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面向新工科人才需求的高校双创教育改革路径探究

李希雯 尹升华 刘洋

李希雯, 尹升华, 刘洋. 面向新工科人才需求的高校双创教育改革路径探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1(3): 44-50.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148
引用本文: 李希雯, 尹升华, 刘洋. 面向新工科人才需求的高校双创教育改革路径探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1(3): 44-50.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148
LI Xiwen, YIN Shenghua, LIU Yang. Exploring the Reform Path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n Universities Facing the Demand of New Engineering Talent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5, 41(3): 44-50.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148
Citation: LI Xiwen, YIN Shenghua, LIU Yang. Exploring the Reform Path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n Universities Facing the Demand of New Engineering Talent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5, 41(3): 44-50.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148

面向新工科人才需求的高校双创教育改革路径探究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4030148
基金项目: 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依托学科优势的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编号:E-ZYJG2020020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希雯(1989—),女,江西景德镇人,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教学秘书

    尹升华(1981—),男,江西吉安人,北京科技大学人事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洋(1979—),男,江苏徐州人,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图分类号: G642

Exploring the Reform Path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n Universities Facing the Demand of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工科人才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现创新和突破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调研,从学生角度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重点论述了国内高校开展双创工作的现状,探索了基于新工科人才需求的高校双创教育改革方向,以期为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提供参考。

     

  •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的回信中表示,希望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1]。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2]。2017年以来,新工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重点,是新时代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战略抓手,也是高等教育立足当前主动作为、面向未来的主动谋划[3]

    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的概念首次被提出。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4]指出,推动双创的主要力量还是集中于大学生,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工科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难以满足新时代创新和跨学科交叉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将培养重点从创业就业能力培养提升到创新发展层面,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对传统就业或创业教育的补充和超越。因此,工科院校要用好创新创业教育这个抓手,持续优化新工科教育教学设计;同时可以借助社会、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从而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校作为人才孕育的重要摇篮,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强化我国竞争能力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5]。新工科的教育变革与创新是探索新时代的新模式、新范式,也是高等教育回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内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工作改革路径,将其与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能够更加准确地培养符合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创新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6]指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学生“敢闯会创”的素质能力。通过举办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发挥好大赛“百国千校千万人”大平台作用,持续巩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领跑优势。同时,还要加强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强化课程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实践训练等,纵深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续实施“国创计划”,实施重点支持领域项目,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重大战略需求。

    在此背景下,我国各大高校都在进行新一轮的教育制度改革,通过创新平台、改进制度,迎合时代需求,培养出知识多元化、技能多元化的高素质人才。

    将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工作结合起来是新工科高校培养工程实践型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其创新创业工作的主要特征。工科高等院校作为培养新工科人才的主体,近年来在“新工科”理念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了各具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工作范例。

    一是做好创新创业工作顶层设计,系统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打造双创升级版的行动计划,对创业教育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7]。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结合自身特色,采取一系列举措提高双创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北京科技大学作为教育部“卓越计划”首批实施高校,于2023年12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为了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相结合,通过完善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全面开展丰富并依次递进的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孕育和扶持创新创业项目。其次,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平台”“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平台”的打造,实现了一站式、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和实践服务。清华大学大力发挥“iCenter”“x-Lab”“兴趣团队”“创+”和“i-Space”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作用,支持清华创客日、“校长杯”创新大赛、清华大学“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创新创业特色赛事和活动,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北京大学成立“北大创新学院”,致力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创投基金等资源支持,并通过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帮助。其成效不仅体现在学术突破和商业转化上,更通过国际化合作与社会服务,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四问四改”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思路,推进了南师大与南瑞集团的深度融合全面协同,组建南京智能高端装备产业研究院,提供了稳定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和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助力了大学生创业类高科技公司的孵化。中国石油大学凝练形成“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育人理念,系统构建面向新工科的“三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科优势带动专业升级改造,推进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实现把最新科研成果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把“科学研究的密度”转化为“教学创新的浓度”。

    二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综合性创新创业大赛如“互联网+”大赛是重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载体。参加比赛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和认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改革。除此之外,新工科建设高校还结合学科建设和专业特色,大力支持师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积极提高创新创业项目校内选拔作品的数量和质量。

