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思政课”研究

李敏

李敏.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思政课”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1(3): 22-29.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70071
引用本文: 李敏.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思政课”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1(3): 22-29.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70071
LI Min.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nto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5, 41(3): 22-29.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70071
Citation: LI Min.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nto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5, 41(3): 22-29.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70071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思政课”研究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70071
基金项目: 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认知心理学的‘00后’大学生思想的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编号:23G JA0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敏(1983—),女,山西太原人,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办公室副研究员

  • 中图分类号: D61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nto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 摘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将其融入“大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并积极探索其实践路径,是高校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应时之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然之举,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现实之需,是提升“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的应题之策。就实践路径而言,要融入教学大课堂,在内容设计和方式方法上下功夫;要融入实践大课堂,在用活用好社会大课堂上下功夫;要融入大师资,在科学研究和建强队伍上下功夫;要融入网络,在深度覆盖“思想云端”上下功夫。

     

  •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并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1],内涵极为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标志着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科学回答时代课题、回应实践需要中彰显了强大的理论力量,为高校“大思政课”提供了智慧源泉、内生动力和价值导向,为高校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目前,关于“大思政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和实效,但关于“大思政课”的科学内涵学界尚未见到权威定义。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大思政课”概念,明确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2]。这缘起于破解思政课的现实困境,旨在思政课教育教学领域发起一场深刻变革。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3],从切实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大平台、构建大师资大格局等方面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是划清思政课与“大思政课”二者内涵边界的关键所在,“大思政课”可以视为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形态,是对传统思政课内涵和外延的充分开拓与社会延展,从思政课堂延伸到包括社会大课堂在内的所有课堂、从单纯教学延伸到学生管理服务、从校内延伸到家校社协同。“大思政课”也可以视为一种育人新理念,旨在打造纵横联动、经纬成网的育人新格局。从纵向上看,“大思政课”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现各学段思政课的衔接递进,推进思政课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横向上看,“大思政课”强调科学调整各类育人体系和结构,充分发挥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等多元育人主体,各门课程、工作力量和资源要素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完善体制机制,在“三全育人”实践的基础上开创一种更全面、更系统的工作新格局。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境界,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做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大思政课”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与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精神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了高校“大思政课”最鲜活、最前沿的理论和实践元素,其理论意蕴、逻辑遵循、方法原则、内容体系为进一步明晰“大思政课”以文化人方向、厚植“大思政课”的育人根基、拓宽“大思政课”的育人格局、完善“大思政课”内容供给提供了理论遵循、行动指南、鲜活素材和源头活水。

    “大思政课”是集思政“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建设于一体的“大”育人体系,是传统思政课的突破与范式再造,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的必然要求[1],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任务[45]。如何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传播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发挥高校在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独特优势,以实际行动答好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问,是高校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下大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对新时代高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把“七个着力”重要要求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和立德树人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中。“大思政课”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承担起传承开拓、文化创新的使命担当,结合新时代新发展语境和当代中国的鲜活实践,以全新范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中华文明经历了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的转变,“两个结合”为中华文化主体性从动摇到巩固、从自卑到自信提供了实现路径,以坚守文化主体性引领“大思政课”建设,通过引导学生在掌握历史主动中破解文化发展难题,将不断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对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自信、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自信,进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6]。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脉基因、文明逻辑、文化使命的坚守引领“大思政课”建设,将进一步筑牢育人阵地。以坚持以人民至上的文化立场引领“大思政课”建设,将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厚植爱国情怀。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属性、逻辑理论、发展规律和建设方向,特别是在文化视域下阐明了“立何德、树何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6]。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学者以我国优秀传统价值观为根本,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国家意识形态高度的价值凝练和总结,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大思政课”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重要理念与要求,它不仅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而且还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展现出文化在培育人的精神层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它在意识形态目标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观蕴含着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等都是“大思政课”实践路径的理论基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实效的关键。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质是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在最大程度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最大范围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涉及很多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

