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ZHAO Wei-zhong, WEI Yue-ning. On the Legal Dogmatics of the Coherence of Evidence between Supervision Law and Criminal Procedure Law[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38(6): 706-71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50017 |
[1] |
陈光中,邵俊. 我国监察体制改革若干问题思考[J]. 中国法学,2017(4):23-36.
|
[2] |
朱孝清.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检察制度的巩固与发展[J]. 法学研究,2018,40(4):3-19.
|
[3] |
卞建林. 配合与制约:监察调查与刑事诉讼的衔接[J]. 法商研究,2019,36(1):15-22.
|
[4] |
魏昌东. 监督职能是国家监察委员会的第一职能: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兼论中国特色监察监督系统的规范性创建[J]. 法学论坛,2019,34(1):25-36.
|
[5] |
魏德士. 法理学[M]. 丁晓春, 吴越,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3.
|
[6] |
博登海默. 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 邓正来, 译.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
|
[7] |
焦宝乾. 历史解释与目的解释的区分难题及其破解[J]. 法商研究,2021,38(5):74-87.
|
[8] |
张明楷. 刑法学[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21.
|
[9] |
杨仁寿. 法学方法论[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
拉伦茨. 法学方法论[M]. 陈爱娥,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
[11] |
李勇. 《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衔接问题研究−“程序二元、证据一体”理论模型之提出[J]. 证据科学,2018,26(5):563-576.
|
[12] |
朱孝清. 刑事诉讼法与监察法衔接中的若干争议问题[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1(1):3-16.
|
[13] |
张硕. 监察案件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体系:法理解构与实践路径[J]. 政法论坛,2020,38(6):115-126.
|
[14] |
冯俊伟. 《监察法》实施中的证据衔接问题[J]. 行政法学研究,2019(6):85-95.
|
[15] |
姚莉. 《监察法》第33条之法教义学解释−以法法衔接为中心[J]. 法学,2021(1):64-77.
|
[16] |
施鹏鹏. 证据法[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20.
|
[17] |
汪海燕. 审判中心与监察体制改革−以证据制度为视角[J]. 新疆社会科学,2018(3):118-124.
|
[18] |
易延友. 刑事诉讼法: 规则 原理 应用[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9.
|
[19] |
熊晓彪. 刑事证据标准与证明标准之异同[J]. 法学研究,2019,41(4):191-208.
|
[20] |
董坤. 监察与司法衔接中的证据问题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7):117-125. doi: 10.3969/j.issn.1004-3926.2021.07.015
|
[21] |
雷磊.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J]. 法学研究,2013,35(1):66-86.
|
[22] |
陈卫东,简乐伟. 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问题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2010,18(1):83-88. doi: 10.3969/j.issn.1007-905X.2010.01.022
|
[23] |
赵飞龙. 非法口供的比较与述评[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6):96-102. doi: 10.3969/j.issn.1008-2689.2019.06.012
|
[24] |
孙国祥. 监察对象的刑法主体身份辨析[J]. 法学,2019(9):3-14.
|
[25] |
刘艳红. 职务犯罪案件非法证据的审查与排除−以《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之衔接为背景[J]. 法学评论,2019,37(1):172-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