    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师生积极参加与其专业相关的全国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与建筑结构设计大赛等。同时,学校举办以学生创意竞赛、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学生创业竞赛为主要内容的校级“摇篮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不仅给予2 000~10 000元的前期资金、办公场地支持和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成果得到进一步转化和获奖的项目还有额外的奖励政策。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北京科技大学在北京赛区的比赛中总数位居首都高校第一;在全国总决赛中,金奖总数并列首都高校第一。参赛项目的数量和获奖人次的规模,体现了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广泛动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也反映了在政策支持和激励下学生积极参与,是量变的直观体现,也为成果获奖奠定了基础。而全国总决赛金奖总数的领先地位,充分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积极转变。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毕业生综合能力、促进就业创业达成,这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是一致的。在高校支持政策的推动下,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明显增加,并获得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实践[89],其学科融合实践能力、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得到了有力的提升。

    1   学科融合实践能力提升

    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而新工科强调的是学科间的交叉融合[10]。目前各个高校均处于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向综合性和跨学科方向转变的阶段,开展多方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则是该阶段最好的推进剂[11]。同时,在相对标准化的理论课程培养计划的前提下,“双创”是一个很好的个性化平台。学生通过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可以实现由指定到自由、由片面到多维、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转变[12]。在新工科教育理念与背景下,传统分类的界限渐渐淡化,项目问题的解决也变得复杂且多样。实践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科研场景中接触和处理问题,让学生在理论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能够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和实验的研究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此外,在创新创业项目中,学生紧跟科技潮流,学习先进科学研究方法,推动大学生能够终身学习,勇于创新。

    2   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的需要与成长之间的关系,将其应用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培养中,就是把握学生需要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3]。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表现出没有学习动力,没有目标。其实是因为他们的内心迷茫,渴望证明自己的价值却苦于找不到恰当的方式。而来自“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实践机会,还能够调动学生在学习和项目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导作用。学生可以将在第一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们以项目为依托参加双创训练,学习制定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计划,在遇到实验问题时,通过团队协作,快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适时采取行动。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处理能力,逐渐成长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并通过反思与批判,在科创项目中不断完善自己;不仅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还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实现自立自强。

    3   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创新成果的诞生是需要团队精神,需要团队成员协同攻关,集思广益的[14]。而创新创业比赛不仅是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较量,更是团队协作能力的比拼。借助创新创业活动,学生相互协作并产生一定价值成果,从而形成一个有着团队精神内核的群体组织[15]。特别是在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下,团队以项目和竞赛为驱动,学生开展交流和协作,形成团队管理的规则,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挥不同团队成员的优势,在提升创新实践与创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16]

    总的来说,新工科人才培养与探究的背景源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变化,以及教育创新和改革的要求。面向新时代的发展,“新工科”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17],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跨学科融合的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对于突破和创新的热情与信心,促进实践与理论的完美匹配,符合时代整体的发展趋势。

    了解大学生在科创项目中的想法与表现对于进一步优化科创教育和指导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参与大学生科创项目的情况,2023年3−7月,我们通过发布问卷的方式对不同高校大学生科创项目相关活动及政策的进行调研,调研对象来自具有代表性的“新工科”院校,包括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等9所大学,共收回有效问卷206份。通过调查数据,我们深入分析探讨了大学生参加科创项目所面临的困难。

    创新创业意愿主要是指大学生本身是否具有进行创新创业的主观倾向。根据调查,大部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对创新创业项目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和积极性,他们渴望能够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的了解程度较低,这些信息包括项目的目标、科学方法和预期成果。40.70%的大学生都表示自己对本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机构以及相关竞赛信息并不了解,44.19%的学生表示自己对相关信息较为了解,知道参加的方式与流程等信息,仅有15.12%的学生表示自己十分了解相关信息。这与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宣传工作不足有关,也与部分学生作为信息的接收端缺乏积极主动有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信息过载的校园环境中,学生无法及时地捕捉到与自己相关的重要信息,即使自身感兴趣,学生也常因信息筛选效率低下而错失了解双创的机会。另一方面,创新创业作为学生第二课堂没有得到学生重视,当遇到与第一课堂学习时间冲突,精力不够的时候,部分学生会选择放弃第二课堂,也会错过相关信息的获取。

    跨学科创新团队是新时期“新工科”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创业是大学生思维能力实战化训练和培育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组成成员来源较为单一,来自不同专业和学院的多元组合相对较少。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团队中大部分由自己学院成员构成的队伍占66.37%,由来自不同学院成员所构成则占33.63%。从团队构建的方式看,63.33%的队伍是由本就相熟的大学生互相邀请组成,43.33%的队伍成员是由导师推荐,36.67%的队伍成员是通过学校平台而进入团队,这与上述团队构成情况相对应。目前,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院系管理模式,实验室、教学楼、宿舍区的空间区隔,叠加专业班级制管理,形成“信息茧房”。学生更倾向选择认知成本低的熟人合作(如室友、社团伙伴),但相似的知识背景易导致思维同质化。而教师往往基于学术圈层推荐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忽视学科互补性。这种情况限制了团队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使得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可能缺乏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不同专业的学生带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视角,这种差异可以激发创新和独特的创意。综合考虑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有助于生成更全面、创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在科技创业中,技术专业的学生可能更专注于产品的开发,而商业专业的学生则能够负责市场营销、商业模式设计等方面。这种结合有助于确保产品不仅技术上创新,而且也有市场竞争力。

