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的价值意蕴、逻辑理路与实践向度

李勇威 于成文

李勇威, 于成文.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的价值意蕴、逻辑理路与实践向度[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5): 8-1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50090
引用本文: 李勇威, 于成文.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的价值意蕴、逻辑理路与实践向度[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5): 8-1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50090
LI Yongwei, YU Chengwen. The Value Connotation, Logical Path and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ll-round Educ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with All-staff”[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40(5): 8-1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50090
Citation: LI Yongwei, YU Chengwen. The Value Connotation, Logical Path and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ll-round Educ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with All-staff”[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40(5): 8-1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50090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的价值意蕴、逻辑理路与实践向度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50090
基金项目: 教育部社科基金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思创融合’辅导员领航工作室”(编号:00039103C);中共北京市教育工委2023年度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项目“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案例库建设:基于北京8区12镇的调研”(编号:XXSZ2023YB0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勇威(1989—),男,内蒙古包头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北京科技大学)办公室副主任

    于成文(1978—),男,辽宁朝阳人,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 中图分类号: G641

The Value Connotation, Logical Path and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ll-round Educ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with All-staff”

  • 摘要: 立足“三全育人”要求,全面落实新时期高校“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实践探索,北京科技大学始终抓牢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生命红线,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用好“三全育人”行动方法,全面突出钢铁思政特色模式。“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的实践创新,其启示在于整全化的体系推进、多维化的实践准则、重点化的攻坚行动等多方面的逻辑理路,其成效在于打造思政课建设的“三张名片”、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层次”、提升日常思政工作的“三化理念”等各层次实践向度。

     

  • 习近平总书记[1]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开展“大思政课”建设,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升华和超越,是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的生动演绎。“三全育人”理念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承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嬗变历程的精髓演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2]275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3]正式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列为五大基本原则之一,强调“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3]。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制度层面提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4]

    习近平总书记[5]197高屋建瓴地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应充分涵盖一切育人主体、着力挖掘红色育人资源、形成强大育人协同效应。“‘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6]“大思政课”明显具备“理念更新、视野更阔、格局更大、育人更强”的特质,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新形态,是对传统思政课的进一步创新、完善和超越,是教学理念和育人观念的深刻重塑,是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重置教学场景、创新教学方法的教育改革。“大思政课”何以为“大”,需要对“大思政课”的科学意涵进行多维解剖和深刻探讨。2022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明要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建设好“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大思政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路径,强调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的现实考量。北京科技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挖掘钢铁思政育人特色和禀赋优势,用好用活各类育人资源,将“大思政课”建设放在更广阔的视域当中,放在当前新时期的历史坐标当中,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牢牢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生命红线,全面突出钢铁思政这一特色模式,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融入思政课走深走实、入脑入心、真学真用。

    “三全育人”在高等学校的发轫,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内在要求和实践旨归。基于“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工作,重点强调围绕三个逻辑层次来开展:抓牢思政工作生命红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大思政课”改革的核心使命;贯彻“三全育人”理念遵循,践行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是“大思政课”改革的路径依循;践行“大思政课”改革指向,涵育钢铁思政特色模式,是“大思政课”改革的特色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1]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一切学生工作的设计、实施、检验、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一定要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生命线,无论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等各方面的使命,都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其中,特别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为根本遵循,以学习和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以学生是否感受到获得感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效果和检验标准,真正将“大思政课”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全方位、全过程,激励青年学生自觉投身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事业中去。

    立德树人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理想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全契合马克思人本思想价值取向,是新形势下高校各项工作的根本围绕。立德与树人的二重目标是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辩证统一体,其中,“立德”是本,为“树人”指明方向,“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7]4,育才首先必须要育人,立大德方能立大才。只有将立德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锤炼青年人“立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品格特质,才能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世界大局的准确把握深刻洞悉上。“树人”是立德的具体指向,基于“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培育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人”。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怀思政课育人情况,多次在重要场合发表讲话,高屋建瓴地指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方向。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8]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1]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