    文化作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符号,其演进历程正在不断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发展。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实践过程紧密相连,也是我国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必要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8],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心态、文化素养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进步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思想观念相互交织,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意识长期并存,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复杂、挑战依然严峻。为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我们更加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鲜明的指导地位,更加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9],它全面把握了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践理论,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能力素质、道德修养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导[9]。“大思政课”是高校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应真正成为主流意识引领之当仁不让的着力点。“两个结合”孕育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科学把握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其对信息化时代传播规律的科学总结为高校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通过“大思政课”建设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青年共识,巩固壮大前沿舆论阵地提供了方向引领。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10]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党对文化领导权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政治保证。“大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肩负着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这一亘古不变的教育任务,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新方向。思政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孕育成长,其形成发展与党的发展历史保持高度一致,要求必须第一时间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把握时代特点,结合社会现实需求进行课程内容迭代更新,将党的最新理论研究融入教学和实践中,以落实党的创新理论来教育人民的政治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实践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其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实践要求保持高度契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8]。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高校“大思政课”讲明、讲透、讲活道理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课程资源、实践指引,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丰富课程供给[8],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探索为指引拓展实践平台讲好人生大道理、化解学生之“惑”。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大思政课”强调的协同、联动、汇聚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念高度契合;“大思政课”强调的立足社会现实而创新思政课教学实践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观点一脉相承。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推动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应从融入“大课堂”、“大师资”、“大网络”等方面共同发力。

    1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不单单要融入思政课程,还要穿插进其他专业课程和公共教学之中,打破思政课程同课程思政之间的壁垒。深度融合,“内容为王”是不变的黄金法则。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各门课程要具体体现在教学大纲上,要树立“一盘棋”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明晰不同课程的融入内容,结合课程特征有针对性地融入,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和避免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叠加。融入思政课教学,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可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章节中重点讲授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什么是夯实文化强国的精神根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为什么是强化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为什么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可以重点讲授这一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讲清楚这一重要思想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思想领域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重点讲授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习近平文化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三者共筑的历史文化逻辑所体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和光明前景[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重点讲授中国近现代史。《思想道德与法治》可以结合国内外热点话题和前沿动态,重点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法治思想与现代社会法治观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融会贯通。融入专业课教学,可以将历史典故、科研趣事和科技前沿话题等合理穿插于专业课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培塑敢于探索钻研、勇于担当使命的精神品格。如,《国际金融与贸易》可以引导学生从我国国家利益和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人民币国际化、多边贸易体制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开放性品格。

    2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课堂教学,绝不简单是教学内容的“进”,而且也意味着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将抽象的文字描述提升到价值观培养和情感共鸣的层次,实现双向互动。一是利用智能算法结合传统的学情分析方法,在符合数字伦理和教学伦理的前提下精准了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掌握度、关注点和疑惑区,精准研判学情,做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有的放矢。二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沉浸式交互体验技术、全息技术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文化载体集聚到技术平台,建立实时交互、声像兼具的虚拟仿真交互式教学场域,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三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主动建构和深层理解。鼓励学生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创作健康向上、丰富多样的网络产品,用“网言网语”讲好文化传承发展的故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AR、VR等技术,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具有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坚定文化自信。

    3   创新学术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会将一些网络热词、民间谚语等用于正式讲话中,不仅反映出他对互联网发展的重视,也表明了他与青年一代心灵相通。如,一年一度的国家主席新年贺词中会用“蛮拼的”“点赞”“朋友圈”等网络热词;会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比喻文明的多样性;会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讲述国家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来选择。总书记这种表述体现出了时代特点,多用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往往事半功倍,可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主旨鲜明、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如何在课堂上与青年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共情是亟待破解的命题。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开放、自由、多元的互联网时代,做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就要结合青年学生的认知习惯、思维方式、身心特点、切身利益、成长规律,创新学术话语体系,让党的创新理论更接“地气”“网气”。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政治话语、文本话语、学术话语和理论话语转化为青年学生乐于接纳的生活话语,要多使用学生熟悉的、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热词和流行语,把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生动的实践引入教育教学之中,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抽象化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不断地具象化、大众化,坚持通过讲“大众话”的方式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使党的创新理论变得鲜活、灵动,让学生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

    高校要着力培养青年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他们实现美好生活的能力,其中关键一环就是用好社会大课堂,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大”视野、“大”格局拓展“大课堂”,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交融贯通。

    1   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

    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理论性,既要在理论教学上发力,也要通过大众化、生活化途径深化学理认知,强化实践教学,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实践教学,帮助青年学生运用科学的文化理念、文化思想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更为深刻地理解我国文化样态、文化政策、文化制度和文化运行规则,在理解中促进认同、在践行中增进自信。一是加强认知感知式实践教学,活化红色资源的内涵和外延,打造红色资源教学资源库、编撰实践红皮书,通过文化探源、研学考察、论坛研讨、主题分享等方式开展案例式教学和研讨式现场教学,通过看、听、研讨加深学生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全面领悟和系统把握[11]。二是加强参与式实践教学,创设轻松、愉快、平等、有趣的教学环境,通过形式多样、时代性强、参与度高的实践教学形式开展教学[1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既是听课者也是研究员和主讲人。如开展课堂微辩论,在思辨中求同存异[11],加深对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解,增进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同。三是加强拓展式实践教学,如开展情境微模拟、演绎微剧场、拍摄微电影和主题短视频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组以科研立项的方式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研究。

