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aculty Participation in Teaching Reform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A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
摘要: 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其具体执行靠一线教师,一线教师有动力参与其中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文章基于质性研究方法,采用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实物收集法等收集资料;对18所研究型大学、共计11个一级学科的33位一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运用Nvivo软件按照三级编码的操作程序和扎根理论的方法取径完成了理论建构。研究发现,大学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包括不同主体主导因素、实践过程主导因素、目标结果主导因素和情境场景主导因素共四类32种动力因素。基于符号互动理论分析视角发现,研究型大学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动力具有情境性、能动性和变化性特征,其动力因素具有多元性、矛盾性和复杂性特征,各个动力因素之间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共生性特征。基于前述特征,政府、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者等需要营造积极的教学改革文化,发挥教学制度的正面效应,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保障。Abstrac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universities requires continuous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depends on front-line teachers. And the motivation of faculty to participate is a key factor leading to the success of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is study used interview method,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method, physical collection method and other methods to collect data.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33 front-line teachers coming from 18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11 first-level disciplines. The Nvivo software was used to complete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ng procedures of three-level coding and the method of grounded theory. It is found in the study that the motivation of faculty to participate in teaching reform includes 32 types of dynamic factors, which were classified into 4 categories: the dominant factors of different subjects, the dominant factors of the practice process, the dominant factors of the target outcome and the dominant factors of the situational scenario.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the motivation of faculty to participate in teaching reform is situational, dynamic and changeable, and the dynamic factors are multiple, contradictory and complicated. The dynamic factors are open interactive and symbiotic. Based on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teaching administrators of secondary colleges are suggested to build a positive culture for teaching reform,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provide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teaching.
-
表 1 访谈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分布表
变量 样本特征 频数 百分比/% 性别 女 16 48.5 男 17 51.5 年龄 35岁及以下 2 6.1 36~40岁 7 21.2 41~45岁 12 36.4 46~50岁 6 18.2 51~55岁 3 9.1 56~60岁 3 9.0 学历 硕士 5 15.2 博士 28 84.8 职称 讲师(助理教授) 5 15.1 副教授(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 17 51.5 教授 11 33.4 类型 教学型教师 8 24.2 教学科研型教师 25 75.8 学科 哲学 2 6.1 经济学 1 3.0 法学 1 3.0 教育学 6 18.2 文学 2 6.1 理学 5 15.2 工学 10 30.3 农学 2 6.1 管理学 1 3.0 艺术学 1 3.0 交叉学科 2 6.1 表 2 开放式编码示例
