及作风正的优秀人才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中流砥柱。
二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人才观的理论主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政治场合中都强调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理念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成效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他[9]明确指出:“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只有具备“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的气魄和胸怀,才能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截至2019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数累积达到656.06万人,其中423.17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人数的86.28%[10]。2020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回国人数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良好势头,从留学生的生源结构和质量上来看赴美留学人员仍是在中国留学生群体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出国留学将逐步常态化、平民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力度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的重大引才聚才工程。今天,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绝大多数是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在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中,许多也都是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理念之所以成为习近平人才观的核心要义,不仅是因为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向度架构起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的内在发展逻辑,实现了人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而且还因为它彰显了习近平人才观的核心理念与思想精髓,更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工作思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与实践的崭新境界。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只有树立强烈的聚才意识,以求贤若渴的紧迫感广开贤路、广纳人才,才能促进党和人民更加深刻系统地把握当今世界形势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生机与活力。习近平人才观对于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优秀人才资源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领域建设事业中来具有重大意义。这突出表现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理念既成为党中央科学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原则,又是指导新时代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它既贯通于我国人才工作方法、工作原则和工作机制的具体实践中,又为进一步深化对新时代人才工作规律的认识提供了更加清晰、更为成熟的政治、思想和理论保障。
三 建设现代化人才强国:习近平人才观的价值目标
习近平人才观立足于对当今国内外发展形势的科学研判,着眼于我国人才发展现状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既充分肯定了建设现代化人才强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极端重要性,又深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鲜明目标指向。习近平强调建设现代化人才强国必须具备全球视野,高度重视原始性战略核心技术突破,“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要下大功夫”[2]4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抢占国际市场和技术的战略制高点。
建设现代化人才强国要求新一代劳动者成长为素质更高、视野更宽、技能更强的现代化、专业化人才,综合反映着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竞争力,更深层次上则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人才资源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107指出:“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新时代要实现我国14亿人民的“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有效转化就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协同发展,使各类优秀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激发出无限创造力、责任心和成就感。
纵观美国经济科技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所以能够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与其高度重视引进和吸收高层次人才紧密相关。据《世界移民报告2018》显示,自进入21世纪以来,在所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中有1/3以上是移民精英[1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及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作出具体而详实的规划和设计,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只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重视人才、珍惜人才、培养人才、发掘并使用人才,才能使广大优秀人才真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挑梁扛柱、竭智尽能。人才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不仅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而且还影响着国家的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质量,进而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因此,建设现代化人才强国不仅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大发展战略,而且还构成了习近平人才观的基本价值目标。
二. 逻辑维度:习近平人才观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人才观不仅蕴含着深厚的理论逻辑、清晰的历史逻辑、鲜明的现实逻辑等多重逻辑意蕴,而且还是指引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战略法宝。深入探究习近平人才观的生成逻辑,有利于党和人民在全面把握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思路的基础上,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科学理论指南和基本价值遵循。
一 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高度重视发挥人才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认为“为了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我们需要有技术素养的人才,而且需要量很大”[12]621,“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13]571。习近平总书记[14]253-254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基本价值理念,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的目标和要求提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这里习近平借鉴并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中所强调的“人才成长环境论”思想,并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
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马克思[15]11曾明确指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这里马克思着重强调了人人皆可成才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8]257在充分继承这一科学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指出:“要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有效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习近平人才观强调要以识才的慧眼和聚才的良方,全面提升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位势和影响力,牢固确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人才在推进原创性科技进步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必须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能使每个人都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他们[13]335指出:“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那他就只能在社会中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目标、地位、作用及其成长规律决定了人们必须依靠社会的“教育或训练”来有效“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16]174。习近平在立足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了自己的“实践成才论”思想,他[17]51指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大熔炉中,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方位,只有不断加快人才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中更充分地发挥人才资源的强大效能和显著优势,进而对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决定性贡献。
二 历史逻辑:吸收借鉴建党百年来人才工作的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具革命性、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从成立的那一天起便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因而人才工作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全部历史进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战略支撑。回顾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辉煌奋斗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与其所领导的科学周密的人才工作密不可分。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同志[18]309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毛泽东同志强调了做好人才工作对于夺取革命胜利以及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极端重要性。他所强调的尊重人才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个性培养,实现社会发展与人才成长的辩证统一思想,对习近平人才观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起到了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壮丽征程中高度重视发挥人才资源的关键作用,他[19]41-221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邓小平同志着重强调了优秀人才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极端重要性,为我们做好党的人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基本价值遵循。江泽民同志[20]11指出:“我们要注重智力资源的开发,抓好人才培养。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江泽民同志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从党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对党的人才工作作出系统规划和战略部署,为习近平人才观的成熟和完善贡献了丰富的新鲜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智慧。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胡锦涛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对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客观规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他[21]306指出:“做好面向新世纪的人才人事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改革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研究分析人才人事工作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使人才人事工作水平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才工作重要思想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论述,形成了逻辑严谨、内涵丰富、层次清晰、系统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