    2   探索社会实践新范式

    一是聚焦产学研合作。高校应积极寻求校内外资源,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单位合作,有效推进文化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助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力、竞争力提升。高校应该始终坚持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建设深度融合的理念,抓住新技术、新业态、新消费带来的重大机遇,鼓励学生围绕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文艺作品和美术、绘画、音乐等方面发展文化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在学生就业创业、生产实习、科研合作、培育孵化一批文化小微企业等政策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探索高校“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二是聚焦服务城市文化建设。高校应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打造高校艺术实践与城市文化建设互促平台,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有影响力、辨识度、美誉度的影、视、戏、歌等文化精品和艺术活动,大力推动高雅艺术走出校园,助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同时,高校还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开放、包容的文化思维为导向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有序推进校园开放,加强高校优质育人资源辐射和文化资源共享,面向社会扩大校园开放规模,提升公众参观体验,盘活校内资源,为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打造文化之旅。三是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大格局”思维为导向,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协同开展实践育人基地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充分调动各方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共建联动育人新格局。同时,推进社会优质的人才资源、平台资源、教学资源的思政元素的转换应用,补齐学校育人短板和学生能力弱项,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3   探索文化实践新路径

    一是聚焦国家文化盛世。国家文化盛事是“大思政课”最丰富、最鲜活的资源和最灵动、最恰当的素材之一。开展“大思政课”建设,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升华和超越,是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的生动演绎[13]。高校要抓住我国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好时机、用好现实素材,当代大学生普遍对国家文化盛世关注度较高,高校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增强学生文化参与感和文化获得感,让学生感知身边变化,感受时代脉动,在服务国家文化盛事中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二是聚焦文化实践活动。文化实践活动是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径,高校要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等为契机,深入开展高品质的文化实践活动。促进校地工作协同,加强校地共建、区域联建[14],打造更多符合青年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的研究、传播、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社会实践项目、文化实践基地,涵盖宣传教育、文艺演出、文化创作等内容。同时,要注重项目质量和实践成果,形成品牌化效应,要加强实践成果的总结、宣传、评比,给予学生认可和鼓励,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学生宣讲团,常态化开展“送学上门”活动,赴乡村、社区、中小学开展特色宣讲活动,通过备课、讲课,引导青年学生以教师角色给学弟学妹、社区百姓描述自己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主动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热情。

    1   加强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精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教研队伍。一是要面向全体教师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教育培训,要针对不同群体分层分类开展,使教师能够从更高站位、更深层次、更广视域学习和传授理论知识,及时掌握学术前沿成果,保持教育内容的新鲜度。二是要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所在的学科、学段、岗位,以课题立项的形式进行重点学习和深入研究,结合课题研究和教学或管理现状,聚焦瓶颈性、关键性、趋势性问题,进行专项突破,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三是进一步壮大“大思政课”“大先生”队伍。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可以统筹安排校领导在“带头讲思政课”中讲授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聘请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专家、英雄人物、大国工匠、科学巨匠等先进代表以及馆藏讲解员,结合工作实际讲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2   加强科学研究

    一是编写教学指导用书。现阶段高校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多以理论文章为主,缺乏系统化研究与基础性成果,如何在教材编写中进一步增加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学者的力量是促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融入教育教学的关键一环。高校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引领作用,启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工程”,组织高校专家学者力量编写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专业课教学的配套教学用书、系列研究丛书,特别是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实践教学的指导用书。建立习近平文化思想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覆盖服务一线教学的示范“金课”、实践案例、难点解析、文献资料等优质资源,内容循序渐进,目标螺旋上升,整体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二是要加强有组织科研。当前高校正在推动“有组织科研”,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进行系统性布局、多路径推进跨界性整合。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和重大研究课题,更需要高校通过“有组织科研”开展研究。高校应统筹校内外思政工作力量,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在目标、方法、途径上形成共识,在研究力量、实践力量、文献资料、科研项目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三是要注重学科交叉。促进马院现有学科方向间交叉,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交叉融合,与理科、工科等开展学科交叉,鼓励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交叉研究,通过汇聚学术队伍,发挥科研集群优势,实现思政课教师从“单兵作战”转向各类专业教师一起的“团队作战”,进一步提升“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和水平。

    3   丰富研究配套

    一是设立二级学科。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沃土,高校在建好现有二级学科的基础上,设立“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二级学科方向,全面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努力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深入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整体发展。二是要鼓励和支持成立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积极培养相关研究人员和师资队伍;适时筹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会,组织高校同行开展理论研究。要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优势,突出文化因素,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论坛,帮助高校师生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促进知识融会贯通,注入文化力量。三是要有全球视野,注意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共同开展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项目,以及邀请国外专家授课、开展在线课程等方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同时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不断拓展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高校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贯通起来,不断延伸“大思政课”的空间外延,进一步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网上主流思想舆论。

