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青年大学生践行文化使命的路径探析

王红霞

王红霞.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青年大学生践行文化使命的路径探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6): 31-3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40128
引用本文: 王红霞.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青年大学生践行文化使命的路径探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6): 31-3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40128
WANG Hongxia. Path Analysis of Guiding Young University Students to Fulfill Their Cultural Mission with Xi Jinping Thoughts on Cultur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40(6): 31-3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40128
Citation: WANG Hongxia. Path Analysis of Guiding Young University Students to Fulfill Their Cultural Mission with Xi Jinping Thoughts on Cultur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40(6): 31-36.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40128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青年大学生践行文化使命的路径探析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40128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研究专项项目“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其化解策略”(编号:19VSZ03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红霞(1982—),女,陕西延安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中图分类号: D432; G120

Path Analysis of Guiding Young University Students to Fulfill Their Cultural Mission with Xi Jinping Thoughts on Culture

  • 摘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彰显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青年大学生是传承文化发展和坚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肩负着厚植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扩大文化影响的光荣使命任务。然而,当前进入新时代,在多元思想文化的包围和冲击下,青年大学生在思想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认知偏差,从而对其践行文化使命带来考验和挑战。面对冲击,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引领青年大学生明确文化使命的正确方向,练就文化建设的过硬本领,讲好文化传播的中国故事,只有这样,才能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肩负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和任务。

     

  •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繁荣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灵魂。青年大学生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中,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荣使命。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不仅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而且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理论成果,更加明确了时代赋予青年大学生的文化使命,也给青年大学生践行文化使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新时代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引导青年大学生践行文化使命,明确文化使命的正确方向,练就文化建设的过硬本领,讲好文化传播的中国故事,才能真正践行文化使命,担当时代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2]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不仅是国家的建设者、捍卫者、见证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传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肩负着厚植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扩大文化影响的光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3]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蕴含的理念和智慧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底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依托。正是在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下,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苦难和挫折中才能浴火重生、绵延发展。中华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奠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新时代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凝聚磅礴的精神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涵的理念、精神、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精神的内核,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伟大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结晶,也是我们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青年大学生作为新生一代的中华儿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赓续者,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群体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将他们的青春与奋斗精神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之际,青年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制度、文化等层面,孜孜以求探寻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可行路径。新时代新征程,要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下,筑牢理想信念,为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汇聚精神之源。青年一代应在当今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激荡大潮中保持清醒、坚定和自信,以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投身文化传承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点燃强国建设的精神引擎,吹响民族复兴的精神号角,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塑造文化自觉,大力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增强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的繁荣兴盛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5]在2023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繁荣既指向文化事业的兴盛、文化产业的发达,也指向思想道德的先进、文明素养的提升,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彰显了国家的文化竞争力,同时也是为人类创造优秀文明成果的重要依托。推动文化繁荣是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文化繁荣,就必须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坚持内容为王、创意制胜,在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上抓住关键对象。青年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直奋勇走在时代的前列,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6]。青年大学生既是文化发展的重点关注对象,也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坚实力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更好凝聚中国力量、构筑中国精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永葆生机活力。青年大学生是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活力的社会群体,是推动文化事业繁荣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力军,担负着激活文化生命力、使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生机活力的使命任务。在践行文化使命的新征程上,青年大学生要以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文化发展中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以多元的形式在新时代予以充分展现,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文化源泉充分涌流,为推动文化繁荣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在世界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化对世界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既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中国贡献和中国智慧。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中华文化也迎来了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在世界文化领域发展中,西强东弱的局势在当前仍然没有根本扭转,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仍尖锐而复杂,并呈现出多变多元多样形态。对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迫切需要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做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部署,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青年大学生既是中国故事的书写者,也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更是中国故事的传播者,立足当下数字文化流行、中西文化碰撞、多元社会思潮交织的现实境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肩负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任务。青年大学生成长于世界和平年代,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拥有丰富的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娴熟的技术优势,在对外传播交流和不同国家的交往中,能展现前所未有的自信、自立和自强。当前,青年大学生要秉持“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交往理念,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践行使命担当,让自身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出发点”,把每一个“小事件”转化为展现和传播中华文化“大节点”,发挥自身优势,以高旷视野、博大胸怀进行对外文化交流,用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传递和展示中国独特的文化价值,吸引国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让更多的国外民众了解和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青年的力量。