    高校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场域,需要从育人格局、育人理念、育人路径等方面协同推进,全方位、多维度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作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北京科技大学始终以“三全育人”理念作为思政课改革的根本遵循,多次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三全育人”重要指示精神,瞄准学校思政体制机制沉疴痼疾系统推进、精准发力,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融于钢铁思政改革体制中,构建独具北科大特色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切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思政课作为高校育人的主渠道,善用“大思政课”的立德树人功能与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实际特点,形成“大思政课”与行业特色型高校深入融合、互激共进的育人模式,最大限度释放高校育人、育才的极限能量与潜在价值。学校结合资源禀赋优势和办学传统,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师生两封重要回信精神为行动指南,深度挖掘钢铁精神内涵,重点突出钢铁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探索并实践钢铁思政育人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带动行业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致力于培养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建构起独具学校特色的钢铁思政育人模式。

    “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是北京科技大学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顺应前沿科技发展与国家建设需求大势、重点依托北京科技大学“钢铁文化”内涵底蕴,努力培育爱党信党、为国奉献、具备扎实学识人才后备军的协同育人体系。学校思政课全面依托“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资源,筑牢思政课程主渠道、延展思政课授课形式、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在产教融合中以“钢铁底色”浸润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助力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1]强调,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的重要议题,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是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的新期待新要求。立足“三全育人”的根本要求,全力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科学指南和本质要求,必须全面落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指示,系统推进高校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全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法路径,怎么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是方法论的问题。马克思高度重视劳动实践对培养人的重要意义,认为其“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9]340。“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课上积极感悟、课下积极参与,多多增添社会活动、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等鲜活生动的体验经历,让大思政课真正照亮青年人生之路,需要以“三全育人”为根本行动方法,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重理念贯彻落实到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综合改革实践中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以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全国10所)为契机,积极探索“三全育人”融入“大思政课”的改革路径,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举措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获评“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称号,为全国和首都教育事业发展,持续展现北科智慧、贡献北科力量。

    马克思[10]11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不论理念有多大,站位有多高,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机制和育人模式上,都要围绕“近”“小”“实”“亲”四个字来作文章。一是距离要“近”:思想政治工作要设身处地、推心置腹地与学生谈心交心,用真心引导学生,用真情温暖学生、用真理启发学生、真正解答思想疑虑、解开思想疙瘩、解除思想包袱。二是切口要“小”:面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千丝万缕”,要从细节处着手,从人们关心的小事做起,通过抓微、抓小、抓细找准切入点、突破口,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现实针对性。三是内容要“实”:思想政治工作要往实里做、做出实效,坚持以精细求实效、以精准求长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含金量”。四是效果要“亲”:要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关键在于用心用情、工作有方,要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满意感、获得感、幸福感,达到思政育人的良好效果。

    “三全育人”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有助于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高尚的道德品行。一是开展“共识攻坚”。认识决定行动,形成思想共识是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先决条件。专业课教师在思政育人过程中也承担育人使命,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形成共识、形成合力。通过师生理论学习、加强政策宣讲、开展全校立德树人大讨论等,形成师生积极参与“三全育人”的思想共识。二是开展“融入攻坚”。“三全育人”视域下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把原有工作推翻重来,而是“要像盐一样真正地融入饭菜里边”,做到“教育之美在于没有了教育的痕迹”,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本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生课堂教学、融入学校制度建设、融入校内日常活动、融入校外实践环节”,融入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三是开展“协同攻坚”。“三全育人”视域下开展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多支队伍协同发力形成育人合力。两支队伍共同设计教学大纲,共同研讨教学内容,共同开展课程教学,既避免了理论授课的单一性,又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四是开展“评价攻坚”。评价攻坚重点强调“三全育人”视域下开展大思政课育人的目标导向问题,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三全育人”工作本身开展实际效果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二是育人主体教师的激励导向和评价导向的革新再造,三是育人对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需要革新再造。

    “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2]383“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2]380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指明了方向。针对当前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1]提出了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是当前思政课建设面临的重要实践指向。

    如何把思政课讲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始终是摆在全体思政课教师面前的时代命题。北京科技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三全育人”为“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赋能,逐步形成独具学校特色、深受学生欢迎的“三张名片”。

