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哲学透视

郭锴

郭锴. 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哲学透视[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1(3): 8-1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100035
引用本文: 郭锴. 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哲学透视[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1(3): 8-1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100035
GUO Kai.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Sense of Distres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5, 41(3): 8-1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100035
Citation: GUO Kai.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Sense of Distres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5, 41(3): 8-1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100035

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哲学透视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10003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比较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编号:23BKS06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郭锴(1988—),男,河南林州人,中国音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

  • 中图分类号: D61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Sense of Distress

  • 摘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现实状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就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忧党、忧国和忧民的责任与担当。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内在地实现了认识论、实践观、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探究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哲学根基,对于进一步发挥忧患意识的科学效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面临着严峻且复杂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1]217指出:“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挑战,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由此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共产党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能够做到居安思危,善于防范和化解风险。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要求全党必须做到“两个务必”,提出“进京赶考”“决不当李自成”,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决不能掉以轻心”,胡锦涛提出“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以及新时代习近平指出“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219历史表明,保持忧患意识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克难攻坚、长期执政的重要法宝。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忧患意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究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哲学根基问题,对于进一步发挥忧患意识的科学效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认识论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将认识看作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这种反映不是一般形式的直观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一方面,能动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摹写,它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也就意味着人的认识受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的规定,体现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能动的反映也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念重构或者再造。在反映过程中,人不仅接受对象信息,同时还能够对对象信息进行再加工,包括分析、选择、重组、整合和建构等。所以,“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还能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状,还能够反映事物的过去和未来”[2]468。正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客观性和创造性,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知、理解和驾驭世界,为人自身生存发展创造更多选择和机遇。

    忧患意识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习近平总书记[3]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是一种群体意识,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党自身未来发展的牵挂和忧虑,其本质是中国共产党崇高使命感和担当精神的外在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立足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敏锐洞察。1945年,在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延安“窑洞对”中,黄炎培问共产党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支配,毛泽东用共产党已经找出一条“民主新路”来回应黄炎培的忧虑,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条成功之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思索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该如何走,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时期,中国共产党毅然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成功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不但在世界上把社会主义的旗帜举稳了,而且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崭新阶段”[4]3。中国共产党正视现实,不回避问题,不掩盖矛盾,在对历史经验深刻总结、对历史规律准确揭示、对历史趋势正确把握基础之上,做到未雨绸缪,这是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重要表现。

    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还体现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上。认识的辩证运动,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列宁[5]142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不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或者认识层面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领悟上,其精要之处是敢于向危难进军,善于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解决难题、开创新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136 为了摆脱被殖民、受压迫的命运,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自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带领人民持续推进社会革命,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今天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应对“四大挑战”,克服“四大危险”,解决损害党的形象和侵蚀党的执政基础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还勇于自我革命,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刀刃向内的担当和勇气。忧患意识促使中国共产党在自我革命中始终关注党的初心和使命,防止脱离群众、腐化堕落的危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正风肃纪,开展反腐败斗争,治理党内政治生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党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与活力。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集中体现了其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驱动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以确保党的生命力和执政能力。始终坚持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将忧患意识转化为革命实践的生动体现,为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保障。

    坚持正确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点。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并且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既包括主观因素,也含有客观因素,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7]477的活动。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构成了人的实践活动的最普遍的矛盾,一方面表现在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即客观世界不会主动满足人类需要;另一方面表现在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的矛盾,即理论与实际之间会产生冲突或者错位。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类实践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类实践正是在解决主客观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因而,能否正确解决实践过程中的主客观矛盾,是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要命题,关系到实践活动的成败。

