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 and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Iron and Steel Spirit”
-
摘要: “钢铁精神”是党带领人民在国家建设发展历程中形成的重要精神文化传承,在时代的演进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钢铁精神”蕴藏着深厚家国理想与情怀,蕴涵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与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薪火传承,也彰显着新时代民族复兴征程上追求卓越、铸就脊梁的磅礴力量。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要发扬“钢铁精神”的重要育人价值,培育青年一代在家国情怀与个人追求的统一中谱写青春华章,在开拓创新与躬身实践中砥砺实干品格,在厚学质朴与文脉赓续中涵养思想境界,在中国立场与世界视野中塑造宽广格局。新时代推进“钢铁精神”的育人实践,必须传承钢铁报国情怀,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培养新时代立场坚定、视野开阔、思维创新的“钢筋铁骨”高素质人才。Abstract: The “Iron and Steel Spirit” is a vital cultural and spiritual legacy forg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leading people through the nation’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has continuously enriched and develope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times. This spirit embodies profound ideals and sentiments of home and country, reflects the beautiful vision of build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contains the inheritance of 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passed down by generations, and manifests the majestic strength of pursuing excellence and forging a backbone on the journey toward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the new era. To build a socialist education power, it is essential to harness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Iron and Steel Spirit” in the new era, cultivate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o compose a vibrant chapter of youth in the integration of patriotic dedication and personal aspirations; sharpen a pragmatic character through pioneering innovation and hands-on practice; cultivate ideological realm by embracing profound knowledge of simplicity and culture inheritance; shape a broad-minded perspective based on China’s position and a global vision. Advancing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the “Iron and Steel Spirit” in the new era requires inheriting the ethos of serving the nation through iron will and spirit,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and fostering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and cultivating the “iron-willed” high-caliber talents with firm stand, broad vision,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in the new era.
-
Key words:
- Iron and Steel Spirit /
- new era /
- youth /
- education /
- value
-
“钢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蕴涵着丰富的时代精神内涵和育人价值。新时代背景下,“钢铁精神”作为重要精神文化传承,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更是新时代推动立德树人、以文育人,培养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的精神指引。新形势下,积极传承和弘扬“钢铁精神”,发挥新的时代条件下“钢铁精神”的重要育人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更多敢想敢为、善作善成、厚学质朴、千锤百炼,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 “钢铁精神”的时代蕴涵
钢铁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家建设发展的重大需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人民群众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大力推动钢铁工业的建设与发展,从“缺钢少铁”的困境到如今“钢铁产量稳居全球第一”的历史性跨越,筑牢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工业根基。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钢铁工业建设者们薪火相传、砥砺奋进,形成了宝贵的“钢铁精神”。“钢铁精神”见证了钢铁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彰显了一代又一代钢铁工业建设者的坚定信念与可贵品质,成为激励人们拼搏奋进的精神传承,是培育新一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指引,其深刻内涵也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 “钢铁精神”蕴涵着立志报国、奉献人民的深厚家国理想与情怀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具有深厚的家国理想与情怀,这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精神理想与文明品格。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冶炼和使用铁、钢的国家。但近代以来,封建统治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钢铁工业发展举步维艰,基础非常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钢铁工业的建设发展,我国钢铁工业开始在艰难探索和曲折中不断前进,并涌现出众多优秀的钢铁工业建设者,为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包括工程建设勘探施工工人、企业技术制造维修骨干人员、冶金科学研究与教育工作者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由于国家工业基础薄弱、条件艰苦、技术匮乏,这些钢铁工业建设者坚定报国之志,听从党的指挥,毅然投身于钢铁工业的建设发展中,将爱国之志变为报国之行,不畏艰难险阻,不计个人利益得失,矢志不渝,只为使国家摆脱过去积贫积弱,人民能过上安定踏实的生活。通过他们的努力与奋斗,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成功建立起新中国的冶金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这背后蕴藏的是钢铁工业建设者立志报国、奉献人民的深厚家国理想与情怀,是矢志报国、实干为民的“钢铁精神”。
二 “钢铁精神”蕴涵着自立自强、勇于开拓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