编号 初始概念 频次 原始语句举例 1 上级要求 12 更多的老师开展教改也是在教育部号召、学校的这个要求下进行的,那我就弄呗。 5 制度驱动 28 教师搞不搞教学改革,教师的行为趋向,肯定受政策制度的裹挟,比如制度里面有没有考虑。一堆铁屑,立的少,趴的多,你给个定向磁场,大家就立起来了嘛! 6 职业忠诚 48 我作为教师,我做的工作主要就在教学上,教学工作做得不好,我对不起我这个职业啊。 8 学生认可 18 可能有比钱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我通过我的教学,得到学生的喜爱和赞扬,他们很认可我,我觉得就更乐于去弄好教学上的事情了。 12 家庭 8 因为我家里面都是老师,我父母在教学上非常敬业,反正就是看他们上课长大的,然后可能是他们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那我今天自己也走上讲台,我提醒自己,我不能应付。另外,我甚至还学到一些我爸妈的教学技能和方法,所以也愿意做改革探索。 13 导师 6 我曾经在博士后期间的合作导师,他在这方面我感觉就做得很好,也是给了我一些积极的影响和鼓励。……当然我也希望自己做好这种培养人的工作,别给学生留下成长的遗憾。 14 领头羊 15 我是从2014年来到咱们学校,主要是跟着学科组长做教学工作,……那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慢慢地学习啊,并且了解了这个本科教学改革工作应该如何去做。 18 学科发展 7 那我们这个学科是自从我们学校成立的那一天就有,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怎么衰败过,到今天还是蒸蒸日上,这种情况,主要得益于这个学科的这些教师在不断地探索教学改革。 20 项目孵化 14 这个项目督促我进一步做思考和完善,甚至产生新的教学思路,取得新的教学效果,从这一点来说,项目孵化我开展教学改革,教学改革项目和我们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是双向促进。 表 3 类属情况示例
序号 初始概念 类属 1 上级要求;组织任务 任务要求发动 2 政策导向;政策敏感;制度驱动 政策制度驱动 3 职业忠诚;教学职责;良心活儿 忠于职业操守 4 学生认可;价值感;成就感 享受成就体验 5 团队;梯队;课程组 团队平台支撑 6 家庭熏陶;夫(妻)共促;师门传承 血缘与学缘 7 同事、同行赞赏 朋辈效应 8 学生积极性高、学生反馈好 接受性主体的正向反馈 9 学院领导支持;系主任认可;师傅鼓励 关键群体支持 10 教学骨干带领;教学督导组专家指导 教学领袖牵引 11 专业延续;学科发展 专业学科发展需要 12 项目支持;教学改革项目的自然产出;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倒逼 项目孵化 13 教师称谓;教师本分 教师身份概念化 14 能力提升;教学相长 自我成长诉求 15 上课标配;教学常态化 教学标配 16 与优质生源匹配的教学;与大学名声相适应 组织声誉 17 职业发展突破口;发挥长处;不同年龄段的生涯选择 生存之道 18 教学感觉良好;掌握教学技能 专业知能 19 关注国家政策;紧跟教学改革动向 高敏感度 20 挚爱;个人志趣 兴趣爱好 21 利益;资源;高级感;扬名 名利资源 22 刷存在感;门槛值;入场券;绩点;指标 符号消费 23 学生成长;人才成才;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 24 社会变化快;知识更新快;教学对象变化 社会需求 25 顺势而为;跟着念经 跟随大流 26 大课;公共课;研究型课程;专业课 课程适合 27 较高的标准;不想糊弄;追求卓越教学的惯习 较高的教学目标 28 外在效应;作秀;虚荣心 秀场载体 29 熟悉套路;隐秘的机制 熟悉层级套路 30 教学文化;校训激励;学校提倡 教学文化倡导 31 同事降岗;牛人被拒等 反面教材 32 某个特殊机会;学生吐槽刺激等 关键事件触动 表 4 核心类属情况示例
核心类属 类属 内涵 不同主体主导因素 自我良好的专业知能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水平,也包含了教师的认知能力、人格与个性特征。 自己较高的教学目标 以不断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追求卓越教学。 自身教学探索的兴趣 出于对教学的兴趣爱好(即便无外在激励且需投入时间、情感)。 自我成长发展诉求 把“教好学生”作为实现自身成长进步、实现教育理想的机会和载体。 “关键群体”支持 学校或学院主管教学的领导层作为教学组织里具有话语权的灵魂人物对教学活动的认可、
鼓励和支持。“教师领袖”感召 能带给教师教学鼓励、提供教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并热心学习有关教学新事物的同事。 同事朋辈的带动 周围同事、同行、朋辈的鼓励、示范、认可、帮助和扶持带来的影响。 血缘与学缘 生长的家庭的“熏陶”,或者在受教育生涯中一些教师、导师对教师的影响。 学生正向反馈 作为教学改革主体的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认同度、主动意识、配合度等 实践过程主导因素 课程适合 教师认为承担课程的规模、学时、学科知识的性质、结构和特点适合教学改革。 高敏感度 对教学改革政策制度、动态、问题等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较快的反应速度。 熟悉套路 熟悉教学内部体系的一些“隐秘”机制。 成就体验 教师参与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愉悦体验(被需要、被尊重、实现价值等)。 政策制度驱动 响应政府和学校战略所需而制定的政策制度开展教学改革。 任务要求发动 组织要求教师予以配合的行动路线,教师出于组织忠诚感开展教学改革。 学科发展需要 出于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团队平台支撑 具有共同教学愿景的组织和交流平台,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能力。 项目孵化促进 组织设立的教学项目,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过程性指导和成效检验。 目标结果主导因素 名利资源驱使 物质奖励、评奖评优、经费等自利性动力。 符号绩点消费 声誉体系中的某个绩点、门槛值、入场券、指标。 提供秀场载体 教师充分展示自身教学潜能和引起他人关注的载体。 忠于职业操守 教师忠于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义务感和奉献精神等,非利益驱动。 促进学生成才 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进步与发展。 适应社会需要 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提升组织声誉 对组织处于理想状态的追求,为组织的长远发展而进行改革的责任。 情境场景主导因素 文化熏陶 教师对教学改革遵循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是教师所处的大学组织的教学改革舆论及