    青年大学生在新征程上肩负着传承、创新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任务。但当前伴随各国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紧密,青年大学生身处多元文化思想的包围,无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消极影响,导致有的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认知偏差,给青年大学生践行文化使命带来考验和挑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先行者,肩负着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然而,当前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文化之间交流融合日益频繁,青年大学生在受到多国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偏差。有的青年过度追求西方文化,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甚至个别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存在着“无用论”“过时论”等片面化的错误认知,没有深入探究其文化内核。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片面的认知,致使其很难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发展及其知识体系、价值观念与表现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产生认同感,减弱了其对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革命文化是青年肩负使命、奋进开拓的精神源泉,是构筑中国精神、弘扬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时期思维进入最活跃的状态,容易受到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别有用心的“误导”,最需要党的精心引导和重点培育[7]。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评价”“重写历史”为噱头,恶意扭曲历史真相,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发起对马克思主义的诘难,制造思想混乱,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同时,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戏说和恶搞历史,以各类短视频、网络游戏、网红直播等娱乐化的方式来博取眼球和点击率,以娱乐的方式对党史国史进行“任意评说”,甚至恶搞英雄烈士。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年大学生,不仅盲目陷入了追求愉悦带来的短暂放松,而且开始怀疑中国革命历史,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继承,使有的青年大学生对革命文化不自信,从而对自身担负的使命任务动力不足。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价值引导作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形成民族凝聚力,有着极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然而,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逐利性的特点给青年大学生带来负面效应,加上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存在着一些认知的误区和偏差。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价值观在部分青年大学生人群中滋生。有的将“等价交易、自由选择”等视为人生的唯一价值追求,过分强调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有的以实现自我利益为衡量标准,信奉物质利益至上,做任何事情都以利益为考量尺度,甚至为达个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常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上等等。这些都不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甚至是违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从而对青年大学生践行文化使命产生负面影响。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推动文化建设实践提供了指引和方向。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青年大学生作为文化使命践行最具活力的主体,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把握文化使命的正确方向,练就文化建设的过硬本领,讲好文化自信的中国故事,从而增强青年大学生履行文化使命的自觉能力。

