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祝捷. 涉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预防和应对[J]. 人民检察,2024(2):74-76.
|
[2] |
李东风. 关于网络欺凌的研究综述[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2(3):54-63.
|
[3] |
朱嘉珺. 大数据视野下的网络侵害防治——一次运用技术解构新型犯罪的探索[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6):69-76.
|
[4] |
刘思硕,石阳,宋广文. 防治网络欺凌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 青年探索,2020(3):101-112.
|
[5] |
吴亮. 论学生网络欺凌的法律规制模式[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23(2):125-132.
|
[6] |
于鹏. 未成年人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制[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6):110-116.
|
[7] |
赵鹏. 平台公正:互联网平台法律规制的基本原则[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21):75-84.
|
[8] |
解志勇. 超级平台重要规则制定权的规制[J]. 清华法学,2024,18(2):5-17.
|
[9] |
张鸿巍,侯棋. 从仪式建构到集体行动:亚文化视角下的未成年人网络饭圈欺凌[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1(3):4-13.
|
[10] |
骆昌日,何婷婷. 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情感性意义[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2):322-328.
|
[11] |
郑欣,朱沁怡. “人以圈居”: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圈层化传播研究[J]. 新闻界,2019(7):25-36.
|
[12] |
卢家银. 数字时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挑战、应对与逻辑[J]. 青年记者,2022(15):84-87.
|
[13] |
隋岩,李燕. 论网络语言对个体情绪社会化传播的作用[J]. 国际新闻界,2020,42(1):79-98.
|
[14] |
马长山. 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法律变革[J]. 法学研究,2018,40(4):20-38.
|
[15] |
刘权. 网络平台的公共性及其实现——以电商平台的法律规制为视角[J]. 法学研究,2020,42(2):42-56.
|
[16] |
万方. 网络直播营销平台监管权运行的困境及其破解[J]. 法商研究,2023,40(2):146-158.
|
[17] |
李伟,孔凡靖. 家庭教育权在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行为中的实现路径——以《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二条为中心[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6):695-705.
|
[18] |
张晨颖. 公共性视角下的互联网平台反垄断规制[J]. 法学研究,2021,43(4):149-170.
|
[19] |
陈景辉. 算法的法律性质:言论、商业秘密还是正当程序?[J]. 比较法研究,2020(2):120-132.
|
[20] |
王燃. 论网络暴力的平台技术治理[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4,42(2):121-134.
|
[21] |
刘权. 比例原则适用的争议与反思[J]. 比较法研究,2021(5):172-187.
|
[22] |
胡杰. 论权力的义务性[J]. 法学,2021(10):21-33.
|
[23] |
柯卫,汪振庭. 域外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规制的比较及启示[J]. 政法学刊,2019,36(3):5-9.
|
[24] |
伊卫风. 算法自动决策中的人为歧视及规制[J]. 南大法学,2021(3):79-92.
|
[25] |
陈美华,陈祥雨. 网络欺凌现象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法律预防[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1-56.
|
[26] |
解志勇,修青华. 互联网治理视域中的平台责任研究[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5):102-106,147.
|
[27] |
王静. 数字公民伦理:网络暴力治理的新路径[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2,25(4):28-40.
|
[28] |
任海涛. 我国校园欺凌法治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兼评11部门《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J]. 东方法学,2019(1):123-133.
|
[29] |
高晓霞. 日本校园欺凌的社会问题化:成因、治理及其启示[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00-108.
|
[30] |
张海鹏. 学生网络欺凌法律规制路径辨析[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1):122-128.
|
[31] |
杨东. 监管科技:金融科技的监管挑战与维度建构[J]. 中国社会科学,2018(5):69-91,205-206.
|
[32] |
朱圆,肖佳欣. 社会企业架构下企业合规制度适用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1):94-102.
|
[33] |
柯卫,汪振庭. 我国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制[J]. 山东社会科学,2019(3):131-136.
|
[34] |
向广宇,闻志强. 日本校园欺凌现状、防治经验与启示——以《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为主视角[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1):1-10.
|
[35] |
吴亮. 学生网络欺凌的法律规制:美国经验[J]. 比较教育研究,2018,40(10):52-59. doi: 10.3969/j.issn.1003-7667.2018.10.008
|
[36] |
吴进娥. 性犯罪网络传播行为刑罚裁量的功能主义诠释[J]. 东南法学,2022(2):170-185.
|
[37] |
周佑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法治逻辑[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2(1):120-128. doi: 10.3969/j.issn.1009-8860.2022.01.016
|
[38] |
刘艳红. 网络暴力治理的法治化转型及立法体系建构[J]. 法学研究,2023,45(5):79-95.
|
[39] |
宋宇琦,高旻,李骏东,等. 网络欺凌检测综述[J]. 电子学报,2020,48(6):1220-1229.
|
[40] |
刘品新. 论大数据法律监督[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3,31(1):76-92. doi: 10.3969/j.issn.1004-9428.2023.01.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