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LEI Da, ZHENG Xujiang.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ty of Legal Order[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39(3): 310-319.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80012 |
[1] |
刘仁文, 等. 立体刑法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
[2] |
高铭暄, 马克昌. 刑法学(第十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
[3] |
申卫星. 数字权利体系再造:迈向隐私、信息与数据的差序格局[J]. 政法论坛,2022,40(3):89-102.
|
[4] |
房绍坤,曹相见. 论个人信息人格利益的隐私本质[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9,25(4):99-120.
|
[5] |
齐爱民. 私法视野下的信息[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
[6] |
杨立新. 个人信息:法益抑或民事权利−对《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的“个人信息”之解读[J]. 法学论坛,2018,33(1):34-45.
|
[7] |
李旭. 个人数据法律保护的规范对象:权益基础、行为风险与权力失衡[J]. 人权研究(辑刊),2021,25(2):382-404,530-531.
|
[8] |
劳东燕. 个人数据的刑法保护模式[J]. 比较法研究,2020(5):35-50.
|
[9] |
程啸. 论大数据时代的个人数据权利[J]. 中国社会科学,2018(3):102-122,207-208.
|
[10] |
梅夏英. 数据的法律属性及其民法定位[J]. 中国社会科学,2016(9):164-183,209.
|
[11] |
张明楷. 刑法学(上)(第六版)[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21.
|
[12] |
周汉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立法研究报告[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6.
|
[13] |
高志宏. 隐私、个人信息、数据三元分治的法理逻辑与优化路径[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22,28(2):207-224.
|
[14] |
张楚. 集体法益视野下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入罪限度研究[J]. 刑法论丛,2021,65(1):250-274.
|
[15] |
王肃之. 被害人教义学核心原则的发展−基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法益的反思[J]. 政治与法律,2017(10):27-38.
|
[16] |
陈伟,宋坤鹏. 数据化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再界定[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88-96.
|
[17] |
高富平,王文祥. 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入罪的边界−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所保护的法益为视角[J]. 政治与法律,2017(2):46-55.
|
[18] |
王昭武,肖凯.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认定中的若干问题[J]. 法学,2009(12):146-155.
|
[19] |
刘宪权,王哲.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法适用的调整和重构[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6(1):87-95.
|
[20] |
曲新久. 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超个人法益属性[J]. 人民检察,2015(11):5-9.
|
[21] |
姚岳绒. 宪法视野中的个人信息保护[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2.
|
[22] |
余文清. 民法典中居住权规范的宪法意涵[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1):103-110.
|
[23] |
田宏杰. 刑法法益:现代刑法的正当根基和规制边界[J]. 法商研究,2020,37(6):75-88.
|
[24] |
张明楷. 法益初论[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
[25] |
刘志刚. 人格尊严的宪法意义[J]. 中国法学,2007(1):37-44. doi: 10.3969/j.issn.1003-1707.2007.01.005
|
[26] |
臧铁伟, 李寿伟.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27] |
刘艳红. 民法编纂背景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信息自决权−以刑民一体化及《民法总则》第111条为视角[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6):20-32.
|
[28] |
杨芳. 个人信息自决权理论及其检讨−兼论个人信息保护法之保护客体[J]. 比较法研究,2015(6):22-33.
|
[29] |
孙国祥. 集体法益的刑法保护及其边界[J]. 法学研究,2018,40(6):37-52.
|
[30] |
马永强.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属性确证[J]. 环球法律评论,2021,43(2):102-118.
|
[31] |
周光权. 法秩序统一性的含义与刑法体系解释−以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为例[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2,25(2):6-19.
|
[32] |
卡尔·恩吉施. 法律思维导论(修订版)[M]. 郑永流,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4.
|
[33] |
王昭武. 法秩序统一性视野下违法判断的相对性[J]. 中外法学,2015,27(1):170-197.
|
[34] |
亨利·莱维·布律尔. 法律社会学[M]. 许钧,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
[35] |
恩斯特·A. 克莱默. 法律方法论[M]. 周万里,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9.
|
[36] |
潘运华.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理念与民法典规范[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2):208-214.
|
[37] |
田宏杰. 刑民交叉问题的实体法立场与分析方法[J]. 政治与法律,2021(12):39-54. doi: 10.3969/j.issn.1005-9512.2021.12.zzyfl202112004
|
[38] |
张新宝. 《民法总则》个人信息保护条文研究[J]. 中外法学,2019,31(1):54-75.
|
[39] |
陈文涛. 犯罪认定中的法秩序统一性原理:内涵澄清与规则构建[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2,25(2):4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