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工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牢固的工业基础与先进技术生产力为现代化的发展带来更为领先的机遇与可能。相较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其中,工业是尤为重要的基础力量,钢铁工业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工业基石。改革开放之后,钢铁工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一方面,钢铁工业建设者自立自强,凭借敢想敢拼的信念,艰苦创业、顽强奋斗,将我国钢铁工业推动更上新台阶,钢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钢铁冶金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骨干勇于开拓,通过不懈钻研、执着探索,推动我国钢铁冶金技术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的事业与发展机遇,钢铁工业建设者将视野不断拓展,放眼世界,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与管理,全方位开展科研与投资等交流与合作,以开放包容和互学互鉴的友好往来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开疆拓土、蓬勃发展。到20世纪末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进入新世纪中国钢铁工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自主设计研发不断创新,整体实力明显增强。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钢铁先进技术应用取得了重要提升,有力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同时也为我国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等重要国际赛事与外交、经济、文化等交流活动贡献了高精尖钢铁材料,推动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展示和塑造了更加良好的中国形象,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深刻印证了钢铁工业建设者自立自强、勇于开拓的“钢铁精神”,彰显了这一重要时期以钢铁工业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工业领域奋发图强、开拓进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和奋斗目标。
三 “钢铁精神”蕴涵着培养钢筋铁骨、百炼成材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薪火传承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建设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奋进、接续传承。只有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祖国建设发展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青年人才,才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因此接班人的培育也成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即一代代具有钢铁般坚韧品格的钢铁工业建设者的薪火传承。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了解到东北钢铁工业基地生产取得良好进展的喜讯时,特别指出在钢铁工业建设中,“出了钢材,还要出人才”[1]4。不仅要抓好生产建设,更要培养出一大批新中国自己的信仰坚定、技术精湛、作风严谨的科研、技术、管理干部人才。为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党中央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下,成立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之后栉风沐雨的七十载,一辈又一辈钢院人坚定报国之志,在钢铁冶金材料等多个领域不懈钻研求索,为国家钢铁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钢铁工业的研究者和教育者,钢院人传承老一辈的”钢铁精神”,将钢筋铁骨、百炼成材的坚韧品格接续发扬,融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学实践中,培育出更多具有钢筋铁骨坚韧品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建设发展贡献力量。回顾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生产建设中一辈辈钢铁工业建设者薪火相传的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矢志不渝、钢筋铁骨的精神与意志,还是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前进过程中众多老一辈技术专家将毕生所学对年轻一代的倾囊相授,让知识技术与经验智慧在传递中不断更新进步;无论是钢铁产业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还是钢铁技术一代一代的优化革新,背后彰显的都是”钢铁精神”引领下培育钢筋铁骨坚韧品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薪火相传,不同的时代却是始终如一的薪火传承。
四 “钢铁精神”蕴涵着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追求卓越、铸就脊梁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2]3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钢铁工业是国家建设的工业脊梁,毛泽东[3]1080曾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将重工业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突出地位,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建设者们以高度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钢铁生产的一个又一个新纪录,推动我国逐步走上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国家建设发展的体制机制层面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封闭半封闭逐步实行改革开放,钢铁工业建设者们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结构调整、装备升级、技术合作、走向国际,在党的关怀支持下推动钢铁工业走上更加开放共赢和充满机遇的发展道路,钢铁产量取得历史性突破,钢铁工业实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钢铁工业的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更加科学的理念与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制造实力、更加领先的科研技术和完善的机制,使钢铁产业已成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基础产业之一。从“白手起家”到“创造奇迹”,从“一炉铁”到“百种钢”,钢铁工业的发展已经深深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回溯钢铁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可鉴追求卓越、铸就脊梁的“钢铁精神”始终伴随着钢铁工业建设者的步伐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焕发着磅礴精神力量。
二. “钢铁精神”的育人价值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70多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辈辈钢铁工业建设者在长期开拓进取、实干奋斗中铸就了宝贵的“钢铁精神”,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闪烁着熠熠光辉。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征程上,“钢铁精神”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价值。
一 以“钢铁精神”为引领,培育青年一代在家国情怀与个人追求的统一中谱写青春华章
“钢铁精神”中深蕴着钢铁工业建设者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是一辈辈钢铁工业建设者将家国情怀与个人追求融为一体的深刻体现。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生生不息、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印刻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爱国、爱民、爱家,在中国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立报国之志,怀忧民之心,担时代之任,将国家发展与个人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家国情怀与个人理想追求合二为一。习近平总书记[4]242指出:“青年作为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走向。”回望历史,既有青年立鸿鹄之志保家卫国,又有青年为国家强盛锐意改革;既有青年继往圣之学著书立说,又有青年为中华之崛起探寻求索。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和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征程上,要以“钢铁精神”为引领,着力培育青年一代厚植家国情怀,教育引导青年将自身理想与前途同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增强青年的爱国意识、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指引理想方向,将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与个人理想追求统一起来,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将个人的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需要。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重要责任,增强广大新时代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施展青春才干,实现人生价值。
