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CAI Xi. The Spiritual Pedigree of Chinese Literary Anthrop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33(4): 87-94. |
[1] |
廖明君、叶舒宪.文学人类学: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叶舒宪教授访谈录[J]. 民族艺术, 2010(4
).
|
[2] |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文学人类学派[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杜会科学版),2004(4).
|
[3] |
王国维.王国维论著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
[4] |
王国维.王国维学术经典集: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
[5] |
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兴起及原则[J].当代文艺探索,1987(3
).
|
[6] |
乐黛云. 文化多元和人类话语寻求——兼论文学界人类学与中国文化破译[J].淮阴师专学报, 1999(1
).
|
[7] |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
[8] |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
[9] |
方克强.文学人类学与鲁迅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2010(6
).
|
[10] |
麦地娜·萨丽芭. 故事语言:一种神圣的治疗空间[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
[11] |
叶舒宪.文学与治疗——关于文学功能的人类学研究[J].中国比较学, 1998(2
).
|
[12] |
彭兆荣.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13] |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修订本序言),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
[14] |
饶宗颐.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一[M].新文丰出版公司,2003.
|
[15] |
叶舒宪.第四重证据:比较图像学的视觉说服力——以猫头鹰象征的跨文化解读为例[J].文学评论, 2006(5
).
|
[16] |
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 C》[C].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粹:上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
[17] |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
[18] |
章立明.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概述[J].民族文学研究, 201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