教学改革风气。生存之道 基于现实境遇(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自身特点等情况)的一种职场选择。 教师身份概念化 教学活动对于教师行为的正当性,教师角色和教师身份的应有内涵。 教学活动标配 课堂教学的应有内涵,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获得最多,是大学教学的标配。 随波逐流 “身不由己”地“跟随大主流”趋势实施教学改革。 反面教材刺激 一线教师亲历或亲闻的负面事件给教师教学改革的参与态度带来影响。 关键事件触动 一些偶发事件(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触动、激发)促使教师教学改革。 -
[1] 卡尔·雅斯贝尔斯. 大学之理念[M]. 邱立波,译.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埃里克·阿什比. 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 滕大春,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 李虹. 大学教学改革:现状及推进策略——基于对224名研究型大学一线教师的调查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4):405-412. [4] 荀振芳,张男星. 核心素养导向的大学课程目标建构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2):141-148. [5] 马廷奇,钟颖. 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目标、困境与动力[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2):94-99. doi: 10.3969/j.issn.1008-2689.2016.02.013 [6] 伯顿·R·克拉克. 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 王承绪,译.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 [7] 陈遇春,李厚. 高校教学改革中教师组织问题的研究与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1):63-65. doi: 10.3969/j.issn.1005-0450.2011.11.021 [8] 罗伯特·C·波格丹. 教育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的视角(第4版)[M]. 钟周,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 尹超. 扎根理论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论丛,2005(05):12-17. [10] WALKER D & MYRICK F. Grounded theory:an exploration of process and procedure [J].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2006,16(4):547-559. doi: 10.1177/1049732305285972 [11] 乔治·H·米德. 心灵、自我与社会[M]. 赵月瑟,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12] HERBERT B. Symbolic Interactionism:Perspective and Method [M]. Oakl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13] 阎光才. 大学教师行为背后的制度与文化归因——立足于偏好的研究视角[J]. 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56-68. [14] 伍多·库卡茨. 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实践与软件使用指南[M]. 朱志勇,范晓慧,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15] GRAFFIGNA G. Situational analysis:Grounded theory after the postmodern tur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2009(12):378-381. [16] 陈向明,王富伟. 扎根理论研究需要如何读文献?兼论扎根理论不同版本的界定之争[J]. 比较教育学报,2020(2):3-14. doi: 10.3969/j.issn.1007-8495.2020.02.001 [17] 鲍威,杜嫱. 冲突、独立、互补: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行为与科研表现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10):107-125,187-188. [18] HERBERT B. Mead and Human Conduct [M]. New York:Altamira Press,2004. [19] 邬大光. 大学需关注“需求侧”[J]. 高等理科教育,2023(2):3. [20] 克拉克·克尔. 大学之用[M]. 高铦,高戈,汐汐,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21] 弗雷德·鲁能伯格. 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实践(第五版)[M]. 朱志勇,郑磊,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2]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 李猛,李康,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点击查看大图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1
- HTML全文浏览量: 26
- PDF下载量: 18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