二 以“钢铁精神”为引领,培育青年一代在开拓创新与躬身实践中砥砺实干品格
几十年来,一辈辈钢铁工业建设者铸就的“钢铁精神”蕴涵着极为突出的开拓创新、实干务实的重要品格,对激励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青年成长于和平年代,有良好的成长教育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相比于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更缺少在艰苦环境中成长奋斗的磨砺,因此新时代的青年更应当注重培养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和躬身实践、务实实干的重要品格。弘扬“钢铁精神”,聚焦培养青年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要意志坚强、吃苦耐劳、不懈奋斗、敢于担当,正如钢铁工业建设发展历程中,钢铁工业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畏艰难险阻,开拓出中国钢铁工业的宏伟版图一样。要培育新时代青年敢想敢为、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弘扬“钢铁精神”,着力培养青年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要勤于钻研,大胆创新,敢为人先,敢于突破,正如钢铁工业建设发展历程中,钢铁工业建设者们在科研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刻苦钻研、积极创新,推动钢铁工业实现更好的发展一样。新时代青年要深刻理解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发展需要,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发扬创新创造精神,培养独到的见解和科技创新能力,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服务社会。弘扬“钢铁精神”,还要高度重视培养青年务实实干的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4]242指出:“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而成于实干。”任何理想,没有实干都只是纸上谈兵,躬身实践是青年成长成才唯一且正确的道路。钢铁工业今日的辉煌成绩,是钢铁工业建设者们坚定信念、真诚奉献、埋头苦干奋斗实现的。新时代青年要务本务实、实干笃行,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躬身实践中历练成长,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三 以“钢铁精神”为引领,培育青年一代在厚学质朴与文脉赓续中涵养思想境界
“钢铁精神”中蕴涵着一辈辈钢铁工业建设者对知识的求索,正是由于重视知识的学习,钢铁工业在研发技术等诸多领域才得以领先。“非学无以广才”,知识见识对青年发展尤为重要。新时代青年要注重知识和见识的丰富和学习:既要“厚学”,重视知识的深度、广度、宽度,不断丰富学识;也要“质朴”,心无旁骛求知问学,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虚怀若谷增长智慧,在学习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识,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与开阔的视野,更要重视思想文化的传承,就如同“钢铁精神”代代传承的背后彰显的是钢铁工业建设者共同的文化与思想精神的深刻认同一样。习近平总书记[5]426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让青少年更多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数千年中华文化中蕴涵的经久不衰、传承千年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以推动学生文化底蕴与文化素养的沉淀,启智润心。因此,要引导广大新时代青年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与熏陶中形成其自身主体思想意识和自我意识,帮助其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树立远大理想,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同时,要推动广大新时代青年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建构起对主体文化的深刻自觉与坚定自信,教育引导其传承好中华文化基因,在坚定文化自信与文明自强中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文脉赓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青年力量。
四 以“钢铁精神”为引领,培育青年一代在中国立场与世界视野中塑造宽广格局
“钢铁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钢铁工业建设者以国家钢铁工业发展为己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不仅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与经贸合作中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升级,而且在我国钢铁工业日益强大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起更加紧密的互帮互助、互利共赢的友好关系,使我国钢铁工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在当前复杂变幻的国际形势下,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同向同行,在世界范围内有更多的发展机遇,等待青年一代去探索追逐、实现梦想;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也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斗争及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局面,对我们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紧随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因此,新时代的广大青年不仅要坚决站定中国立场,还要有国际视野;不仅要有深厚中国情怀,更要有开阔的世界眼光,正如中华文化中传承数千年的天下理想一般,要将胸怀天下、匡时济世、崇尚和合、追求大同等世界理想与自己的人生理想紧密结合起来。培育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教育引导新时代广大青年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坚定中国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秉持世界视野,塑造宽广格局,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做贡献的责任,使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与世界的交流与互动中,加强文明交流与互鉴、增进国与国之间深厚友谊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三. 新时代“钢铁精神”育人的实践进路
新时代背景下,“钢铁精神”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价值和作用,通过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钢铁精神”在实践层面的育人进路,对培育青年一代思想文化素养,培育立场坚定、视野开阔、思维创新的“钢筋铁骨”新时代中国青年,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 传承钢铁报国情怀,加强新时代“钢铁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报国情怀是镌刻在中华文明里的文化信仰传承,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为国家强大、民族生生不息接续奋斗的思想动力,也是新时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力量之源。钢铁报国情怀背后彰显的是中国人血脉相传的家国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化代国家的新征程上,……急需要培养一批传承钢铁精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6]要加强新时代“钢铁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众多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培养新时代广大青年厚植家国情怀,深化国家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坚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涵养钢筋铁骨的意志品质,增强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激发青年爱国奋斗的报国之行。