三 现实逻辑:着眼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要求
习近平人才观着眼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要求,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等一系列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紧密联系的现实课题,为当今中国实现国富民强和繁荣昌盛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习近平[2]112明确指出:“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做好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必须立足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准确研判,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习近平人才观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实现价值升华的理论结晶,而且还为党和人民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才培养与生产力发展、人才使用与民族进步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人才观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人才工作的客观需要,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的发展,又为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各方面优秀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在多次讲话、演讲、批示和指示中系统论述了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原则、方法和目标,结合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坚持不懈进行人才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风格的习近平人才观。他[2]38指出:“坚持人才为本,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出成果和出人才并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以“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为主体的人才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各类人才围绕新型领域和新兴产业进行研究与探索的实力和水平。
当前我国人才资源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人力资源大国,但我国的高层次领军人才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还是一项明显的短板。因此,我国现在只是人力资源大国而不是人力资源强国。这一明显的人才短板所造成的发展局限性构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因素。人才资源是社会发展中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有生力量,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必须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将人才视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是在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创造性发展所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新时代,我们只有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人才观所内蕴的逻辑理路,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和科学的人才理念,才能使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综合国力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赢得发展先机。
三. 实践维度:习近平人才观的践行路径
习近平人才观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为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全面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舞台的根本指针。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人才观必须与我国正在实施的一系列国家战略部署结合起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树立“大人才观”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人才工作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战略任务的统筹协调,才能不断开辟出贯彻习近平人才观的新路径,进而成功走出一条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发展道路。
一 立足新发展阶段,以科教兴国战略为主线,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关于新发展阶段,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22]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奋力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新阶段。这一新发展阶段不仅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而且还是我们在新的时空格局下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境界的前提和基础。因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主线,以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战略规划为“时间表”和“路线图”,不断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才能推进党的人才工作在新发展阶段的奋斗实践中实现新突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和教育在促进国家繁荣富强中的关键作用。邓小平同志[19]40曾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概念,他[20]428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使生产力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的发展。”这既是党和国家首次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开端,又为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胡锦涛同志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他[23]113明确指出:“我们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集聚尖端人才,发挥后发优势。”这些论述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成为推动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持续走深走实的强大动力。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习近平强调,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2016年3月,中央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此后围绕该意见的实施,国家各部委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多项改革政策和配套文件,使人才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更大发挥,为充分实现人才的社会价值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策条件。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和运用习近平人才观的思想主旨和核心要义,牢固树立人才意识和爱才情怀,才能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 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人才强国战略为统领,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党和人民需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加以准确把握并协调推进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22]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这里他所强调的“自立自强”“自主创新”都离不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发和使用。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统领,促进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双向联动,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优秀人才的创新力、竞争力和执行力,才能使党和人民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面前,始终以强大的战略定力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广阔、更深层次的动力支撑。
习近平人才观深刻反映了我国人才工作的性质和特征,是中国特色人才发展道路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障。习近平强调要把竭诚为广大优秀青年人才成长服务作为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扎扎实实为发掘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开辟广阔舞台,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人才关系。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和推进须臾离不开习近平人才观的指导和引领,只有努力为广大人才热切报国奉献创造优良的环境和各种便利条件,才能“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6]65,使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获得更加光明灿烂的前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作出擘画,其中的第四点便是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1]8。这就要求广大青年人才必须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有机统一起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力争在服务人民、建设祖国、实现中国梦的壮丽征程中有所突破、有所创造、有所建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洞察力和敏锐判断力全面系统地概括总结了人才资源在建设人才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及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为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发展道路积累了大量具有原创价值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习近平[24]154指出:“古往今来,人们无不把人才之治作为富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重视人才、珍惜人才、培养和造就人才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更是我们党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需要具备的执政自觉。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人才强国之路的恒心和韧劲,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人才工作总体布局的系统性、战略性和创造性发展,释放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指导实践,使党的人才工作更加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强烈信号。