    青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先锋力量,团结凝聚广大青年大学生践行文化使命,只有引领青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才能坚定文化使命、强化使命担当。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青年大学生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践行“七个着力”的首条就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是践行青年文化使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强调,全党都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8],从理论和实践上明确了“党管青年”原则。党管青年原则体现了党对青年工作的重视,阐明了党管理青年的主体责任[9]。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坚定青年担负文化使命的政治方向。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坚持和加强党对青年大学生践行文化使命的领导,是新时代青年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对此,要建立和完善在党的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青年文化使命意识培养的格局,形成对青年文化使命意识培养的合力,引导青年积极践行文化使命。同时,各级党团组织也要发挥领导作用,建立健全青年组织体系,定期开展能最广泛地团结、动员和带动广大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活动中,激发青年大学生强国有我的激情和热情,鼓励青年大学生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勇当先锋。另一方面,强化理论武装,增强青年大学生担负文化使命的政治素质。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进入新时代,伴随思想文化多元的时代到来,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和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盛行,西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认知产生巨大的冲击,造成有的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动摇、政治认同模糊等问题。对此,必须要强化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加深青年对践行文化使命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和国家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只有不断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青年化阐释为主线,引导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和情感认同。同时,针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要善于运用网络的宣传阵地,既要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展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宣传活动,诸如读书会、研讨会和分享会,坚定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动摇,也要旗帜鲜明地抵制网上的各种错误思潮,辨析清楚其本质和危害。用党的科学理论来武装和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决听党话、跟党走,把广大青年大学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强基固本、笃信真理,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践行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真正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先锋者,要更好的履行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就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本领,不断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以高素质和强本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重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青年大学生练就文化建设的过硬本领,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实践要求。青年大学生要始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具体学习行动上,不断提升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练就文化建设的过硬本领。一方面,强化学习能力,不断增强青年担负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学习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技能。青年担当文化使命,关键在于磨练过硬本领,引导青年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下苦力、下真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艺术形式和科学智慧。然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作为青年大学生,首先要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选修相关课程、阅读经典著作、参加学术讲座等多种学习形式,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在文化学习中不断增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自觉性,才能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不断培育珍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在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方法创新探索,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运用新媒体平台,比如动漫、游戏、音乐、影视等,创作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作品,这样既能吸引更多青年大学生关注和喜爱中华传统文化,也能激发其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注重实践锻炼,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担负文化使命的实践能力。青年大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关键主体,只有在文化主体的实践中才能实现。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可以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通过实践体验,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对此,青年大学生结合自身兴趣,既可以通过参加书法、文学、戏曲等课程学习中华文化知识,也可以积极参与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猜灯谜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可以借助党团支部等活动,参观名人历史古迹、著名博物馆等纪念地,走进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身临其境地学习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学习革命历史文化,体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通过这些身临其境的教育实践活动,使青年大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实践中领会其深层的文化意蕴。将文化体察与文化理解相结合,以丰富的文化认识指导文化建设,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华文化传播、承续、创新的重要储备力量和生力军,要积极践行对外文化交流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展示中华文化良好形象,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明确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5],为青年大学生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指明了方向。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青年大学生应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积极参与跨界交流,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方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创造创新中讲好中华文化的故事。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中,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这些文化中蕴含了独特的价值理念、精神文化和智慧力量,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坚定立场。青年大学生要坚定中华文化立场,不仅要从中华民族形成和积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挖掘其内核和价值内涵,激发其生机与活力,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而且要在世界舞台上向世界讲好中华文化故事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比如在大国外交舞台,青年为国家担当,为人民负重,对世界尽责,彰显中华文化的精神;又如在国际维和战场,青年直面生死考验,履行使命担当。同时,在世界舞台上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故事的传播方式进行创新,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生动演绎,使中国故事的内容与演绎形式和谐统一,让中外受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听而信,能共鸣”。另一方面,坚持胸怀天下,在交流互鉴中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10]明确指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文明交流互鉴未来在青年。青年大学生拥有对外交流的热情和活力,是国家对外交流的重要参与者,在文化交流互鉴上具有十分独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此,青年大学生要积极运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学术会议等平台,身体力行地积极推动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在交流互鉴中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加强各国智库之间的交流创新,解读中国发展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解锁中国奇迹背后的文化密码,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讲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时代意蕴和实践路径。在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中,强化文化认同,让中国青年好声音、中华文化魅力和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中得到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同时,可以充分发动海外留学青年学生讲述中国故事,通过海外与中国留学生建立的留学组织、行业协会、高校学联等海外文化传播联络工作站,引领留学生将优美的国乐、高雅的汉服、优秀的传统、可口的美食等中华文明精粹,用通俗易懂、立体形象的方式进行传播,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竭力引起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识,深入推动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

  • [1] 习近平.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23-08-31)[2024-05-10].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3-08/31/c_1129834700.htm.
    [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18(01).
    [3]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8(01).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5]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 人民日报,2023-10-09(01).
    [6] 彭庆红,田珊. 中国青年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百年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22(7):133-139.
    [7] 田珊,彭庆红. 青年成长发展与党和人民的关系论略[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4):366-371.
    [8]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 人民日报,2022-10-26(01).
    [9] 张晓媛,曹光远.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对新时代高校学生会组织建设的启示[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6):654-659.
    [10] 王跃.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EB/OL]. (2022-05-28)[2024-05-10]. 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5/28/c_1128692207.htm.
  • 期刊类型引用(2)

    1. 沈浩蓝. 受控数字借阅的版权障碍调适——基于对阿歇特诉互联网档案馆案的反思.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02): 80-87 . 百度学术
    2. 李丛丛. 新时代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蕴涵、现实挑战与突破路径.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5(01): 94-98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53
  • HTML全文浏览量:  220
  • PDF下载量:  43
  • 被引次数: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1-18
  • 刊出日期:  2024-1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