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化在京高校布局 服务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

郭志恒

郭志恒. 优化在京高校布局 服务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4): 33-3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162
引用本文: 郭志恒. 优化在京高校布局 服务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4): 33-3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162
ZHANG Xu-do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Polic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bout the Bureaucratic Capital Economy[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29(1): 109-114.
Citation: GUO Zhiheng.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to Serve BT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40(4): 33-3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162

优化在京高校布局 服务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规划建设探索与实践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162
基金项目: 教育规划与战略研究课题“疏解高校雄安校区规划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郭志恒(1983—),男,山西临汾人,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建设项目指挥部综合管理部部长,助理研究员

  • 中图分类号: G719.2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to Serve BT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Xiong’an Campus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摘要: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京高校布局与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与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期盼密切相关。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雄安新区建设等战略任务的实施推进,在京高校布局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挑战。推进在京高校非首都功能疏解要重点做好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坚持以疏解促发展、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四个方面工作,高质量推进在京高校雄安校区规划建设,优化拓展在京高校办学空间,深度服务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 在国家级特区规划建设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中,建立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意义重大。作为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战略科技力量和高层次人才集聚地,在京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推进在京高校非首都功能疏解是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雄安新区建设等战略任务的重要交汇点,对于优化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布局、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布局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长期发展演进形成的,而且受政府调控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1]。建国初期,国家大规模调整了高校院系设置,先后组建一系列专科性高等学院,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北京学院路“八大学院”以及政法、铁道、贸易、邮电、电力、广播、语言等学院。院系调整适应了工业化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要,有力推动了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1999年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扩招,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2%,普及化水平进一步巩固提升[2]。扩招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也给高校办学带来了巨大压力,特别是办学空间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截至2023年6月15日,北京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92所[3],其中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34所、“双一流”建设学科166个,分别占到全国的23%、32%[4]。长期以来,在京高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不合理的高等教育布局也给北京城市运行和资源保障带来巨大压力,北京“大城市病”日益突出,亟需通过向外疏解的方式,实现高等教育的均衡布局和高质量发展。对此,自1999年始,北京市委市政府主导,启动以昌平沙河和房山良乡为代表的高教园区建设,部分在京高校陆续入驻。之后,中央有关部委及北京市积极推动在京高校向郊区的疏解工作,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等新校区先后启动建设。这些举措拓展了部分在京高校的办学空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学压力。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入新阶段,防治北京“大城市病”、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的重大战略选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疏解,重点是发展,难点是协同。作为的京津腹地,河北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28所,其中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所、“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与京津两地甚至全国各省(区、市)相比,河北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也为优化区域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布局与协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政策空间。

    2017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设立,是继广东深圳、上海浦东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成为新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作为高等教育规划中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同时也承担着根据空间布局的协同性与前瞻性,高等教育资源与各发展要素相契合,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统筹推进下,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加快推进向雄安新区疏解办学工作进程。截止2024年3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首批在京高校雄安校区已经在雄安新区选址落位,正在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要求加快规划建设工作;后续批次在京高校雄安校区规划建设工作正在积极谋划推进中。

    优化在京高校布局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涉及重大利益调整,为各方面高度关注。在工作推进中,关键要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是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在推进在京高校向雄安新区疏解与优化高校布局的工作中,要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城市功能定位等多种因素,科学合理测算雄安新区高等教育的总体需求[5],做好高等教育布局的顶层设计,包括疏解高校的层次、类别、数量、规模等;要坚持规划引领,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等上位城市规划要求,做好北京、雄安两地高等教育资源的系统规划和有效衔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要与疏解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要素协同布局,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形成集成创新优势,全面提升区域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现代化水平,服务北京、雄安两地建设全球重要的人才和创新高地。