三 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着力点,走自主创新之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1]9。新发展理念不仅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指导原则,而且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理论指导与坚实稳固的实践支撑。新发展理念是着眼于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综合考量和研判我国发展的新形势、新环境和新条件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成果。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中,与做好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联系最为紧密的便是创新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工作着力点,在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坚定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如此才能更好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工作的发展进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落地生根。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关键靠人才支撑[25]。人才资源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对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人才成为新时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国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把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与凝聚人才现代化建设合力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努力构建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人才智慧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场改革生产力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必须“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8]26,紧紧依靠优秀人才的智力支撑才能确保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能够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要围绕举旗帜、育新人、聚人才、惠民生的主旋律,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不断增强党和人民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2]119。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评价人才的首要标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创新人才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只有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时空坐标中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思想内涵、实践要求和战略定位,才能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愈加明晰,为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指明根本前进方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治国理政任务之艰巨、情况之复杂、责任之重大是其他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只有充分发挥人才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才能更好地凝聚党和人民的力量,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成为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的制胜法宝。
四 以文化强国建设为契机,营造人才工作良好环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这是因为人才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主体力量,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软实力又是充分调动全体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动力之源。因此,这就决定了我们只有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契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征程中,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思想引领力和感召力,才能为做好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根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依据和基础,同时也深刻彰显了习近平人才观的根本目标和本质要求,是做好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26]390-391曾明确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大批优秀青年人才作为具备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先进队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了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智力支撑,而且还以其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成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发展的关键力量。习近平[17]425指出:“在文化建设上,要重视人才培养,注重培育民族精神。”他[27]还指出:“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新时代文化要强盛、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一步强化党领导人才工作的战略导向和目标指向,才能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才根基。
习近平人才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文化强国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科技前沿,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事实上,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在习近平人才观的科学指引下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文化建设与人才建设实现良性互动与相辅相成。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就必须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凝聚起来,这也是党和人民朝着文化强国目标稳步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新时代,要推动形成更加浓厚、更具活力的创新创造氛围,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人才观为指导,在改革实践中开新局、闯新路,把党的人才队伍建设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不断增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伟力。
综上所述,习近平人才观是新时代党和人民更好地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凝聚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基本理论遵循,是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行动指南。我们只有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综合考量和深入领会这些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思想主旨,将其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和领域,才能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中进一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3] 徐侠侠,鲁宽民.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及其实现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8-11. [4]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5]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强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N]. 人民日报, 2013-07-18(01). [6]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7]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3(01).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9] 习近平.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18-04-26(01).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9年度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 [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12-14)[2021-03-0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2/t20201214_505447.html. [11] 美诺贝尔奖得主飙升 1/3为新移民精英 [EB/OL]. 中国青年网(2014-06-07)[2021-03-02]. http://news.youth.cn/gj/201406/t20140607_5325300.htm. [1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1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1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7]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18]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19]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20]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1] 胡锦涛. 胡锦涛文选(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22] 习近平.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 人民日报, 2021-01-12(01). [23] 胡锦涛. 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24] 习近平. 知之深 爱之切[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5. [25] 沈荣华. 习近平人才观的核心: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J]. 人民论坛,2017(10):13-15. [2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27] 习近平.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09-12(01). 期刊类型引用(5)
1. 李耀明,董世魁,纪宝明,苏德荣. 基于科研项目开展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青藏科考项目为例. 中国林业教育. 2024(02): 18-22 . 百度学术
2. 李忆华,陈正荣. 中部地区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3(05): 145-150 . 百度学术
3. 王毅虹. 推进新时代公安机关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 公安教育. 2022(02): 19-23 . 百度学术
4. 宋伟,张颖. 新时代钢筋铁骨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要义与生成逻辑.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3): 242-247 . 百度学术
5. 石苇. 我国高校民乐教育发展的时代价值、实践路径和策略建议.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4): 396-40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3)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90
- HTML全文浏览量: 280
- PDF下载量: 145
- 被引次数: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