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HAO Cai-hong. The Subjective Strategies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Identity Reproduction Based on Field Work of E Subway Construction Sit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34(1): 30-38. |
[1] |
亓昕.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现状与困境:一项对建筑工群体的考察[J].南方人口,2013,(5):1-9.
|
[2] |
王春光.农民工的国民待遇问题与社会公正[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77-80.
|
[3] |
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3): 119-132.
|
[4] |
亓昕.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形成——基于建筑业农民工的考察[J].人口与经济,2013,(1):37-43.
|
[5] |
崔岩.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2,(5):141-160.
|
[6] |
刘传江.迁徙条件、生存状态与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进路[J].改革,2013,(4):83-90.
|
[7] |
符平,唐有财,江立华.农民工的职业分割与向上流动[J].中国人口科学,2012,(6):75-82.
|
[8] |
李培林,田丰.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J].社会, 2012,(5):1-24.
|
[9] |
卢晖临,潘毅.当代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情感与集体行动[J].社会,2014,(4):1-24.
|
[10] |
郭星华,李飞.漂泊与寻根:农民工社会认同的二重性[J].人口研究,2009,(6):74-84.
|
[11] |
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
[12] |
郝彩虹.隔离、利用与吸纳——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工身份制度变迁[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7,(3):79-84.
|
[13] |
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J].读书,2002,(7):11-18.
|
[14] |
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J].社会,2008,(4):34-58.
|
[15] |
高洪贵.作为弱者的武器:农民工利益表达的底层方式及生成逻辑——以农民工“创意讨薪”为分析对象[J].中国青年研究,2013,(2):60-64.
|
[16] |
郝彩虹.身份区隔:生发于本土土壤的劳动管理策略——对某国有建筑企业地铁工地的个案研究[J].青年研究,2014,(2):3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