    二是坚持以疏解促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以疏解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疏解高校新校区建设工作,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社会服务等高等教育职能发挥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和物质保障。在京高校疏解是一次创新资源要素的重要重组。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需要,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多主体紧密集合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与区域创新体系、企业创新体系构建,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促进教育的学科、专业、人才、研究平台和产业体系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体系重塑、生态构建,布局引领未来科技创新的新方向,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新枢纽。同时,在疏解过程中,在京高校自身要特别处理好老校区功能提升与新校区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老校区大部分位于中心城区,面积相对狭小,要重点做好改造和功能提升工作,推动老校区向研究生培养基地、高端研发创新基地和重要智库等转型,积极发挥在校园文化积淀与传承、高层次人才培养、高端智库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新校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或新开发区,办学空间相对充足,办学条件良好,应优先布局对实验实训及办学空间需求较高的院系及平台,改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设施条件,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主阵地,通过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方式,推动承载地的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三是健全疏解工作机制。在京高校疏解工作具有政治性强、规划周期长、建设任务重、运行成本高、示范效应显著等特点,各方高度关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北京市、河北省及雄安新区等有关方面要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按隶属关系不同,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积极协调有关部委及地方,加快推进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向雄安校区等京外疏解工作;北京市要在国家有关部委的统筹指导下,继续加快推进市属高校及部分部委所属高校向北京市郊区的疏解工作。各有关方面要建立并完善协同推进在京高校疏解的工作机制,定期研究推进,协调解决疏解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在京高校自身,要落实主体责任,抢抓疏解战略机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加强产学研合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四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不同,京津冀地区具有鲜明的政策驱动特征,即有为政府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建设发展的初期,政策效应尤为明显。因此,要在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策的约束与激励作用,为在京高校疏解工作注入强大动力并提供有力保障,让疏解高校和人员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激发起疏解高校和人员的内生动力,从而保证高质量完成疏解工作,并通过疏解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针对疏解高校,要重点做好新校区建设用地保障、项目审批及投资、科研用房建设、仪器设备采购、科技成果转化、招生计划、教职工编制、学生实习实践、城市基础及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政策保障措施。针对高校疏解人员,要提供不低于原所在地户籍、薪酬、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水平,确保“疏得出去、稳得下来、发展得好”。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经过70多年的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工科优势明显的全国重点高校,为国家的工业发展特别是钢铁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材料、冶金、矿业、科技史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4],8个学科进入ESI 1排名前1%[6],多个学科在前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7]329。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办学空间不足问题日益制约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一批新兴交叉学科苦于没有空间支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职能未能有效发挥。2021年9月,学校招生本科生3 437人,硕士研究生3 477人,博士研究生725人,全日制在校生2.6万余人[8]23;各类用房面积约95万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1206亩(含管庄校区、昌平创新园区、西三旗中试基地),生均用地面积约30平方米,不足全国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生均用地面积的一半[9]。办学空间严重不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建设“特色鲜明、有重要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瓶颈因素。

    1951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办法,培养高级国家建设人才;明确制度改革是当前改革高等教育中最急需进行的主要工作,其中包括院系的调整。同年1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拟订了全国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提出要创设地质学院、开办钢铁学院和石油学院,工业大学有多科性和单科性之分,拉开了全国院系大调整的序幕。1952年4月22日,中央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召开钢铁学院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随后,由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等院校的相关系科组建成立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钢铁学院建校轮廓计划,拟设7个系16个专业,规划本科生规模5 000人,研究生规模200人[10]3-10。1953年5月11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在北京海淀的满井村破土动工。新校址由北京市城市计划委员会确定,由重工业部所属有色金属设计研究院进行总体规划。学院规划用地东西长809米,南北长685米,规划面积55万平方米[10]234。同年9月,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由清华大学迁入满井村新址,由此拉开了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办学的历史。1960年2月1日,冶金工业部批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1988年4月22日,国家教委和冶金部批准北京钢铁学院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主要原因是为了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需要,并结合学校已经从单科性的普通工业院校初步发展成理、工、文、管、经、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型和开放式的全国重点大学的现实进行的。1998年9月1日,北京科技大学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日常管理以地方为主,重大事项以中央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同年9月7日,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北京科技大学,作为一个校区更名为管庄校区。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学校不断加强校内基本建设并积极谋划拓展学校办学空间。