    调查发现,有72.09%的学生因为认为自身能力不够而并未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而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中,有79.07%的学生认为自身知识和能力不足难以解决项目遇到的困难,有73.33%的学生表示他们是寻求指导老师的帮助来解决问题,76.67%的学生表示自己在解决部分问题的时候采取了查阅文献资料、独立思考等方式,50%的学生表示他们向学长学姐寻求帮助。体现了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时面临的信心不足,以及能力焦虑。

    在需求方面,有81.4%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指导老师,72.09%的大学生需要更好的硬件设施,62.79%的大学生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54.65%的大学生需要与社会企业沟通交流的机会。导师—硬件—资金—企业四大需求形成“能力培养—条件保障—实践验证”的闭环,体现了学生对资源的渴求。

    大学生的能力焦虑与对导师的过度依赖现象,本质上是教育体系、社会文化、个体心理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大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难以直接应用于实践,尤其在技术转化、商业模式设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缺乏经验,存在自身能力不足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上由于长期依赖家长或老师低估自身能力,倾向于寻求确定性答案,希望依靠导师的“资源”避免失败。

    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工科院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学科的科研攻关水平雄厚,相关教师自身科研实践能力较强,在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过程中容易出现“包办”的现象,即从项目的立项、执行、产业化、评比,指导教师“手把手”地带,学生只需要“听话”和“照做”,而无法较好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虽然也能够带来一些优秀的成果,但是对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大打折扣的,也是违背初衷的。

    所以,一方面,大学生应该明确自身在创新创业项目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接受自身在专业领域的不足,要主动了解行业企业需求,要敢于尝试,敢于思维碰撞,敢于失败。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也要转变思想,要以激发学生能力为主,避免学生过度依赖,避免将创新创业做成标准化成果。

    不论是学生的“能力焦虑”还是“资源渴求”,都映射了当前高校创新教育体系滞后于时代需求。因此,唯有通过系统性重构教育链、资源链、评价链,才能将学生从不敢创、不会创的困境中解放,真正激活青年创新力量。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18]明确指出,要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包括完善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也得到了教育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宣传部、科技部、财政部、国资委、税务总局、知识产权局、医保局等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传统工科教育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新工科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能够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高校应以此为方向,进一步探索双创教育改革,以期建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路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性化打造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把创新创业学分要求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通过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等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新工科专业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不仅要具有通用性,还应具备专业性,要面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智能采矿专业为例,要培养富有创新创业意识、国际视野、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潜能,系统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自动化和现代采矿基本原理和技术,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专业表达能力,可处理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此,北京科技大学采取了“五维并举”的教学创新,包括:以基础理论为核心、学科前沿为素材,重构课程内容;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师生交流为导向,丰富教学活动;以现代技术为手段、内驱自学为目标,开发教学资源;以实践理论为原则、创新竞赛为途径,引导学以致用;以多元评价为抓手、师生互评为主线,完善教学评价[19]。各大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和学科特点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丰富课堂教育内容,强化毕业设计的创新创业导向,增加专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充分发挥选修、辅修、“工科+”创业双学位和第二课堂的作用,并按照国家一流课程的标准建设课程,调动多方资源协同育人,形成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和特色,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