    实事求是是克服主客矛盾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中,为了改造社会,解决主客矛盾,探索出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基本精神,又内在地融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毛泽东[8]801对实事求是做了精要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去探究事物发展规律,既不能主观臆断,也不能盲目行动,只有在实践中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要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主观认识通达客观世界的“桥梁”,是解决主客观矛盾的“钥匙”。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划定了认识的前提,即坚持认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保障了认识本身的客观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了理论和实际、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之间的断裂错位问题。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进一步明确了实践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中的重要地位,即实践既能判定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也能够实现主观认识向客观实际的转换,促成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是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现实展现。习近平总书记[9]695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外在表现和具体应用。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认识态度。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来源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党的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来源于对正在发生的现实和可能发生的现实的深刻警醒。这种高度的认识自觉能够让党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重大问题认识上明辨是非,克服主观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错误。其次,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是一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忧患意识也是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是共产党人求真务实开展各项工作的科学态度。脱离问题的忧患是一种无病呻吟,脱离理论指导的忧患则会迷失方向。忧患意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能够帮助预警潜在危机。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并非空泛的“自我担忧”,而是建立在对党和国家发展中实际问题的深刻认知上。正确的忧患意识善于将科学理论和现实问题相结合,依靠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工作实践中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消除忧患。最后,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是一种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领导方法。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从实践出发认识问题,其忧患意识源于对社会矛盾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忧患意识是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底线思维,通过明确底线、坚守底线,保持党工作的战略性和预见性,以此倒逼党开展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促进党领导的各项事业顺利进行。忧患意识不仅停留在认识层面,更是党进行实践的内在动力。通过直面问题并采取行动,党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无论是反腐败斗争,还是脱贫攻坚,这些实践都表明忧患意识是一种“知行合一”的领导方法,强调以实际行动改造世界。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实现小康,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上也出现过关于改革开放前后的两种不同论调。有些人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质疑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另一些人则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质疑和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10]23。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一方面,客观系统全面地认识两个历史时期。认识到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既有经验又有教训,二者不是割裂和对立的,而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另一方面,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清醒看待发展中的问题。认识到两个历史时期都既有发展成就,又有发展矛盾和发展问题。历史发展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虽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任务,但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两个互为补充的重要阶段。忧患意识的核心在于未雨绸缪,防范可能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团结的潜在风险。割裂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对立观点,可能引发思想混乱,削弱党的领导力和执政合法性。这种思潮本身就是一种隐患,需要以忧患意识高度警惕。科学的忧患意识不是盲目担忧,而是基于问题导向的深入反思。全面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既是对党历史的深刻认识,也是防止思想领域偏激化、对立化的必要手段。我们党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主动开展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在实践中坚持真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为党和人民事业继续向前推进提供了思想保障。

    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呈现。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既创造着世界上的物质财富,也创造着世界上的精神财富,决定着社会的变革。人民群众是“一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适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成员”[2]364。从理论逻辑上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哲学原理的理论延展。社会存在主要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生产力在生产方式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主导要素,同时也是构成人民群众的核心力量。因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符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一般原理,并且是这一原理的必然展开和理论皈依。从实践逻辑来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蕴含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以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伟大进程当中,人民群众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人民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其创造历史的作用更为彰显。基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唯物史观主张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提供保障。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群众史观,将群众观点当作政党自身的内在价值取向。群众观点的精髓在于执政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党与人民群众关系处理上,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观点,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刘少奇[11]57在1939年发表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出“除开无产阶级解放的利益以外,共产党没有它自己特殊的利益”,这一论断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党章所规定的基本原则要求。邓小平[12]133在1956年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邓小平的“工具论”生动形象地厘清了党和群众的地位关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其他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一脉相承。群众观点是思想指引,群众路线是实践路径,二者统一于党领导的各项事业之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应运而生,这是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深入贯彻和创新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当代表达。

    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紧密关联。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能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搬走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效。犹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训所阐明的道理,人民群众既是党的事业不断前进的推动者,也是党自身命运的裁决者。党章提出“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13]11,都展示出党对自身与群众关系的深刻警醒。一方面,党的忧患意识中蕴含着群众观点。忧患意识要求党不断改进工作方式,以群众路线为依托,确保执政的基础稳固。人民群众的安危福祉是党所心系的内容,也是促使党保持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力。正是党自觉将人民群众的价值置于最高地位,才能始终做到对人民群众保持敬畏,才能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另一方面,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这是党的忧患意识的现实出路。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解决问题、化解风险的重要实践方法[14]。党的忧患意识通过群众路线实现,从而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在实践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满足群众需求、解决群众难题,才能化解忧患,推动党群关系良性发展。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蕴含在对群众路线的坚持和发展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自上而下开展了一场广泛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场党内主题教育聚焦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脱离群众的诸多问题,着力提升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是维护党群干群关系的一场自我革命。在中国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后,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累积的各种问题,需要在持续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净化中进行解决,这样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障党的历史任务的顺利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忧患意识的一次生动实践,对于改善党群关系、巩固执政根基、实现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既是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命题,又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思维。因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新时代坚持群众路线的现实要求。党的忧患意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党执政理念和实践的核心要素。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紧密关联,体现了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忧患意识是对群众需求的高度敏感,群众观点是忧患意识的价值基础,群众路线是忧患意识的实践路径。三者的统一,使党能够在不断化解风险中巩固执政基础,在解决群众问题中推动社会进步,从而实现长期执政和人民幸福的目标。