    1   第一张名片“数字马院”:资源聚合,形成课堂翻转新范式

    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11]378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数字技术作为科技最前沿成果的体现,正逐步赋能教育育人形态从表面叠合实现深层融合,助力构建教育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数字化教育格局,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12]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以数字资源拓宽思政课程教学场域、以数字思维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方法、以数字手段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课程思政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大势。学校适时成立全国高校首家“数字马院”,以开放性、协作型和数字化为路径,加强高校资源整合和协同联动,实现各方优势互补,达到共建共享的效果。[13]构建“学校之间互通互连、人员之间交流互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自主研发“数字马院虚拟教研室”成功实现相同课程在不同地区、不同院校教研室的跨校、跨地区集体备课,设计开发的精准扶贫虚拟仿真实践系统和全息投影互动教学系统,让学生置身其中实现实时互动交流。

    2   第二张名片“实践教学”:内外融合,打造实践教学新样态

    思政课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6];要视野广阔,发扬思辨精神,“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5]189;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4]。“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0]500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素养培育,自“05方案”实施以来,学校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逐步探索形成“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虚拟实践”“四位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3   第三张名片“形势与政策课”:教辅结合,构建协同育人新通路

    马克思[10]500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努力做到“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学校以“学生最渴望上、老师最难讲”的一门课程——“形势与政策”作为突破口,逐步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协同推进的立体化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了在线开放课程、线下选修课程、重点专题报告、热点研修培训、主题社会实践等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涵盖教育教学、教材体系、学科建设、管理体系等多个维度,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贯穿其中的灵魂。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是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15]学校高度重视课程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制度设计,力求高质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教学能力,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紧紧依托“把牢政治方向、协同整体推进、坚持教师主体、依托特色发展”的核心准则,深度挖掘涵养专业课程的价值内涵、价值内核、思想内核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力建构“全校思政公开课—学科思政讲坛—专业课堂思政”的三维度“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成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紧密结合,从而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收效显著。

    1   打造体现办学治校特色的公开课思政体系

    面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千头万绪”,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将日常思政工作精实化,力求精确对焦、靶向发力,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点上、落到实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效。课程思政这一理念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旨在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合力、并轨同行,实现学校协同育人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学校挖掘办学治校过程中的禀赋特色优势,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大国钢铁》系列公开课思政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行业荣誉感,让学生在“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行进路途中更加“知钢懂钢”,树立“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与意识情怀。

    2   建立体现学科优势特色的学科思政讲坛体系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持续深耕,打造精品化的日常思政工作体系,将日常思政工作体系化,探索思政工作新格局,引领广大青年增强永远跟党走的信念信心,推动日常思政工作提质增效。依托学校的4个世界一流重点学科,打造重点学科的学科思政讲坛,各个学科都已依托学科特色建立学科思政讲坛体系。推出“钢铁思政”大讲堂,特邀校外专家名师,通过专家讲座、专题报告、会议研讨等方式,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在思政讲堂上深刻理解、深入研究和深度思考。打造国内首批“跟党学创业”系列课程,首创成立国内最早的“思创融合”辅导员领航工作室,是国内最早将中国共产党党史作为案例系统性地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单位,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3   构建全面深入的精品课程思政示范课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16]强调:“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运用精准思维,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着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水平,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北京科技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具体到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覆盖到所有的课堂所有的专业,重点打造了一系列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程,包括评选一系列优秀的、典型的课程示范教师和案例。

    我们要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引领作用和对掌握一流大学建设规律的重大现实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一方面,北京科技大学的相关经验无疑有其意义。新征程上,学校将持续系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践,努力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提供坚强保障,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

  • [1] 习近平.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 人民日报,2024-05-12(01).
    [2] 习近平. 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7-02-28(01).
    [4]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9-11-06(01).
    [5] 习近平. 论党的青年工作[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6]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 人民日报,2021-3-07(01).
    [7] 司马光编著. 资治通鉴 第1卷[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8]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 习近平.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 人民日报,2023-05-30(01).
    [13] 刘明言,彭庆红. 新时代数字马院建设思路及应用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2):123-129.
    [14] 习近平.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15] 李勇威. 价值、问题与路径:新时代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论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1):87-93.
    [16] 习近平.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N]. 人民日报,2022-03-02(01).
  • 期刊类型引用(0)

    其他类型引用(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34
  • HTML全文浏览量:  217
  • PDF下载量:  270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3-12
  • 刊出日期:  2024-07-0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