    二是营造校企双向融合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学生学科交叉的工程实践能力。“卡脖子”的真问题来源行业发展和企业的需求,而解决跨学科的综合性复杂工程问题是当前社会对新工科人才提出的要求,也是创新创业教育意义所在,因此构建校企双向融合模式是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20]。第一,高校应基于工科优势特色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如在专业对口的企业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从专业实践、暑期实习、科学竞赛、创新创业,“一条龙”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企业中成长,让企业认可学生的成果。第二,高校要以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成果服务行业。培养新工科人才就是要解决传统工科人才解决不了的工程问题,因此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项目的管理要保障质量,要帮助学生组建符合时代需求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团队,并做好项目的跟踪,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提供相应服务,做好学生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特别是落实“最后一公里”的政策体系。第三,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的宣传和信息服务工作。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资源和机会的了解与利用,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并加强推广,丰富宣传形式,培育创客文化,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环境。此外,高校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个性发展、专业素养提升、合作精神培育,鼓励学生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主动开阔视野,在成熟健康心态的基础上去增强创新创业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三是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以复合型教师培养复合型学生。高校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其教学能力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培养质量。“新工科”背景下,提升高校教师工程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是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在实践中持续改进的过程。一方面,要增强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将科技创新的优势转变为经济和产业优势不仅是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目标,也是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目标。可以通过为教师提供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机会,增强教师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要在对教师的考核和奖励政策上给予倾斜。另一方面,高校应强化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充分激发优势学科中优秀教师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优势,让科研优势和企业行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丰富创新创业专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并加强面向大学生的科技成果转化培训课程建设。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发挥校外导师的优势。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性的示范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一批双创导师培训基地,吸引更多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双创导师,有利于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

    四是警惕指导教师“包办”问题,保障学生创新创业的“纯粹性”。目前,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项目,比赛结果成为衡量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指标,从而被高校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之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专业教师担任大学生创业比赛指导教师时,为了取得更高的名次可能出现教师“代劳”或者“包办”的现象,不仅弱化了学生的主导作用,还容易影响比赛的公平公正,使其成为了指导教师之间的竞争,有违“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初心。因此,高校要避免将创新创业教育窄化为赛事培训,需强化“过程育人”理念;同时,指导教师应尊重并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主导身份,守住底线,在规则解读、方向指引、项目打磨、答辩提升、资源对接、压力疏解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激发并保护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此外,高校在激励专业教师指导创新创业比赛时,也应把握好奖励尺度,明确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唯有坚守教育本质,方能真正培养出引领未来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人才,为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核心支撑。

    当前,高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创业者和创业成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逐渐成为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新工科教育作为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更加关注学科交叉和跨学科人才培养,强调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高度契合。因此,工科院校应以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学生为目标,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改革工作,进一步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解决当前学生面临的信息获取不足、跨学科交流不足、信心能力不足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在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校内创新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环境,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以及警惕创新创业比赛带来的“结果导向”及指导教师“包办”问题等方面做出新的努力和尝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 [1] 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EB/OL]. (2017-08-15) [2024-05-05].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8/15/c_1121487775.htm?isappinstalled=0.
    [2] 孙景宏.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铸就新时代钢铁脊梁提供坚强保障[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3):23-24.
    [3] 陈曦. 李家俊代表:把新工科建设落实到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上[EB/OL]. 科技日报(2020-05-25) [2024-05-05]. https://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05/25/content_946874.shtml.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EB/OL]. (2021-09-22) [2024-05-05].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10/t20211013_571909.html.
    [5] 张芳芳,贺志波.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7(7):118-120.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EB/OL]. (2023-03-29) [2024-05-05]. 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303/t20230329_1053339.html.
    [7] 叶伟巍,汪予宸,王茹佳. “互联网+”创业认知能力的培养目标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166-172.
    [8] 谢幸福. 新工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23.
    [9] 张嬿妮,舒盼,王凯. “新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体系构建[J]. 大学,2023(28):133-136 .
    [10] 杨仁树. 因材施教 应才培养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2):127-132.
    [11] 李燕苹. 上海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0):113-117. doi: 10.3969/j.issn.2096-5206.2022.20.cxcyllyjysj202220035
    [12] 杨蕾,王秀彦.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6(2):69-73. doi: 10.3969/j.issn.1005-0450.2016.02.015
    [13] 张朱珊莹,曹汇敏,谢勤岚. 高校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出发[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22(2):100-104.
    [14] 李彦龙,贺业光,李秉硕,等. “项目为牵引、团队为核心”的大学生创新训练机制探索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3(S1):138-140.
    [15] 张育林,王娜,张泽刘,等.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与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 高教学刊,2023,9(33):55-59.
    [16] 邵华. 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以“三维立体模型测绘制作训练”项目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9):187-189.
    [17] 苏栋,张咏梅. 新工科视域下高校二级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探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6):697-704.
    [18]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17〕33号)[EB/OL]. (2017-07-03) [2024-05-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707/t20170703_308464.html.
    [19] 张欣茹,姜泽毅,蒋滨繁,等. 面向新工科建设“五维并举”的“能量转换与利用”课程教学设计、创新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S1):57-61.
    [20] 王瑛. 高校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式与路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4):180-18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4
  • HTML全文浏览量:  23
  • PDF下载量:  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3-26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0
  • 刊出日期:  2025-06-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