    辩证思维是“人们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15]。辩证思维的理论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作为主观辩证法或者思维辩证法的同义替代,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应用,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辩证思维内容丰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辩证思维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思维,就是要求人们养成辩证思维的能力,即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16]245 运用辩证思维,关键在于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即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分清主次做工作,透过现象把握规律。

    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蕴含着辩证思维。首先,忧患意识体现了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辩证思维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的角度看,忧患意识体现了主体对事物发展前途命运的关怀,是对事物不断向前运动发展观点的肯定和坚持。从联系的角度看,忧患意识在时间上将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相联系,在空间上将影响事物发展的内外环境因素相联系,全面系统地反映出主体对事物发展的责任和担当。其次,忧患意识体现了辩证思维的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即“矛盾”,忧患意识是对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运用。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两点论”上,忧患意识既着眼于当前又关注长远,既紧抓机遇又防范风险,正确看待治与乱、安与危、机遇与挑战的辩证关系,推动矛盾关系的良性转化,实现转危为安、化危为机。在“重点论”上,忧患意识是一种从诸多矛盾关系中抓重点、抓关键的思维方式。影响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因素有多种,而起关键性、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则是党的工作的重心。尤其是党和国家发展中的漏洞或者薄弱环节,正如木桶定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短板,更是我们党所关注的焦点。

    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善用辩证思维保持忧患意识。作为具有强烈担当意识和革命精神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和解决影响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根据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倾向,在《矛盾论》中系统阐释了“对立统一规律”,创造性地提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等关系范畴,为克服党内教条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前途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毛泽东[17]139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辩证思维犹如过河的“桥或船”,是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强调对事物的否定之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推动党在实践中实现自我革命,不断扬弃旧的、不适应发展的思维和体制,创造新的发展方式和路径。党的忧患意识中贯穿了斗争与和谐的辩证统一思想。党通过斗争精神直面问题,同时通过和谐思想实现矛盾的化解。在当今时代,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期,党和国家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而面临的困难挑战也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面临着更加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总书记[18]指出:“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是运用辩证思维对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谋划。面对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创造条件促进危机向机遇的转化。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新形势下,需要继续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认识和对待国内外大势,善于调动积极因素,化不确定性为确定性,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哲学根基深刻体现了认识论、实践观、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这种哲学逻辑的统一性,不仅贯穿于党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与改造之中,还为党应对复杂局势、坚持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支撑。这4个维度紧密结合,构成了忧患意识的核心框架,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中发挥着不同而又互相促进的功能。认识论是党的忧患意识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理解社会矛盾和潜在风险的科学视角,而实践观则使这种理论认知得以在具体行动中验证和深化。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从认识到行动再到新认识的闭环。党的历史观为忧患意识注入了价值理性的深刻内涵,始终将人民立场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而方法论则通过科学手段和策略,为实现这一价值目标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和工具。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始终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使得忧患意识不仅关乎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体现在对人民福祉的高度关注上。忧患意识并非停留于价值层面的抽象理念,而是通过方法论将价值追求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和行动。

    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哲学根基,不仅有助于在思想上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还为党在新时代复杂环境中应对挑战提供了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南。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同时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社会矛盾叠加、外部环境变化等多重挑战。增强忧患意识,要求党在思想上始终保持清醒,在行动上积极预防可能的危机。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哲学根基体现了认识论、实践观、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性为党在复杂环境中制定科学决策、化解重大危机提供了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一哲学逻辑,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党在新时代的忧患意识,还能为党实现长期执政目标、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可替代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智慧。这种哲学根基所蕴含的整体性和动态性,正是党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的关键所在。

  •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 汪信砚.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 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N]. 人民日报,2014-07-01(01).
    [4]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讲[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5] 列宁. 列宁全集(第5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 刘少奇.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中央文献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五年五月)(第2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3] 中国共产党章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4] 杨彬彬. 制度优势话语的主体表达、逻辑关系和建构要求[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4):11-18.
    [15] 韩振峰.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哲学方法[J]. 人民论坛,2015(31):46-48. doi: 10.3969/j.issn.1004-3381.2015.31.017
    [16]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17]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 习近平.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9-09(0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1
  • HTML全文浏览量:  31
  • PDF下载量:  2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10-11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0
  • 刊出日期:  2025-06-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