    一是加快推进校内基本建设。1999年之前,学校招生规模与在校生规模相对稳定,校内办学空间基本能满足日常教学科研需要。1999年9月,根据教育部统筹安排,学校招生规模开始扩张,同年招收本专科生2331人,研究生685人,本专科共扩招729人。[10]263 2002年9月,学校招收本科生2 469人,高职600人,硕士研究生1025人,博士研究生341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4 351人[11]35-36;学校各类用房面积约43万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896.5亩(含管庄校区),生均占地面积约42平方米[12]。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办学空间紧张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学校加快推进校内基本建设,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学楼、体育馆、学院楼等一批项目陆续竣工并投入使用。以2005年为例,学校信息机电楼、学生公寓4~7号楼竣工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冶金生态楼、管理楼、体育馆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2011年11月,学校科大天工大厦竣工,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至此校内大规模基本建设基本结束。2012年9月,学校招收本科生3 342人,硕士研究生2531人,博士研究生545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2.5万人;各类用房面积约80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约24平方米。[7]329

    二是积极谋划新校区工作。2002年以来,在加快校内基本建设的同时,学校积极谋划在北京近郊的昌平沙河高教园区、房山良乡高教园等地建设新校区。因学校财力等原因,新校区谋划工作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2005年,教育部批复同意学校与广东珠江投资有限公司在天津市宝坻区合作试办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该学院是以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独立学院[10]263。2010年5月,作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由北京科技大学作为法人单位牵头建设的“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暨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在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落地建设。学校依托该项目在北京市昌平区新征土地200.39亩,建设昌平创新园区。该园区以多学科交叉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运行为特色,同时着力于多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可承载研究生规模2 000人。2012年到2017年,学校先后加强与北京市延庆区、密云区、房山区等远郊区县,天津市武清区以及河北省唐山市、保定市等有关地方的合作交流,谋划新校区建设工作。受制于国家政策及地方产业需求等因素,学校新校区谋划工作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雄安新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制造强国建设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给北京科技大学师生的两封重要回信精神,及时学、持续学、深入学,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汲取精神力量、推动指导实践。2017年4月,雄安新区设立后,学校积极响应号召到新区调研考察,谋划建设新校区工作。学校把在雄安建设新校区作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解决空间制约问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作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点建设工程,把事业发展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需求,广泛凝聚发展共识,获取各方面支持。2019年11月,在有关部门调研在京高校疏解意向时,经过慎重研究决策,学校把在雄安新区建设新校区作为第一选择,明确“一校两区、协同发展”新办学格局,以及未来雄安校区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重要承载地和布局建设系列重大科技设施的使命任务。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雄安新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定位和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学校提早谋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积极推动雄安校区规划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高规格配置专班队伍。专班队伍是推进校区规划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办学方案经上级审议通过后,学校随即实体化新校区建设管理机构。2022年3月,校区选址和规划条件明确后,学校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高位协调推进校区规划建设重要事项;同时成立建设项目指挥部,设综合管理、规划设计管理、造价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四个部门,均为学校二级机构,由财务、招标采购、审计部门向雄安校区指挥部现场派驻机构,相关机构与指挥部配合紧密、通力合作、无缝衔接,共同推进校区规划建设相关工作。学校注重选优配强干部队伍,从校内外招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校区规划建设提供坚强的队伍保障。

    二是高起点编制校区规划。事业发展规划引领校园建设规划。学校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国际视野,坚持特色;传承创新,争创一流;科学预留,弹性发展”总体原则,着力构建“一校两区、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明确一批工科学院(部)率先到雄安校区办学,一期办学规模约1.8万人;疏解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及科研平台;谋划新建钢铁行业碳中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材料精准设计与制造等一批大型研究设施,着力提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科学设计规划管理体系,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需求。雄安校区总体规划方案编制采取全球征集方式开展。经过严格程序,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交的方案成为最终中选方案。学校雄安校区总体规划方案严格遵循上位规划条件,把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师生两封重要回信中的“创新发展”“绿色低碳”“钢铁脊梁”“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作为规划建设指导,突出宜教宜学、宜居宜业特点。2023年2月,总体规划方案一次性顺利通过雄安新区和河北省委专题会议审议。审查意见认为:规划理念先进,展现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和现有建筑风格,彰显了新时代校园新风貌。2023年12月,学校雄安校区总体规划获评“2023年度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奖”。

