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SHEN Dong. Research on the Core Essence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5, 41(5): 32-39.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70092 |
[1] |
杜尚泽.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3-07(01).
|
[2] |
金正波. 建设大课堂 搭建大平台[N]. 人民日报,2022-08-26(06).
|
[3] |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 人民日报,2024-05-12(01).
|
[4]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
[5] |
赵成.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 人民日报,2024-09-11(01).
|
[6] |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
[7] |
夏永林. “大思政课”内涵的多维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110-114.
|
[8] |
朱旭. “大思政课”理念:核心要义、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5):107-114.
|
[9] |
蒋林,邹海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的形成条件与提升路径[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6):45-51.
|
[10] |
赵春玲,逄锦聚. “大思政课”: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和着力点[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97-102.
|
[11] |
冯秀军. 善用“大思政课”的三个维度[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103-109.
|
[12] |
陈占安. 我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兼论强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支撑[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0):95-102.
|
[13] |
陈锡喜. 在学科建设新起点上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所应确立的两大理念[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1-13.
|
[14] |
周蔚华,邹韵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历程、内容特色和现实启示[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7):109-120.
|
[15] |
陈锡喜.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的几点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15(9):30-34.
|
[16] |
王易,朱惠羽.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析[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4(3):29-38.
|
[17] |
熊富标.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技术驱动、融合探索与创新之维[J]. 思想理论教育,2025(3):64-70.
|
[18] |
李效东. 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刍议[J]. 思想教育研究,2018(3):88-92.
|
[19] |
杜玉华,李劲湘. 以讲道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J]. 思想理论教育,2022(8):23-29.
|
[20] |
徐蓉,周璇. 师资联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J]. 思想理论教育,2022(4):25-30.
|
[21] |
沈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式及其转型[J]. 科学社会主义,2017(5):49-53.
|
[22] |
张雷声.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改革开放中前行[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25-31.
|
[23] |
刘建军. 全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规律[J]. 思想教育研究,2017(4):57-61.
|
[24] |
陈锡喜,刘伟. 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力支撑”的三个维度[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5(2):23-33.
|
[25] |
沈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再出发[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9):79-86.
|
[26] |
李敏.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思政课”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1(3):2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