首先,要重视加深思政课对“钢铁精神”的讲解阐释,提升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将“钢铁精神”与现实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思政课深刻理解钢铁报国情怀的内涵、历史演进及背后彰显的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将所思所想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具体实践。其二,创新“钢铁精神”思政育人模式,拓宽“钢铁精神”思政育人的场域、布局、渠道,将“钢铁精神”蕴涵的报国情怀教育真正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重视“钢铁精神”背后蕴涵的主流价值观引领,“实现价值与现实、价值与青年、价值与日常的融通,有效增强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从而提升主流价值观的感召力”[7]。通过“钢铁精神”思政育人,引领青年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念,形成更加健康良好的学习生活方式,抵抗泛娱乐主义等追求享乐的异化趋势。其三,构建更全面、更深入、更新颖的“钢铁精神”育人体系,重视把握“钢铁精神”所蕴涵的报国情怀培育方向,优化培育路径,拓展培育视野,强化“钢铁精神”为代表的家国情怀培育的实效性,丰富“钢铁精神”培育理念,完善协同育人格局及实践育人机制,努力培养更多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
二 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新时代“钢铁脊梁”育人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8]10。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9]。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提出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筑牢教育强国根基[10]。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上,要着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新时代“钢铁精神”育人教师队伍,为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培养汇聚蓬勃之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新时代“钢铁精神”育人教师队伍,首先要充分发扬老一辈教育家“严谨治学、钢铁人梯”精神,推动教师在思想层面坚定理想信念,至诚报国、胸怀大我、心系人民、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崇高道德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为教育事业培养后辈人才,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争做新时代教书育人“大先生”。其次,要发扬“钢铁精神”中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重要品格,推动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在科研探索中保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始终以务实行动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不断增进知识储备,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再次,要推动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蕴的教育精神根脉,赓续各个历史时期我国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宝贵精神,领悟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育人智慧,在长远的眼光和广阔的视野中提升思想水平,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铸就新时代教书育人的“钢铁脊梁”。
三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培养新时代视野广、思维新的“钢筋铁骨”高素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11]18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这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给予的深切厚望,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培育青年一代的重要指引。当今世界各国交往日益密切,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成为当前世界文化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广阔的文化视野与紧随时代发展的创新思维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培育青年一代的重要着力点。要致力于培养新时代不仅有家国情怀,而且有人类关怀的视野广、思维新的“钢筋铁骨”高素质人才,就需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一方面,“引领青年客观理性地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不仅能够丰富青年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构建青年群体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12]。尤其是引领青年一代积极参与其中,可以使青年群体成为推动国与国之间友谊长远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文明交流与互鉴,使青年一代感受丰富多样的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开阔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思想格局和文化视野,满足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发展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与期待,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滋养和引领青年一代立足中国、着眼世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青年的应有贡献。另一方面,促进青年一代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做理想信念坚定、矢志报效祖国的“钢筋铁骨”高素质人才。新时代中国青年不仅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更要秉持正确的文化鉴别力,在文化交锋中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在文明交流与互鉴中客观平等地看待各国文化与文明,独立自信地审视人类文化的不同样态,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以更加自信、更加坚定、更加从容的姿态参与到国家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浪潮中,与世界各国青年一道共绘人类文明发展新图景。
-
[1] 《巨大的关怀》文集编委会. 巨大的关怀[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 [2]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习近平. 论党的青年工作[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 于成文. 切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老教授回信精神落地生根[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3):233-236. [7] 冯刚,王桂娟. 当代青年日常生活的价值意蕴、现实特性及其启示[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38(1):1-9,149. [8] 习近平. 习近平书信选集(第1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9] 教师节谈话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 中国教育报,2023-09-10(01).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N]. 新华社,2025-1-20(01). [11] 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2] 冯刚.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育人价值[J]. 思想教育研究,2025(1):91-97.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85
- HTML全文浏览量: 39
- PDF下载量: 39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