    三是高标准推进校区立项。立项批复是开展项目建设的前提。在完成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学校高标准编制雄安校区总体规划建设方案和北京校区优化利用方案,重点摸清学校现有的教学科研用房情况和拟搬迁实验室的实际面积,科学合理提出雄安校区的教学科研等各类用房需求、建设标准及造价水平。2023年10月底,经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评审,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在内的首批四所高校雄安校区建设方案正式获批,明确了学校雄安校区的办学规模、建设面积和总投资规模等,雄安校区建设项目立项环节工作顺利完成。

    四是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在京高校雄安校区开工建设,是全社会关注、广大师生校友关切的大事。学校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真抓实干的硬作风,切实推动首批项目开工建设工作。通过周密制定工作计划、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用最短时间完成首开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报批、勘察、设计相关工作,并顺利通过概念方案、设计方案审查,完成首开项目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函、施工意见登记函等全流程开工建设手续。2023年11月底,学校雄安校区正式开工;12月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及雄安新区等部门来学校雄安校区实地调研,高度评价学校雄安校区规划建设相关工作。

    五是高水平凝聚发展合力。雄安校区规划建设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在上级部委领导和统筹下,学校加强与有关部门地方的沟通,及时汇报工作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学校利用单体学院楼功能需求对接契机,召开疏解院系工作部署动员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纪律要求、强化责任担当;逐学院做好思想动员工作,2023年先后组织20余批次500余名教职工到雄安新区调研交流,广泛凝聚发展共识,确保稳定高质量发展。学校狠抓基建领域风险防控,在雄安校区召开加强基建工程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动员部署会,提升参建人员廉洁自律意识,筑牢风险防控底线;坚持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制定雄安校区建设工程一揽子管理办法;精心组织开动奠基活动,向社会各界展示美好愿景,鼓舞师生校友士气。

    开工建设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北京科技大学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回信精神,在上级部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河北省和雄安新区的大力支持下,牢牢把握服务“国之大者”,以建设雄安校区为重大契机,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积极融入雄安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与未来之城共成长、与兄弟高校同发展,助力雄安新区建设全球人才和科技创新高地,服务京津冀经济社会高质量协同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1)  1《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ESI)。
  • [1] 张燕燕,王孙禺,王敏.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历史演变驱动因素与作用机制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2):76-8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增加 毛入学率超60%[N/OL]. 中国新闻网(2024-03-01)[2024-01-04].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mtbd/202403/t20240301_1117707.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N/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3-06-15)[2024-01-04]. 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3/202306/t20230619_1064976.html.
    [4]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N/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2-02-11)[2024-01-0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10.html.
    [5] 周光礼,赵之灿,耿孟茹. 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及其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五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2023(1):74.
    [6] 我校社会科学进入ESI前1%行列 现有8个学科获此排名[N/OL]. 北京科技大学新闻网(2023-03-10)[2024-01-04]. https://news.ustb.edu.cn/info/1087/55794.htm.
    [7]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钢铁学院)纪事编辑组.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钢铁学院)纪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8] 北京科技大学年鉴编委会. 北京科技大学年鉴(2022)[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3.
    [9]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2-09-14)[2024-01-04].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209/t20220914_660850.html?eqid=a386df85001b8282000000066451c439.
    [10]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钢铁学院)纪事编辑组.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钢铁学院)纪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1] 北京科技大学年鉴编委会. 北京科技大学年鉴(2003)[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12]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03-05-13)[2024-01-04].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tnull_1553.html.
  • 期刊类型引用(1)

    1. 孙忠博,李新亮. 首都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究. 北京教育(高教). 2024(11): 24-2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9
  • HTML全文浏览量:  757
  • PDF下载量:  39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1-12
  • 刊出日期:  2024-08-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