    1   加强网络阵地的理论武装

    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阐释方式,用好互联网新模式、新平台、新载体,持续增强网络宣传文化作品内容的时代感。一是要打造网络重点理论专栏,统筹指导学校网络媒体中心精心打造重点理论专栏,及时转发国家权威网站的新闻报道和媒体评论,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在时、效、度上精准把握宣传内容的视觉冲击力、心理感染力、报道吸引力和推送辐射力,注意逻辑与事实、理论与情感有机融通,采用多种视角呈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新动态。二是启动运营校内媒体宣传的“中央厨房”,按照“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融合发展思路,组织师生力量深入一线,广泛采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基层的具体实践,在校内不同平台上推出适应各自特点的融媒体产品,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地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讲鲜活。三是要加强精准传播,提升网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宣传的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分众传播,因人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征与需求,推送差异化内容,为不同学生群体搭配个性化“分餐式”服务;分时传播,视时定策,针对不同的时间节点,提前谋划,如在中国传统节日、民族特色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应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国家重大节日和重大纪念日应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开展网上学术交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突破时空和地理束缚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集群和辐射作用,在网络平台上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术交流,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如可以举办国际汉学交流和中外智库合作等学术活动,邀请国外文化学者在网上开展课程观摩、论坛研讨、课题研究、学术沟通和交流活动。

    2   丰富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

    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总是以一定的技术手段为传播载体的。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直播、短视频等媒体形态影响日益广泛,互联网已成为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成为各种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场域,对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作用更加凸显。积极运用移动直播、微视频等方式,推出有思想、接地气的网络文化产品。要贴近学生思想感情和校园生活关注热点,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时代意蕴、落实要求,构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要聚焦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度融入学生对新时代主旋律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加优秀校园网络文化作品供给;要充分拥抱互联网时代,用好大流量,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短视频、H5、动漫、网络直播等传播主流价值观,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度融入网络文学、音乐、戏剧、影视中并进行提炼加工,持续推出精品力作,满足青年学生对新时代主旋律网络文化作品的需求,拉近与青年的距离,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打造“爆款”“出圈”“破防”的时尚宣传思想文化作品,赢得青年群体广泛认可,弘扬青年群体正能量。

    3   服务我国国际文化传播工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在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工作中积极作为。因此,高校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推动我国主流媒体竞逐国际媒体市场上做出积极贡献。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依托专家学者的专业性、权威性和自媒体的生动性、丰富性,鼓励师生进行中华文化、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为主题的短视频、动漫等新媒体产品创作,通过研究、巧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通过不断研究算法推荐、个性化定制等技术机制参与国际舆论场流量竞争与分配,推动文化精品出海,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内容产品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综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理论成果为高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高校要讲求方法、持之以恒,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1] 新华社.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 (2023-10-08) [2024-10-10].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07766.htm.
    [2] 中国网. 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EB/OL]. (2021-03-07) [2024-10-10]. 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21-03/07/content_77281065.s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2022-08-10)[2024-10-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4] 范周. 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内在意蕴、时代价值与实践遵循[J]. 人民论坛,2023(14):30-34. doi: 10.3969/j.issn.1004-3381.2023.14.006
    [5] 新华社. 习近平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23-06-02) [2024-10-10].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4316.htm.
    [6] 张小平,王超.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探赜[J]. 中国高等教育,2023(12):30-33.
    [7] 乔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时代报告,2023(12):4-7. doi: 10.3969/j.issn.1003-2738.sdbg202347002
    [8]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2022-04-26(01).
    [9] 王卓,胡海波.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刍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5):65-67.
    [10] 新华社.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EB/OL]. (2024-05-13) [2024-10-10]. https://www.zytzb.gov.cn/zytzb/2024-05/12/article_2024051215210119420.shtml.
    [11] 郭心怡,李利辉.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思考[J]. 社会主义论坛,2024(4):35-37.
    [12] 李捷.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J]. 社会科学文摘,2024(6):8-10.
    [13] 李勇威,于成文.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的价值意蕴、逻辑理路与实践向度[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5):8-13.
    [14] 中国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关于共建高校“大思政”体系 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 (2024-07-09) [2024-10-10]. 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2024-07/09/content_4wjoBlUWZP.html.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85
  • HTML全文浏览量:  28
  • PDF下载量:  3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7-1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0
  • 刊出日期:  2025-06-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